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2022年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积累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B李白杜甫合称“大李杜”,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C皇帝的新装作者是英国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他一生创作了丑小鸭海的女

2、儿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D“豆蔻”“弱冠”是古代特定年龄的别称,“婵娟”“素娥”“冰轮”是月亮的美称。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81岁的胡院士在摘得山东科技最高奖后,殷殷嘱咐“科技创新还要靠年轻人”。C第十八届全国书博会在郑州举行,广东参展的出版物至少有4500种以上。D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氛围(fn) 症结(zhng) 积攒(zn) 咬文嚼字(ju)B眺望(tio) 木讷(n) 埋怨(mn) 忍俊不禁(jn)C塑造(s) 飘逸(y

3、) 殷红(yn) 骇人听闻(hi)D隽永(jun) 附和(h) 累赘(zhu) 汹涌澎湃(pi)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欢聚一堂,翱翔于诗歌的天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邂逅。B善于阅读的人也必定是善于在浩瀚的文章海洋中,撷取有利于自己文章浪花的人。C五一小长假期间,沪宁高速路上发生了危言耸听的连环车祸,场面惊人。D曹文轩的小说与安徒生的童话在语言表达及描述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5按课文原文填空。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八月秋高风怒号,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山随平野尽,_。(李白渡荆门送别)_,关山度若飞。(木兰

4、诗)单车欲问边,_。(王维使至塞上)_,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岐王宅里寻常见,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_,在河之洲。(诗经关雎)水何澹澹,_。(曹操观沧海)_,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青树翠蔓,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辛苦遭逢起一经,_。(文天祥过零丁洋)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不应有恨,_?(苏轼水调歌头)_,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伤心秦汉经行处,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_,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何当共剪西窗烛,_。(李商隐夜雨寄北)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无可奈何花落去,_。(晏殊

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_,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斯是陋室,_。(刘禹锡陋室铭)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周敦颐爱莲说)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6班级开展“相约经典拥抱文学”主题活动,请你回答相关问题。甲小王子去的第六颗星球要比上一颗大十倍,上面住着一位老先生,他正在写一部大部头的书。“啊,瞧!来了一个探险家。”老先生第一眼看到小王子时,就高兴地叫了起来。小王子在老先生的桌旁坐下,有点气喘吁吁的。他跑了多少路啊!“你是哪儿来的呀?”老先生问小王子。“这本大书是写什么的?你在做什么呢?”小王子问。“这些我都不知道啊。”老先生说。(节选自小王子)乙这

6、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节选自朝花夕拾)(1)甲文中加点字“大部头”有什么含义?(2)文中加点字描述的内容,出自我国古代哪本古籍?(3)甲文中出现一位老先生,乙文中出现一位老人,简要说一说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二、阅读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元方入门不顾_ (2)选贤与能_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7、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足下:敬称,您。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日力:岁月。1下列句子

8、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窘于衣食/皆以美于徐公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公问其故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有亲以为之依归/吾谁与归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4(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5(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_,对他提出的希望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

9、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注释)陈:陈述。秦王:唐太宗李世民。他在称帝前被封为秦王。中外:宫内、宫外的故人。四海:整个国家。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_)(2)足使为善者惧(_)2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背他呢?B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C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D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背他呢?3从文中看,唐太宗“怜之”的原因是“_”,“纳之”的表现

10、是_4为本文拟一个题目: (8个字以内)10新年礼物侯发山进入腊月,年的味道便越来越浓了。一街两行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大的,小的,圆的,长的,各种形状的都有。超市、商场门口的大海报,你方唱罢我登场,打折、降价的信息扑面而来。街口巷角的空地也全被小商小贩们占领了。过年了,城管也睁一眼闭一眼的,他们也知道弱势群体的不容易。卖衣服的,卖年货的,还有现杀活羊的都来了。有商家门口的音响放着“新年好啊新年好”,不时炸响的鞭炮,更是把年味送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李娟走进商场,打算给母亲买件礼物。迎宾小姐穿着大红的旗袍,脸似乎比平时笑得还灿烂:“欢迎光临!” 每到年关,李娟必给老母亲买一件礼物。她自小没了父亲,

