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地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1页
帕金森病地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2页
帕金森病地诊断与鉴别诊断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帕金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帕金森病(PD)由英国学者James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又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palsy)。临床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障碍为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1、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清楚1.3发病机制:目前认为自由基生成、氧化反应增强、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以及线粒体功能异常、内源性和外源性毒物等因素,导致黑质DA神经元细胞变性,其中线粒体功能异常起主导作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有关的酶和基因片段的研究亦支持这种看法。研究发现黑质组织线粒体复合物基因缺陷、遗传异常,会导致易患性,在毒物等因素的作用下,黑质复合物活性艿接跋欤贾律窬赴湫浴劳觥虼?大多数学

2、者认为认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可能PD发病中起主要作用。鉴别诊断:肌炎型炎性假瘤:典型表现为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上直肌和内直肌最易受累,眶壁骨膜与眼外肌之间的低密度脂肪间隙为炎性组织取代而消失。动静脉瘘(主要为颈动脉海绵窦瘘):常有多条眼外肌增粗,眼上静脉增粗,增强后增粗的眼上静脉增强尤为明显,一般容易鉴别,如在CT上鉴别困难,可行DSA确诊。转移瘤:眼外肌有时可发生转移瘤,表现为眼外肌呈结节状增粗并可突入眶内脂肪内,如果表现不典型,鉴别困难,可行活检鉴别。淋巴瘤:眼外肌肌腹和肌腱均受累,一般上直肌或提上睑肌较易受累,此肿瘤与炎性假瘤在影像上较难鉴别,活检有助于鉴别。【影像学】CT和MRI均能

3、较好地显示增粗的眼外肌,但在MRI上很容易获得理想的冠状面和斜矢状面,显示上直肌和下直肌优于CT,而且根据MRI信号可区分病变是炎性期还是纤维化期,对于选择治疗方法帮助更大。、帕金森病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主要为黑质致密区含黑色素的神经元变性、丢失及细胞破碎、色素颗粒游离;细胞内出现玻璃体样同心样包涵体(Lewy小体)(见图1);包涵体也见于兰斑、迷走神经背核、下丘脑、中缝核、交感节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纤维增生。黑质神经元细胞内铁含量增高,也主要在黑质致密部,即神经元变性、坏死的部位。帕金森的特异性病理指标路易氏体,见图1、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3.1发病年龄:中老年隐袭性发病,50岁占总

4、患病人数的90。3.2首发症状以多动为主要表现者易于早期诊断。首发症状依次为:震颤(70.5);强直或动作缓慢(19.7);失灵巧和/或写字障碍(12.6);步态障碍(11.5);肌痛、痉挛、疼痛(8.2);精神障碍,如抑郁、紧X等(4.4);语言障碍(3.8);全身乏力,肌无力(2.7);流口水与面具脸(各1.6)(见图2)。3.3临床主要表现:静止震颤静止震颤在PD最常见。系受累肌群的主动肌及拮抗肌交替性、规律活动的结果。早期始于一侧肢体,上肢常见,远端较近端显著。频率48Hz,振幅小;典型者静止时呈“搓丸样(pill-rolling)动作”,可暂时控制;少数振幅较大,动作中也有震颤。随意

5、动作中减轻或消失,入睡后消失;精神紧X、情绪激动时加剧。存有特发性(单纯性)震颤或无震颤的患者约各占15。肌强直可以是早期症状,为主动肌和拮抗肌的X力同时增加,被动活动中始终存在“铅管样强直“,同时伴有震颤者,被动活动中有“齿轮样强直“(cogwheelingrigidity)(注意检查手法!)。运动障碍(运动不能或运动减少-少动)少动是致残的主因。表现为运动启动困难、速度减慢;多样性运动缺陷:表情缺乏、瞬目少“面具脸”,严重者构音、咀嚼、咽下困难,流涎;上肢伴随动作减少、消失;运动变换困难,精细动作困难,写字过小症(micrographia)。*姿势保持与平衡障碍可见于PD早期。Martin

