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研专项指引_第1页
气象科研专项指引_第2页
气象科研专项指引_第3页
气象科研专项指引_第4页
气象科研专项指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5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指南1.天气领域(12项)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101FY卫星资料 在台风和强 对流天气监 测预警中的 定量应用关 键技术研究 和产品开发研究基于多源卫星观测资料的台风风场及结 构特征监测技术,包括优化基于红外通道亮温 的台风大风估算方法,研发云雨结构特征和特 征变化参数的定量提取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生 成。开发基于FY-4扫描辐射计多通道数据的 对流云团定量判识、路径追踪技术,研究FY-4 闪电成像仪产品与地基闪电监测结果的匹配 方法,研发基于FY-4新型遥感资料的强对流 监测预警产品。研究基于FY-3和FY-4的卫星 云图及环境场特征提取方法

2、,以及卫星特征产 品与数值模式、常规观测综合应用技术。形成基于多源卫星资料的精细化台风定量监 测产品和基于FY-4的新型遥感资料的强对流 监测预警产品。研究成果经过精度和适用性检 验后,集成到SWAP平台,面向全国气象台站 推广,为天气预报业务提供支撑。102风廓线雷达 综合评估及 在华东数值 预报中的应 用研究研发合理有效的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质量控 制算法、进行观测误差统计。发展风廓线雷达 资料在数值预报中的同化方法并进行资料同 化影响分析。开展风廓线雷达观测网布设计及 其合理性(OSSE)评估。将风廓线雷达资料应 用于复杂高影响天气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提供融合了风廓线雷达观测的高质量客观

3、分 析场及诊断产品,实现风廓线雷达观测在数值 预报模式中的实时有效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对 数值预报有正贡献。提供风廓线雷达观测数据 质控算法源代码和技术文档说明,给出风廓线 雷达网布点合理性评估报告。103面向业务化 应用的全球 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研究在现有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统的基础 上,针对业务化应用的要求,改进GRAPES全 球切线性和伴随模式,开发GRAPES-4DVAR并 行算法,提高非常规观测的同化效果和同化系 统的计算效率,建立全球四维变分同化业务化 系统。到2017年底,使GRAPES全球四维变分同化系 统的同化效果不彳氐于同期的 GRAPES全球 3DVAR系统,同化的

4、观测数量增加,计算时间 减小到1个小时之内,具备业务应用能力。104多尺度资料 同化与快速 循环精细化 0-12h短临预 报系统研究研究开发应用于强对流定量降水精细短临预 报的三维多源资料同化与快速循环技术。针对 大尺度、中尺度、及对流尺度不同资料的物理 特征,发展多尺度同化方法,有效地同化常规 天气尺度观测、雷达观测以及闪电观测,建立 一个具有业务预报能力的多尺度分析、快速循 环、无缝隙0-12小时的定量降水预报系统。实现区域中尺度观测网的多尺度融合分析,建 立15分钟(0 2h预报时效)和1小时(2 12h预报时效)快速循环更新的短临同化预报 系统RMAPS,提高强对流天气定量降水的短时

5、和临近预报能力。105GRAPES区域 集合预报多 尺度混合扰 动关键技术 研究开展区域GRAPES模式初值误差增长特征分 析,研究包含全球大尺度和区域中尺度初值扰 动信息的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技术。研究时 间、空间相关的物理过程参数化随机扰动技 术。开发高影响天气集合预报产品(如短时强 降水,大风,强对流风险)、极端天气集合预 报产品,以及结合流域特征的中小河流洪水风 险预报产品,建成产品分析处理系统。认识区域GRAPES模式的预报误差增长特征, 建成基于多尺度混合初值扰动技术和物理过 程参数化方案扰动技术的15km分辨率区域 GRAPES集合预报系统,系统集合发散度和高 影响天气概率预报技巧