11、是母亲屎一把尿一把,既当娘又当爹地把她和弟弟拉扯大的,不容易。记得进城的头一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洗脚盆。还是李娟在雇主家看到洗脚盆后,才决定给母亲买的。李娟是一个家政服务员,说白了,就是保姆。李娟在电话里给母亲说,睡前泡泡脚,胜似吃补药。这话也是雇主给李娟说的。李娟又问了雇主一次,才记住。先前在老家,晚上睡觉前谁洗过脚?即使偶尔洗一次,也是用的洗脸盆,谁用过那种木制的、带按摩的洗脚盆?第二年,给母亲买了一个袖珍音响,里面装了个卡,录满了家乡戏,豫剧、曲剧,还有大鼓戏。弟弟和弟媳在外打工,不常在家,母亲一个人在家孤独,听听戏也不寂寞。这玩意也是李娟在公园里见到的,不少城里老人都有,腰里挎着,手里

12、拿着,口袋里装着,想听谁的就听谁的,比收音机方便多了。 第三年,她给母亲买了一个按摩椅,母亲经常腰疼,都是干农活给累的。这也是李娟看到雇主家里有这个,才想起给母亲买的李娟东瞅瞅,西看看,给母亲买什么合适呢?衣服?平时没少给她寄,弟媳也给她买,到老也穿不完。用的?电视机,家里有,冰箱,家里也有,除了过年派上用场外,其他时间都罢着工。洗衣机,在弟弟的屋里锁着。李娟想再给母亲买一个,母亲不要,说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使用的却很少,都当成柜子塞满衣服了,说洗衣机老费电。即便是给母亲买了,会不会用还得一说。吃的?母亲饭量不大,也不吃肉,说老了,吃啥都不香甜了。开心果、核桃之类的坚果,她的牙也退化了,咬不动。

13、 李娟在商场转悠了半天,也没想好给老母亲买什么礼物好。她打通家里的电话,问问母亲还缺少什么。听到是她的声音,母亲在电话那端显得挺激动:“娟,是你吗?你五天都没打电话了。家里啥都不缺你啥时间回来?”家里装的是座机,母亲却不会拨号,不能主动打电话,只能接电话。 又是这句话。每次打电话,母亲都问李娟啥时间回去。李娟耐心解释道:“娘,我最近工作忙,回不去。”前不久,李娟刚换了雇主,这一家有一个老太太,她的儿子媳妇都在国外,忙,没时间回来陪老人家,老太太晚上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晚上陪她睡觉。老太太的儿子给的价钱也诱人,李娟就答应了。 母亲在电话那端不说话。母亲似乎不高兴,李娟忙换了欢快的语气:“娘,

14、我弟弟他们回去了吧?我们几天前通过电话。我有时间就回去。”弟弟他们回去了,这个年也就热闹一点,家里也不至于太冷清。 “娟,给你寄的礼物你收到了吗?”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给我寄礼物?李娟感到新奇:“娘,您老人家给我寄啥子礼物,真是的。”母亲又说:“我让你弟弟寄的,他说丢不了,你会收到的。你弟弟他们今个儿去镇上赶集了” 电话挂断后,李娟就给弟弟拨通了手机,闲聊了一会儿,就问到正题:“娘说给我寄的礼物,啥礼物?” “姐,你别生气啊。娘给我二百块钱,让我买张火车票给你寄去我今天早上才在网上订购的,让他们直接送票去你那里,估计今天就会给你打电话,是腊月二十六的票。姐,你几年没回来了,你就回来一趟吧

15、。你知道吗?你给娘买的洗脚盆,她一直没拆封,按摩椅一次也没用姐,你真的很忙吗?娘想让你回来陪她睡一晚上” 弟弟的话音没落,李娟眼里的泪已悄然滑落下来。1(小题1)小说第一段用大量笔墨来写越来越浓的年味,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小题2)小说第六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3(小题3)小说第十一段中写“母亲在电话那端怯怯地说道”,请分析“怯怯”这个词语的内涵。4(小题4)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李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5(小题5)一边已经答应了雇主帮助照顾老太太,一边是母亲寄来的回家的火车票。你认为李娟该怎么办呢?为什么?(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代名人的经

16、典读书方法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

17、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

18、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材料二:读书贵在谋心(鲁先圣)其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纵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和工作以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纵向部分,它们会使你深刻和专长;而那些闲

19、书是你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你的主干,闲书是你的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必然没有生命力,而没有主干的枝叶也无以繁盛。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它是你立足的基础。但是,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

