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共12页)_第1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共12页)_第2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共12页)_第3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共12页)_第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共12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教育(jioy)基础第一节,小学(xioxu)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小学教育(jioy)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长期性、系统性。小学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教师的心理素养。1张焕伦的上海正蒙书院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2壬寅学制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我国开始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以美国为蓝本沿用至今的学制。(二)学校管理的基本

2、要素: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行政管理(招生、排课.)、教育工作管理(核心)、总务工作管理(校舍财务等的管理维修等)学校管理过程: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生的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包括校长职位、职责、职权。(三)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上讲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是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2生物起源说(桑代克)、3心里起源说(孟禄、教

3、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4劳动起源说(杨贤江、自由人生便有教育。教育的发展p21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宗教性。20世纪以后教育的发展: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教育学的发展:1萌芽阶段(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追求美德、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2创立阶段(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泛智教育,大教育学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2教学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3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 4洛克提出白板

4、说主张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 5赫巴纽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 6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7杜威:新三中心理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这是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提出教育无目的论)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是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布鲁纳强调学科(xuk)结构、瓦舍根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皮亚杰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布鲁姆巴教学目标

5、分为认知、情感、动作(dngzu)技能2003。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qnt)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教育目的的层次: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者产生的预期变化。教育目的上网影响因素:1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

6、的主要依据。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素质教育: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制度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我国当前的学制横向划分为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纵向划分为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我国现在的学制是分支型学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我国教育发展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

7、发展的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四)课程改革。课程的类型: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对学生要求的角度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实际开发管理的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堂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课程理论流派:1学科中心理论(最早出现,影响最广,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是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2活动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驱,主张学习来自于经验。);3社会中心理论课程(社会改造主义代表拉梅尔德,批判理论的代表金帝斯布厄迪,认为教育的根本

8、价值是社会发展。课程内容:课程计划(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由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组成)、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教材(分为螺旋式和直线式)课程(kchng)开发模式:目标(mbio)模式(拉尔夫.泰勒)、过程模式(斯滕豪斯)、情境模式(包含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课程(kchng)评价:通过系统的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泰勒提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的行为)、目标有利

9、评价模式(克里文提出,注意课程设计的实际效应)基础骄教育改革:理念(第八次):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 核心理念(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目标:总目标p41,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一个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调整: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课程标准的制定需要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

10、展性的三大特征。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重点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2关注情境阶段(提高学生的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衡量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业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六)教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做出结论、7撰写成文。小学教育科学研

11、究方法:教育观察法(基本的)、教育调查法(抽样)、教育实验法、教育行动研究法、教育叙事研究法、第二章 心理学基础(一)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认知过程:1感觉的特性:同一感觉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象,不同感觉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两种。 2知觉的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3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4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遗忘的原

12、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图尔文)。 5语言、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7想象。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明确教育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话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情绪的分类:心境、

13、激情、应激。 情感(qnggn)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动机(dngj)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jinch)性、自制性。 动机产生条件:需要和诱因。兴趣的品质:广阔性、倾向性、稳定性、效能性。性格的结构特征:态度、意志、情绪、理智。气质活动表现: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家庭教养的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内心论: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霍尔、高尔登(优学生

14、)。 外铄论: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斯金纳。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2环境、3个体主观能动性、4学校教育8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p84。规律以及对教育的启示。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最佳期和关键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三)童年儿童时期的学习特征:1学习动机(为了得到好分数、为集体争光、为个人前途、为祖国前途)、2学习兴趣93、3学习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对集体的态度、对作业的态度、对评分的态度)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桑代克的错误尝试说(准

15、备率、练习率、效果率)、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正强化和负强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2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布鲁曼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新和情境性。认知方式的分类:场独立型、场依存型。辐合型(唯一答案)、发散型。促进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1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课堂中正确引导、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5发挥家长的

16、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7建立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四)小学(xioxu)德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lxing)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杜宇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学生知(基础)、情(内部动力)、意(精神力量)、行(衡量标志)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ni b mo dn)斗争变化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影响教育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小学德育的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

