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解析课件_第1页
东晋十六国解析课件_第2页
东晋十六国解析课件_第3页
东晋十六国解析课件_第4页
东晋十六国解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十六国和东晋一 十六国的兴替二 东晋的社会矛盾三 江南经济的开发重点思考五胡石勒459王猛 淝水之战(463464)坞壁474十六国的统治特点471胡汉分治 汉族士大夫作用 一 十六国的兴替 1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2前赵和后赵时期 3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 4北方大分裂和北魏统一北方 从304年巴氐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到439年魏灭北凉止,一百三十六年间,在中国北部和四川先后建立了习惯上称之为十六国(其实不止十六国)的各族割据政权。其中除四个汉族政权(西凉、北燕、前凉、冉魏),建立这些政权的统治者为匈奴、羯、鲜卑、氐、羌五族,史称“五胡”。 各族所建政权的性质 建立政权的

2、诸少数族原先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论诸族原先的发展阶段怎样有差异,由于他们置身于一个成熟了的封建社会中,在封建经济的基础上建立政权,因此基本上都是封建政权。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十六国主要是由“五胡”建立的,但也有部分汉族政权。十六国历史始于304年,终于439年。起始与西晋相叠,后期与北魏相叠。十六国是一个习惯性称呼,指此期立国较长的十六个割据政权。另有几个政权年代较短,不在其列。拓跋鲜卑建立的代-北魏亦未计入。除立国川蜀的成(汉)外,其余十五国均在北方。 十六国政权名称 匈奴三:汉前赵、 夏、 北凉 鲜卑五:前燕、 后燕、 南燕 、 南凉、 西秦 羯一:后赵 氐三(包括賨):前秦、 后凉

3、、 成汉 羌一:后秦 汉三:前凉 、 西凉 、北燕各族政权纷争下的北方 十六国简表 十六国大势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国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情况也不尽相同。经过流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成汉政权地处西南,李雄统治的三十年内(304334年)“事少役稀,百姓富实”,益州成为全国最安定的地区。在北方,前凉统治的河西走廊和前燕统治下的辽河流域,都比较安定。建于十六国时的麦积山佛窟(甘肃天水)2、前赵和后赵时期(317353年) 前后赵是刘渊建立的汉政权分裂而成。刘渊310年死,其子及族子刘聪、刘曜灭西晋,318年刘聪死,曜夺权,建都长安,主要势力在关中地区。改国号为赵。后原部下

4、羯人石勒反赵,在东部地区建立了后赵,都襄国(今邢台)。几个政权皆为少数民族建立,其统治的共同特点是,都与汉族地主相结合,以他们为帮手,并采用汉法进行统治。 前赵后赵形势图汉化程度颇深的少数族首领刘渊: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皆略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 刘聪: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弱冠游于京师,名士莫不交结。 慕容儁: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讲论不倦。览政之暇,唯与侍臣错综义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 苻坚:博学多才艺。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问难五经,

5、博士多不能对。 晋书刘元海载记胡汉结合 后赵尤为突出。如石勒以汉人张宾为“ 谋主”。“ 机不虚发,算无遗策。”采用汉法进行统治。如用九品中正制、租调制、办学校,用经书考学生等。石勒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统治区内绝大多数是汉人。二赵中石勒强,329年灭前赵。梁犊起义 石勒333年死,政权落到其侄石虎(季龙)手中,石虎是个非常残暴的异族君主,他调40万人大修宫殿,大肆压榨。石虎残暴,激起反抗,349年爆发梁犊起义。一直打到邺城附近。后被镇压。石虎死后,诸子争位,相互残杀。其养子冉闵夺权,他是汉人,搞民族报复,大杀羯人达二十万,甚至高鼻多胡者也被杀。350年称帝,改国号为魏。352年被鲜卑人慕容俊所灭。