20、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真正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独辟蹊径,答案正在这里。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的寻找吗?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选自2018.11.3今晚报)材料三:陈惠同学读书完成情况年读书数量80本批注和记笔记方式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阅读效果完全忘记了书本内容,更无法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1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郑板桥强调读书要“求精不求多”,他反对广泛涉猎图书。B苏东坡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只带着一个目标或问题去阅读。C陈

21、善认为读书最终目的是读懂书中的内容。D鲁先圣认为读闲书可以作为我们谋生的手段。2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2)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3结合材料二内容说说读闲书有哪些益处。4材料二的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5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分析陈惠同学阅读效果差的原因。三、应用12综合性学习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要举行“中华文化活动周”主题活动。你所在的班级选定了“茶文化”这个主题,请

22、你完成下面的任务。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茶文化”。请你将“茶文化的“茶”字的笔画顺序写到下面的田字格中。“茶”的笔画顺序: _(材料一)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到了唐代,世界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形成。茶文化与文学艺水联系紧密。刘禹锡的尝茶、苏轼的咏茶、文微明的陆羽烹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都是这二者结合的经典之作,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城市茶馆兴起于清末,后逐渐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戏剧、诗会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是中国普通人家秉承的礼仪美德。古老的中国茶文化

23、在对外交流中逐渐传到各国,同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相结合,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五代末至明初,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点茶茶道开始流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外国的茶礼也于这一时期兴起,并逐步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乃至百姓中间。请你根据上面两则材料来说明“中国茶文化”的特点。_你所在的小组打算就人们喜欢茶的原因进行一次调查,以下是对几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的采访记录。茶楼老板:我们茶楼从环境设计到经管方式都突出了传统茶文化,所以茶客盈门,我们的收入也就很好啦。年轻白领:我也喜欢上了喝茶。我发现工作压力大时,坐下来喝喝茶,就会感觉放松不少,

24、心情也不那么烦躁了。退休老人:你还别看这茶不起眼儿,医生说它既能预防许多老年病,又能对身体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请你根据采访记录概括出茶为大家所欢迎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_苏轼任杭州刺史时,经常泛舟西湖,品茗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如果现在有人要在西湖边开一间“东坡茶社”,请你从下面苏轼的诗作中挑选两句作为茶社的对联。(只填序号)从来佳茗似佳人 日高人渴漫思茶 欲把西湖比西子 尝尽溪茶与山茗上联:_ 下联:_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开场中,主持人董卿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与大家一年一度的相约,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

25、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赏四季风景,品诗意人生。是啊,不管是“四季风景”、还是“诗意人生”,只有慢慢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请以“品”为题目或自拟一个包含“品”字的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参考答案一、积累1、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C项错误,安徒生是丹麦作家,而不是英国作家。2、B【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践行”和“培育”互换位置;B项,正确;C“至少”与“以上”矛盾;D项,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在主语后,应该改为“诚信不仅,而且”。故答案为B。3

26、、B【解析】A“氛”读“fn”,“症”读“zhng”,“嚼”读“jio”;C“逸”读“y”,“殷”读“yn”;D“赘”读“zhui”;故选B。4、C【解析】C项“危言耸听”意思是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用在句中不恰当。【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5、(1)瀚海阑干百丈冰 (2)卷我屋上三重茅 (3)采菊东篱下 (4)江

27、入大荒流 (5)万里赴戎机 (6)属国过居延 (7)潮平两岸阔 (8)崔九堂前几度闻 (9)关关雎鸠 (10)山岛竦峙 (11)自古逢秋悲寂寥 (12)蒙络摇缀 (13)烽火连三月 (14)干戈寥落四周星 (15)折戟沉沙铁未销 (16)何事长向别时圆 (17)怀旧空吟闻笛赋 (1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19)浩荡离愁白日斜 (20)却话巴山夜雨时 (21)晴川历历汉阳树 (22)似曾相识燕归来 (23)有约不来过夜半 (24)惟吾德馨 (25)零落成泥碾作尘 (26)濯清涟而不妖 (27)清荣峻茂 【解析】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

28、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阑、茅、篱、戎、雎鸠、寥、戟、燕、馨”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6、“大部头”一词含有迂腐讽刺的意思。绘图本山海经或(山海经)甲文中的老先生自称地理学家,其实他什么都不知道,是一个沉迷幻想、因循守旧、荒唐可笑的人。乙文中的老人是一位喜欢花木,爱读点闲书,和蔼可亲的寂寞老人。【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名著知识积累。(1)(甲)段出自小王子,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本书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