6、高于国家级现有同类 业务系统,集合预报产品集成到中央气象台预 报业务平台。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106空间天气态 势分析及分 级描述方法 研究研制太阳活动态势水平关键要素提取及定量 化算法,研究揭示太阳风扰动在行星际间的传 播以及极光区沉降粒子能量注入机制。研究电 离层态势定量化分级描述方法,以及太阳活动 和地磁活动指数化分级方法,研究设计空间天 气态势图制作原则和形式。完成表征主要空间天气区域关键要素的提取 和定级描述算法,建立关键空间天气参量的量 化指标体系和态势图制作与分析技术,构建空 间天气态势图实验系统,实现在业务预报中的 应用。107中国不同气 候区域夏季 短时强降水

7、的中尺度结 构特征对比 分析及关键 预报因子研究针对不同区域(西北高原、西南、华南、江淮 流域和华北等不同气候特征区域),开展夏季 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尺度配置结 构、中尺度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和短时强降水 形成机理的研究,构建上述5个不同气候区域 夏季短时强降水的短时临近预报指标和物理 模型。形成我国西北高原、西南、华南、江淮流域和 华北等不同气候区域的夏季致灾性短时强降 水的物理模型,建立不同气候区域短时强降水 的短时临近预报(0-6小时)指标体系,预报 指标和物理模型在业务中试用并评估效果。108典型城市群 静稳天气客 观识别及雾霾中短期预 报方法研究研究紫外波段气溶胶光学参数算法

8、,结合多源 卫星数据和地基数据等,开发卫星紫外气溶胶 定量监测产品;利用大气观测和可获取的环境 观测资料,研究静稳、低能见度雾-霾天气条 件下边界层关键天气系统和气象环境场结构 特征,并确定为量化的气象要素指标;对静稳 天气强弱程度进行分级和指标量化,研发中短 期静稳天气客观识别技术;开发基于集合预报 的雾-霾中期潜势预报方法,研究结合气溶胶 消光特性的短期雾-霾分类分级预报方法,开 发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1-10天雾-霾分 类分级预报产品。为雾霾天气监测与分析业务,实时提供紫外气 溶胶定量产品;揭示静稳、低能见度雾-霾天 气与边界层天气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优化和完 善监测和预报指标;建立中

9、短期静稳天气的客 观识别技术和雾-霾分类分级预报业务技术方 法,其产品在国家级和重点区域(京津冀、长 三角)雾-霾预报业务中试验应用。109高分辨率网 格化定量降 水预报关键 技术研究开展高分辨率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关键技术 研发,包括:高分辨率格点化降水的降尺度预 报方法、适用于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的格点编 辑和插值方案、融合气候背景场信息和复杂地 形影响的格点降水客观订正等;发展融合高精 度地理信息的温度格点化订正技术;研发格点 化降水检验技术。建立完整的国家级格点化定量降水预报产品 的支撑技术;形成覆盖全国的0-24小时逐6 小时、1-5天逐24小时5km分辨率的格点化 定量降水预报产品;提

10、升国家级格点化温度预 报的精细化水平,开展5km分辨率1-5天格点 化温度预报实时试验。110环渤海海气 交换特征与 海雾预报应 用技术研究开展环渤海海气交换观测试验,研究分析海雾 生消过程中海气通量特征、演变规律及输送关 系,研究海雾过程中关键气象因子及物理量诊 断特征,建立海雾天气学概念模型;结合卫星 反演数据,改进WRF数据同化方案,研究以模 式为基础的客观诊断技术,实现海雾精细化预 报应用。揭示海气交换在海雾生消及演变过程中的规 律和作用,建立混合循环同化方案,改进海雾 模拟能力,实现依托数值预报模式的海雾精细 化预报的业务应用,提供3天内6小时预报产 品。111大城市内涝 型暴雨的中

