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构造地质学复习_第1页
河海大学构造地质学复习_第2页
河海大学构造地质学复习_第3页
河海大学构造地质学复习_第4页
河海大学构造地质学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绪论1、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地壳或岩石圈的地质构造。研究内容:(1)地质构造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形式。(2)地质构造的形成条件、形成机制、形成时间、先后顺序与演变 规律。(3)探讨产生地质构造的地壳运动方式、规律和动力来源。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阐明地壳构造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时间上的发 育顺序,探讨地质构造的演化和地壳运动规律及其动力来源。(2)实践意义: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产实践,解决矿 产分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方面问题。如:地震、火山、小浪底枢纽工程、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 研究方法:(1)地质构造:野外地质勘查和地

2、质填图;现代航空、航天遥感 技术;钻探、坑探、槽探、洞探;物探、化探;模拟实验;构造 历史分析(2)构造地质学: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历史分析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固态圈的总和。3、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变位,从而形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等。4、构造尺度:地质构造的规模。包括全球性构造(上万米)巨型构造(上千米)、大型构造、中型构造、小型构造、微型构造、超微构造构造旋回:和缓地壳运动到剧烈运动之间的时期。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即为一套构造层。划分标志是地层的接触关系。构造世代:

3、不同旋回或不同构造幕中的构造顺序。构造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群按其发育的顺序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构造层次:在同一次构造变形中,由于在地壳不同深度,因温度、压力的不同而引起岩石物性的变化,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分层。第二章1、递变层理(粒序层理):在一单层内,从底到顶粒度由粗逐渐变细。2、原生构造:在沉积物堆积过程中和成岩过程中形成构造,如:层理、包卷、叠层石。次生构造:固结成岩之后形成的构造,如:缝合线、次生褶皱。3、岩层:有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基本一致的层状岩体。 沉积岩层: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一般具有成层性。层与层之间有层面分隔,层面代表了短暂的无沉积或沉积作用突然变化的

4、间 断面。4、层理:通过岩石成分、结构和颜色在剖面上的突变线、或渐变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成层构造。要素有:细层、层系、层系组。基本类型有:平行层理、波 状层理、斜层理。层理面产状可以与层面产状一致或不一致。5、层面:岩石之间的原生切割面。两个岩层的接触面,及时上覆地层的底面,又是下伏地层的顶面。6、岩层的厚度:岩层的两个平行界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铅直厚度:岩层顶底面之间沿铅直方向的距离。7、层面的识别方法:岩石成分的变化;岩石结构的变化;岩石颜色的变化;岩石的原生层面构造8、利用沉积岩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底面:斜层理(弧形凹向顶面)粒序层理(粗粒在下);波痕;泥裂;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凹坑总是分

5、布在岩 层的顶层);冲刷痕迹;古生物化石的生长和埋藏状态。9、岩层的原始产状:水平的或接近水平的10、水平岩层:在一定的范围内水平或接近水平的岩层。单斜岩层:在一个地区内的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倾角大致相同。11、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线叫走向线。倾向:岩层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方向。倾角:岩层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视倾角:视倾斜线和它的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角。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可用这三要素表示。真倾角比视倾角都大。12、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文字法(方位角表示法 只需倾角、倾向;象限角表 示法 走向、倾角、倾向都应具备);符号表示法。13

6、、 倾斜岩层露头界线形态:V字形法则(适用于倾斜岩层、断层面、不整 合面)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但岩层界线的弯曲度比等高线弯曲度小。2)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时:(1)若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2)若岩层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但露头界线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14、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没有间断。(1)形成过程:下降一沉积一下降一沉积不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层序有间断,有地层缺失。分为平行不整合和角 度不整合(2)假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下降一沉积一上升(剥蚀或

7、沉积间断等)一下降一沉积(3)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下降一沉积一褶皱上升(剥蚀或沉积间断等)一下降一沉积15、角度不整合的构造研究意义(1)研究地质发展历史;(2)鉴定地壳运动特征;(3)确定构造变形时期;(4)划分地层、构造单元、构造旋回、构造层;(5)了解古地理特征和古 构造状态;(6)寻找沉积、热液型矿床和石油、天然气田16、如何确定不整合面的存在:(1)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2)沉积方面的标 志;(3)构造方面的标志;(4)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标志。第三章1、应力场:一系列点的瞬时应力状态。均匀应力场、非均匀应力场。2、构造应力场:地壳内一定范围内某一瞬时的应力状态。3、应力轨迹