6、北方出现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凉彩锦 3、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 (353年383年)前秦是氐族苻氏所建。后赵亡时,苻洪聚众10多万,其子苻健进占长安,于352年称帝,建国号秦,史称前秦。苻健侄苻坚继位后,在汉族士人王猛的辅助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出现了大乱以来最为繁荣的局面。在此基础上,前秦统一了北方,并派兵进攻西域。 前秦东晋形势图苻坚与王猛 苻坚在汉人王猛的帮助下改革内政。政治上,重用王猛和太原薛赞等参掌机要,下令“复魏晋士籍”,维护士族地主特权,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对其他各族上层分子也采取宠络政策。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常派官吏巡行郡国,劝课农桑。针对关中少雨易旱的

7、情况,下令在关中推广汉代的区种法。后来又征发三万人,兴修水利。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又注意发展交通事业。在思想上,苻坚禁止老庄玄学和图谶神学,广立学校,提倡儒学。 王猛 淝水之战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苻坚不听群臣劝谏,大举进攻东晋,结果大败于淝水。淝水战败后,前秦立刻陷入土崩瓦解,次年灭于后秦。淝水之战评价淝水之战是前秦企图统一全国的一次战争。当时,综合各个方面的情况看,时机和条件显然还不成熟。淝水战后,南方由于战争的胜利,避免了一场大的混乱和破坏,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同时确定了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3北方大分裂和北魏统一北方(384年439年) 淝水战后,前秦逐渐瓦解。原来在苻坚控制下的

8、各族上层分子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在半个多世纪里,北方再度陷于分裂和混乱之中。自384年到439年,各族上层分子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政权。 淝水战后形势图 前秦亡后 北方分裂 前秦亡后,北方重新出现分裂。公元384年,羌族姚苌建立后秦,鲜卑族慕容垂建立后燕。后秦于永和二年(417年)被东晋刘裕所灭。慕容垂发动对北魏的进攻,遭到惨败。北魏把后燕分割成两部,垂弟慕容德在青州建南燕,南燕在410年被东晋所灭。公元385年,鲜卑乞伏氏在陇西建立西秦,氐族吕光在凉州建立后凉。在这个地区,后来又有公元397年由鲜卑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400年由汉人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公元401年由匈奴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40

9、7年,匈奴族赫连氏在朔方建立夏国。公元409年,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在辽西建立北燕。此外,十六国时期还有西燕、翟魏、蜀及仇池等较小的政权。吐鲁番出土丝履(前凉后期)织有汉字:富且昌宜侯王天延命长 淝水战后,前秦势力衰弱,鲜卑、羌等上层分子乘机活动,各自建立政权,这些政权之间互相攻打战乱不已,人民灾难深重。如夏统治者赫连勃勃(匈奴人)征十万人修统万城(今陕西横山)筑城的土蒸过,为了检验坚固程度,用铁锥、刺刀刺土,只要刺进一寸就杀民工;验兵器,“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入即如也,即斩铠将。” 打北凉时,杀了几万人,把人头堆在一起称骷髅台。 大夏统万城(陕西靖边)淝水战后 北方动乱 鲜卑是东胡的一支,退居大

10、兴安岭,338年建代,376年被前秦所灭,386年拓跋珪复国,同年改称魏,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398年迁都平城史称道武帝。他死后,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依靠崔浩等汉人,不断发展力量,此时完成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后克柔然,灭夏、西秦、北燕、北凉等,439年统一了北方。 嘎仙洞遗址鲜卑兴起 北魏建立东晋317420重点思考“王与马,共天下”魏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形成、发展和衰落。侨置和土断491 北府兵 450 东晋的社会矛盾 1东晋的建立 2东晋的社会矛盾 3东晋的门阀政治 4侨置与土断 5东晋北伐 东晋的社会矛盾1东晋的建立 307年(永嘉元年)九月,司马睿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的身

11、份移镇建业(江苏南京),用琅玡(山东临沂)大族王导为谋主,后又任命王导从兄王敦为扬州刺史。司马睿素无重望,后来,江南大族看到司马睿得到北方大族的支持,才投靠了司马睿。 317年(建武元年),晋愍帝投降的消息传到建业,司马睿称晋王。318年称帝,是为晋元帝,都建康(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建业为建康),史称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建立后,司马睿势单力薄,初至时,“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当时,南渡的琅琊王氏王导、王敦见此,决定帮司马睿,于是利用上巳节契会时,带领诸名流,骑马拥从着司马睿肩舆,惊动了江南士族顾荣,纪瞻等,他们渐改变了对司马氏的态度,归附了司马氏。司马睿对王氏十