11、 尺度分析和 精细化预报研究开展重要大型城市暴雨气候特征、降水强度演 变特点、引发城市内涝的强降水指标、强降水 中尺度结构及发生发展机理、城市效应对强降 水系统发生发展影响机理、城市暴雨定量预报 和城市内涝风险预报技术等研究。揭示引发大城市内涝的暴雨发生发展的细致 规律,以及城市效应对其影响,建立大城市暴 雨精细化定量预报技术与系统和城市内涝预 警方法与平台,在典型大城市开展试验应用, 提高城市强降水预报预警服务能力。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112典型天气过 程重现短期 预报平台关 键技术研究研究基于灾害性天气的典型天气全要素数学 模型,构建元数据模型,研究典型天气个例数 据库动态更

12、新机制;研制典型天气短期预报的 评价模型,以及典型天气短期天气预报工作流 模型。建立基于暴雨、大(暴)雪、寒潮等的典型天 气要素结构模型,典型历史天气个例库及动态 更新机制;建立“典型天气过程重现短期预报 平台”原型系统及其完整合理的预报流程,提 升量化预报评价能力。2.气候领域(14项)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201动态地表覆 盖变化数据 在气候模式 中的应用研 究研究面向气候模式需求的地表覆盖遥感提取 方法,研制基于动态地表覆盖类型概念的21 世纪以来逐月地表覆盖数据产品。探索地表覆 盖动态数据在BCC_CSM分量模式中的应用方 法,评估其模式效果改进的潜力。建立2000-201

13、5年间逐月的250m分辨率卫星观 测地表覆盖数据产品集,制作完成BCC CSM 模式预估的2016-2100年逐年的地表覆盖状况 数据集,实现地表覆盖变化数据在气候模式中 的动态表达,以提高模式性能。202微小尺度地 表气候场的 构建关键技 术研究及应用对高密度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质量等级筛选, 确定可靠的同化资料,结合高精度地表物理模 型,使用MODIS卫星遥感产品更新WRF模式静 态陆面数据集。研究基于WRF模式和Nudging 四维同化方法技术,在模式控制方程上添加强 迫函数使得模式状态向观测逼近,对新一代 CFSR再分析资料降尺度等关键技术。对WRF 模式中的参数化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最优

14、的参 数化方案的组合。研制利用WRF模式动力方法 构建微小尺度地表气候场的系统平台。研制区 域高分辨率地表风、温度场等要素数据集,并 进行其数据精度及可靠性评估。建立基于WRF模式和Nudging四维同化方法的 动力降尺度系统,实现高密度自动气象站资料 有效应用,并构建高质量微尺度(4km分辨率) 地表气候场数据集,为区域气候评估、气候应 用服务提供有效依据。203BCC-CSM 中 海冰模式的 改进及其关 键物理过程 优化研究定量检验和评估BCC-CSM对全球海冰的模拟, 分析模式对海冰与大气边界层、上层海洋混合 层及其界面动量、热量和物质输送的定量关 系,以及影响海冰生消变化的关键物理过程

15、的 描述能力,改进BCC-CSM中海冰模式融池、辐 射等参数化方案,研制BCC-CSM多海冰模式(SIS 和 CICE)平台。完善和优化BCC-CSM中海冰模式热力和动力过 程参数化方案,改进BCC CSM对极区海-冰- 气相互作用机理和影响海冰生消变化的关键 物理过程的刻画能力,建立BCC-CSM的多海冰 模式(SIS模块和CICE模块)平台,提高BCC-CSM 对海冰季节内和年际尺度的模拟能力。204基于FGOALS-s 、 CAMS-CSM 和CESM气候系 统模式的年 代际集合预 测系统的建 立与研究基于多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及其同化系统,研 发可业务应用的多模式集合年代际预测系统 及其

