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河北省保定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2、。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

3、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

4、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

5、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剥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 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 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2.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 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 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

7、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 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13题答案】【答案】1. B 2. D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强加因果,“人民是

8、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D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9、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对最后一段的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D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强调文学家的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故选D。【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

10、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烟火漫卷迟子建刘建国驾驶着“爱心护送”车从道里出发,去南岗的一家医院接翁子安时,是清明节的前一天。翁子安是一周前来哈尔滨入院的,他这病来得急,脱离危险也快。他提前办好相关手续,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刘建国第一次接到翁子安的电话,是三年前的阴历二月初二。也许是被医院门前泛着蓝光的路灯给映照的,翁子安给刘建国的第一印象,

11、显得阴郁。他四十上下,背一个黑白色双肩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翁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熟练地打开后厢门,轻盈地跃上车,说:“往太阳岛开。”之后他放下双肩包,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待到风声骤然衰落,他知道江桥已过,吩咐刘建国:“往绥化开。”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遭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当然,因为多年没有寻到因自己而丢失的朋友的孩子,这个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到成年,一路跟着

12、他在寻人空间静悄悄地成长,而刘建国也奔七十了。他们到达绥化时,曙色微露。翁子安让他停车,说要打点肚子。他们进了一家早点铺,吃了猪头肉、豆腐脑和葱油饼,之后又一起进理发店剃头。饭钱翁子安率先结了,所以刘建国抢着结了两人的理发费。刘建国的头发白了多半,而翁子安微卷的头发是漆黑的。他们剪下来的发丝混合在一起,先于他们而握了手。他们再上路时,翁子安突然问:“过了七十岁,您就不能开这车了吧?”刘建国摸了摸自己的头,说:“我看上去很老了么?”翁子安说:“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染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您看上去酷帅酷帅的!”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翁子安

13、点点头,说:“要是需要,我可以帮您改档案。您要是改年龄,是为了能开车去找孩子,这个高尚!”就是这番话,让刘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他说虽然自己是翁子安的长辈了,但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请翁子安像别人一样,叫他刘师傅或是刘建国。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翁子安的手很凉,刘建国也就多握了一刻,把他的手焐热。他们再次上路,翁子安给出的目的地是北安。车最终到北安的一家汽修厂停下,翁子安跟刘建国结算路费,给了他双程费用,让汽修厂的师傅,搬出一台半新的摩托车,抬到“爱心护送”车上,说是空车回去浪费汽油,这台摩托车顶一个人的费用。翁子安塞给刘建国一张

14、写有一个人电话的纸条,说这台摩托车是送他的,进城后打电话问一下送货的具体位置。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腰。他可能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翁子安以后再来哈尔滨急救,无论出院是回嫩江、富锦还是尚志,刘建国返城时,他总是让刘建国捎点东西,付双程车费,不让刘建国空跑回去。有时捎的是物工艺品或土特产,有时捎的则是人通常是搭顺风车去哈尔滨看病的。这次刘建国接到翁子安,感觉清冷路灯下的他,就像一根冰冷的铅笔,更加的瘦削,也更加沉默。刘建国没问他是在哪儿发的病,只问他这次去哪儿。

15、翁子安说:“过阳明滩大桥,先到松北去。”刘建国点了点头。翁子安上了车,依然是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捧起一本书。刘建国发现翁子安在读书上是个杂食动物,有时读哲学书,有时读医学和植物学的书。刘建国忍不住问他,这次带的什么书?他淡淡回道:“桥梁建筑。”刘建国心想,怪不得你要走阳明滩大桥呢。文本二:2019年岁末,长篇初稿终于如愿完成了。记得写完最后一行字时,是午后三点多。抬眼望向窗外,天色灰蒙蒙的。我穿上羽绒服,去了小说中写到的群力外滩公园。十二月的哈尔滨,太阳落得很早。何况天阴着,落日是没得看了。公园不见行人,一派荒凉。候鸟迁徙了,但留鸟仍在,寻常的麻雀在光秃秃的树间飞起落下。它们小小个头,却不惧风