12、分感激,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门阀士族力量强大,可以与皇权并行。侨姓士族地主是东晋政权的统治核心。后来有庾、桓、谢相继与马共天下。(436页)王导世说新语 宠礼载: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丞相固辞,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 王氏助元帝 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雄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xi),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chan)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自

13、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晋书王导传 陈寅恪论王导 王导之笼络江东士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侮,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以续延。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 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新亭对泣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视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俄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迁骠骑将军,加散骑常侍、都督中外诸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假节,刺史如故。(晋书卷65王导传) 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存在着多种矛盾,如: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

14、层,皇室司马氏与侨姓大族、各大族之间、中央与地方等错综复杂的矛盾。当时流行的“ 王与马,共天下”说法,既反映了王氏扶持在南方尚未站稳的司马氏政权,也反映了东晋一代皇室与侨姓大族不断的斗争。王导执政,以宽和著称,其目的除结好南人,巩固司马氏地位外,也为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东晋的社会矛盾东晋政治不稳定 东晋政权是西晋门阀士族统治的继续和发展。门阀政治发展的结果,在东晋时期形成了琅玡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又造成士族当权派和皇权之间的尖锐矛盾。为争掌权力,统治阶级的内部经常火并,使东晋的政治极不稳定,先后爆发王敦之乱、苏峻之乱等事件。王

15、敦之乱 王敦担任都督江、扬、荆、襄、交、广六州军事、江州刺史,拥重兵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城)。元帝畏恶王敦,任用刘隗、刁协与之相抗。刘、刁维护皇室威权,“崇上抑下”。引起王氏等大族的不满。 永昌元年 (322年),王敦以问罪于刘隗、刁协为名,攻下建康,杀死刁协等。又从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自领扬州牧,内外大权集于一身。晋元帝死后,明帝即位,王敦为扬州牧。324年,王敦病重,明帝下令讨伐王敦。王敦令其兄含为元帅,率兵三万再次向建康进军。但不久王敦病死,王含兵溃被杀。 王敦虽被遣责为叛逆,琅邪王氏的地位却未受到影响。苏峻之乱成帝时,庾亮以帝舅执政。当时,豫州(治寿春)刺史祖约,遭受排斥,历阳(

16、安徽和县)内史苏峻,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而骄横。苏峻、祖约都拥有重兵。他们不满于大族庾亮、卞壶等人的排挤,咸和二年 (327年),起兵进攻建康。纵兵大掠,废黜百官,安置亲信。329年庾亮打败苏峻,收复了建康。东晋政权又暂时安定下来。 东晋铜牛车模型隆安三年 (399年)爆发了孙恩、卢循起义,起义的原因是:朝廷征发由奴隶放免为佃客者当兵,激起浙东农民的愤恨,举行暴动。当时,逃匿在海岛的五斗米道徒孙恩乘机率所部登陆,与农民斗争合流,形成有组织的起义。起义军转战东南各郡县,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斗争持续近十二年,司马氏政权受到沉重打击。 东晋墓主人生活图孙恩、卢循起义刘裕代晋 孙恩死后,桓玄起兵称帝。刘

17、裕对内镇压孙恩、卢循起义,讨平桓玄,对外北伐灭南燕,西征平谯纵,江南政权摆脱了最直接的外部威胁,得到稳定。灭后秦之后, 420年刘裕取代了东晋。当门阀士族日趋没落时,北府将领刘裕蓦然崛起,担负了推翻桓玄和镇压农民起义的任务,同时也把东晋的政权控制在手中。至此,东晋的门阀政治结束了,而东晋也寿终正寝了。 刘裕3东晋的门阀政治 东晋主弱臣强,元帝司马睿企图加强皇权,削弱王氏的势力。王导从兄、荆州牧王敦立即从荆州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在王导和另外一些士族的支持下攻入建康(由建业改名),逼死元帝。此后,这种主弱臣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东晋末年。琅邪王氏之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门阀士族相继执政,形

