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备考专项复习之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语文备考专项复习之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语文备考专项复习之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语文备考专项复习之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语文备考专项复习之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三备考专项复习纲要文言文阅读一、考点解读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1、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学法指导1、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备考 时,要树立整体意识,

2、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 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大体把握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记人的文章,先找到所写的人物,边 读边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 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如2005年全国高考一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官吏裴侠,总共写了五件事:年少时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忠于 皇上,随君入关;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为民爱戴;励精发搪,清严有名;以公事为重,深 受赞誉。再如2003年文言文段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资治通鉴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论事,相同的人和事在

3、不同典籍中评价不同,这就更需要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有的放矢。2、注重积累,学会迁移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虽然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尤其是所考查的 文言实词、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学习中要注重课内文 言实词、虚词的积累,并善于根据课本中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以解决试题中的实际问题。 日常学习要注重积累大纲要求的120个常用实词,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同时必须掌握对文言实词词义检测所涉及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 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知识。要落实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常用义项和用法,并熟记课内的典型例句。解题时,如果

4、给了解释的内容,就应将所解释的内容相应的替换所释之词,然后在 语境中进行比较分析,符合语境要求的即为正确。如果未给解释内容,就应掌握它的词义系 统,看其中什么义项符合所在的语境,然后判断正误。3、细读题目,明确题干要求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所有的要求一 个不漏的、原原本本的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如是“分别 表明”还是“全都表现”,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看清是选“正确项”还是“选 不正确的项”等等。只有对题干所提的要求作全面、准确地分析理解,才能准确的答题。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首先要仔细阅读选项,弄清选项中的“

5、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 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 语句还是一个人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然后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 筛选的相应的内容加以比较辨析,从而选出正确项。文言文阅读分析类试题常见错误类型有:对文中某个字词或某句话语义理解错误; 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正误夹杂,以假扰真。如果我们能了解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排除干 扰,就会提高准确率。5、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它是高考文言文考 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的内容,进而测试其

6、阅读 文言文的真实水平。(1)、明确翻译的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归根结底就一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意译相结合。所谓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句子中的每一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落实到位,对号入座,并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 文一致。翻译时,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所谓意译是指在直译有困难的地方(有些词语不好照字面直译,或直译以后会改变原句意义),从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出发,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 结构。(2)、掌握翻译的技法文言文翻译的常见技法可总结 6个字:释

7、、留、去、替、补、调。所谓释,一般来说,一个词语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这种方法,在文言文翻译中用得最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单音节词占多数。所以,考生在进行翻译的时候, 应尽量把原文中的单音词翻译成能够解释的现代汉语双音词。由于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 活用、用法多样的虚词的存在,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还必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判 断。所谓留,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 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所谓去,文言文中常有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这些词包括: 发语词

8、、音节助词、主谓之间的虚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加强语气的词、表句中停顿的词、 表恭敬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尽管它们在原文中必不可少,但这些词语 在翻译的时候,因为没有相应的词义可以来表示,因此必须删去。所谓替,随着时代的发展,古汉语中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或者是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的 名称说法已经不同等。因此,翻译时,应该用现代汉语替换的地方必须替换,千万不能以今 义当古义。所谓补,文言文中往往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必须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 来,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才能够完整、通顺、明确。

9、所谓调,由于语言的演变,有的文言句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这就是特殊句式, 其中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等。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 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调整。(3)、抓住翻译的关键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 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 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

10、分就遗 憾的丢掉了。抓特殊句,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 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 言句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三、命题导向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导向如下:【例一】(05全国二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B.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啖:给吃C.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谏:规劝D.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属:嘱咐【解析】选Ao考察对实词词义的掌握。 A句“辩”析为“辩驳”也可通。但回到语境就不通 了。语境是文章开头概括介绍优孟籍贯后即是“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

11、讽谏”,第一层写其体貌,第三层写其“常”有的最具特征的最主要的形式,那么,夹在中间,并以“多”限定“辩”,便不会是一种具体的行动,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特长,这样,“巧言、会说、有辩才”的意思就确定了,与其后的“常以谈笑讽谏”平顺相接。B中“啖”的基本义是“吃”,中学教材中“日啖荔枝三百颗”,就是吃的意思;这里是使动,“给吃” 让吃”。C项“谏” 字,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体现尊卑区别的词,常用于卑幼者与尊长者之间,表示卑幼者用言 语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阅读中楚庄王这句话正是对群臣说的,希望群臣不要规劝自己, 试题解释为“规劝”,符合语境。D项“属”字,通“嘱”,是嘱咐的意思,这在中学课本中多 次