8、:表示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或最大剪应力作用方位的应力迹线。4、应力集中:在均匀应力场中局部的应力异常增大现象。5、变形:物体受力的作用,其内部各点间相互位置的改变。物体变形方式有五种:拉伸、挤压、剪切、弯曲和扭转。6、均匀变形:岩石的各个部分的变形性质、方向和大小都相同的变形称为均匀变形,如拉伸、压缩、剪切。非均匀变形:岩石各点变形的方向、大小和性质变化的变形称为非均匀变形, 如弯曲和扭转。弹性变形: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解除后,又完全恢复到变形 前的状态,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剩余变形或永久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弹性极限后,即使再 将应力解除,变形的岩石也不能完全恢复其原

9、来的形状,这种变形称塑 性变形。断裂变形: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内部的结合力遭到破 坏,就会产生破裂面,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这种变形称断裂变形。强度:岩石抵抗破坏的能力递进变形:在同一动力持续作用的变形过程中,如果应变状态发生连续的变 化,这种变形称为递进变形。野外的S型和反S型节理就是递进单剪应 变的结果。共轴递进变形(如:单剪):全量应变椭球体与增量应变椭球体的各个对应 主应变轴始终保持平行的变形。7、蠕变:在应力不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形继续缓慢增加的现象。 松弛:当应变保持不变时,应力随时间的增长逐渐减小的现象。蠕变和松弛现象表明,岩石具有流变特征。第四章1、褶

10、皱的要素:核部:褶皱中心部分的地层。翼部:褶皱核部两侧的地层。转折端:从一翼向另一翼过渡的部分。褶轴:对圆柱状褶皱而言是指一条平行其自身移动能描绘出的褶皱面,可能 无枢纽:同一褶皱面的各最大弯曲点的联线。轴面:各相邻褶皱面上的枢纽联成的面。轴迹:轴面与地面或任一平面的交线。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脊(背斜或背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各横剖面上的最高点)、脊线、脊面和槽 (向斜或向形的同一褶皱面上的各横剖面上的最低点)、槽线、槽面脊迹和槽迹:脊面或槽面与地面或任意平面的交线。2、褶皱分类一、褶皱的几何形态:圆柱状褶皱和非圆柱状褶皱。二、褶皱枢纽产状:水平褶皱、倾伏褶皱、竖立褶皱。三、轴面产状

11、和两翼产状:直立褶皱、斜歪褶皱、倒转褶皱、平卧褶皱、翻 转褶皱。四、褶皱的对称性:对称褶皱、不对称褶皱五、根据翼间角大小:平缓褶皱、开阔褶皱、闭合褶皱、紧闭褶皱、等斜褶 皱。六、根据褶皱面弯曲形态(枢纽)圆弧褶皱、尖棱褶皱、箱状褶皱、扇状褶 皱、挠曲。七、褶皱在平面上出露形态:线状褶皱、短轴褶皱、穹窿构造、构造盆地。八、褶皱横截面的几何分类:(一)等厚褶皱、顶厚褶皱、顶薄褶皱(二)平行褶皱和相似褶皱九、轴面结合枢纽产状:直立水平褶皱、直立倾伏褶皱、倾竖褶皱、斜歪水平褶皱、斜歪倾伏褶皱、斜卧褶皱、平卧褶皱。3、雁行式褶皱:为一系列呈平行斜列(雁行状)的短轴背斜或向斜。隔档式(梳状)褶皱:由一系列

12、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背斜窄而 紧闭,形态完整清楚,呈线状延伸;相邻背斜之间的向斜则开阔平缓。隔槽式褶皱: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组成,其中向斜窄而紧闭,形 态完整清楚,呈线状延伸;相邻向斜之间的背斜则开阔平缓成箱状。叠加褶皱:已经褶皱的岩层再次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褶皱。纵弯褶皱:岩层受顺层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的褶皱。横弯褶皱:岩层受到和层面垂直的外力而发生的褶皱。剪切褶皱:岩层沿着一系列与层面不平行的密集劈理面发生差异滑动而形成 的褶皱。柔流褶皱:高韧性岩石或岩石处于高温高压环境下变成的高韧体,受到外力 作用,而发生类似于粘稠流体的流动变形,从而形成的复杂多变的褶皱。同沉积褶皱:在沉积