18、成了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之局。这种门阀士族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于皇权的政治就是门阀政治。 吕思勉著王仲荦著谢氏掌权 谢安侄儿谢玄在肥水之战中立大功。但孝武帝的兄弟会稽王司马道子排斥谢氏。东晋前期,政权一直在大族手中。淝水战后,转入孝武帝及司马道子之手。战后两年,谢安被迫避往广陵,不久死去。战后四年,谢玄又从坐镇的边境要地彭城被调移内地任会稽内史。以后桓温的幼子桓玄又以荆州为据点,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总揽朝权。谢安 士族拥有特权 门阀士族拥有优厚的政治、经济特权。他们凭藉门第,自可平步青云,轻易位至公卿。当时的中央和地方的文武要职基本上都由士族担任,特别是集中在北方士族王、庾、桓、

19、谢和江南士族周、陆、顾等七大家族手中。他们兼并土地,封固山泽,荫占佃客,役使奴隶,过着寄生生活。在东晋门阀士族中,出现过桓温、谢安、谢玄等有作为的人物,但是,在特权和寄生生活的腐蚀下,门阀士族日趋没落,有才能的人越来越少了。 东晋门阀政治的代表家族: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谯国桓氏 陈郡谢氏 门阀政治,质言之,是指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严格意义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 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

20、族矛盾十分尖锐这样一个外部条件,如果以上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都不会有江左百年门阀政治局面。 东晋门阀政治北大出社1990年 田余庆先生论东晋门阀政治 田余庆著世族与士族周一良先生说:“研究魏晋南北朝史,门阀制度与士庶关系是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很多问题的关键之一。”(文史知识1982年2期)研究门阀制度首先要把概念搞清楚。首先分析有关士族的概念世族士族与势族。 一般讲,世族与士族是相通的,都是指东汉以后形成的豪强大地主。不过这两个词还是有一些区别的。魏晋以后,士族成为标准大族的称呼。在西晋的户调式中规定:只要是“士人子孙”(晋书食货志)无论做官与否,都可以享受荫族的特权。这样士人就扩大为士

21、族,士族之名由此时出现。 势族“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以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兴者,获虚以称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 势族更多的是指现实拥有权力的大族。为了说明势族的含义,再举一例。与刘毅同时代的人段灼在晋武帝时上书:“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子孙,则当途昆弟也。” 公候指封爵者,当涂即当途。当道、 当权也,官位之意。魏晋之际,新旧王朝

22、替代之时,统治阶级内部是需要重新整合的,新王朝之初官职的大小,职位的高低,主要看对现在的统治者的拥护程度,家世和门第是第二位的。 士族的形成、发展和衰落豪族地主势力的膨胀(300301)世族地主与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从“唯才是举”到“九品中正制”。魏晋之际,九品中正制逐渐为世家大族把持选举,操纵政治的工具,并为门阀制度的确立铺平了道路。(398399)“计资定品”和门阀制度。(423) 中正官根据士人籍贯和父祖官位定爵定品,吏部也只依品级高低作为选官的依据。“王与马,共天下”充分反映东晋初门阀士族的势力足与皇权并立、平行,甚至超过皇权。(436)高级士族的腐败(44844

23、9)门阀士族的衰落(489490)士族形成于东汉士族形成于东汉时期,东汉的世家大族除了累世公卿外,还以通经为标榜,自汉武帝以后实行通经入仕,极大的刺激了士人读经的热情,某一门经学往往成为某个家族的家学。如汝南袁氏以易经为家学,弘农杨氏以欧阳尚书为家学。世家大族为最高封建文化的代表。正如颜之推所说:“汉时俊贤,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至卿相者多矣”。(颜氏家训勉学)这时的世家大族已具备了士族的基本特征。何为门阀对士族之称可以这样的理解:以习儒学并且文才相继士人家族,而世代为官又是其家族主要特征,故士族常与门阀连用,称门阀士族。门阀是由阀阅转化来的,阀阅是古代大家族门前的两根柱

