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老子简介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
2、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道德经 思想的核心是“道”。 “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
3、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
4、,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名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不出户,知天下。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昭昭:智巧光耀
5、的样子。昏昏:愚钝暗昧的样子。察察:严厉苛刻的样子。 闷闷:纯朴诚实的样子。 老子名言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能够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
6、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用“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译文: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理解:本章旨在说明一:“道”具有不可言说性,“道”是不可概念化
7、的东西。二:“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道”是老子中的最高哲学范畴:1、构成世界的实体。2、创造宇宙的动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促进万物运动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
8、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含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行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
9、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 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
10、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百姓才能回到孝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
11、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 理解: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
12、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理解: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上记载
13、:春秋时期,中国教育家常枞(zng)弥留之际,他的学生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译文: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
14、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
15、有必要远徙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自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无”种种观念,莫不是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学以致用设题方式1.材料上,文字较长,两三百字左右;围绕 已学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织。2.题目上,总分值9分;往往设置两道小 题,呈梯度;第1小题可能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2小题极
16、可能为探究题,或发掘经典深层意蕴,或联系实例诠释经典内涵,或对经典作个性化、创意性解读等等。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例题敲门材料:“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
17、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示例: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思路指导理解含义类题型方法指导:抓关键词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 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 “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
18、 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思路指导探究题解题步骤:第一步 明确观点 第二步 阐述理由 第三步 作出结论 扣文本联现实 示例:“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确观点) 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阐述理由) 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做出结论)备考指南2.结合教材,了解传统文化精髓。1.读懂材料,准确把握文本大意。 3.掌握阅读理解题的各种常用答题方法,尤 其是探究题的答题技巧。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世人皆言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其实并不尽然。事实上,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都同时具有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只不过孔、孟为用世些而老、庄更为超然些罢了。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题库:农村中医适宜技术中医刮痧中药应用试题
- 2025年小学语文毕业升学考试全真模拟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反思
- 2025年安全评价师考试核心知识点模拟试题解析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综合分析题库
- 2025年乡村医生考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试题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深度解析题库试卷
- 2025年成人高考《语文》写作素材积累经典素材题库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答案解析
- 2025年济宁客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教材
- 推广协议合同模板
- 旅游业品牌塑造与形象传播策略
- 单片机恒压供水系统设计
- 《冠心病的中医防治》课件
- 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探析案例:以科大讯飞为例13000字(论文)】
- 口中有异味中医巧辨治
- 药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变更研究及案例分析汇编
- 中国地理概况(疆域、行政区、人口、民族)课件
- 2023气管插管意外拔管的不良事件分析及改进措施
- JCT587-2012 玻璃纤维缠绕增强热固性树脂耐腐蚀立式贮罐
- 个人养老金涉税政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