13、的同时逐渐变形而形成的褶皱。从核部到翼部具有层厚 变化和颗粒粗细的变化规律。底辟构造:地下高韧性地质体在构造力的作用下,或由于岩石物质间密度的 差异所引起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流动并挤入上覆岩层之中而形成的一种 构造。4、纵弯褶皱中层状岩石形成褶皱的两种作用1、弯滑作用:岩层通过层间滑动而弯曲成为褶皱的作用。弯滑作用的主要特点:(1)各单层有各自的中和面,而整个褶皱没有统一的中和面。(2)纵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层间滑动是有规律的,一般背斜中各相邻的上层相 对向背斜转折端滑动,各相邻的下层则相对向相反方向滑动。层间滑动 可在翼部的硬层中可形成旋转剪节理和同心剪节理;在岩层表面形成擦 痕或矿物抹晶;在转折

14、端易形成虚脱现象,有充填时可形成鞍状体。(3)当两个强硬岩层间夹有层理发育的韧性岩层的条件下,发生纵弯褶皱作 用,则会在层间滑动的力偶作用下,使薄层韧性岩层发生层间小褶皱。 根据层间滑动规律和层间滑动小褶皱的特点可判断岩层的顶、底面及背 斜和向斜的位置。2、弯流作用:纵弯褶皱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时,不仅发生层间滑动,而且某 些韧性较大的岩层内部还出现物质流动现象。弯流作用的特点:(1)物质流动方向为翼部向转折端流动;(2)软硬层相间时,硬层物质难以流动,通过弯滑形成等厚褶皱,软层通过 弯流形成顶厚褶皱;(3)当硬层中夹有一大层层理发育相对易流动的韧性岩层时,物质的流动并 不顺其微层理发生,而是形

15、成从属小褶皱。从属小褶皱显示了层内物质 向转折端流动的特征;(4)软层内发生强烈流动时,可产生线理、劈理或片理等小构造,如夹有薄 的脆性层,可形成构造透镜体。5、平行褶皱都是等厚褶皱,等厚褶皱不一定是平行褶皱。第五章1、节理: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形成断裂,沿岩石发生破裂,在两侧破裂面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2、节理分类:一、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划分: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 节理、顺层节理(只适用于水平岩层或近水平岩层)二、根据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关系划分: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三、根据力学性质:剪节理、张节理剪节理:1、产状较稳定2、平直光滑3、穿切砾石和砂粒等4、组成共轭 X型节理系5

16、、主剪裂面常由羽状微裂面组成6、折尾、菱形结环 和分叉张节理:1、产状不甚稳定2、粗糙不平,无擦痕3、常常绕过砾石和粗砂 粒4、张节理多开口 5、呈不规则的树枝状,各种网络状6、尾端 变化或连接形式有树枝状、多级分叉、杏仁状环以及各种不规则 形状等。3、共轭剪节理: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埸的作用下形成的两组剪节理。4、节理组:是指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应力场中形成的,产状基本一致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节理系:在一次构造作用的统一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节理组构成。5、节理组的交切关系:错开限制互切6、缝合线构造:是可溶性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压溶作用的结果。7、雁列角:

17、一组呈雁行式斜列的雁列脉中单脉与雁列面的锐交角。8、韧性剪切带: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剪切作用形成的强烈变形带。第六章1、断层:岩石或岩体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构造。断层的双层结构:上部脆性断层,下部韧性断层。断层面:将岩块或岩层断开成两部分,断开岩块或岩层并顺着它滑动的破裂面。断层(裂)带:断层一般不是一个单一的面,而是由一系列破裂面或次级断 层组成的带。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在地面的出露线。断盘:断层面两侧沿断层面发生位移的岩块。滑距: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 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断距: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

18、对应层之间的垂直距离。铅直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铅直距离。水平地层断距:断层两盘上对应层之间的水平距离。断层面和断盘有时合称之为断层要素。断距一般在垂直于被错断层走向的剖 面上测得。2、断层分类:雷同节理分类一、正断层正断层产状一般较陡,大多在45以上,而以60 -70者最为常见。大型正 断层的陡直断层面向地下深处常常变缓。正断层带内岩石破碎相对不太强烈,角 砾岩多带棱角,超碎裂岩较不发育,通常没有强烈挤压形成的复杂小褶皱等现象。 组合型式有地堑及地垒、阶梯状断层及箕状断层、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雁列 式断层、裂谷、拆离断层及变质和杂岩、岩墙群。地质背景:正断层广泛发育于 各种不同的

