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_第1页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_第2页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_第3页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_第4页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课件1绪 论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同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 三

2、、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医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是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体现在: 主导思想: 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 辨证论治。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 1.黄帝内经 成

3、书年代:春秋战国至秦汉。至隋唐仍有修订和补充。 作者:古代医家集体创作,非黄帝所作。 主要内容:可谓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中及人事的百科全书。 在医学方面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因此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奠定中医基础理论的专著。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6 2、难经 成书年代:东汉以前 作者:相传系秦越人(扁鹊) 主要内容:该书内容简要,辨析精微,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该书所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尤其对脉学有较详细的论述和创见,对经络学说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4、较内经有所发展,与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专著。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7 3、伤寒杂病论 成书年代:东汉 作者:张仲景 主要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伤寒论主要论述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以六经辨证为主;金匮要略主要论述脏腑杂病的辨证与治疗。体现了理、法、方、药的完整性。是我国目前现存的一部最早的临床专著之一。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8 4、神农本草经 成书年代:东汉 作者:假托神农 主要内容:共载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毒性分上、中、下三品;载了每味药物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性能、主治;用药原则:“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5、, 药物的配伍理论“七情”。其理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神农本草经对药物理论与药物研究,均较汉代以前有重大发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9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晋王叔和著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提倡“寸口诊法”,描述了24种病脉的形态及主病证,推动了寸口脉诊法的普遍应用。 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 该书论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九针、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对后世针灸发展贡献很大。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0 隋巢元方诸病原候论: 该书以1729论分述内、

6、外、妇、儿、五官、皮肤等诸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尤重于病源的研究。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代表了盛唐的医学发展水平,可谓开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先河。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1 2、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较快,成果较多 ,医学有长足的进步。此时医学发展迅速,且流派纷呈,建树较多,对后世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南宋 .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18卷 该书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以病因与病证相结合的方法,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

7、件12 金元四大家简介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派,尊称为刘河间、河间老人。 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倡导火热论,认为外感病的主要病机主要是化火化热,内伤病中“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百病皆因火热,故治疗中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3 张从正(字子和) 师从刘完素, 著有儒门世亲. 主张治病“邪去正自安”,不可滥用补药,治病应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世称为“攻邪派”。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4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世尊称李东垣),师从张元素(字洁古), 著脾胃论,内伤外感辨惑论 强调胃气对发

8、病的决策性作用,倡导“百病皆因脾胃衰而生也”,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世称为“补土派”。 金元四大家之论,各有创见,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5 朱震亨(字颜修,号丹溪翁,后世尊称为朱丹溪),传河间之学。 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常复规律,认为“人非相火 不能有生”,而相火妄动则属邪火,能煎熬真阴,从而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结论。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世称为滋阴派。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6 3、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发展阶段,既对医学理论有许多新的发明和创新,又进行了综合

9、整理,编纂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7 明.赵献可(字养葵) 著作医贯 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强调命门之火在养生、防病中的重要意义,此对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各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尤其对养生防病、慢性疾病和老年病的康复治疗,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8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 理论的创新和突破。 明吴有性(字又可)著瘟疫论。 创“戾气”学说,对瘟疫病的病因有卓越之见。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19 清叶桂(字天士,号番岩) 著温热论,阐明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创建了

10、温热病卫气营血的辨证理论,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薛雪(字生白) 著湿热条辨,对温热病的病因、症状、传变规律、治则治法等,做了简要阐述,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0 清吴瑭(字鞠通) 著温病条辨,创建了温热病三焦辨证理论,使温病学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走向系统与完整。 清王清任(字勋臣) 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籍中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的有效方剂,对中医学气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1 4、近代时期 近代

11、时期(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制度变更,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出现大碰撞,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趋势: 继续走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之路,如30年代曹炳章主编的中国医学大成,是一部古今中医学大成巨著。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2 中西医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 中西医汇通派: 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朱沛文中西脏腑图象合纂 恽铁樵药庵医学丛书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3 学术见解:认为中西医各有优势,主张汲取西医之长以发展中医,如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即是中西医汇通的代表作。 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

12、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 当前,中医学术蓬勃发展。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4 (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必须走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道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继承的目的是创新,只有重视继承才能将中医学的传统理论传承下来,为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创新是继承和发展的需要,是中医学新理论、新观点的产生之源,也是中医学的生命之源。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5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

13、、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6整体观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生理病理防治形体神形神一体观结构功能五大生理系统精气血津液脏腑五官五体五液经络经络心神形与神精气与神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7 (1)生理上的整体性 人体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五脏一体观,二是形神一体观。 五脏一体观 指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结构上: 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构成了心、肝、肾、脾、肺五个生理系统。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8 人体生理系统简表 系 统 五脏

14、六腑 五体 官窍 经 脉肝系统 肝 胆 筋 目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心系统 心小肠 脉 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脾系统 脾 胃 肉 口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肺系统 肺大肠 皮 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肾系统 肾膀胱 骨 耳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以上五个系统之间,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作用,构成了一个结构上完整统一的整体,每个生理系统中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29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持人体各种生理机能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分布、贮藏、代谢或运行于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中,支撑了它们各自

15、的功能,并使它们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各种生理机能,从而维持了五个生理系统之间的协调有序。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0心神的主宰作用心因其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神能驭气,气有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作用,故心神能够控制和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 因此,人体又是一个以心为主导,各脏腑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1 形神一体观: 形:即形体(人体这个有机整体);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形神一体观:即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 形与神的关系:形是神的藏舍之处,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神相