16、检验评估方法,开展完整的回报试验,检 验预测系统的预测技巧。引入各种发展路径提 出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开展IPCC AR6预估试验。研究集合预测系统在东亚地区 的年代际预报技巧和机理。建立适用于业务应用的多模式集合年代际预 测系统;完成不同排放情景预估试验,预测不 同发展路径下未来10-30年的气候变化,揭示 东亚地区的变化特征,参加IPCC AR6。205全球和区域 多模式集合 的省级短期 气候降尺度 预测技术研 究研究多全球气候模式驱动下多区域气候模式 的集合技术方法,研制适用于省级业务应用的 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在与现有的经验统计方法 结果对比分析和历史回报检验基础上,开展跨 季度

17、和年度尺度的高分辨率短期气候预测业 务试验。建立适用于省级业务应用的短期气候预测系 统,改进预测效果,提高预测技巧评分,提升 省级短期气候预测客观定量化水平。206基于S2S计 划的中国地 区季节内到 季节尺度集 合预测方法 研制针对国际上的季节内到季节尺度预测(S2S) 计划,研制北京气候中心的S2S集合预测模式 系统;利用S2S多模式预测结果,检验中国气 温和降水的季节内到季节尺度集合预测技巧, 评估中国区域季节内到季节尺度预测技巧对 集合初值和模式的敏感性,研制适用于业务的 多初值、多模式集合预测方法。建立基于S2S多模式预测数据的可应用于预测 业务的最优多初值、多模式集合方法,在北京

18、气候中心建立季节内到季节尺度集合预测模 式业务试验系统。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207mega-ENSO 和北半球中 高纬下垫面 热力异常对 东亚夏季风 的协同影响 及预测方法 研究着眼于mega-ENSO与东亚夏季风的新联系,研 究mega-ENSO与北半球中高纬热力异常协同 作用的新规律,探讨两者协同影响东亚夏季风 的新机制,寻找基于mega-ENSO和北半球中高 纬下垫面热状况的东亚夏季风季节预测的新 方法。揭示mega-ENS O与东亚夏季风联系的新事实, 以及mega-ENS O与北半球中高纬下垫面(包括 海温、海冰、积雪与土壤湿度等)热力异常协 同影响东亚夏季风的新机制;

19、基于mega-ENSO 与北半球中高纬热力异常协同作用的新规律, 构建东亚夏季风季节预测的新方法,改进其集 合预测结果。208延伸期-月尺 度雾霾气象 条件与大气 污染潜势预 测和评估技 术应用研究研究我国区域雾霾特征,分析其发生发展的气 象条件、前兆因子及其机理;研究大气污染气 象条件评价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大 范围重污染天气的气候学成因,研发气候模 式、中尺度气象模式和大气污染预报模式相结 合的延伸期一月尺度大气污染潜势预测系统, 开展滚动的延伸期一月尺度雾霾气象条件和 污染潜势预测应用实验。揭示我国区域性雾霾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和 大范围重污染天气的气候学成因;建立大气污 染潜势评

20、价和重污染天气预警的指标体系及 评估技术;建立区域性雾霾趋势和月内过程的 气候预测方法,以及月尺度大气污染潜势预测 业务系统。209基于大气能 量学的西太 热带气旋季 节-年际预测 方法和业务 应用针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易发区域,开展诊断 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下垫面加热通过大气扰 动位能向扰动动能的转化机理,揭示影响西太 台风活动的前期能量学信号,研制以能量学理 论为基础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季节-年际变 化的预测方法和动力统计模型。建立西太台风活动的能量学理论,揭示下垫面 能量通过扰动位能转换成台风动能的机理,建 立西太台风季节-年际尺度预测的动力统计模 型。210中国区域多 时间尺度干 旱的

