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页,共70页。1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第2页,共70页。2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三、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第3页,共70页。3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 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 践客体主体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认为,人脑直接从物质世界得到的反映只能是动物式的被动感受,这是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不可能是人的认
2、识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发生的反映,才是人的认识活动。第4页,共70页。4 其次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认识主体是具有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且从事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是被实践活动纳入到人的观察和思考范围之内的客观世界。 最后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发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人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产生成为可能。 第5页,共70页。5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三个依次递进的问题需要回答:首先是世界能否被认识?其次是世界怎样被认识?最后是世界怎样被正确的认识? 对这三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认识论中不同的哲
3、学派别,形成了对立的认识路线。 第6页,共70页。6、在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可知论。 不可知论代表彻底可知论代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可知论,由于在认识论中引入了实践观点和辩证法思想,驳倒了不可知论,因此,它是彻底的可知论。第7页,共70页。7 、在世界怎样被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坚持反映论的观点,批判和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这种反映论认为,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就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解决认
4、识过程中存在的主观和客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 第8页,共70页。8、在世界怎样被正确认识的问题上,存在着直观反映论和能动反映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回答。第9页,共70页。9 认识过程的客观性即唯物主义反映论在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已经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新特征在于:强调实践论和辩证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理解这个本质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唯物反映论)二是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实践认识论)三是认识过程的矛盾性。(
5、辩证认识论)第10页,共70页。10二、实践在认识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认识论中的基本矛盾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因为它把实践看作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第11页,共70页。11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直接来源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在理解这个观点时,必须搞清三个关系:一是认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三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积累了新经验,创造了
6、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第12页,共70页。1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类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再次实践的认识发展的最终目的 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这个观点在后面还要详尽论述,此处从略。第13页,共70页。13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实践在认识中处于首要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认识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抓住实践才能正确地理解人类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简称为实践
7、论。毛泽东关于认识论的著作:第14页,共70页。141、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思想引入了认识论,才使它的认识论成为能动的反映论。现代思维科学的成就进一步揭示了,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是一个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这更证明了能动反映论的正确性。 三、反映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建构过程 反映第15页,共70页。152、20世纪50年代系统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信息论的诞生,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成为人们研究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概念。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但信息要靠能量传递,靠物质才能存在。 钱学森系统论工程专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信息是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结
8、构、形态、属性等表征。 第16页,共70页。163、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反映,实际是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体现在对客体所呈现的信息要进行选择和重构。 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全部信息,也不是把所选择的信息原封不动地移入头脑。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有本能选择和自觉选择的区别,人们的感官对客体信息的选择是本能的,这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选择机制。而人脑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则是自觉的,它是根据人的需要、意志、兴趣等主观愿望所作出的自觉选择。第17页,共70页。17主体对所选择的信息必须进行重组,即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所选择的新信息建立在这个结构中,使它和
9、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这样就会发生双向的变化:一方面是所选择的信息被同化;另一方面是原有的知识结构被改变。这种双向的变化引起了知识结构的重新建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重构。第18页,共70页。18请同学们回忆和想象以下情景:进入读书馆上网浏览搜索看到和自己已有知识相反的观点看到和自己相同的或支持自己的观点第19页,共70页。19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一、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第20页,共70页。20一、 认识发展过程的两次飞跃 1、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在这对矛盾的推动下,认识的发展过
10、程必然发生了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是第一次飞跃;由认识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 实践认识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第21页,共70页。212、实践活动既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们的感性经验认识活动。因此,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又表现为认识活动内部的矛盾,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22页,共70页。22感性认识是依靠人的感官对客观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它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基本形式存在。理性认识是依靠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基本形
11、式存在。第23页,共70页。23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成分,理性认识中存在着感性认识的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在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可以发生转化。这种相互转化实现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第24页,共70页。243、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实现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首先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大量的反复的感性经验认识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基础。 其次必须运用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途径。第25页,共70页。25
