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中国社会学史》必备_第1页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中国社会学史》必备_第2页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中国社会学史》必备_第3页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中国社会学史》必备_第4页
第六章-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中国社会学史》必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社区学派主要内容:社区学派的理论渊源、代表人物、主要工作及主要作品理解社区学派对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努力认识社区学派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的重要位置及其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影响。第一节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一般情况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社会陷入全面危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肆意的掠夺和破坏,极力摧残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严重破坏了高校的办学条件,中国的教育和研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打断和阻碍了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

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遭到很大破坏。从1937年以后到1949年,中国的社会学发展可分两个阶段,发展中心有两次大的转移。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分为沦陷区和西南地区。在这时期各大学社会学系的发展从总的形式看是处于低潮时期。尤其是集中在北京、上海、南京等社会学力量雄厚的地区,因战争的原因,致使社会学课程减少,学生人数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教学和科研无法正常进行。

1938年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陆续迁至我国西南的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社会学者也集中在此,西南成为社会学的中心,他们在那里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但是,因战争的破坏和条件的限制,严重的制约了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教学和科研。抗战胜利以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学者,陆续返回原地恢复教学和科研活动,社会学的中心又转移到内地。这是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危亡的关头,社会学者时刻关注国家命运,紧跟社会形势发展,使自己的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和研究,进行建设农村和人口普查实验,培养人才,结合战时与实际部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对不同类型的社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并对一些重要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社会学的中国化不懈努力。与此同时,西北解放区的社会调查和研究,也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在民族危亡时机,为了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和高等教育事业的继续进行,以培养更多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社会有用人才,大部分高校被迫纷纷迁移到西南各地。

一、抗战时期西南社会学基地的建立据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统计:战前专科以上的学校共108所。因战争迁至后方的有52所。停办的有17所。其余的或是原设后方,或原设上海租界,或是教会大学所在沦陷区勉强维持办学。1939年以后,在内地的部分学校也因各种原因陆续迁至西南或停办。随着社会学者和高等院校迁至西部和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就成为社会学界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中心成为社会学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云南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大学。贵州有大夏大学。四川成都有华西协和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在重庆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乡村建设学院、社会教育学院等。这些学校都继续开设社会学系,其他大学也开设社会学课程。当时知名的社会学者:孙本文、吴文藻、陈达、吴泽霖、陈序经、许德珩、李宅安、龙冠海、李景汉、潘光旦、柯象峰、李树青、林耀华、晏阳初、费孝通、张世文、戴世光、付尚霖、蒋旨昂、张鸿钧等都云集在这些学校。他们开设社会学课程,讲授社会学理论,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同时,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政府机关也迁至西南地区。(一)中国社会学社在中国社会学社的领导下,中国社会学的研究没有停止,1943年他们在重庆、昆明、成都三地召开了年会,讨论的中心议题是“战后社会建设”问题。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预计到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指日可待,针对战后的社会建设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二、抗战时期的社会学研究机构(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主要有陈翰笙主持,在抗战爆发以前,他们进行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农村社会调查。抗战以后,他们迁到重庆等地,针对当地的情况和抗战的需要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三)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1941年由中国农业银行资助与燕京大学,合作建立。由费孝通负责,又称“魁阁”。为了避免日军的轰炸他们将研究室迁到昆明东郊的呈贡县古城村的魁星阁而得名。在费孝通等人的领导下,对西南地区的农村手工业,以及近代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主要内容:农村经济生活,社区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历史、现状与风俗,城乡关系的变迁,小农经济、传统习惯与现代工厂之间的问题,现代工业管理中的人的关系等。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著作。第二节

社区学派对实地社区研究的理论一、西方社区研究理论社区包括三个要素:人口、地域和文化,其中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社区研究的萌芽期是19世纪中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1887年出版的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也译作《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是西方最早的社区研究的理论著作。1917年英国社会学家麦其维的《社区》,也是较早的社区研究著作。(一)西方社会学者对现代社区的描述性调查