24、子,左为阀右为阅,用来贴功令状。于是大族亦称门阀。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阀,积功也,阅,经历也。” 有功劳有资历的人家自然是有权势和地位的,而文化传统又使他们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所以门阀士族地主成为魏晋南北朝的特殊阶层。 士族与文化在士族形成的过程中,文化条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始终保持文化上的优势,这是与庶族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晋武帝于咸宁四年(278年)在太学以外另设国子学。元康三年(293年)又设国子学官品,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僚子弟方有资格进入国子学读书。从此太学与国子学并存,国子学为贵胄学校,太学则专收六品以下的官僚子弟,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殊其士庶,异其贵贱”,保

25、证士族子弟在文化教育上的特权。 士族与文化文化上要文才相继,以积世文儒为贵。否则不仅为士族所轻视,也难以保持门第的清贵。颜之推说;“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颜氏家训勉学)士族及其结构累官三世以上,现任官职在五品以上者,可定位士族。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内部构成复杂,有地域、民族等区别,如:“侨姓”、“吴姓、“郡姓”“虏姓”等;士族内部还有不同的等第之分。北魏依据所任官职的高低,把世族分为六层次:膏粱、华胰、甲姓、乙姓、丙姓、丁姓。其具体标准是:膏粱,三世出任三公

26、;华腴,三世有尚书令、尚书仆射;甲姓,三世有尚书、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乙姓,三世有九卿、刺史;丙姓,三世有散骑常侍、太中太傅;丁姓,三世有吏部正员郎。(新唐书柳冲传)在这六个等级中,膏梁、华夷、甲姓、乙姓为高门士族,丙姓为中级士族,丁姓为低级士族。士族任官依据以上确认士族的标准,台湾学者毛汉光对两晋南北朝以上的文官4137人进行了统计,把它们分为士族、小姓、寒素三类经过比较,他们之间为官的比例是:士族:小姓:寒素=7:2:1。可见士族任官处于绝对优势。参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版188页)士族有户籍 士族的身分连同祖父两代的官爵,都登记在户口册黄籍上。除非特殊情况

27、,士族一般不服力役和兵役。同里伍庶族犯罪,士族不连坐。不得以士族之女为妾,不得随意黜士族为贱民。庶族只能入太学,而士族得入国学,因此在文化教育方面享受更好机会。士族得以保持其优越门阀地位的经济基础,是占有广大田庄山泽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士庶之别黄门郎路琼之,太后兄庆之孙也,宅与僧达门并。尝盛车服诣僧达,僧达将猎,已改服。琼之就坐,僧达了不与语,谓曰:“身昔门下驺人路庆之者,是君何亲?”遂焚琼之所坐床。太后怒,泣涕于帝曰:“我尚在而人陵之,我死后乞食矣。”帝曰:“琼之年少,无事诣王僧达门,见辱,乃其宜耳 。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加罪乎?” (南史王僧达传)面对高傲的士族,连皇帝也无可奈何

28、。 西晋以来,不断有大批流民南下,东晋朝廷设置侨州、郡、县,以维护侨人士族的特权和安置侨人。侨州、郡、县对招徕北方流民与社会安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引起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所谓土断,就是撤销侨州郡县和侨籍,让侨户和土著居民一起在当地著籍,并且同样负担国家的赋役。东晋多次进行土断。实行土断,有利于巩固偏安江南的政权。(491页) 4侨置与土断王仲荦论侨寄 只要注籍在侨州郡户口簿上,就可以获得优复(免调役)等等的优待。对于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像怒潮似地涌向江南,也起过一定的作用。同时,当时北来的世家大族互相标榜门阀,倘使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为了流寓江南而变成了丹阳王氏、会稽谢氏,那就等于取消了他们的高

29、贵标帜。 魏晋南北朝史侨置东晋统治者为了控制侨人,也为了维护侨姓士族的利益,在侨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暂时借地重置居多数侨人的原籍州、郡、县,并仍用旧名。叫做侨州、侨郡、侨县,简称“侨置”或“侨立”隋书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无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之壤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刘裕代晋后,又取消“北”字,恢复旧名,而另在侨州、郡名前加一“南”字,如击兖州(治今江苏镇江)。初置侨州、郡、县时,规定侨人有户籍的,免除赋役,这对招徕北人和鼓励登录流人于户籍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土断土断是东晋和南朝废除侨置、将侨人的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以土著为断。版图混乱侨置郡县林立,“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宋书诸志总序。影响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