21、机理及 预估的关键 技术研究研究多时间尺度干旱的信息分离方法并开展 多时间尺度干旱特征分析,揭示季节、年际和 年代际等不同时间尺度干旱的形成机理,研发 相应的预测方法。建立多时间尺度干旱信息分离方法,理清影响 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及长期趋势的机制,建立不 同时间尺度干旱的多因子集成影响指标体系, 建立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干旱的预测方法和模 型。211两类ENSO的 监测、分析和 预测关键技 术研究研究开发冷舌型和暖池型两类ENSO特征的多 元监测指标和前兆信号识别方法,发展用于诊 断ENSO增长和频率变化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研发面向两类ENSO的综合预测技术和应用系 统。开发出一套两类ENSO现象监

22、测指标和事件识 别方案,发展出ENSO动力学诊断分析和统计经 验-数值模式并举的预报新技术,建立两类 ENSO的综合预测应用系统,达到国内外同期 ENSO监测预测水平。212梅雨监测预 测信号判识 及其异常成 因研究基于新梅雨业务监测指标和历史序列,开展区 域梅雨监测关键技术及其气候异常机理和预 测信号研究,揭示大气内外强迫影响可能联 系,建立其预测信号识别方法,构建梅雨气候 预测概念模型,提升梅雨业务综合能力,完善 梅雨监测指标体系。检验完善梅雨业务监测规定和指标,形成梅雨 国家标准;建立不同区域和中国梅雨气候异常 大气内外强迫影响机理的认识,建立梅雨短期 气候预测概念模型和实时梅雨业务平台

23、,提升 国家和地方梅雨监测预测业务综合能力。213城市短历时 强降水监测 和致灾阈值 研究及业务 系统研发利用小时和分钟降水观测资料,研制城市短历 时强降水监测指标,确立持续小时强降水过 程,分析短历时暴雨雨型,研究不同区域各历 时降水变化特征、短历时强降水分布与变化趋 势和致灾特性,开发短历时强降水业务监测系 统,完成小时和分钟降水资料的实时接收处理 和历史资料的自动续补,实现对短历时强降水 的强度、频率、重现期和致灾性等指标的实时 监测及历史对比分析,以及数据和图形监测产 品的查询检索。确立能够反映城市短历时强降水极端性和持 续性的监测指标,揭示不同区域各历时降水强 度变化特征,确定致灾阈

24、值,建立业务监测系 统,实现对短历时强降水的强度、频率、重现 期和致灾性等指标的实时监测及历史对比分 析。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214暴雨致灾临 界值确定与 风险评估技 术研究开展暴雨诱发洪水、山洪、滑坡等灾害的致灾 机理研究,构建暴雨致灾临界雨量确定方法, 确定不同灾害等级对应的暴雨致灾临界值,结 合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研制暴雨风险评估 模型及其动态评估技术流程与方案。建立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滑坡等灾害的致灾 阈值分析和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业务系统、流 程和标准规范,建立与风险预警业务相衔接的 风险定量评估业务,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并实 现全国推广。3.应用气象领域(12项)编 号

25、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301气候变化背 景下北方主 要旱地作物 的脆弱性及 其评价技术 研究研究北方主要旱地作物(春小麦、春玉米、马 铃薯等)生产(面积、生育期及产量等)对气候 变化的响应,辨识气候变化对主要旱地作物的 影响,评价主要旱地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 感性及适应能力,发展旱地主要作物脆弱性评 估技术。明确气候变化对北方旱地主要作物生产(春小 麦、春玉米、马铃薯等)影响的关键因子,构 建北方旱地主要作物生产的气候影响评价指 标体系,发展气候变化影响下北方旱地作物生 产脆弱性评价方法,并选取典型旱作农业区开 展脆弱性评价服务。302油茶高产高 效栽培气象 保障关键技 术研究研究油茶