英国学者布思对伦敦居民特别是对贫穷人民的生活调查。1889——1903年连续出版了17卷本的调查结果《伦敦人民的生活与劳动》,成为社会调查的范本。20世纪初,美国的匹兹堡调查和春田调查。(二)文化人类学者对初民社会的调查

以美国学者摩尔根和英国学者泰莱最早。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学者鲍亚士和英国学者赫滕对澳洲和阿拉斯加的大规模调查,培养了大批的人类学家,他们对初民社会的调查研究影响很大。法国学者古朗许《古城》(1864)英国学者梅因《东西方的村落社区》西波姆《英国的村落社区》(1883)美国学者威廉兹《一个美国镇》(1906)高尔宾《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剖》(1914)美国芝加哥学派派克的社区调查。(三)人类区位学(人类生态学)的社区调查芝加哥学派对都市社区的邻里、家庭解组、帮会生活、贫穷、少年犯、成年犯、自杀等都作了极为精细的调查研究。(四)“地域调查运动”

法国学者黎伯勒发明了“地域决定论”公式,地方——工作——人民(家庭)。即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方的基本职业,而基本职业又决定了家庭模式。由此创造了家庭账薄法,调查家庭生活,探究社会生活的特征。后经过英国学者葛德士的介绍和发挥,形成了英国的“黎伯勒学派”。他们提倡的“地域调查运动”和“都市公园化运动”风行法国和美国,促使美国形成了都市计划运动。(五)文化社会学的社区研究

奥格朋提出了“社会变迁”的概念代替“社会进化”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的趋势。林德的《中镇》是以文化社会学研究社区的典范之作。

他最早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并倡导开展实地社区研究,作为推动社会学中国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吴文藻与冰心二、吴文藻的实地社区研究推崇功能学派的研究方法。在1935年的《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和现状》一文中,指出:“常感到国内社会科学材料内容的空虚,颇想利用此派的观点和方法,来尝试现代社区的实地研究。”在文中详细介绍了功能派的观点和方法。吴文藻认为,功能派的观点和方法与社区研究是相吻合的。他说:现代社区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单位是制度,制度的运用为功能。

以功能的方法进行社区研究,就是先认清社区是一个整体,就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并且认清这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密切相关的,是一个统一体系的各部分。要想在社会生活的任何一方面,求得正确地了解,必须就从这个方面与其他一切方面的关系上来考察探其究竟。吴文藻不赞成李景汉等人的“忠实地描述事实,不做断语”的方法,认为这种方法是“横断的、一时的、局部的、静态的”。这是不够的。

认为现代社区研究应当比描述性社会调查更进一步,“他不但要叙述事实,记录事实,还要说明事实内涵的意义,解释事变发生的原因。”这样的研究才是“纵贯的、连续的、全形的、动态的。”

他进一步指出:“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验证终;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必须理论和事实糅合在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之上。”他在30年代及其以后发表了一系列对社区研究的文章,阐述社区研究的目的、意义、功用、方法以及国内为社区研究现状。第三节中国社区研究人才的培养、

机构建设和主要成果一、社区研究人才的培养吴文藻担任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以后,加强培养社区研究方面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为学生增加了“社区调查”和“社区组织及问题”等课程,指导学生从以前的描述性社会调查转向到社区研究。发表文章介绍国外社区研究的最新成果。邀请功能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布朗到校讲学,开设“比较社会学”、“社会学研究”等短期课程,为期三个月。在主编的《社会学界》上以专辑的形式介绍布朗的学说。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注意采取各种方法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抗日战争前的一系列社区调查。真正卓有成效的社区调查和研究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地区进行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和华西大学等校合办的边疆研究所为主要机构所进行的调查研究。二、社区研究机构和主要活动1941年成立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出版了一批主要成果。1942年成立的边疆研究所对少数民族社区进行的调查研究,出版了《凉山夷家》等著作。三、主要成果1.费孝通《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出国以前到广西大瑶山调查,不幸受伤,其妻子死亡,他只有到家乡修养,期间,对开弦弓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材料,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江村经济》是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书……他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探讨中国变化中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书中十分关注农民收入问题。着重探讨了家庭副业如何有计划地变革为合作工厂,以适应传统农村向现代社会变革的需要与提高农民的收入。

