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与儒学课件_第1页
论语孟子与儒学课件_第2页
论语孟子与儒学课件_第3页
论语孟子与儒学课件_第4页
论语孟子与儒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讲论语孟子与儒学主要内容解说论语中“仁”与“礼” 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了解孟子对于儒家学说的贡献思考“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的合理性探讨儒家传统思想能否适应现代社会转型关于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灿烂时期是春秋时代(前770-前476)和战国时代(前475-前221),这是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战国时代的思想学派繁多,被称为“诸子百家”。汉代司马谈按照诸子学说的主要倾向,把他们划分阴阳、儒、墨、名(辩)、法、道德六家(见史记太史公自序)。班固汉书,艺文志则将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辩)、墨、纵横、杂、农等九家。 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时期发展情况代表人物主要情况春秋开创孔丘儒家的创始人

2、,主张以德治民。“仁”,“礼”战国发展并完善理论孟轲性善论;除“仁”外,还提出“义”,“仁”、“义”相辅相乘;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其逻辑思维是:人性善仁义仁政爱民爱民之道在养民荀况性恶论;唯物主义思想家;民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其逻辑思维是:人性恶需用礼仪来改造人要尊师重礼重君父与法纪一切君父与法纪以人为本秦朝被禁焚书坑儒西汉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三纲”孔子生平与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生平:【 家 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

3、杀,其子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孔子生平:【 生 平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

4、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生平:【 生 平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

5、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生平:【 生 平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生平:【 生 平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

6、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其人: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孔子其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7、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其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其人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

8、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后人评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元加封孔子制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孔子问

9、李老聃图(明代画)孔子思想要点仁、礼观念关于人的理想的学说文化观和教育思想“中庸”的认识方法仁、礼观念孔子说的“仁”:他的学生问什么是“ 仁” 。孔子回答说 :“爱人”( 论语颜渊 ) 其内容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孔子认为,有了 “仁”,“礼” 就多一分温情,少一分严酷,社会就可以稳定,用论语为政的话说,就是“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仁、礼观念孔子的“仁” 是包含多种道德规范的最高观念。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 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

10、,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即自重;宽即宽厚;信即信用;敏即敏捷,引申为孜孜不倦;惠即关心他人。除此,在论语中还有多种道德规范,如 : 温 ( 温和 ) 、良 ( 善良 ) 、俭 ( 俭朴 ) 、让 ( 谦 让 ) 。 ( 见论语学而 )仁、礼观念除去“仁” 以外,孔子关于“礼” 的言论相当多。他是拥护周礼的,但他所说的礼,在范围和含义上与西周有所不同。首先,孔子扩大了礼的适用范围。在他看来,礼并不是贵族的专利品,庶人也应当学习礼、乐,这是西周思想中没有的主张。其次,孔子所说的礼基本意思是礼义、礼制,强调其现实的政治含义,反对把礼变成徒具形式的东西。最后,孔子强调将仁

11、的思想灌于礼制,使礼制具有新内容。关于人的理想的学说孔子认为,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必须要有崇高的理想;此理想他称之为“道” 。孔子说 :“朝闻道,夕死可矣。”当 道 与人的生命相冲突,应当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的生命,以维护道之尊严,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人有高尚理想并有为此而奋斗的精神,因为人有道德,人能思考,人超越于其他动物。 这个过程,孔子用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八个字加以理论概括,认为人才有发现和宣传真理的能力,因而君子所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富贵尊荣,而升华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文化观和教育思想“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

12、君子以“和”为准则,但不肯盲从附和,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小人处处盲从附和,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孔子整理西周文化遗产时提出述而不作 的原则,强调尊重文化遗产,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广泛吸取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三)文化观和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办私学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很高成就。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不问出身地位,只要有学习的志愿,都可以前来求学。他的弟子,据古代文献记载,就有三千之多;现在可以查到姓名的有七十余人。孔子还根据长期教学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他说的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等,都成为学习的格言,而最有意义的是他提倡学习和思考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 四 ) 中庸 的认识方法孔子把 中庸 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由此引申出 :中庸 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它能比较全面地观察事物。什么叫 中庸? 论语先进有这样的材料 :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 子曰 :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 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一个人说话做事都要有限度,超过或者达不到应当达到的界限,那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也不能具有高尚的品德。 ( 四 ) 中庸 的认识方法孔子强调一个人的言语行动要力求合乎中庸之道,用他的另一种表述,称之为 “中行”, 后来孟子又称为“中道” 。在孔子学生们的眼里,他就是“中庸” 的楷模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

14、子温和而又认真,有威严而不凶猛,恭重而安静,这样才能为人师表。论语讲析【原文】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讲析【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论语讲析【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15、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论语讲析【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论语讲析【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论语讲析【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16、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论语讲析【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论语讲析【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17、而众星共之。”【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论语讲析【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论语讲析【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论语讲析【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18、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论语讲析【原文】子曰:“君子不器。”【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论语讲析【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论语讲析【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论语讲析【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9、“论语讲析【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论语讲析【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论语讲析【原文】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

20、而不伤。”【译文】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孟子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孟子生平-生于邹国关于他的其生卒年,历来有不同说法。根据有关记载推断,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85年,卒于公元前304年。他本是鲁