19、地质环境里,主要出现在区域伸展或扩张区,如洋脊、洋隆区及大陆 裂谷区。在构造变动轻微地区和构造变动强烈的褶皱带均有发育二、逆冲断层逆冲断层是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其倾角一般在30左右或更缓,挤 压破碎较正断层严重。组合型式有:叠瓦式逆冲断层、对冲式断层、背冲式逆冲 断层、楔冲式断层。地质背景:逆冲断层一般是区域性挤压作用的结果,区域性 伸展和重力作用也可在其前端形成推覆式构造。三、平移断层平移断层是断层两盘基本上沿断层走向相对滑动的断层。平移断层面一般陡 峻以至直立。大型平移断层常常表现为强烈破碎带、密集剪裂带、角砾岩化带和 超碎裂岩化带等。地质背景:一类是与褶皱等构造相伴生的平移断层,一

20、类是区 域性平移断层。3、地堑:地堑主要由两条或两组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地垒:地垒主要由两条或两组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阶梯状断层: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的上盘依次向 同一方向断落,构成阶梯式。雁列式断层:若干条近平行的正断层呈斜向错列展布,便构成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则构成方格状或菱形 断块状。糜棱岩:颗粒细小,具有固态流动造成的条带状定向构造的岩石。深大断裂:规模巨大向地下深切而且发育时期很长的区域性断裂。构造窗: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由较年青地层组成的原地 岩块,常常形成凹陷和洼地的负地

21、形。飞来峰:在大片被剥露出来的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被岩层圈闭的外来岩块。擦痕和阶步:断盘相对错动时在断层面上留下的痕迹。擦痕表现为一组比较 均匀的平行细纹,阶步表现为一组与擦痕大致垂直的阶块。滑距:断层两盘实际的位移距离,错动后对应点之间的实际距离。拆离断层:发育于美国西部盆岭区的犁状低角度正断层,使较浅层次的年轻 地层直接覆盖在较深层次的老地层之上。变质核杂岩:因构造拆离伸展的未变质沉积盖层所覆盖的、呈孤立穹窿状的 结晶岩构成的隆起。逆冲推覆构造: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广 泛发育在造山带及其前陆、地台盖层。推覆:挤压作用形成的推覆构造。滑覆:伸展作用或重力作

22、用形成的推覆构造。(引起逆冲推覆构造的驱动力既可以是水平挤压,也可以是垂直升降、隆升导致的伸展和重力作用。)走滑断层:区域性力偶构造作用形成的大型平移断层。(平移断层是在单剪应力状态下形成和发育的。)大洋发展的六个阶段: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迹。假玄武玻璃:岩石在强烈研磨和错动过程中局部发生熔融,而后迅速冷却, 会形成外貌似黑色玻璃质的岩石。4、野外如何识别断层的存在?(一)地貌标志:断层崖(陡崖不一定都是断层崖)山岭和平原的突变、断层三角面、错断的山脊、串珠状湖泊洼地、泉水的带状分布、水系特点。(二)构造标志构造线不连续或错断;地层或其他地质体沿走向不连续或错断;断层面特

23、征; 断层带构造强化现象(断层岩、劈理化、节理化、柔皱等)。(三)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四)岩浆活动、矿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五)岩相、厚度的突变和地球物理场的突变5、如何确定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一)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断层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是判断断层两盘相对升降的重要依据,老盘常为相 对上升盘。注意地层倒转和同倾向断层时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两种特例。(二)牵引构造断层两盘紧邻断层的岩层,发生明显的弧形弯曲,弧形弯曲的突出方向指示 本盘的运动方向。(三)阶步、抹晶(纤维状晶体)和擦痕阶步:反阶步(眉峰常呈棱角状直切),正阶步(眉峰常常呈弧形弯转)(四)羽状节理:张节理、剪节理(五)断层两侧小

