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武帝董仲舒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二 汉代儒学 -正统地位的确立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本课重点儒学的兴起背景:“焚书坑儒”批判表现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焚书坑儒” 批判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秦始皇像一. “焚书坑儒”批判、原因 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生、游
2、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焚书坑儒发生秦朝。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
3、焚书坑儒”。一、 “焚书坑儒”批判、原因2、概况焚书:焚书的范围:不焚的书: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治课堂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维护专治统治。而这类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一. “焚书坑儒”批判、原因2、概况焚书:坑儒:目的:警告文化人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焚书“遗迹(图三) 坑儒谷(图四)
4、秦始皇(图一)李斯(图二)3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重点)积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消极: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黄 老 思 想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对外:与匈奴“和
5、亲”;对内:轻徭 薄赋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二、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汉惠帝 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呢?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原因: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
6、,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积极: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兼并,豪强势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董仲舒发愁啊!怎么办?看我的!三、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历史原因:秦朝儒学受到打击,汉代主流文化对 “焚书坑儒
7、”的批判,为儒学复兴提供了机遇社会背景:(一)罢黜百家经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治:王国问题、边境问题等突出,需要加强中央集权。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顺应统治者的需求1、背景:时代特征: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政策: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担任职务,并向他们咨询治国的方略。时代选择了儒学儒学适应了时代汉武帝汉武帝的“雄才大略”1、推恩令,打击王国势力2、建立内朝外朝制度3、实行察举制4、盐铁官营,发展经济5、打匈奴,通西域6、开辟丝绸之路7、罢黜百家,独尊儒
8、术董仲舒(前179前104)董仲舒生平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学之士,进“天人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纳,形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所沿袭。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因素总结为“四个行”:首先自己得行,其次得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出了名的“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首先自己得行董仲舒这个“读书虫”
9、,在景帝朝已经做了博士。实际就是皇帝的学术顾问。知名学者董博士有一所花园套房,可他整天钻在书房里,研读儒学。春日,万紫千红开遍,看不见。夏夜,禽鸟百虫争鸣,听不见。寒来暑往,三年没有踏进后花园一步,因此,人们称赞他“三年不窥园”。“三年不窥园”后来精炼为成语“目不窥园”。其次得有人说你行汉武帝即位的当年,下诏“海选”。既是“海选”,就要不设门槛地选人才。这次,董仲舒“举首”,考了第一名。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2、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10、、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请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材料四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请思考: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
11、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材料五: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三纲五常”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
12、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材料六:发挥儒家仁政思想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2、董仲舒的“新儒学”的主张: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建立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加强君权的需要中央集权的需要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轻徭薄赋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稳
13、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儒表法里,成为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秘诀。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糅合百家,外儒内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糅合百家,神化皇权。3、特点:秦始皇
14、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评价:结束了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思想基础确立了儒学独尊、正统地位思想文化专制实质:积极:消极: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 “三纲五常”宣扬纲常伦理,充满了封建意识,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局限性,应批判先秦之儒董仲舒之儒著作 论语公羊春秋理论基础仁、礼天人感应思想来源儒学儒、阴阳、法、道家与
15、统治者关系批判时政维护统治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积极消极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3、五常中推崇的“仁、义、礼、智、信”剔除其封建内容,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带有神学迷信色彩,纯属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罢黜百家”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三纲”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合作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
16、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问题探究秦始皇汉武帝不同点政策原因影响相同点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目的实质作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什么?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3.儒家思想之所以能
17、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因为?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三、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二)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倡儒):1)中央:2)地方: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二)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的发展历程:汉武帝时期:(创立)汉昭帝时期:东汉中期:(二)兴办太学 学校规定:太学生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 学校规模:开始不大,后来不断发展。学生来源:多为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 (二)兴办太学2、性质:在长安设立的官办学校。 3、影响:1)对教育:2
18、)对社会风气:3)对统治基础:4)对儒学:5)对政坛: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展而成的社会舆论,奖褒公卿,裁量执政,评论官吏、朝政的风气为历代所继承。顾炎武日知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里选举,必先考其生平,一沾清议,终身不齿。”4、太学清议4、太学清议背景:东汉太学生有较强的参政意识,。他们尚未跻身官场,与民间接触比较密切。他们所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4、太学清议背景:内
19、容:评品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地位:。社会舆论。影响: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三、儒学兴起的表现(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太学的出现(三)科
20、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学全面影响社会)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时间先秦 汉代 魏晋隋唐方式世袭推举兼有考试考试依据贵族德才门第成绩1、选官制度的变化(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中国古代的三种选官制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
21、束。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起迄:此制产
22、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宋代科举仿行唐制,但在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录取人数和考风考纪等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两代八股文在四书五经范围中命题。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
23、读书高。”“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车马多如簇。”(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2、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4、影响: 积极:儒生即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 消极: 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 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
24、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 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秦朝时期西汉初年汉武帝时应运而生;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逐渐复苏; 正统思想; 儒学的兴起小结:1概述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 儒家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受到冷落、遭受打击、地位上升、成为正统的过程。(1)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创立了儒家学说,其核心是“仁”和“礼”,主张仁爱,维护周礼。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仁政,认识到“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崩溃、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的变革时期,儒家学说不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打击奴隶主阶级,建立封建制度、统一国家
25、、相互争霸的需要,没有得到新兴统治阶级的重视。(2)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秦朝利用法家思想,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由于实行严刑峻法,剥削沉重,仅存二世,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3)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批判。汉武帝初年,开始大批起用儒学之士,并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方略。后来董仲舒提出的确立独尊地位,禁绝与儒家相异的学术这一建议和文化上实行“大一统”的观点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儒学地位上升,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立为正统思想。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带有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关于修养(道德规范)和理想(治国原则);思想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26、(民间学派)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官方学说)课 后 探 究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满怀激情地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毛泽东在他的诗篇中把秦皇和汉武并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面对迎面而来的两位杰出帝王,你又是怎样看待的呢?你认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谁的功劳更大呢?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C
27、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巩固: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D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发展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D.教育开始被儒学所垄断B【例题2】隋唐科举制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对
28、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 B. C. D. C2-1唐朝时规定:“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实质上说明唐朝科举制()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C.明确规定了对考试人员的资格限制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 2-2科举制的实行,是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其主要原因在() A.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官员B.科举制是由孔孟创立的C.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D.考生全部来自朝廷设立的太学BC1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A.
29、完全一致 B.正好相反 C.压迫限制 D.大力推崇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制度()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BD3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它()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4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举贤良对策 B.兴办太学 C.设五经博士 D.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CBA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
30、?”太子以下的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C8 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D9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源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抗灾救灾工作总结(3篇)
- 班级体育的活动总结(3篇)
- 无人值守监测信息系统操作使用手册
- 酒店服务员实习总结5篇
- 年产500t O-甲基-N-硝基异脲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日处理500吨小麦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质检员个人工作总结5篇
- 设计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
- 建筑垃圾运输服务承诺书模板
- 公园设施翻新合同
- 淮阴工学院《产品形态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长沙市事业单位招聘计算机岗位专业知识试题
- 咨询咨询合同三篇
-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版
- 师范大学学术规范测试
- 福建师范大学《数字摄像》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期末模拟练习(试题)-2024-2025学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 2023阿里云ACA大数据复习题题库及答案
- 基于PLC的物料分拣系统设计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 18项反事故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