6、(1967)认为由于伴随主动运动的反射性姿势调节障碍所致,因平衡与姿势调节障碍,构成特有的姿态。其它表现1)语音单调、耳语样重复语言,以及与震颤无关的声音颤动。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常诉肌肉酸痛(下肢多见)、夜间肌肉痉挛和内脏不适。(4)睡眠障碍、静坐不能,精神症状,如激动、焦虑、抑郁(40%),约20%PD患者出现痴呆,晚期痴呆的比率增加(14-80)。3.4辅助检查:血常规、生化,CSF常规检查,均正常。有关神经介质、神经肽类、神经内分泌等,均不能作为临床确诊依据。脑CT、MRI检查无特殊改变。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ionemissiontomography,PET):

7、PET检查可用18F-6-氟多巴,发现纹状体内DA合成和储蓄能力下降。用14C标记3-氮-甲基-螺环哌酮(Spiperone)行PET可进行D2受体研究,用来发现黑质纹状体通路的亚临床损伤。3.5长期应用L-DOPA治疗出现的复杂症状,“长期综合征”:-关现象(onandoff);剂末现象:疗效减退;异动症:不自主运动;精神症状。大多在应用L-DOPA治疗后4年左右出现(0.9-18年),剂量过大容易出现。3.6PD诊断中老年发病,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障碍、姿势保持障碍及其它运动症状、自主神经症状、精神症状等;必要的放射学检查(脑CT、MRI检查)对诊断症状性、继发性PD或除外某些疾病有帮

8、助,但对PD诊断仍缺乏特异性;除外其它疾病、左旋多巴治疗效果显著者,可做出诊断。在脑CT、MRI应用前,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仅75%左右。3.7PD鉴别诊断(1)单纯性或姿势性震颤:单纯性或特发性震颤,其病因未明、病理学无特殊改变。可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人认为可能与红核橄榄小脑红核环内单胺平衡失调有关。震颤为唯一症状,起初症状轻,数年或数十年后震颤缓慢加重,甚至影响工作、写字等。震颤主要见于上肢、头颈,下肢不少见;震颤幅度、频率不一,可以不对称,与姿势有关,运动中震颤减轻,也可在运动终末出现或静止时震颤,老年人常见,情绪激动时加重,饮酒可使震颤减轻。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震颤:为对称

9、性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上肢先出现,在饥饿、情绪激动时明显,可伴其它部位肌肉颤动、心率加快和出汗,有“心惊肉跳”感等“甲亢症状群”。两者均无肌X力增高、少动,其表情、伴随活动良好;-肾上腺受体拮抗剂(如心得胺、阿尔马尔)有效。帕金森综合征(PDS):主要依据病史、主要体征、神经影象学改变和左旋多巴治疗的效果。PD以静止性震颤为首发症状者约占70%,其震颤可被抗胆碱能制剂、左旋多巴制剂减弱或完全控制。脑炎、脑外伤与毒物中毒(如CO)等,通常有明确的病史。药源性PDS(尤其是酚噻嗪类、丁酰苯类),长期服药者常见。与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老年伴有腔隙性或多发性脑梗死者,临床有阶梯式加重或波动,常

10、见肢体瘫、球麻痹和腱反射亢进、锥体束征;VP影象特征基底节区存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VP可伴额叶为主的皮质下白质和侧脑室周围梗死、低密度改变;VP全脑萎缩多见;黑质致密带宽度(WPCSN)PD较VP和正常对照组明显变窄,随病情加重变窄更显著;VP组的WPCSN变窄程度程度较轻,远不如PD组显著,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无关,推测是由于纹状体梗死的基础上,可能发生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逆行性变性的结果。帕金森叠加综合征(Pakinsen-plussyndrome):(3)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OPCA)、Shy-Drage综合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SupranuclearPalsy,

11、PSP)、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合征,HSS)、黑质纹状体变性(StriatonigralDegener,SND)。Hallervorden-Spatz综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中老年患者,隐匿起病,易于PD混淆。逐渐出现核上性凝视麻痹,并伴步态不稳,易跌倒及强直少动则需考虑PSP。1995年5月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中风研究所(NINDS)和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学会(SPSP)共同发起,查阅大量文献并经有关专家审定了有关PSP准确、实用的诊断标准(见表1)。纹状体-黑质变性(SND):Adams(1961)剖检50例临床诊断为PD病例,其中体、特别是壳核也见有明显的神经细胞脱失和变性,但与4