16、吹雪打,该有着怎样强大的心脏啊。我沿着外滩公园猩红的塑胶跑道,朝阳明滩大桥方向走去。这条由一家商业银行铺设的公益跑道,全长近四公里。最初铺设完工后,短短两三年时间,跑道多处破损,前年不得不铲掉重铺。如今的塑胶跑道早已修复,它早以全新的面貌,更韧性的肌理,承载着人们的脚步。去冬雪大,跑道边缘处有被风刮过来的雪,像是给火焰般的跑道镶嵌的一道白流苏。还记得去年十一月中旬,长篇写到四分之三时,我从大连参加完东北学会议,乘坐高铁列车回哈尔滨。透过车窗望着茫茫夜,第一次感觉黑暗是滚滚而来的。一个人的内心得多强大,才能抵抗这世上自然的黑暗和我不断见证的人性黑暗啊。列车经过一个小城时,不知什么人在放烟火,冲天

17、而起的斑斓光束,把一个萧瑟的小城点亮了。但车速太快,烟火很快被甩在身后,前方依然是绵延的黑暗。这种从绽放就宣告结束的美好,摄人心魄。所以回到哈尔滨后,我给小说中的一个历经创痛的主人公,放了这样一场烟火。(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刘建国不习惯别人以“您”称呼他,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与他人像朋友一样交往,也透露出豁达超脱的心态。B. 小说两次写到了“握手”,分别是发丝的“握手”和真正的握手,两次握手的过程也正是二人逐渐熟识的过程。C. 翁子安每次都给刘建国双程车费,并在回程时也不让他空车,表现出他对刘建国的尊敬与善意。D. “年龄段不断变幻,从婴幼儿到少年,再

18、到成年”,看似平淡的一句话,背后却是刘建国半生的艰辛与执着。5. 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本一的故事主要依托刘建国的“爱心护送”车来生发,身患疾病的翁子安和一直在寻人的刘建国两个人物的命运彼此交织,又各自独立地向前发展,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张力。B. 文本二中作者写了外滩公园的塑胶跑道由新成到破损再到重铺的变迁,看似无意的描述,却寓意深刻,丰富读者的联想,耐人寻味。C. 文本一的情节安排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跨度,看似松散无序,实则紧扣“爱心护送”这一核心事件,用质朴的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D. 两则文本,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的不幸遭遇,还是后记中的日落黄昏与茫茫黑

19、夜,始终笼罩在一种低沉黯淡的色彩中,萦绕着一种悲伤的叙事氛围。6.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以翁子安的形象为例,简要分析。【46题答案】【答案】4. A 5. D 6. 正面描写:用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文中通过刘建国的眼睛对翁子安的肖像和动作进行描写,“阴郁”“气质不俗”“奔向车子”等,使这个人物在一出场时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语言描写。与刘建国的对话中,展现了翁子安热心、年轻、对人尊重、身体状况不佳等形象特点。侧面描写: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爱心护送的路途中的蓬灯、担架、书,衬托了翁子安的心态、个性和爱好。借助其他人物来烘托人物品质。由刘

20、建国刚开始觉得“自己像是被绑架了”“并不反感”,到后来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侧面反映了翁子安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豁达超脱”不恰当,刘建国不愿他人称他“您”,不愿因年长而以长辈自居,但“豁达超脱”的表述有些言过其实,程度过重,比如“刘建国苦笑一声,反问一句:酷帅?”,为了寻找孩子,历经苦难和折磨,且一直在找寻的路上,可见不能说豁达超脱。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始终笼罩在一种低沉黯淡的色彩中,萦绕着一种悲伤的叙事氛围”错误,并非“始终”“萦绕”,比如文本一中的翁子安对他人的帮助,后记中的“黑暗中

21、的烟火”,两则文本虽有伤感,但并不低沉。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塑造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正面描写:用肖像、动作等细节描写凸显人物的个性。如文中通过刘建国的眼睛对翁子安的肖像和动作进行描写,“阴郁”“气质不俗”“奔向车子”等,使这个人物在一出场时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结合“翁子安羚羊似的奔向车子,熟练地打开后厢门,轻盈地跃上车”“之后他放下双肩包,调亮蓬灯,躺在担架上,取出一本书读起来”等动作行为等细节描写可见翁子安的年轻、淡定性格和读书爱好。语言描写。结合“给刘建国打个电话,以老朋友的口吻说:嗨,我又来了,明天接我出院吧,时间不变”分析,可见翁子安虽然健康欠佳但乐观开朗;结合“