12、出现过。【例二】(05年全国三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解析】选Bo本题考察了考试大纲中所列的“其、之、因、以四个常见虚词。考察方 式是每组选项两个句子,其一为阅读材料中的,其一为中学课本中的。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 迁移能力,有适当降低了难度。A项两个“其”均是代词“它的”。B项“案吏之名”中的“之” 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成“的”;“秦兵之来”中“之”用于主语和

13、谓语之间,不译。 C项 两个“因”都是表承接“于是、就”,是副词的常见用法。 D项两个“以”均表示“用、拿” 之一,是介词的典型义项。【例三】(05全国一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是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侠闻之,许其自首。B.宁以妻子易图也? 李贵乃于府中悲泣。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 积年隐没至千万者。D.所苦因此而携。惧遭罪责,所以泣耳。【解析】答案为 Bo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注意题干中的“分别” 二字,其意思是,每项的前句对应“不以私废公”,后句对应“对奸吏起镇慑作用”。A项前句只表明一种情况,并未显示裴侠的态

14、度,不能说明“不以私废公”;后句也没有直接显示奸吏的心理状态。 C项前句只表明裴侠忧心于工作,但他并没有工作,所以谈不上“不以 私废公”;后句只表明奸吏贪得多,不能表明其畏惧。D项前句只说他的病好了,因为没有处在工作中,所以也不能说明“不以私废公”;后句表现了奸吏的害怕,能够证明“对奸吏有镇慑作用”。只有B项两句都能对应地加以证明,其前句是说裴侠不因为妻子儿女而改变 对事业的态度,后句是说奸吏由于害怕惩罚而哭泣,分别恰当地对应了 “不以私废公”和“对 奸吏起镇慑作用”。例四(07辽宁)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选C)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

15、盗则怯乎哉 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A.B.C.D.例五(07全国二卷)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谐高祖”的一组是:(选B )A、天子宁有种邪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C、重荣诱之入塞D、重荣怒,执拽剌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例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 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

16、不食肥鲜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 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 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 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解析】答案为 C。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综合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本题是选取阅 读材料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设立四个选项对文意进行分析概括。 C项犯了无中生有的毛病。原文中裴侠在工部任职一段内容,只讲了李贵因畏惧而自首一事,没有

17、任何其它内 容。所以“敦促奸吏坦白交代”是无中生有。从“仅李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这样的 说法,可知奸吏很多,而本段内容也并没有涉及其他奸吏。所以本项是错误的。其他选项都 符合文意。【例七】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解析】答案:(1)裴侠说:“因为饮食而役使人,是我不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2)裴侠病情这样危重却不忘考虑公事,由于听到鼓声而大病痊愈,这难道不是上天 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它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句子间的语

18、意关系的领会, 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翻译时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不能漏译,尤其不能漏 译要重点考查的词语。 选择合适的双音词。 翻译第一句必须注意译出 “口腹”的借代义、“吾 所不为也”的判断句式、“以、乃”两个虚词的意思。翻译第二句必须注意“危笃、废、勤恪”几个实词,注意“若此”的位置,注意补上“危笃”的主语,注意“因、遂、岂几 个虚词。四、答题技巧1、注意结合语境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无论是实词、虚词的判断,还是翻译语句,都要放到语境中理解,从 而做出正确判断。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2、翻译题要注

19、意如下几点:采用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只有在无法直译时才考虑直译辅以意译的方法,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如2005年全国卷I中“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口腹”是借代,代指“饮食”,翻译的时候就应该意译;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时,如2005年江西卷“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该句子属于紧缩复句,直译不好翻译,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 疏,就控制不住犯罪”。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的句式、 特殊用法在翻译时,必须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和用法;注意古今语义的差异;尽量采 用置换手段,力求译文语言

20、简练。 五、高考链接(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及练习 而CT.连词。(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蟹六跪而二螯。例:北救赵而西却秦。(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余方心动欲还,而大 声发于水上。例:图穷而匕首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吾尝终日而思矣。例:吾恂恂而起。例徐而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

21、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 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 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而后 .才,方才.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既而,不久,一会儿。【练习】.剑阁峥噪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自高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

22、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陈情表).秦予赵城,而赵不许,曲在赵。.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项王按剑而跟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军惊而坏都舍。(察今).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3、如是而已(师说).我决起而飞,枪榆杨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何h e.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其

24、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 血猿哀鸣。.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复音虚词。“何如”、“何以”、“奈何” “何以”。“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又:何以战?【练习】1.