24、褶皱(六)断层角砾岩与构造透镜体。第七章1、从几何学角度来看,任何地质构造都可以概括成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从面 状构造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分析,可分为原生面状构造和次生面状构造。面状构造 和线状构造都可分为“透入性”和“非透入性”。透入性构造:均匀地弥漫于地 质体的构造,反映了这一个地质体作为一个整体,已均匀地发生了变形。非透入 性构造是以一种不连续面分散地存在于地质体中,变形只集中在不连续面本身及 其附近,并把均匀连续的地质体划分成若干部分,又称“分化性构造”。2、劈理: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3、劈理的分类(一)劈理的传统分类(按劈理的结构及其成因)流劈理

25、:由片状、板状或扁圆状矿物或其集合体的平行排列构成,具有 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破劈理: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切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排列 无关。滑劈理:切过先存流劈理的差异性平行滑动面。(二)劈理的结构分类连续劈理:板劈理、千枚理、片理、片麻理不连续劈理:间隔劈理、褶劈理(带状褶劈理和分隔褶劈理)(三)不同地质背景上发育的劈理1、轴面劈理:产状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褶皱轴面的劈理。2、层间劈理:受岩性及层面控制,与层理斜交的劈理。3、顺层劈理:宏观上与岩性界面近平行的劈理。4、断裂劈理:断裂带内及其两盘岩石中发育的各种劈理。5、区域性劈理:与个别褶皱和断裂无一定成因关系,而是以其稳定产

26、状叠 加在前期褶皱、断裂和岩体之上的劈理。4、线理:岩石中长条状、线状要素呈平行或近于平行排列的线状构造,一般具 有透入性。5、线理的分类:(一)根据成因1、原生线理: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2、次生线理: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二)根据观察尺度1、小型线理:拉伸线理拉伸线理是由拉长的砾石、鲕粒、岩屑、矿物颗粒或矿物集合体等的平 行定向排列构成的。平行运动方向的拉伸的为a轴线理,碾滚成因的为 b轴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由针状、柱状等矿物的定向排列构成。为a轴线理。皱纹线理由早期劈理或片理揉皱成的平行定向构造。为b轴线理。交面线理层理与面理的交线或面理与面理的交线。为b轴线理。2、大型线理:石香肠构造

27、:具不同韧性差的岩石相间成层,受到垂直岩层挤压而形成 的,其剖面形态似香肠。张裂型石香肠构造、剪裂型石香肠构造、粘滞型石香 肠构造、褶皱型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外形呈一系列的圆柱体或呈波状起伏的浑圆棂柱。节理式窗 棂构造、肿缩式窗棂构造、褶皱式窗棂构造。铅笔构造:由二组或两组以上平行面状构造交切分割而成。杆状构造:由石英、方解石或其他成分单一的强硬岩石物质构成,它们 成带成束地在一定变质岩层中出现。第八章1、侵入岩体的产状协调侵入岩体:岩床、岩盘、岩盆、岩鞍不协调侵入岩体:岩基、岩株、岩墙、岩脉2、喷出岩体的产状:熔岩被、熔岩流、火山锥3、岩浆岩体育围岩接触关系侵入岩与围岩:侵入接触、沉积接触

28、、断层接触喷出岩与围岩:喷发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4、侵入岩体原生流动构造线状流动构造(流线):柱状、针状、板状等矿物以及暗色矿物凝集而成的 纺锤状析离体和长条状捕虏体等顺长轴定向排列而构成。面状流动构造(流面):片状、板状、柱状等矿物以及扁平的析离体、捕 虏体平行排列而构成的。4、侵入岩体原生破裂构造横节理(Q):节理面垂直于流线,也垂直于流面。纵节理(S):节理面平行于流线,垂直于流面。层节理:节理面平行于流面。斜节理:与流线、流面都斜交的两组共轭剪节理。边缘张节理边缘逆断层5、喷出岩体的原生流动构造(确定构造运动的应力场,只能由次生构造确定)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的矿物或火山玻璃组成的层状色带。流面和流线流面:往往是由板状、片状矿物斑晶及火山灰流晶屑的定向排列组成的。流线:由针状、柱状矿物及火山灰流或岩屑的平行定向排列而成。绳状构造 熔岩表面呈绳索状扭曲的构造。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当熔浆自火山通道向外流出时,由于压力和温度降低,其中所含气体向外逃逸,冷却后在岩石中留下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