22、别人讲您的故事,我知道您的大概年龄了。但您看着真不像,要是把头发染黑,多说五十岁吧。还有,您看上去酷帅酷帅的!”“翁子安很快作出选择,以兄弟的口吻说:遵命,刘建国”等与刘建国的对话分析,可见翁子安热心、年轻、对人尊重等形象特点。侧面描写: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爱心护送的路途中的蓬灯、担架、书,衬托了翁子安的心态、个性和爱好,可结合“车过松花江桥时,与江面上自由的风,大面积遭逢。翁子安放下书,聆听风声”分析可见。由刘建国的视角看翁子安的外在“他四十上下,背一个黑白色双肩包,中等个,瘦削,浓眉,发丝波痕似的微卷,轮廓分明,气质不俗”,可见身份、年龄、气质等特征。借助其他人物来烘托人物品质。

23、由刘建国刚开始觉得“自己像是被绑架了”“并不反感”到后来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侧面反映了翁子安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可结合“刘建国那时感觉自己像是遭绑架了,任由驱遣。而他并不反感,翁子安与他的寻找对象年龄相仿,属于这个年龄段的陌生男性,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就是这番话,让划建国对翁子安有了好感”“他们不约而同向对方伸出了手”“刘建国回到哈尔滨后给接货人打电话,才知道他是翁子安新结识的病友,一个泥瓦匠,常年干装修贴瓷砖,累伤了腰。他可能无意中说自己骑一辆破旧的电瓶车,奔波在城市,所以翁子安才送他一台性能好的摩托车”等句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

24、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张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赵王敖得出,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后数岁,

25、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余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余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于是王乃尽偿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

26、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太史公曰:孔子曰“居是国必闻其政”,田叔之谓乎!(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B.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C.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D.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迁,指官职的调动或升官,本文取前者意。贵

27、右贱左,故称贬官为“左迁”。B. 赭衣,在古代是囚犯穿的衣服,用赤土染成赭色,后来借用为囚犯的代称。C. 景帝,这是用谥号来指称帝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庙号、年号等来指称。D. 卒,古代是指大夫死亡,一般士的死叫“不禄”,地位不同,称呼也就不同。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田叔为人率直,清廉公正。他以严谨廉洁为追求,喜欢与有名望的人交游,被层层推荐给赵王张敖,任职郎中,因德行突出而得到赵王看重。B. 田叔忠诚侠义,不惧死亡。高祖傲慢无礼,赵王臣属阴谋刺杀却被发觉,赵王被逮捕时,田叔甘冒罪及三族的威胁,装扮成家奴追随赵王。C. 田叔为官有才,善于理事。他被赵王张

28、敖推荐给高祖时,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故而先后被任命为郡守和诸侯国相,施政才能被皇帝赞赏。D. 田叔处事圆通,柔中带刚。田叔刻意公开袒护鲁王,从而使鲁王羞愧而自愿偿还百姓;又故意不在馆舍休息,以此来讽劝鲁王不要大肆游猎。10. 把文中加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2)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3)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710题答案】【答案】7. D 8. A 9. C 10. (1)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2)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臣。(3)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

29、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鲁王,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常从入苑中”的主语应该是“相”,前面句子的主语为“鲁王”,“相”前面需要断开,排除选项BC。“常”修饰“暴”,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本文取前者意”错误。结合“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分析,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可见文中是升官。故选A。【9题详解】本

30、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错误。由原文“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可知,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由此可知,是皇上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而不是“才能胜过朝廷所有大臣”。“先后”也错,结合“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分析,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备”,完备,周全;“遇”,对待;“乱”,作乱,造反。(2)“会”,恰逢;“发觉”,阴谋或罪迹等被察觉,表被动,被发觉;“群臣反者”,“反”修饰“群臣