16、互依附,不可分离。神不能离开形单独存在,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主导作用。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2 精和气:都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都能化生神。 神 :控制与调节精与气。 精、气、神为人身之三宝。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精气与神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3 (2)病理上的整体性内脏病变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即局部的病理变化与反映整体病理变化“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形与神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4 (3)诊治上的整体性舌诊则是一种由外察内的诊病方法。舌诊测知脏腑的功能状

17、态;舌诊脏腑精气虚实;舌诊推断疾病的轻重缓急,逆顺转归。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治疗原则,如:口舌生疮 -清泻心火;目赤肿痛-清泻肝火;齿龈肿痛-清泻胃火等。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5 2、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认识,即呈“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古人以“天地”名之。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6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18、人体生理也随季节气候规律变化而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调节。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而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气血运行在不同的季节气候的影响下也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7 一日之内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人体也要随昼夜晨昏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地域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地域环境主要指地势高低,地域性气候、水土、物产及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 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 。医学课

19、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8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变化超越人体的适应能力而致人体发病。 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适应性调节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由此可见,疾病的发生主要关系到两个方面: 1、关系到人体正气的适应、调节、抵邪能力; 2、自然界邪气的致病能力。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39 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影响:每一季节有其不同发病特点。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或某些慢性病恢复期中,也往往由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而使病情加重、恶化或复发。 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某些疾病昼轻夜重 。 地域环境对疾病的影响:地方

20、性疾病 、职业病。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0 (3)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养生: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即“法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与自然界保持协调统一 。 防病: 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1 治病要因时制宜: 一般是春夏慎用温热药,秋冬慎用寒凉药。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可: 冬病夏治:如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者,夏不避温热,目的是夏用温热药培其阳,则冬不发病。 夏病冬治: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者,冬不避寒凉,目的是冬用寒凉药培其阴,则夏不发病。针灸 “子午流注法”:提倡按时取穴针灸,可更有效地

21、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防治疾病。 治病因地制宜:北方少用寒凉药,南方慎用辛热药。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2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影响个人的身心机能: 政治、经济地位过高:易使人骄傲,霸道,目空一切。 政治、经济地位低下: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和颓丧情绪,从而影响人体脏腑机能和气血流通。 影响个体的体质 : 政治、经济地位高者:多筋柔骨脆,脏腑娇气,腠理疏松易感冒; 政治、经济地位低下者:多筋强骨劲,脏腑坚固,腠理致密而外邪难干。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3 (2)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变更,人的社会地

22、位、经济条件也会随之而变。 如社会地位骤然由过高变为低下,经济条件由富裕变为贫穷,均可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导致人的精神情志不稳定,从而影响人体脏腑精气的机能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4 不利的社会因素:如家庭纠纷,邻里不和,亲人亡故,同事之间或上下级关系紧张等,均可破坏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引发某些身心疾病, 不利的社会因素使某些原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肿瘤等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5 (3)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防治疾病时,要考到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

23、对人的精神刺激,创造有力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 要通过精神调节提高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发生,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6 辨证论证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病的基本概念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在疾病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邪正斗争。疾病一般都有一定的发病原因,病理演变规律,固定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有诊断要点和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要点。如麻疹、感冒、肠痈、痢疾、消渴等。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

24、47 (2)证的基本概念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候与病机(病理)的关系: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 病机的内涵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用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阳痹阻等,都属于证候的概念。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8 (3)症的基本概念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异常行为

25、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49 (4)症与疾病、证候的关系: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但因其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的本质。同一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理机制不尽相同,因此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候。 注意: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0 (5)病、证、症三者的联系于区别: 病、证、症三者均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病: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病的重点是全

26、过程,疾病的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穿并叠和起来,一种疾病由不同的或多个证候组成。 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或类型病变的认识,证的重点是现阶段,是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同一证候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症: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未必能反映疾病和证候的本质,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候。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1胃下垂陈,男,56岁,农民,于1995年4月13日初诊。患者胃下垂近2年。曾服用补中益气(丸)汤、黄芪建中汤及维生素等药物,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反复发作。因近来劳累过度而发。刻下见腹部坠胀难忍,站立或饭后加剧,伴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昏,心悸,钡餐造影

27、示度胃下垂。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2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1)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治则是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3 (2)辨证的基本概念 辨证,是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病因:即利用病因理论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推导

28、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得出以病因命名的证候,为针对病因治疗提供依据。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4 辨病位:即确定病证所在的部位。 不同的病因侵袭人体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病证。 外在病邪多侵袭人体之表,引起表证。 表证失于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由表入里。 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度,则易直接损伤脏腑精气,病变在里。 辨明疾病的病位,既可推知致病邪气的属性,又可了解病情轻重及疾病传变趋向,因而对确立证候是非常重要的。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5 辨病性:即确定疾病的虚实寒热之性。 疾病是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邪正之气的盛衰决定着病证的虚实,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致病邪气有阴阳之分,人体正气也有阴阳之别,不同属性的病邪侵犯人体,人体相应的正气则与之抗争,导致不同类型的阴阳失调而出现寒热性病证,即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主要观念和辨证论证医学课件56 辨病势:即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转归。 疾病一般都有其一定的传变规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