探讨了外国经济和政治的侵略对中国农村社会有很强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经济的冲击,引起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大量破产,造成农村手工业的破产,农民生活水平的低下。恢复农村工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措施。

要发展现代农村手工业,以合作的精神为原则。同时要引进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最后达到复兴乡村经济的目的。此书离开传统人类学对未开化状态的研究,首次开创了对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和政治上占重要地位的民族的较先进文化的研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禄村农田》是以土地制度的变迁为中心,对现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农村社区的变迁及进行研究。费孝通认为,实行土地改革是解决农民痛苦的步骤,但是恢复农村工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根本措施。

地点交通产业土地占有生产力社会结构开弦弓村江浙发达手工业发展快地主多面积大较高较现代禄村西南不发达以农业为主在地地主面积小低传统2.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探索了农村手工业的发达对土地制度的影响,寻求农村手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道路问题。乡村手工业的两种类型:家庭手工业,作坊工业。作坊工业已显露出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这种萌芽状态受到遏制。

费孝通通过比较找出了从乡村工业发展到现代工业过程中的问题。不仅论证了乡村工业与都市工业并存发展的可能性,同时指出了乡村工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在技术与组织上来一个根本的质变。

3.史国衡的《昆厂劳工:内地新工业中人的因素》探讨了国家在从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的过程中,进入现代工厂的原农村劳力的适应与管理方面的问题。4.蒋旨昂的《战时的乡村社区政治》是乡村基层政治的著作,1944年出版。作者把乡村确认为一种社区,运用功能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乡村的社会和政治。注重乡村各种制度的功能和质变,注重制度之间的相关性与整体性。5.林耀华的《凉山夷家》作者以叙述夷族的家族组织为中心,同时考察了夷族氏族、亲属、婚姻,以及其他的社会组织,并对夷族的经济、阶级、冤家与巫术等各方面的特殊性进行了考察。第四节

社区学派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

一、费孝通的《生育制度》以生育为核心,探讨中国微观社会结构的著作,也是家庭社会学的专著。1.什么是生育制度?费孝通认为,男女结合成夫妇,生儿育女,并共同把子女抚养成人,这一套活动构成生育制度。社会成员的再生产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育制度正是人类为了有效地进行社会成员的再生产而形成的。2.生育制度的功能其功能在于种族绵续。不同的文化对生育制度的前提和归宿的理解是不同的。费孝通认为,生育制度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性的要求。完整的社会结构才是生育制度存在的前提,才是个体能够存活和再生产的根本条件。那种认为生育制度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的性的需要,或者认为人的性的需要是在生育制度中得到满足,都是不正确的。3.家庭在子女抚养中的作用及父母双方抚育的重要性费孝通认为,孩子所依赖于父母的,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在人类社会里一个健全的分子所需的资格很多,一个孩子要获得这些资格非得有长期的学习。在比较简单的社会里,生活上所需的知识、技术、做人的态度,在家庭里都可以学得到,反过来说,至少需有一个家庭,才能得到这些资格。孩子所依赖于父母的,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全部。

少于一个家庭的(现在的单亲家庭),不但日常生活不易维持,而且男孩子不能在母亲那里获得它所需要的全部生活方式。女孩子单独跟父亲一样得不到完全的教育。全部的生活教育只能得之于包含全部生活的社会单位,这单位在简单的社会里是一男一女的合作团体。父母子的三角结构,是人类生活中一个极重要的创造。抚育作用规定了要在家庭这样的一种三角关系中有密切的联系,在感情上要亲切,在生活上要形成一个大家庭参与的分工体系。在养成独立的社会分子去继替社会结构中的缺额这种抚育的基本目的达到以后,亲子关系必须逐渐切断,子女作为独立分子进入社会生活。婚姻和家庭问题,并非仅仅是男女间的私事,而是社会的大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