21、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家族早已沦落为平民。他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孟子生平-孟母三迁孟子3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孟母很有教养,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他家门前走过。孟子经常模仿队伍中吹鼓手和妇女哭啼的样子,还不时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戏,在地上挖一个坑,把朽木或腐草当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对儿子这样玩耍很生气,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里孟子生平-孟母三迁到了城里孟母要儿子熟读论语,像孔子那样做人。可是他家处于闹市中,打铁声、杀猪声、叫卖声终日不断,听着听着,他就读不下去了。接着,他就和邻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买卖的游戏,孟母觉得这个地方,

22、确实很难集中心思读书,便再次搬迁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居住.孟子生平-孟母三迁学宫那里的环境很好,书声琅琅,读书的氛围很浓。孟子很快的安下心来读书。有时,他还向学宫里张望,观看里面的学生是怎样读书,又是怎样跟随老师演习周礼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来。一天,孟母发现儿子在磕头跪拜,以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戏了,心里很难过,在听儿子说是在演习周礼后,就又高兴起来。 受业于子思之门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后来又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的门人,因此,他的学术渊源与孔门一脉相承。 收徒讲学大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周游列国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都在设法保存自

23、己,扩张势力,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面对诸侯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主张仁政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著书立说回到邹国时,孟子已六十多岁,从此他不再出游,而是在家乡兴办学校,广收门徒,与万章、公孙丑等弟子答疑解难,编著孟子。此书记述了

24、他一生的主要言论、活动及其思想学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浩气长存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 孟子的思想仁政是孟子一书的主线。什么是仁政 ?仁政就是以黎民百姓为本的政治 , 这和孟子的 “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孟子尽心下 ) 的思想相符。这种观念在古代称为民本主义 , 要求使百姓过上温饱生活 , 称为 “ 小康 ” 。再有 , 这种以民为本的政治依赖于人治 ( 即依赖于治者的力量和实

25、际措施 ), 和近代社会的法治不同。 仁政 主张以道德服人 , 即儒家主张的王道政治 , 也叫做道德教化的政治。孟子的思想孟子描绘的 小康 社会是这样的 :“ 五亩之宅 , 树之以桑 ,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 无失其时 ,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 黎民不饥不寒 , 然而不王者 , 未之有也。 ( 孟子梁 惠王上 )孟子的思想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过大同和小康两个社会的理想目标。无论大同和小康 ,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 就是它紧紧围绕着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

26、神品格的提升。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理想最重要的途径。 孟子的思想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过大同和小康两个社会的理想目标。无论大同和小康 ,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 就是它紧紧围绕着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品格的提升。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实现社会理想最重要的途径。孟子提出 “ 仁政 ” 理想,那么这个理想怎样才能实现 ? 孟子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他将道德伦理观与性善说联系起来,认为发挥人的善良本性 ,这就是实现仁政的基点。孟子的思想性善论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善良的天性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性善,因为人有此 四心 , 它们才产生仁、义、礼

27、、智四种道德伦理。孟子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孟子强调人们后天的奋发努力。人们应当懂得 : 人要做成一番事业 , 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他说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孟子告子下 ) 孟子的思想人们懂得这样的人生哲学,应当把它化为自己的行动,提高自身的精神品格 ,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 养气 , 即培育 浩然之气 。 ( 同上公孙丑上 ) 气 , 即精神品格,这要用正气去培育,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孟子的思想孟子还提出 大丈夫 的概念,其标准,按照他的说法是 : 富贵不

28、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 此之谓大丈夫。 (滕文公下 ) 一个人身处富贵温柔之乡,不能丧失志向;身处贫贱困苦之地,不能改变人格;身处强暴威胁之时,不能丢掉气节,这才是真正的 大丈夫 ( 高尚人格 )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差别 第一是仁爱 , 即建设社会新秩序的重点不是礼而是仁 , 人与人之间 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 ; 第二是良知 , 仁爱之心不是来自血缘关系而是来自本性 , 这种本性的善良仁厚不是血缘亲情的结果而是它的原因 , 只有保护和发 扬这种良知 , 血缘关系、等级关系的和谐才能有保证 ; 第三是内省 , 也就是人内心的自觉 , 孟子的名言是 反求诸己 , 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

29、孟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孔子从礼到仁的思想发展到孟子、荀子,算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荀子思想在秦汉影响极深并外化为制度与文化,孟子思想在唐末北宋又再度光大而成为理学,但这些思想的基本内核仍是从孔子那里来的,正好比“滔滔千里水,源自滥觞时”,两千多年中国思想的主流,其源头之一却是这部小小的论语。儒家思想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

30、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儒学有自身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南宋时期思想家、学者朱熹用几十年时间精心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 , 称为四书集注 朱熹认为 , 学人研习四书要有顺序 , 先读大学大学原是礼记 )中的一篇 , 朱熹提取出来作注,认为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 应成为学习的基础。 儒家思想的发展三纲领是 : 明德 ( 有道德修养 ) 、亲民 ( 有民贵思想 ) 、至善 ( 追求道德完善 ) 。八条目是:格物( 研究客观事物 ) 、致知( 得到知识 )、诚意( 立下志愿 ) 、正心 ( 为实现志愿而努力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31、下。儒家思想的发展次读论语 , 这是根本,应以领会孔子言论为主,作为总指导。再读孟子宣传儒家思想,辟异端,讲性善。最后读中庸。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 , 朱熹对它专门作注 , 要求学人将研习儒学之所得提升到哲理的高度来理解。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

32、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

33、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

34、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

35、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

3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

37、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

38、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第二段是第一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3第三段同样是写“乐”,但却是写的游人之乐,作者是如何写游人之乐的?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如此勾画了游人之乐。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