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刘璐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一单元 婴儿期的动作发展一、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三、婴儿
2、主要动作的发展(一)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视动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二)独立行走 (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成熟是训练的前提条件,训练对成熟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第二单元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一、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识的开端。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婴儿感知觉
3、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心理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传统的观点一直把新生儿、婴儿视为软弱无能、消极被动的生物个体。有人认为他们一生下来就是一块“白板”。这种歪曲性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据着统治地位。但随着研究方法的突破,特别是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发明,极大的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研究发现,新生儿、婴儿具有了不起的反映外界刺激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单71-p196)。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有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
4、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种研究方法能够发现以前无法了解的早期感知能力(单74-p196)。通过一个特殊的观察小屋呈现刺激、观察反应并记录注视时间,发现婴儿早期就能够察觉刺激源。根据对不同刺激物注视时间的长短,还发现他们能够区别不同的刺激物,且对某种图形产生偏爱,如鲜艳的色彩、运动的物体、物体轮廓线密集的地方或黑白对比鲜明处、正常人脸、曲线或同心圆图案等(单75-p196)。(二)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研究发展,出生后3周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理想的视焦点是距眼睛约26厘米处;2、视觉追踪: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中有3/4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3、颜色视觉:出生后15天就具有颜
5、色辨别能力,34个月的婴儿颜色辨别能力基本上趋近成熟水平。4、对光的察觉:出生后2496小时的新生儿就能察觉光的闪烁。5、视敏度。在出生后24小时只有成人的13/100,其后开始稳定发展。(三)听觉的发展。1、听觉辨别的能力:出生第一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新生儿能区别不同的音高。2、语音感知:婴儿对人的语音的感知能力十分敏感,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3、音乐感知: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音乐的旋律和曲调。4、视听协调能力:初生婴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视-听协调活动能力。(四)味觉、嗅觉和肤觉的发展 1、味觉的发展;2、嗅觉的发展;3、肤觉的发展;(五)空间知觉的
6、发展。1、形状知觉;2、深度知觉; 吉布森等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3、方位知觉: 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通常,3岁能辨别上下,4岁能辨别前后,5岁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能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 方位知觉个别差异很大,有的人一生方位知觉都不清楚。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二、记忆的发展36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婴儿的长时记忆能力有很大的发展,他们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可保持数天或数周;612个月婴儿的记忆:这个时期婴儿长时记忆保持时期继续延长,出现“认生”现象(单79-p
7、198),寻找物体的能力增强,出现了大量的模仿动作。这都说明长时记忆的发展。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这一时期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得以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三、思维的发展。婴儿期的思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其典型特征是直觉行动思维(单80-p198)。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轰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单81-p198),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的狭隘性。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四、言语的发展(一)言语发展的理论。1、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
8、,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等(单82-p199)。强化说以操作条件反射的操作行为和正强化、负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言语的获得(单83-p199)。社会学习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单84-p199)。 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单85-p199),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单86-p199)。乔姆斯基是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创始人(单87-p199)。他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结构普遍语法,在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下,通过大脑中的语言获得装置,普遍语法转换成个别语法
9、,成为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能力(单88-p199)。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二)婴儿言语的发展1、语音的发展婴儿发音的发展顺序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多音节阶段(4-9个月),有意义的语音,即学话萌芽阶段(9-12个月)(单90-p200)。2、词汇的发展:婴儿在1岁到1岁半之间获得第一批词汇,词汇量约50左右,到3岁能达到1000左右。3、句法的发展。1岁半到2岁半是婴儿获得母语的基本语法、双词句到电报句;1岁半到2岁的句法结构多属完整的简单句的关键时期。3岁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单91-p200)。 其发展过程如下:
10、1岁到1岁半能使用不完整句,从单词句和一定程度的复杂句;3岁儿童基本上使用完整句第三单元 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一、情绪的发展 (一)笑的发展: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吸引成人照料的基本手段。笑有其一定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自发性微笑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1、自我性微笑:婴儿出生1-2天就有笑的反应,这种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 (单95-p200)。 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
11、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单96-p200)。 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4个月以后这个时期的婴儿对熟悉的人比不熟悉的人有有更多的微笑(单97-p201),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二)哭的发展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啼哭有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最初的哭声多属于胜利反射性的哭,进而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的哭;再进一步便出现主动的操作性哭泣。这后一种哭是从经验中学到的,是社会性的哭。(三)恐惧的发展 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 4、预测性恐
12、惧(单98)。预测性恐惧是一种由想象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二、气质 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1、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2、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3、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三、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单101-p202)。(一)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单102-p202)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地反应;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对母亲有偏爱 3
13、、特殊情绪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二)婴儿依恋的类型( 单103-p202)1、安全型依恋(占65%70%),母亲在就有安全感,对外界积极反应。2、回避型依恋(占20%),缺乏依恋,与母亲未建立起亲密的感情联结3、反抗型依恋(占10%-15%),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爱抚。四、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单104-p202)。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单105-p202)。(一)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之前,婴儿的主体我认知尚未发展;91
14、2个月,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1215个月,主体我得以明确的发展,这时婴儿已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二)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的婴儿开始能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表现为可利用外表特征来认识自己;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单106-p202)。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四单元:婴儿期的心理卫生一、保证婴儿充足的营养和睡眠 二、关注婴儿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婴依恋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积极对待婴儿 。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4试新经验(单107-p203)。四、促进婴儿的认知活动附:母亲态度与孩子的性格母亲态度是支配性的,孩子的性格是服从、无主动性、消极、依赖、温和的;母亲的态度是照顾过甚的,孩子的性格是幼稚、领带神经质、被动、胆怯的;母亲的态度是保护型的,孩子的性格是缺乏社会性的、欠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是安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建设管理与施工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 工程项目管理规范操作流程解读
- 游戏开发实践作业指导书
- 农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作业指导书
- 标准钢材购销合同
- 测绘劳务分包合同
- 出口销售合同
- 小麦种子购销合同
- 员工试用劳动合同
- 2025年呼和浩特道路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
- 课堂精练九年级全一册数学北师大版2022
- 着衣母婴卧像教学设计
- 维克多高中英语3500词汇
- 【课件】DNA片段的扩增及电泳鉴定课件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 GB/T 6417.1-2005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
- 科创板知识测评20个题目的答案
- 2023年湖北成人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及答案
- 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黄相怀)课件
- NY∕T 4001-2021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版)》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