12、4、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即回到新的感性经验中去。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因为它不但实现了认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检验、修正、丰富和补充理性认识。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理性认识能否成功地指导实践,首先必须是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只能导致实践的失败。 其次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因为群众是实践活动的主体,理论要回到实践,就必须让群众自觉地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活动。 第26页,共70页。26最后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因为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实际对象是特殊的、具体的,而理论则是普遍的、抽象的。普遍的理论只有和特殊的实际对象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地改变对象。第27页,共70页。275、感性认识
13、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根据,割裂二者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割 裂唯理论经验论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第28页,共70页。28二、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存在着规律性,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认识过程中的体现:认识再实践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中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认识发展过程是由实践和认识的矛盾推动的;实践和认识的矛盾运动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第29页,共70页。292、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或公式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这是一个
14、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对于一个简单的事物来说,经过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就基本完成了认识的任务。但对于较复杂的事物和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必须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每次循环都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再认识第30页,共70页。30实践活动虽然是客观的活动,但却是经验性的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获得的经验认识具有狭隘性和表面性。因此,必须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但它却是主观性的东西。只有把理性认识下降为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实现理性认识,才能相对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3、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源于实践和认识的矛盾第31页,共70页。314、实践和认识的具
15、体的历史的统一,只能统一于实践,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彻底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必然使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周期性循环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和认识只能在具体的条件下达到历史性的统一。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程度和人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要想二者最终统一,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矛盾,就等于取消了认识过程。第32页,共70页。32因此,掌握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要求我们把理论认识统一于实践活动,落后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成为实际工作中的保守力量,超越于实践活动的理论认识会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盲动冒险错误。第33页,共70页。33实践
16、、认识、再实践的认识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过程。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变为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 5、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第34页,共70页。34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的因素,主要包括人的意志、情感、幻想、想象和直觉(即顿悟或灵感)。这些非理性的因素类似于感性认识,但又不能等同于感性认识,它们在人类认识活动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第35页,共70页。35 生存意志推动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对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起着定向作用,为了生存人们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
17、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下降到实践活动;在认识过程中,意志控制着人们排除一切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没有意志的作用,认识过程不可能顺利进行。 2、意志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动力、定向、控制等作用。第36页,共70页。363、情感在认识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兴趣和献身等作用。人类有来自动物遗传的对外界感知的特征,但要把这个特征发展为人类的认识活动却十分艰难。要完成人类的认识活动必须有情感的激励和鼓舞;有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心甘情愿地献身精神。离开情感人的认识过程就无法进行。 第37页,共70页。37认识不可能机械地按部就班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借助
18、幻想和想象,更需要直觉的顿悟和灵感的一闪。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依靠人们的幻想、想象和直觉地帮助才能完成。4、幻想、想象和直觉是认识过程中产生飞跃的非逻辑因素。第38页,共70页。385、因此,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一个理性的认知过程和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对这个过程人们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但必须重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必须肯定的。 第39页,共70页。39四、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这种认识论把认识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40页,共70页。40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化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特别是用“实事求是”的典故给以中国化的解释和发挥,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个理论创新。 第41页,共70页。41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四、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五、认识的价值性问题 第42页,共70页。42一、 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0、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2、真理是客观的,因为真理中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可以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由于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也被称为客观真理。 第43页,共70页。433、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就必须在真理问题上批判主观真理论。多元真理论、实用主义真理观在真理问题上都是主观真理论。 第44页,共70页。44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或正确的认识,它同谬误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真理的发展过程中,当新的真理代替了旧的真理时,
21、不能因为真理的发展就把旧的真理看作是谬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这个本性不会因为真理的发展而改变,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或不变性;二是指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的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终奋斗目标,人类认识的任务就是要通过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至上性和客观世界的可知性,也说明了人类能够趋近绝对真理。 第45页,共70页。452、真理的相对性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真理的内容是具体的,是一定条件下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对象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发展意味着这些条件、主体和客体的改变,从而真理的具体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二是指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在真理发展过程