29、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他先后拜访了邻近的6个星球,选段是在第六颗行星上,他遇到的老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地理学家,不过他是个自命不凡、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者。所以这里的“大部头”含有讽刺的意思。(2)(乙)段选自阿长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就出自山海经。(3)此段中的老者与(甲)段中的老人不一样。从“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中可以看出这个老人爱花草、爱孩子、爱看书的特点。据此作答即可。二、阅读7、(1)回头看 (2)通“举”,选举、推举 (3)还 【解析】此题考查的文言词语的意思。“顾”意思

30、是“回头看”,“与”是通假字,同“举”,选举,“更”意思是“还”。8、1D2(1)我看见您题写的字,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写的)。(2)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3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4宋濂:勤奋好学;诚信。5 学业上没有古人优秀; 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解析】1A.在/比。B. 所以/ 缘故。C. 得到/通“德”,感激。D.都解释为“归依”。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

31、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应落实“见(看见)、以为(认为)、恨(遗憾)”的翻译。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弄懂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这句话意思是“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这样吧。”据此该句可断为: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

32、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翻译文章,抓住宋濂的言行“余幼时即嗜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分析,他是一个勤奋好学,诚信的人。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耳”分析即可。【点睛】译文【甲】我小的时候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

33、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乙】我看见您题写的宇,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写的)。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庭坚我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窘迫。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先做了官。因而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官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只有十分之三了。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至今落后在各位之后了。我私下看您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这样吧。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面前称贤,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

34、以为您的岁月感到惋惜啊。9、1 犯罪 让 2C3 尝在秦王幕府, 告诉虎相寿不能徇私的原因并打发他离开 4如:治国不私故人,唐太宗不得私,唐太宗不私故人【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的意思是“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坐”的意思是“犯罪”;“足使为善者惧”的意思是“这足以让好人害怕”,“使”的意思是“让”。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

35、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违”的意思是“违反原则”,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臣坚持像这样秉公执法,我怎么敢违反原则呢”,故选C。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尝在秦王幕府”的意思是“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这是唐太宗怜悯他的原因;“不得独私故人”的意思是“不能独自偏袒老朋友”,“赐帛遣之”的意思是“赐给他丝织品打发他走”,这就是“纳之”的表现。4此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题的能力,需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这篇文章通过唐太宗的经历告诉我们,身居高位的人,更加不可以徇私枉法,因为要以身作则,不可以顾念感情而徇私。据此可以拟

36、题为唐太宗不私故人。选自太宗不徇私 作者:不详 年代:不详参考译文: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解除官职,自己陈述说曾经在秦王府工作过。皇上李世民怜悯他,想听从他的申说恢复他原来的职务。魏征规劝说:“在您做秦王时身边的人,朝廷内外十分多,恐怕人人都依仗恩宠偏爱,这足以让好人害怕。”皇上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过去为秦王,只是一个王府的主人;现在处于皇上的高位,是天下的主人,不能独自偏袒老朋友,大臣所执行的法令是这样,我怎么敢违反呢!”于是赐给他丝织品打发他走。庞相寿流着眼泪走了。10、12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气氛,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背景,引出下文写“礼物”;烘托人物的情感,在这

37、样的氛围中,李娟自然想为母亲买新年礼物,母亲自然也盼望女儿回家团聚。34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从上文李娟想给母亲买新年礼物,转到母亲给自己送了新年礼物,从而揭示出文章的主旨。5【小题3】母亲从来没出过远门,她担心李娟没有收到火车票;没有跟女儿商量就擅自做主给女儿订了回家的火车票,母亲心里不安;女儿工作忙,几年都没有回家过年了,母亲担心这次自己的要求会被拒绝。【小题4】【小题4】吃苦耐劳,勤奋苦干。她常年在外打工当保姆,连过年都不愿意放下工作。孝敬长辈,疼爱母亲。她总是给母亲买各种生活用品,希望母亲能够享福。心思细密,耐心体贴。当她意识到母