31、”,定语后置句。(3)“案”,审查;“具”,全部;“还”,回朝。参考译文:田叔是赵国陉城人。田叔为人正直苛刻,并以此自得,喜欢和那些德高望重的人交游。赵国人把他推荐给赵相赵午,赵午又在赵王张敖那里称道他,赵王任命他为郎中。任职几年,他峻切刚直清廉公平,赵王虽赏识他,却没有来得及提升他,恰逢陈豨在代地谋反。汉七年,高祖前去诛讨,途径赵国,赵王张敖亲端食盘献食,礼节十分恭敬,汉高祖却傲慢地平伸开两条腿坐着大骂他。当时赵相赵午等几十人都为此发怒,对赵王张敖说:“您侍奉皇上礼节完备周全,现在对待您竟是如此,我们要求造反。”赵王臣下就私下里互相谋划弑杀皇上。恰好事情被发觉了,汉朝下命令逮捕赵王和谋反的群

32、臣。于是赵午等人都自杀了。这时汉朝又下诏书说:“赵国有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赤褐色的囚衣,自己剃掉头发,颈上带着刑具,假称赵王的家奴跟随赵王张敖到了长安。赵王张敖得以释放出狱,就进言推荐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全部召见他们,跟他们谈话,认为朝中的大臣没有能超过他们的,皇上十分高兴,任命他们都做了郡守或诸侯的国相。田叔做汉中郡守十多年。几年后,梁孝王派人暗杀从前吴国丞相袁盎,汉景帝召回田叔让他到梁国审查这个案件,田叔查清了这个案件的全部事实,回朝报告。汉景帝说:“梁王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吗?”回答说:“臣死罪!梁王有那件事!”皇帝说:“有罪证吗?”田叔说:“皇上不要过问

33、梁王的事。”皇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梁王如不伏法被处死,这是汉朝的刑法不能实行啊;如果他伏法而死,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眠不安,这又是您的忧虑啊!”汉景帝非常赏识他,让他做了鲁国的丞相。田叔刚刚到任,有百多人对田叔状告鲁王夺取财务的事情。田叔抓住为首的二十个人,每人笞打五十大板,其余的人各打手心二十,对他们发怒说:“鲁王不是你们的君主吗?怎么敢毁谤君主呢!”鲁王听说后,非常惭愧,从内库中拿出钱来让国相偿还他们。田叔说:“君王自己夺来的,让国相偿还,这是君王做坏事而国相做好事。”于是鲁王就尽数偿还给百姓。鲁王喜欢打猎,田叔经常跟随进入狩猎的苑囿,鲁王总是要他到馆舍中休息,田叔就走出苑囿,

34、常常坐在露天地里等待鲁王。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休息,他终究不肯去休息,说:“我们鲁王暴露在苑囿中,我怎能独自到馆舍中呢!”鲁王因为这个缘故不再大举出外游猎。几年后,田叔在鲁国国相的任上死去。太史公说:孔子用称赞口气说“住到这个国家一定参与它的政务”,这样的话说的也是田叔吧!(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子由踏青苏轼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11.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春天到了,人们满心欢喜去郊外游玩,即使有东风扬尘,

35、也乐此不疲。B. 颔联写百姓生活富足,因而车辗麦苗也影响不了他们清闲自在地在路边饮酒。C. 颈联“厌城郭”句,直抒胸臆,写出城里人厌倦城市、渴望乡村生活的情形。D. 整首诗语言清新、轻快,描绘了春天人们倾城出行、歌舞宴游的赏春风俗画。12. 诗的尾联两句,是如何表现踏青欢乐热闹场景的?请简要分析。【1112题答案】【答案】11. B 12. 尾联前一句属于正面描写,通过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直接写出踏青欢乐热闹的场景。后一句属于侧面烘托,野餐用的筆瓢遍地都是,表明游人众多,前来捡食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表明乌鸢已经适应这种场面,侧面衬托出踏青场景的欢乐与热闹。【