26、生产的气象条件及其时空特征,构建 不同栽培模式下油茶生长适宜性指标体系;研 制油茶主要气象灾害指标与监测评估预警技 术;研究油茶生产的气候区划和气象灾害风险 区划方法;研发不同立地条件下油茶防灾减灾 适用技术。建立不同栽培模式下油茶生长适宜性指标和 油茶气象灾害指标(春季低温、伏秋期高温干 旱、冬季冻害等);制作油茶适宜栽培区区划 和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出实用油茶气象 灾害防御措施,形成业务技术规范与业务流 程。303全球大豆长 势监测与产 量预报关键 技术研究研究基于FY-3卫星遥感的全球大豆种植指标 监测方法,基于年际物候偏移和耕地利用调 整、光温水环境胁迫诊断模型的大豆长势定量 监测

27、技术,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和FY-3卫星 资料的大豆产量集合预报技术,并构建相应的 业务系统。研制基于FY-3和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的全球 大豆长势监测业务指标与估产模型,建立全球 大豆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报业务系统。产量预报 最终精度达到95%以上,实现系统逐月发布全 球大豆生长季长势监测信息,并在收获前一个 月发布产量预报信息。304水稻对高温 发生发展过 程的响应机 制及应对技 术研究分析确定水稻发生高温危害的临界期和关键 期;研究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高温对水稻生长 发育、生理生化和光合产物分配影响;发展考 虑高温影响的水稻生长模型和水稻高温危害 风险评估技术;研制水稻应对高温热害技术措

28、施。揭示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高温对水稻关键期 的影响过程与调控机制;构建可描述高温发生 发展过程影响的水稻生长发育进程模型,实现 高温影响的定量评估和动态跟踪;提出水稻应 对高温热害的技术方案和可行措施。305玉米干旱致 灾临界气象 条件及其监 测预警技术分析确定玉米发生干旱危害的临界期和关键 期;研究不同的发生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间干 旱对玉米生理生态、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明确 玉米干旱致灾临界气象条件;发展考虑作物耐 旱特性的玉米干旱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应对 措施。揭示干旱发生发展过程对玉米影响的机制;发 展反映大气干燥、土壤供水和作物耐旱能力的 玉米干旱监测预警技术与指标体系;给出玉米 干旱致灾

29、的临界气象条件与干旱风险动态评 估,提出玉米应对干旱的技术方案和可行措 施。306日光温室低 温和寡照灾 害风险评估 技术研究研究我国日光温室种植区域温室疏菜生产的 低温和寡照灾害识别、等级指标划分与阈值确 定技术;揭示低温和寡照灾害对蔬菜生长发 育、产量和品质影响机理;研发低温和寡照灾 害协同影响下的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业务系 统。构建我国日光温室种植区域温室低温和寡照 灾害协同影响的等级指标体系;建立低温和寡 照影响的评估模型,以及日光温室种植区域温 室低温和寡照的风险评估模型与指标;建立日 光温室低温和寡照灾害的实时监测诊断、预 报、风险评估业务系统。307风三卫星农 田产品反演 与作物模

30、型 多变量同化 技术研究研究基于风云三号卫星(FY3)和地基观测融 合的作物叶面积指数、土壤湿度、蒸散等反演 技术;构建反演产品的多尺度检验技术方法; 发展基于反演产品与作物生长模型多变量同 化的优化技术;发展基于风三卫星的主要农业 气象灾害评估技术与作物产量评估方法,并开 展业务应用。建立基于FY3卫星和地基观测融合的作物生 长与农W境参数反演技术;形成用于多尺度 检验的作物生长与农田环境参数数据集;发展 FY3农田产品与作物模型多变量同化优化技 术;建立基于风三卫星的干旱和干热风灾损评 估模型以及玉米和冬小麦产量评估技术,并制 定相关业务流程。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308山岳型

31、景区 气象灾害风 险评价和预 警服务技术研究山岳型景区的气象致灾因子及其时空分 布特征;不同承灾体的气象灾害发生发展规律 与灾害风险评价技术;山岳型景区气象灾害预 警指标与气象灾害风险等级预警技术;研发不 同承灾体的防灾减灾适用技术,并开展业务应 用。建立针对山岳型景区游客和旅游设施的主要 气象灾害(强降水、雷电、强风等)风险评价技 术,制定相应的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基于 WebGIS旅游气象灾害风险等级预警系统,形 成适于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平 台。309PM2.5和臭 氧对人体健 康的影响及 其评估技术 研究分析北京地区PM2.5和O时空演变特征,收集 健康效应数据,研究其与3慢性