38、亲对于自己不能回家过年的决定似乎有些不高兴了,就马上换了欢快的语气又安慰母亲【小题5】【小题5】示例:我认为李娟应该回家陪母亲过年。因为文中说了,李娟过年是陪一个老人,她的儿子在国外,一个人独居很寂寞,这个老人的境况和母亲很相似,能陪别的老人却不陪自己的母亲,这怎么说得过去呢?再则,她如果将回家过年的原因和这个老人的儿子说,他也会同意的,并能触发老人儿子对母亲的孝心,儿子回家过年,让老人也感受到儿子的关爱,反而是一举两得的事【解析】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环境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等。文章开头对年味浓墨重彩的描写,

39、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故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背景;渲染节日的气氛,烘托人物渴望过年,希望与亲人团聚的心理。要分点作答,做到条理清楚。3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具体语境,说出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母亲语言、行为背后的心理,得出全面而准确的答案。5【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要结合具体的事件以及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根据题干的要求,要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首先要对李娟所做的事件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再说出事件所反映出的李娟的性格特征。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

40、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小题4】【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答案不唯一,符合生活实际即可。11、1B2(1)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将读书时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

41、比作战场上处处都是敌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要掌握书上所有有用的知识难度很高,进一步说明了读一本书每次只带一个目标或问题去读,会大有收获。(2)“往往”表示通常情况,这里指多数情况下,读闲书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读闲书有利于打开思维、获得灵感,会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多彩,能引领我们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让自己进入澄明的精神之域。4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通过比较读正书和读闲书的不同,并举了现实生活的例子突出了读闲书让人快乐,能启发灵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1)陈惠同学读书太多太杂,没有认真精细地研读、把握每本书的要领,没有对重点内容逐

42、个击破,容易囫囵吞枣。(2)他只是机械地记录和勾画要点,并没有加工这些信息,没有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这些知识化为己用。【解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然后分析选项。A项的内容与“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不相符。B项正确;C项的内容与“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不相符;D项的内容与“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不相符。2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

43、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1)“八面受敌”意思是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在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读书时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比作战场上处处都是敌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要掌握书上所有有用的知识难度很高,进一步说明了读一本书每次只带一个目标或问题去读,会大有收获。(2)“往往”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表示通常情况,这里指多数情况下,读闲书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但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3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按材料二。结合“那些闲书是你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

44、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真正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概括即可。4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结合“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分析是对比论证。结合“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

45、分析是举例论证。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有力的证明了读闲书让人快乐,能启发灵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要求学生能够概括出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然后结合表格分析。结合“八面受敌”读书法分析:陈惠没有对重点内容逐个击破,容易囫囵吞枣;结合“求精求当”读书法分析:陈惠同学读书太多太杂,没有认真精细地研读、把握每本书的要领;结合“入书出书”读书法分析:陈惠同学只是机械地记录和勾画要点,并没有加工这些信息,没有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这些知识化为己用。三、应用12、 (1)“茶”的笔画顺序:横,竖,竖,撇,捺,横,竖钩,撇,点 (2)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 (3)喝

46、茶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喝茶有预防疾病的保健作用 (4) 【解析】(1)“茶”是上下结构,笔画顺序:横、竖、竖、撇、捺、横、竖钩、撇、点。(2)此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可包括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述能力,解答此题,弄清题目具体要求;再是要阅读全文,把握中心,理清内容要点;三是根据中心决定内容取舍;四是根据保留的内容进行文字的加工,力求通顺、连贯,如本题解答,可根据各自然段的段前句,感悟中心意思,如“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茶诗”“茶文化与文学艺术联系紧密”“茶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对很多国家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等句分析。(3)考查内容要点的归纳。根据材料信

47、息,从“休闲环境”“调节心情”“有益健康”三个方面概括即可。如,传统的茶文化为人们所欢迎;喝茶可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喝茶有预防保健的作用。(4)了解对联知识,明确对联要求,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所以只能选“欲把西湖比西子”,下联要与之对应,只能是“从来佳茗似佳人”。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品茗捧一盏茶,落座闲亭之上,伴皎皎月光,让清风包蕴茶香,回味一段悠长。题记品茶道,是品蕴含千年的文化传承,古有高歌饮酒,亦有浅尝品茗。缓缓闭眸,去听诉它的故事。持一壶氤氲着白雾的开水,缓缓落入覆着卷茶的高杯,顿时一阵浮浮沉沉,那茶叶或是蜷曲着身子沉在杯底,或是浮在杯面展开臂膀。不一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