36、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麦短未怕游车轮”的意思是初春时节,麦子很短,还不怕过往的车辆碾压。“百姓生活富足” 诗中没有体现,并且这也不是不怕车辗麦苗的原因。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鼓乐声惊醒了冬眠的山岭,草木在欢歌笑语中摇动;野餐用的箪瓢遍野都是,前来捡食的乌鸢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人。“歌鼓惊山草木动”是正面描写,通过“惊山的鼓乐声”“摇动的草木”直接写出踏青欢乐热闹的场景。“箪瓢散野乌鸢驯”是侧面描写,野餐用的筆瓢遍地都是,表明游人众多;而前来捡食的乌鸢已经习惯了这种场面,所以像驯养熟了一样全不避

37、人。侧面衬托出踏青场景的欢乐与热闹。(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3分)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关系我们应“_ ,_ ”。(4)五石之瓠中惠子认为大葫芦大而无用,一是不能盛水。二是因为:_,_。(5)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6)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缘由是

38、:_,_。(7)窦娥冤中化用战国时燕国臣子邹衍典故的句子是:_。【13题答案】【答案】 . 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人之有四端也 . 犹其有四体也 . 欲治其国 . 先齐其家 . 剖之以为瓢 . 则瓠落无所容 . 知人者智 . 自知者明 .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岂不闻六月飞霜因邹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词:“犹”“瓢”“瓠”“衍”。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戏曲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

39、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

40、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B. 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C. 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D. 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B.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41、C. 当代戏曲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16.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1416题答案】【答案】14. A 15. B 16. B【解析

42、】【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指人因衰老而自然死亡。没有病就死了,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第一处是说戏曲的灭亡,未强调有无外力干扰,所以使用“寿终正寝”。第二处,名噪一时,意思是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意思是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此处强调的是永远流传,应使用“名垂青史”。第三处,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意思为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此处是说梅兰芳采纳众家长处,应使用

43、“博采众长”。第四处,照猫画虎:意思是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因以喻照样模仿而仅得其仿佛。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此处是说模仿,应使用“照猫画虎”。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由前面可知,前面强调的是当代中国戏曲艺术缺乏创新精神,所以承前应以“创新精神的缺失”作为主语,排除AC。BD都是说创新精神缺失制约当代戏曲发展,而从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看,B项的表述更为简洁,排除D。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而不是眼花缭乱的创新”成分残缺,应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第二处,结构混

44、乱,前一句承前省略主语“戏曲创新”,而“戏曲的创新”显然不能做后一句“探索”的主语,应添加“这样”做后一句的主语。只有B修改正确。故选B。四、基础知识检测(21分)17.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治乱者何独不然B. 故不孝不慈亡有C.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D.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17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B项,“亡”通“无”,没有。句意: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故选B。18.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左右欲

45、刃相如A. 故亏兄而自利B. 故贼人以利其身C. 必知乱之所自起D. 虽父之不慈子【18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例句,句意为:秦王的侍从

46、们想要杀蔺相如。刃:名词活用为动词,杀。A项,句意为:因而使兄长受损失而自己获利。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损失。B项,句意为: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贼:名词活用为动词,盗窃。C项,句意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混乱。D项,句意为: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慈: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慈爱。故选B。19. 与“何故怀瑾握瑜”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南国烽烟正十年B. 终岁不闻丝竹声C.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D.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9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别能力。例句,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比喻手法;A项,烽烟,

47、代指战争,借代手法;B项,丝竹,代指音乐,借代手法;C项,藩篱,代指屏障,借代手法;D项,江山如画,把江山比喻成画,比喻手法。故选D。20. 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精明的贾元春、孤僻的贾迎春、孤独的贾探春、懦弱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B.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不离不弃,仙寿恒昌”。薛宝钗金锁上錾刻的字是“莫失莫忘,芳龄永继”。铭文相对应,这就是所谓的“金玉良缘”的依据。C. 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如第四回就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展现了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48、D. 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贾宝玉的好友秦钟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20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的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A项,孤独的元春,懦弱的迎春,精明的探春,孤僻的惜春。B项,通灵宝玉上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上的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D项,话是贾宝玉说的。故选C。21. 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被动句的一组是(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兵挫地削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为天下笑 竟为秦所灭是以见放 战于蓝田A. B. C. D. 【21题答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句式的能力。是判断句,“也”表判断;被动句,词语本身包含被动语意;不是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被动句,“见”表被动;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蓝田战”。故选D。22. 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