12、例除黑质、蓝斑病理改变外,纹状PD的病理改变不同,称为纹状体-黑质变性。目前认为是多系统变性的一个类型。为青少年或中老年发病,逐渐进展,均表现为走路不稳、动作缓慢,病程中可出现肢体震颤,面具脸、齿轮样肌X力、主动运动减少及动作缓慢,临床极易误诊为PD;小脑征均为阳性,可有腱反射活跃,巴宾斯基征(+)、感觉正常。头CT示轻度脑萎缩,脑干、小脑、基底节萎缩。从发病至死亡1.56年,平均3.6年。本病与PD的临床鉴别为:(1)肢体震颤表现轻微或缺如,或为间歇、一过性;(2)可见有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等小脑受损征;(3)可有尿便控制障碍、出汗少等植物神经受损征;(4)可有锥体束受损征;(5)左旋多巴效果

13、不明显;(6)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较快。据上述特点可与PD进行临床鉴别。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Hallervorden-Spatz(1922)首先描述,又称Hallervorden-Spatz综合征(HS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进行性疾病,多于20岁前发病,大多在30岁左右死于并发症。主要是与晚发者鉴别。突出表现为视网膜变性、视神经萎缩,抽搐发作等,并表现为精神智力衰退、肌强直、舞蹈-徐动样多动等锥体外系功能障碍。脑MRI见双侧苍白球、壳核有异常铁沉积,T2加权象上呈双侧称性短T2低信号;在黑质、红核内铁质的沉积,T2加权象上呈双侧称性短T2低信号;双侧苍白球前内侧部分T2加权的象对称

14、的低密度信号与高密度信号区共存,即“虎眼”征(The“eye-of-thetiger”sign)。组织学发现伴大脑铁沉积,尤其基底神经节有大量的铁沉积,苍白球、壳核和黑质、红核内的铁浓度增加引起神经细胞变性。而全身和脑脊液的铁水平是正常的。TaylorTD等(1996)研究HSS基因谱在染色体20p12.3-p13。对L-多巴疗效大多数不满意。(4)Lewy小体型痴呆(dementiawithLewybodies,DLB):Friedrich.H.Lewy(1923)首先描述了痴呆伴Lewy小体,在他的帕金森病患者具有一致的斑块(co-incidentplaques)和神经纤维缠结,并占有较大

15、的比例。在近几十年重新发现Lewy小体潜在的贡献是对伴有病程波动、视幻觉的痴呆综合征、帕金森综合征和神经安定的超敏性(neuroleptichypersensitivity)。半数以上有PDS运动特征,锥体外系症状可以是某些患者的起始表现,对左旋多巴也有效,故与PD很难区分。DLB中静止性震颤和症状的左右不对称性较少见,若锥体外系症状发生后1年内出现痴呆,可能为DLB。弥漫性莱维小体病(diffuseLewybodydisease,DLBD)是由小阪等命名的变性痴呆疾患,临床症状以进行性的皮质性痴呆和帕金森综合征为主;病理上以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大量出现的莱维小体(Lewybody)为特征。从19

16、76年开始,小阪等的系列研究报告首先在日本,1985年以后在欧美引起了广泛注意。近来报道其患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型痴呆(Alzheimer-typedementia,ATD)而位居老年变性痴呆的第2位,病理解剖资料显示其占痴呆疾患的8.5%-2.7%。小阪等认为DLB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同属莱维小体病(Lewybodydisease,LBD)这个疾病谱,并将脑干型(brainstemtype)LBD分为,相当于4型:PD;移行型弥漫型大脑型(transitionaltype);(diffusetype,即(cerebraltype)。DLBD);1990年英

17、国的Perry等提出了莱维小体型老年痴呆(seniletype,SDLT)的概念,相当于小阪提出的LBD移行型;同时美国的dementiaofLewybodyHansen等也提出了阿尔茨海默病莱维小体亚型(LewybodyvariantofAlzheimersdisease,LBVAD)的概念,为了避免疾病概念的混乱,1995年在英国召开的首届国际研讨会将名称统一为莱维小体型痴呆(dementialwithLewybodies,DLB),其中包括DLBD,SDLT,LBVAD和LBD大脑型。(5)多巴反应性肌X力失常(DRD):又称伴有明显昼间波动的遗传性行性肌X力失常(HPD)或Segawa