17、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4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知性统一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课外校外活动、3劳动、4少先队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班主任工作。小学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指导实践法、品德评价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五)美育:1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2孔子主张诗教和乐教,最早提出“比德“思想;3席勒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4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王国维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育的内容:形式教育

18、、理想教育、艺术教育。美育的实施方法:教师指导法、欣赏法、实践活动法。(六)常见的心理辅导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惩罚法。第三章 班级管理(一)最早使用班级一词是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组建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2健全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3严格的管理纪律的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班级管理模式:调查研究法、目标管理发、情境渲染法、规范约束法、舆论影响法、心理疏导法、行为训练法。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客

19、观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接受原则、冷处理原则。班级突发事件处理方法:沉着冷静面对、机智果断应对、公平民主处理、善于总结引导。(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班主任的基本素养:1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2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3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小学(xioxu)班主任的常规工作:1了解学生、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3建立学生档案、4班会活动、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6操行评定(pngdng)、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级活动的基本(jbn)类型:1日常班级活动:班队会活动、班级晨会活动、执勤活动、班级自

20、办报刊等舆论宣传活动。2阶段性班级活动:工作型活动、竞赛型活动。班级活动的原则:教育性原则(基本)、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生活化原则。班队活动的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2班队例会、3班队文艺活动、4班队体育活动、5班队科技活动、6班队劳动、7班队游戏活动、8少先队活动学科活动是课外活动的主体部分。课外活动的特点:1性质的自愿性与选择性、2内容的伸缩性与灵活性、3形式的多样性、4组织活动上的自主性、5活动方法的实践性、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基本)、群众性活动(报告、讲座、各种比赛集会等)第四章学科知识(p167)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

21、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小学阶段的课程应呈现: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课程的类型:学科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社会本位课程(社会生活问题)、儿童本位课程(卢梭的浪漫主义经验课程、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和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目前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属于活动型,具有社会性、开放性、活动性。三条轴线: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第六章、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

22、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中学生主要学习间接经验)、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我国小学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3启发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5循序渐进的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量力性原则。小学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分为

23、注入式和启发式)、2谈话法(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3讨论法、4演示法、5参观法(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6练习法、7自学指导法、8实验法、9以情感陶冶的教学方法、10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教学(jio xu)组织方法: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教学设计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班级授课制是指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分为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gudng)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bnj)授课制的优越性: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局限性: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

24、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限制、2学生学习接受现成知识,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很难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灵活有限。传递接受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时间长期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实施环节:1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2上课、3作业的布置和修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信度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正确性、难度、区分度)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1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3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4借助游戏创设教学情境、5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动机:学习动机包括推力(内心愿望)

25、、拉力(外在后果)、压力(客观环境)学习动机的两个比本成分:学习需要和诱因奥苏泊尔认为学习情境中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外部)、附属内驱力(外部)。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学习动机的分类: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2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3远景性动机和近景行动机、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学习动机理论: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代表人物巴普洛夫和斯金纳,学校采用奖励或惩罚,通过外诱激发动机)、2需求层次理论、3成就动机理论(通过练习客服障碍完成愿望,麦考利兰)、4成就归因论(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不可控、

26、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不可控、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不可控)、5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学习动机的培养:1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2设置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法、3设置榜样、4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使学生继续努力、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方式的分类:学习方法的分类、学习形式的分类(1维持性学习与创新学习、2根据经验情境分为体验学习和学术学习、3情境学习和抽象学习、4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5自主

27、学习和他主学习)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为了保持数据.常用的策略:利用随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排除抑制干扰;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画线圈点批注等。2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3组织策略:整合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任务)、监控策略(自我提问法)、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环境、努力、资源)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mfng)、操作整合、操作熟练。第七章教学(jio xu)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的内容:学生发