32、气道疾病关系, 并在动物模型中进行毒理学的试验研究,以建 立PM2.5和O对敏感疾病影响评估模型及预 警系统。3建立不同气象条件下PM2.5和O导致敏感疾 病加重的临界指标体系;明确与3PM2.5和O 一一 .3 相关的敏感疾病清单;阐明PM2.5和O导致 呼吸系统损伤毒理学机制,诱发敏感疾病加重 的交互作用;建立PM2.5和O影响人体健康 的评估技术和预警系统。3310集合预报在 风电预报中 的应用技术 研究基于CMA区域集合预报和3种确定性预报产 品,在典型风气候区开展实验研究,研发集合 预报在风电预报中的应用技术,包括格点风场 分析场制作及风场系统偏差校正技术、统计和 动力两类方法对集合

33、预报进行降尺度解释应 用的适用性研究、多种订正方法集成应用技 术、研发混合型风电功率预测系统等。建立集合预报产品在风电预报领域的整套应 用技术,研制面向电网和风电场需求的风能概 率预测产品以及超级集合预报产品,在现有预 测水平上降低风速预报相对误差5%左右,提 升CMA在电力气象、能源气象领域的服务能 力。311气象影视文 件化制播全 台网技术研 发研发基于气象影视行业的ESB+EMB双总线架 构技术;气象节目制作业务接口封装业务服务 技术;气象数据信息自动化、文件化节目生产 技术;利用企业服务总线和媒体总线技术;气 象影视节目制播文件化、网络化及各系统互联 互通技术。建立集节目文件化制作、存

34、储、检索、播出、 流程管理为一体的气象影视行业全台制播应 用技术,构建天气预报制作平台互联互通模 型,实现全网业务流程管理无缝融合;建立针 对气象数据自动化处理到图形图像产品发布 全程流程化的节点监控综合管理技术平台。312新媒体气象服务平台技术研究分析研究国际气象数据、产品、订制化需求服 务策略;研制精准用户信息分析模型;研发高 性能、高效率、高安全性,集大数据存储发布、 订制化气象服务产品加工、精准化人群定位、 分析及信息发布手段于一体的国家级新媒体 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建立精准用户信息分析模型;构建基于先进的 Hadoop & HBase技术的精准定位、精准气象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构建

35、高性能、高可用 的精准化服务系统,实现气象数据的统一分 发、统一管理,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数据支撑能 力。4.综合气象观测领域(13项)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401平流层气象 探空观测系 统研制及试 验研制用于对流层(50km)探测的探空气球及探 空仪系统,研究35km50km高空的气压测量 和计算方法以及温度测量辐射订正方法;开展 气球在低温低压等条件下的升空性能测试及 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出探测高度可达到50km的气象探空气象 探空气球,攻克探空仪、气压测量及温度辐射 订正的关键技术;在气象台站开展不少于半年 的连续观测试验,达到50km以上的探测高度 不低于50%。402天气雷达数

36、 据分级质量 控制关键技术及业务应 用研究研究基于台站、省、国家的天气雷达分级质量 控制关键技术,包括台站级雷达杂波(异常数 据、地物/超折射回波、电磁干扰回波等)消 除技术评估和利用雷达状态信息的质控技术 改进研究,以及组网雷达回波偏差检测与订正 技术及均一化处理技术;研究自动雨量站、雨 滴谱仪观测数据和其他观测数据在雷达定量 估测降水中的业务应用。突破雷达数据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建立我国 台站、区域和国家分级雷达数据质量控制业务 系统,雷达估测降水的精度达到75%以上;至 少在一个省的区域内开展至少一年以上的业 务应用试验。403面阵式雨滴谱仪研制及其在雷达测雨中的应用研制可业务应用的面阵

