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只检查、不执法、零处罚 “只检查、不执法、零处罚”在文中被看成是“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切勿以日常检查代替执法”这样的表述。要是以此做一个阅读理解,大概能理解出两层意思:1.检查不是执法;2.执法等于处罚。 认为检查不是执法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执法等于处罚的观点是狭隘的。由此看来,对于“安全生产执法”的概念,甚至于“执法”的概念,部分工作人员还没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当然要加大执法处罚的力度,不能只检查不处罚,不处罚则无震慑力则不利于督促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半年都不罚一单是说不过去的,所以需要检讨,需要反省。那么,为什么只检查、不处罚是不被认可的?为什么会出现只检查、不处罚的现象呢?一、
2、有经得起查的企业吗? 一方面,企业的安全生产基础总体薄弱。尤其是一些小微企业、家庭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由于规模不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知识不足等原因,这样的企业是经不起查的。而由于安全没有100分,即使是在安全生产领域各种荣誉光环加身的明星企业、标杆企业,也不能说百分百不出事故,一旦出事故,往往归咎于自查、检查不到位。 另一方面,如果以处罚为检查目的,现有的法律法规可以说是能基本满足了。在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
3、、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管辖之下,总能找到一条能用得上的罚则。法律法规千千万,总有一条适合你。 出于以上原因,在完成一定执法检查量的情况下,零处罚确实是不符合现实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只检查、零处罚?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二、为什么零处罚?1.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不足,查不出企业的问题,找不到能适用的法条,不会罚。2.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够,查到了企业的问题,找到了适用的法条,但收了企业的好处,以权谋私、搞腐败;或是执法人员认为行政处罚太麻烦,要做笔录、要取证,弄不好还可能面临行政诉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作为,不想罚。3.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够,查到了企业的问题,找到了适用的法条,没收企业的好处,执法人员
4、主观上也想立案查处,但企业能量大,有领导打招呼、做人情,不能罚。不会罚、不想罚、不能罚,针对这三种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零处罚”问题应该不是难事。比如,加强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提升其业务水平啦;推行执法过程全纪录及公示制度,防止权力寻租、不作为,以提升执法透明度和公正性;但对于困扰基层执法的“说情风”“打招呼”,想不到好办法。三、安全生产执法的目的是什么?首先明确一下安全生产执法的内涵,依据安法第六十二条及相应法律释义可知,安全生产执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现场调查取证权(1)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现场检查;(2)调阅相关内业资料;(3)询问有关人员相关情况。2.现场处理权(1)责令当场纠
5、正或限期整改;(2)责令排除事故隐患;(3)责令采取紧急避险措施;(4)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3.采取查封或扣押行政强制措施权综上,检查、处罚,都属于执法的内容。人们普遍认为公安民警进入群众家中进行调查是执法行为,因为这实质上是公权与群众私权的交叉;同理,部门检查人员进入生产经营单位后的一系列行为,同样应当视为执法行为,因为其依然是公权与生产经营单位私权的交叉。安法第六十二条中明确监督检查不得影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就是为监督检查划清一条底线,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所谓的“日常检查”“专项检查”“监管检查”“大检查大排查”在本质上都属于执法检查。按一般的理解:“日
6、常检查”是根据年度执法计划进行的检查活动;“专项检查”是根据上级要求或地方实际开展的针对某一特定事项的检查活动,如有限空间作业、打击假冒伪造特种操作证、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情况专项检查等;“监管检查”是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内设科室(监管科)开展的检查,毕竟,现有的执法队伍以参公、事业编为主,“监管”则给人以一种“行政编”的感觉。然而,在安法中只有“监督检查”“联合检查”这样的表述。但不管是什么“检查”,其都是执法队伍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执法队伍所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最重要的来源便是执法检查。认为检查不是执法,真的是没充分认识到“检查”的重要性啊。除了接到投诉举报或上级指定管辖,不检查哪里来的处
7、罚?“切记勿以日常检查代替执法”这样的说法更是令我匪夷所思。说只检查、零处罚,我认;说只检查,不执法,我冤啊。 其次,安全生产执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安法第一条说得很明白了。那就是“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既然如此,为什么执法“零处罚”要被通报批评、被约谈呢?在保障从业人员生命这个层面,与生产经营单位的目的是一致的。虽然生产经营单位追究经济效益,但他必须要依靠从业人员才能实现这一根本目的,即没有哪个企业会希望自己的员工出事。然而现实中,以对多少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罚了多少人民币,停业整顿了几家为标准来判断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成效,甚至以此作为安
8、全生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是让安全生产执法人员站在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对立面。 执法带着处罚的“任务”出去,企业看着都怕,这样开展工作是被动的、消极的。企业为了不被罚,在当前的检查密度下,往往花心思在怎么隐藏问题、怎么“做材料”上,而执法人员便要对此擦亮眼睛,双方斗智斗勇,安全生产的真实开展情况反而得不到重视。执法不是去“找茬的”,本质上是去服务和帮助企业的。 行政处罚只是一种手段,根本目的是为了督促生产经营单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而不是“为处罚而罚”。 如果“零处罚”要被批评、被约谈,那到底处罚多少是合适的,是可以被上级部门接受的呢?是不是处罚最多的还应该被表扬呢?处罚多是代表本地区
9、安全生产形势稳定还是堪忧? 按照控制变量法,如果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是恒定的,那处罚结果确实可以作为衡量某一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的指标之一,但实际上,各地区安全生产执法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所管辖地区的企业数量、类型、规模也不尽相同,那“处罚”这个指标到底具有多大的意义? 举一个例子,假设应急管理部出台了一部新的部门规章,在颁布实施的初期,由于企业对此还未熟悉,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检查的10家企业若按照规章都可以实施处罚,那此时是10家都处罚,并继续一路检查一路罚下去?(以此完成处罚任务)还是召开一个企业主要负责人座谈会,对该规章进行讲解说明,讲清执法重点,之后的执法检查中若发现违规行为再严格执法处罚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各类“专项检查行动”往往以行政处罚的结果代表专项行动的成果,要求在短期内高密度、高强度的执法检查及行政处罚,更让此类执法行为容易演变成“运动式执法”,既让执法人员疲于应对,也让企业疲于应付。 归根结底,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根本在于对安全生产执法,进一步的,在于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体系、考核标准不够科学、不够合理。 以处罚的多寡为标准进行考核,暗含的逻辑是认为企业是逐利的,是想尽办法逃避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必须用处罚、强制的办法才能让他们重视安全生产,承担起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