28、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定、课程(kchng)教材评价。教学评价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激励学习热情、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类型: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3根据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4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评价原则:客观性、发展新、整体性、指导性。小学教学评价的步骤及方法:1建立评价目标、2收集评价信息(方法:观察、检查作业、考试、家访、轶事记录法)、3报告评价结果。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1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

29、和归宿、2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3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4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教学反思的类型: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教学反思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自我提问法、教学诊断法、比较法、阅读新知法。第一章 职业理念(一)教育观 核心是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

30、是教育改革的核心)、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4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要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学生。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新课程背景(b

31、ijng)下的教师观(教师职业最大特点(tdin)在于职业角色多样化)1现代教师角色(ju s)转换: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建设者和开发展;要从教书匠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要从学校的教师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2教师行为转变: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亲课程强调合作。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32、。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1关注生存阶段(处理人际关系或管理学生)、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关心班集体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3关注学生(因材施教、教师成熟的标志)终身教育由保罗.朗格朗提出,建立在四个支柱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存、学会生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知识)、实践性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文化知识。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的功能:规范、标准、预示、强制。教育法的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公共性、保障性、平等性、终身教育原则。教育法律责任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最严重)法律救济

33、的途径:行政(申诉30天和复议)、司法、仲裁、调解。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实行:1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教育与宗教相分离2公民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可以使用本民族或当地民族通用语言教学。3国务院和各地方人民政府实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4国家实行教育考试制度5结伴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破坏校舍等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侵占校舍场地及其他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明知校舍或教育设施有危险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6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考试无效,

34、对负责人员予以行政处分7我国教育制度的基本框架: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承认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制度、教育监督制度、教育评估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实行7.1,2006年修订,9.1施行1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不受学费、杂费。2凡满六周岁由父母监护人送其入学,可推迟至七岁,适龄儿童因身体状况需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由父母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人民政府帮助解决接受义务教育困难,防止辍学。3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就读。4均衡发展:不得设立

35、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不得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5对于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不得开除。6教师的公子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7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等教学方法。德育为先。8国家用于实施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9各级人民政府对经济困难的儿童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10违反本法规定,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1.1施行(shxng)。1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qun u)的教师工作。2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

36、,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yshng)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获的,取消资格。3学校和教育机构实行教师聘任制,遵循双方平等,签订聘任合同。4各级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培训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各级师范学校学生享受专业奖学金。5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6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7对于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荣誉称号,8辱骂殴打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刑事责任。9教师有以下情

37、形之一的,由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10教师对学校侵犯合法权益,或对作出处理不服,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30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7年六月一日实行1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父母因原因不能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应当委托有监护能力的其他成年人代为监护。2学校尊重未成年受教育的权利,不得违反法律开除未成年学生。3学校根据未成年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和青春期教育4禁止在学校以及未成年人活动的地方吸烟饮酒。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

38、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不得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劳动或危险作业6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7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羁押、服刑未完成义务教育的对其进行义务教育,完成的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预防未成年人(wi chn nin rn)犯罪法1999年11月1日施行1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父母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法制教育负直接(zhji)责任。2父母和监护人不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dnd)居住。3未成年人不满十

39、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父母严管,也可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4对于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之前,不得取消其学籍。对已满14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18一般也不公开。5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承担对未成年人行为约束义务的主体是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6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根本的原则是“教育、感化、挽救”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7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7.291工作方针:育人为本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关键是机会公平

40、。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2战略目标: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20,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大力开展阳光体育,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3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4倡导教育家办学,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三)教师的权利公民权(人身权、人格权)、职业权利。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必须)、学术研究权、指导评价权(与主导地位对应)、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调动教师积极性)、进修培训权。教师的义务:1公民的义务、2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基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爱护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提高水平。学生权利:参加教育教学权、获得经济资助权、获得学业证书权、申诉起诉权、其他。学生权利保护:人身权(人格权和身份权)、学生受教育权、义务教育保障权、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女生、经济困难学生、残疾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第三章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具体内同(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和道德核心)、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