25、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6、何可胜道也哉?.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乎hu.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儿寒乎 欲食乎?例: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日食饮得无衰乎?(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呀”等。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用于感叹

26、句,可译为“啊”(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3.作词尾。恢恢 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赤壁赋).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以吾一日长乎尔。.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2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乃n看.副词。(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今君乃亡赵走燕。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臣乃敢上璧。例: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当

28、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非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狂行愚拙之人)。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乃尔” 译为“这样”。 【练习】.悉使赢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无乃尔是过

29、与(季氏将伐颛臾).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其q 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例:秦王恐其破璧。(“其破 璧”作宾语。)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 可目”作宾语。)(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

30、的”或“我(自己)”。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则或咎其欲出者。(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其皆出于此乎 ?(表 测度,大概。)例: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例: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定。)例: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

31、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例: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表假设。)例: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 设。)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助词,在诗句中,衬字,不翻译。例:识迷途其未远 【练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说赵太后).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以残年余力,曾不

32、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然下雨,则苗淳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且qi W.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例: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例:河水清且涟漪。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尚且)(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臣死且不避,

33、卮酒安足辞!例: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不出,火且尽。例:卿但暂还家,吾今 且报府。例且暂还家去。【练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骰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右ru o(1)表人称,相当于“你”、

34、“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若毒之乎?(你)例:更 若役,复若赋(你的)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3)动词,像,似。.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复音虚词。“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 他转。例:若夫霆雨霏霏。例:至若春和景明。【练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吾不忍其毂辣,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

35、梁襄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以闲敝邑,若何?(嵋之战).车后若干递送夫。所SU 6.助词。(有的认为是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 表示 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 过之。例

3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例: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练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过蒙拔擢,宠

37、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 例:公为我献之。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向”“替”“

38、当”“为着”、“对”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给”等。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为了。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 行为迟。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 wd,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 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 必为汤武笑矣。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例: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39、。2.助词。读阳平声w d,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练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于是秦王不释,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焉y由.语气

40、助词。(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于是余有叹焉。(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3)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例: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代词。(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足道邪!.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是。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青麻头伏焉(2)相当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练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

41、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割鸡焉用牛刀(论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也yW.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判断。例: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例:环滁皆山也(2)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

42、定。 TOC o 1-5 h z 如:众日:“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3)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4)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5)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练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

43、也 !(伶官传序).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以.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问:“何以战?”例:余船以次俱进。(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4、。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例: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有的认为是动词)例: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连词。与“而”用法相同。(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目的,

45、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作师说以贻之。例:敛 费财以送其行。(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助词不译。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以是人 多以书假余。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有以,用来的办法。“无以”没有的办法。例暴未有以对也。例无以至千里。【练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久之,

46、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秋以为期(诗经?氓).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各各竦立以听。(促织).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所谓

47、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因y m.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例:变法者因时而化。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例: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连词。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因拔刀斫前奏案。例:相如因持璧却立。【练习】.罔不因

48、势象形。(核舟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于y 口.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 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得复见将军于此。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于诸侯。例: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

49、下。例:谓狱中语乃 亲得之于史公云。例:故燕王欲结于君。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例:昔先皇颁僧 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良日:“长于臣。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非常之谋难于猝发。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 语也这样用。例:于是秦王不释,为一击甑。(2

50、)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练习】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日(赤壁之战).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孔子日:“苛政猛于虎也。”.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莫若遣腹心自

51、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从此)与.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例: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例:客从外来,与坐谈。例: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例:“管仲非仁者与?”例:无乃尔是过与?.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孰与”、“与孰”6、“孰若” 与其孰若”【练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谓其

52、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日:“孰与君少长?”(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则z6.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项王日:“壮士 !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例: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例:入则孝,出则悌。(4)

53、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例: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惑矣。例:其室则迩,其人甚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例:非死则徙尔。【练习】.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骰之战.居则日:“不吾知也! ”者zh e助

54、词。(有的认为是代词)(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例: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例: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例: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练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55、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之zh 1.代词。(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例:作师说以贻之。例:糅使之然也。例:人非生而知之者。有时, 也指第一人称。例:君将哀而生之乎?(2)指

56、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 (名t)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 (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古人 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

57、难矣!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烟炎张天。例: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练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信陵君窃符救赵).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虎先出于柳,龟玉毁于梗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

58、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二)常见文言实词归类训练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屈原列传)(寡人之于国也) (项脊轩志)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 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

59、安稳)欣赏)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6爱而不见,搔首鄱躅(隐蔽,躲藏)3然后得一夕安寝5衣食所安(养生) 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 泽畔(通“披”散开) 本(安逸)遭受)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4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6既来之,则安之(使-安)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4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3被发行吟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3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4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5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6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

60、查)病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1朝服衣冠(zhao早晨) 入朝(朝见,朝拜)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6期年不听朝(朝政)乘5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朝3强国请服,弱国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7坐南向北(对、向)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 风雪(趁,冒着)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6以乘韦先,牛十犒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