22、中,原有的真理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历史局限性才能显露出来,从而表明这些真理内容的正确性是不完全的、近似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46页,共70页。46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和渗透,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来实现;无数个相对真理构成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第47页,共70页。474、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用真理观上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它,马克思主义真理
23、又是相对的,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48页,共70页。482、真理和谬误的辩证统一关系:1、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观点,还必须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和真理相对立,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的发展过程存在着真理和谬误的矛盾斗争。 三、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符合第49页,共70页。49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转化的原因在于,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发展的;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原因在于,谬误是真理认识的前导,批判谬误可以发现真理。 在真理的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修正错误,利用真理和谬误的
24、辩证关系,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真理。 第50页,共70页。50四、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为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观点。 第51页,共70页。512、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实践标准的辩证法观点.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惟一性、至上性和绝对性,即惟有实践能够检验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
25、局限性、历史性和相对性,即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第52页,共70页。52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问题。 第53页,共70页。53五、认识的价值性问题 1、人类的认识活动不但要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且还要判断客观世界对人类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进行价值性的评价。 第54页,共70页。542、认识的价值性是指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价,认识的真理性是指认识过程中主体对客体的事实认知。价值评价不是真理性认识,而是价值性认
26、识,或者是认识的价值性。真理性认识只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真实性反映,不存在主体性评价问题。 第55页,共70页。55价值性认识是对客观能否满足主体需要而作出的肯定性评价,也称为价值判断。它是认识主体根据自己的愿望、需要、利益等主体性目的标准,对认识对象做出是否有意义的判断,主体按照自己的判断来确定行动目标。而真理性认识则是主体对客体真实情况的如实反映,检验是否真实的标准只能是客观性实践标准。显然,这是两个不同标准、不同作用、不同指向的认识活动。第56页,共70页。563、认识的价值性和认识的真理性是不可分离的,它们统一于人类认识活动过程之中。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价值性评价活动,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
27、认识为前提;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又必须以对客观世界的价值性评价为归宿。没有真理性的认识,人类的实践活动就会失败;没有价值性的评价,人类的实践活动就失去了目标。第57页,共70页。57 4、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活动既是一个合规律性的活动,又是一个合目的性的活动。合规律性要求认识的真理性,合目的性要求认识的价值性。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成功。第58页,共70页。5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哲学专业必修
28、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基础理论必修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是政治经济学院所有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整个世界、观察社会现象和思考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第59页,共70页。59 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观察和思考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培养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其它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29、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分析问题。 对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所要解决的前沿性的问题,为学好其它哲学课程打下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第60页,共70页。6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间:哲学专业72课时;其它专业(思政、法学、社会学、行政)54课时第一章: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0课时;8课时)第一节: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课时;2课时)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其本质特征(4;3)第三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2)第四
30、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1)第二章:世界的本质和人类世界 (10课时;8课时)第一节: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4课时;3课时)第二节:实践是人类世界的现实基础 (3;2)第三节:意识的起源、本质和功能 (3;3)第三章:世界的状态和辩证方法 (12课时;10课时)第一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3课时;2课时)第二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课时;4课时)第三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3课时;2课时)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2课时;2课时)第61页,共70页。61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过程(10课时;8课时)第一节: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课时;2课时)第二节:认识的辩
31、证发展过程 (4课时;4课时)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3课时;2课时)第五章: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12课时;10课时)第一节:社会的实践本质 (2课时;2课时)第二节:社会的经济结构 (4课时;4课时)第三节:社会的政治结构 (4课时;3课时)第四节:社会的意识结构 (2课时;2课时)第六章:社会的规律和历史的主体 (10课时;6课时)第一节: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课时;2课时)第二节:历史主体的能动性 (3课时;2课时)第三节:社会规律和历史主体的关系(3课时;2课时)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8课时;6课时)第一节: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3课时;2课时)第二节: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3课时;2课时)第三节: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3;2)第62页,共70页。62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喷水器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药用锭剂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增白霜产品供应链分析
- 区块链金融市场交易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企业公益慈善活动创意策划与执行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厨房用具产品供应链分析
- 书法服务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事故信号发射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仿皮包产品供应链分析
- 矿泉水盐项目营销计划书
-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美容产品与销售》课程标准
- GB/T 23586-2022酱卤肉制品质量通则
- 2024CSCO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 JBT 106-2024 阀门的标志和涂装(正式版)
- 科技成果评估规范
-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
- 校园文创产品设计方案(2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末测试题中职高教版
-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医院培训课件:《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 MOOC 跨文化交际通识通论-扬州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