37、式雨滴谱仪,研究并实 现雨滴谱仪方案、光电机构、算法及工程软件、 小批量生产工装,研究雨滴谱仪与组网雷达联 合测雨技术并进彳行同步观测试验。完成一台初样、三台正样和相关工装设备,在 国家气象台站开展不小于半年的试验观测;完 成地面降水微物理特征与天气雷达联合的测 雨算法,并完成雨滴谱仪与组网雷达的同步对 比观测实验。404星载红外高 光谱干涉仪 精准定标与 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针对红外高光谱干涉仪全球垂直探测和 NWP 卫星资料同化的高精度辐射光谱定标需求,基 于FY-3/HIRAS仪器工作原理和设计特点,开 展仪器观测仿真模拟和关键误差建模,开展定 标前处理、辐射及光谱定标和精度验证等关键

38、技术研究。突破红外干涉仪SDR产品处理核心技术,完成 仪器光机电模拟和星地多环节处理仿真,及精 准定标的关键误差建模,研制成FY-3/HIRAS 定标预处理原型系统,为工程建设做前期预先 研究。辐射定标精度0.5K,光谱定标精度 6ppm。405星载自校准 高精度黑体 关键技术研 究和原型机 研制建立相变固定点与星载黑体的量值传递模型, 研究星载温度传感器量值在轨自验证方法;建 立星载黑体的发射率测量理论模型,研究在轨 发射率自验证方法;研制可在轨自验证温度和 发射率的星载高精度黑体辐射源原型机。攻克星载自校准黑体的关键技术,研制不确定 度优于0.1K303K/10p m(k=2)的星载自校准

39、 高精度黑体原型机,开展满足气象卫星需求的 黑体辐射源有效应演示验证;形成红外遥感亮 度温度计量标准,其不确定度优于 0.05K303K/10p m(k=2),并形成定标黑体和 星载黑体校准规范。406风云三号晨 昏轨道卫星 资料处理和 应用关键技 术研究针对气象卫星计划中的风云三号晨昏轨道卫 星,开展新型遥感仪器观测模拟仿真研究,开 展新型遥感仪器数据预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开 展风三晨昏轨道卫星资料在全球及区域数值 天气预报、临近天气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方法研 究。形成风云三号晨昏轨道卫星仿真数据集,攻克 新增遥感仪器的数据预处理的关键技术,深化 和完善风云三号晨昏轨道卫星用户使用要 求,建成卫星

40、观测与资料预处理综合演示平 台,分别建成全球和区域的卫星资料同化研究 平台。407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演示验证开展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原理 样机地面演示验证,研究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 波大气探测仪星地一体化数据处理及辐射定 标方法,进行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 仪系统应用分析。针对静止轨道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样机 开展全系统地面测试及性能评估,初步建立星 载探测数据的分级定义及星地一体化数据处 理流程,完成探测仪系统及应用仿真。通过上 述工作,推动干涉式毫米波大气探测仪载荷技 术及应用处理技术的成熟,为十三五初期风云 四号微波星的工程立项奠定技术基础。编 号任务名称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408气溶胶垂直 综合观测技 术研究及试 验开展气溶胶垂直综合观测试验,研究地面气溶 胶观测、激光雷达垂直观测,以及风廓线雷达、 微波辐射计、GNSS等多种观测手段集成的关 键技术和观测方法;研究气溶胶观测数据及 风、温、湿廓线观测数据的融合算法;研究气 溶胶粒径垂直分布、密度、光学特性与风、温、 湿等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开展对气溶胶浓度廓 线时空变化特征的分析。攻克气溶胶垂直综合观测的核心技术,提出气 溶胶垂直综合观测方法和多种数据融合算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