18、病,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小剂量多巴类制剂对其有显著疗效。Segawa等(1971,日本)详细描述了一种伴有明显昼间变化的肌X力失常,并发现左旋多巴对其有明显疗效,称之为HPD或Segawa病。Nygaard效的肌X力失常患者,并提出了均位于14q32.1,为该区域内的等(1988,美国)总结1组对小剂量多巴制剂有明显疗DRD的概念。近年来证实绝大多数的DRD和HPD基因GTP环化水解酶基因突变所致,两者同属一种疾病单元。DRD/HPD大多于婴儿期至12岁间起病,平均6岁,个别可晚至50-60岁发病。首发症状多为始自足部的肌X力失常,少数成年起病者首发震颤。临床主要表现为肌X力失

19、常合并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姿势性反射障碍、腱反射增高,偶有病理征阳性,严重者可累及头颈部及眼球部肌肉。多数患者有明显的症状波动性,晨轻暮重,但此种现象随年龄增大会变得不明显。发病后20年内病情进展明显,之后相对稳定。患者常身高偏低,无感觉、高级神经活动或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震颤频率为8-10Hz。国外家系分析表明,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不全,女性外显率为45%,男性为15%,极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8PD诊断标准:CalneDB.Etal。(1995)临床可能:以上前3种症状和体征之任何一种,震颤必须是新近发生的,静止性或姿势性的震颤。临床很可能:以上4种症状和体征之任何2种,或TR

20、A三种症状和体征之任何一种呈不对称。临床肯定:以上4种症状和体征之任何3种,或任何2种,并且TRA三种症状和体征之任何一种呈不对称。3.9PD诊断支持点:一时不能确诊者,36个月复查体征直至确诊。早期仅有不对称步态或一手笨拙,其它有助诊断PD临床可能的:Meyerson征,手指阻抗,伴随减少,强直的肢体无锥体束征,无力握反射。其它:进行性病程,对L-DOPA反应良好。、少年型震颤麻痹与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4.1少年型震颤麻痹的诊断依据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有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保持障碍、自主神经症状(唾液、皮脂增多,便秘)、精神症状(伴抑郁者约40)等;经脑CT、MRI检查除外其它疾病

21、,应用L-DOPA类疗效显著者,可以确诊。4.2鉴别诊断应与已下相鉴别;必要时用美多巴快试验性治疗12次,帮助鉴别。儿童帕金森综合征原因:脑缺氧、中毒(锰、CO)、感染(脑炎后)、脑外伤、肿瘤(底节区)、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以及药源性(多巴胺拮抗剂和耗竭剂)等。应详细询问病史。(2)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由于控制铜代谢和铜蓝蛋白生成的基因病变而导致铜转运、排出障碍,铜大量沉积在体内,造成组织器损害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阳性家族史32。8%50%。Frydman等(1986)将基因定位于第13号染色体长臂14区附近13q14-21。常以震颤、肌X力增高、发音和吞咽困

22、难、肝脏损害、精神改变等发病。WD基因表达受环境、饮食等因素的影响,临床表型异质性较多。肝脏症状首发者占37%42%;绝大多数有K-F色素环(Kayser-Fleischersring)。血清铜氧化酶活性、血清铜蓝蛋白、尿中氨基酸和铜,脑MRI检查可见双侧豆状核有长T1、长T2信号。病灶并非铜的顺磁性作用,而是过量铜离子沉积引起胶质增生和局灶水肿的反应;但当铜离子沉积过多所产生的顺磁效应占主导时,虽然铜的顺磁性比铁差,也可见病灶呈长T1、短T2。此外可见脑萎缩、小空洞形成。苍白球-黑质色素变性:又名Hallervorden-Spatz病或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与铁盐在脑组织内(苍白球和黑质)沉积有关。本病无特效治疗(4)儿童多巴反应性肌X力失常(DRD):儿童期发病,符合多巴反应性肌X力失常(DRD)的基本表现(参见上文),症状昼夜波动明显,小量L-多巴效果明显。家族性基底节钙化或称为Fahr病:Fahr(1930)曾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