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_第1页
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_第2页
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_第3页
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_第4页
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同沉积断层的沉积、储层响应宏1)振1)李卓沛2)凌1)勇1)吴家杰1)周小刚3)谭秀成1)刘孙李聂1)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2) 西南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 2021 级 四川成都 610500 ;3) 中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泰国工程部 北京 100101摘 要 :对于断裂带在地质历史时期活动特点的认识 ,因多期次 、不同活动性质的叠加改造而难以确定 。以四川盆地南部嘉陵江组为例 ,通过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两侧的沉积 、储层的研究发现沉积 、储层响应与断面倾向 南东 、东侧下降的观点矛盾。主要表现为 :在非浅滩化的嘉三期 ,紧邻断裂带西

2、北侧的下降盘地层异常增厚 ; 浅滩 化的嘉一晚期 嘉二 1 期 ,东南侧的泸州古隆起地区颗粒岩累计厚度较西北侧增厚 ;另外 ,断层东南侧的颗粒岩发 育早期岩溶型储层 ,而在西北侧这类储层欠发育 。结果说明在三叠纪嘉陵江期华蓥山断裂带的断面倾向北西 ,为 西侧下降的同沉积正断层 。关 键 词 :同沉积断层 ,沉积响应 ,储层响应 ,嘉陵江期 ,三叠纪 ,华蓥山断裂带 ,四川中图法分类号 : P 534 . 51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025324959 (2021) 0320312209对于多期次、不同活动的断层在某一时期的发展及演化规律 ,因其地质构造的多旋回性、不同构造 旋回应力场作用

3、方向的多变性、以及地球物质组成 的不均一性和应力有效传递的差异性 ,而变得非常 复杂 (张国仁等 ,2006) ,尤其是对地史时期活动规模 较小的断层活动的认识。由于断层的同沉积活动 , 往往导致断层两侧的沉积出现明显差异、进而导致 储层分异 ( 崔汇文 , 1985 ; 文琼英等 , 1988 ; 柯保嘉 ,1992 ; Shi Ze2ji n et a l . ,1993 ;李世勋 ,1997 ; Gup t a et al . , 1999 ; Ailee n et al . , 2002 ; 林畅松等 , 2003 ; 高 山林等 , 2006 ; 张国仁等 , 2006 ; Wo n

4、 suc k & Paola .2007 ; Guilla u me et a l . ,2021) 。因此 ,通过断裂带两 侧的沉积 、储层差异能够分析判识断层的活动特点 , 并能为地球物理及构造地质方法难于确定的复杂断 层 的 形 成 和 演 化 提 供 科 学 依 据 ( Lo ngma n &B ro w nlee ,1980 ; 柯保嘉 , 1992 ; 童崇光 , 1992 ; 王华 、Lo ui s Co urel , 1993 ; 和 政 军 等 , 2000 ; 陈 景 山 等 ,2003 ;张长厚等 , 2004) 。本文讨论了利用沉积特 征和储层响应来追溯复杂断层在地质历

5、史中的活动 过程 ,并以四川南部地区嘉陵江组为例 ,提出了华蓥 山断裂带在三叠纪嘉陵江期具有同沉积正断活动的 特征 ,断面倾向北西 ,指出了华蓥山断裂同沉积正断活动是泸州水下古隆起形成的根本原因 ,并且进一步控制了研究区嘉陵江期的沉积格局。一、地质背景1 构造特征华蓥山断裂带现今全长达 500 k m ,北起万源 ,经达县 ,南至宜宾 ,连续出露达 50 k m 以上 ,其他地 段多隐伏于地下或断续出露 ,是川中和川南构造区 域的分界线 ( 图 1) 。该断裂走向为北东 3045, 总体倾向南东 , 倾角 3070不等 , 具挤压逆冲性 质 (四川油气 区石 油地质 编写 组 , 1989 ;

6、 童崇光 ,1992a 、b ;汪泽成等 ,2002a 、b) 。华蓥山断裂带是在 元古代晋宁期形成的区域性基底大断裂 ,在加里东 期断裂活动已有显现 ,为倾向南东 ,东侧下降的正断 层 (童崇光 ,1992a 、b ; 汪泽成等 , 2002a 、b) ; 东吴期 , 该地区地层沿断裂带发生张性正断活动 ,断裂至基 底 ,造成华蓥山构造轴部及其附近的玄武岩喷溢 ;到 印支期 ,断裂活动再次加剧 ,在早三叠世嘉陵江期结 束时 ,正断层转变为东侧显著抬升的逆断层 (童崇光 a 、b ,1992 ;汪泽成等 ,2002a 、b ;郭正吾 ,1996 ;四川油 气区石油地质编写组 ,1989) 。而

7、泸州古隆起形成受 控于华蓥山断裂带的同沉积活动 ,研究说明 ,泸州古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工程( SZD0414) 资助。陈景山 ,谭秀成 ,吴长江. 2003 . 蜀南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隆起于早二叠世栖霞期开始发育 ,至早二叠世末 ,泸可将本区嘉陵江组细分为五段。除嘉一段外 ,其余州古隆起已具雏形并继续开展 ,到中三叠世末根本定型 ( 童崇光 , 1992a 、b ; 安作相 , 1996 ; 张廷山等 ,2021) 。上述资料说明 ,华蓥山断裂带在三叠纪嘉陵 江期受张裂活动影响 ,东侧为下降盘 ,这显然无法解释断裂东侧泸州古隆起雏形的形成。因此 ,有必要 据沉积、储层方

8、面的证据对地质历史时期断裂活动 性质进行判断。四段又可将其细分成 12 个亚段 。嘉二 1 亚段是处于嘉一段上部和蓝灰色泥岩段下部的向上变浅的正 旋回 (图 2) 。图 1蜀南地区构造示意图Fig. 1 Tecto nic sketch map of so ut her n Sichua n2 地层、沉积特征本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 、 蒸发岩和少量的陆源碎屑岩组成 , 含瓣鳃类 、腹足 类、介形类、棘皮类、有孔虫、菊石 、牙形石等生物化 石 ,地层厚度 300 m 到 600 m 不等 , 总体上表现出东厚西薄的变化趋势 ,与下伏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呈 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与上覆中

9、三叠统雷口坡组呈假 整合接触 。从东到西 ,由于康滇古陆的影响 ,嘉陵江 组碳酸盐岩、蒸发岩与陆源碎屑岩具有明显的消长 关系 ,形成了东部以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为主 ,而向西 部陆源碎屑沉积物增多 ,地层厚度明显减薄的展布 特征。本区嘉陵江组是一套多旋回 、多韵律的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 ( 陈景山等 , 2003 ) , 根据岩性 、电性、古生物及沉积旋回特征 ,嘉陵江组共发育嘉一 期 嘉二期、嘉三 嘉四期 、嘉五期等三个较大的海 水进退旋回 ,每一个旋回又由多个次一级小旋回组 成 ,而小旋回由多个小韵律组成。根据这种旋回型图 2蜀南地区嘉陵江组综合柱状图Fig. 2 Generalized st

10、 ratigrap hic col umn of J ialingjiang Fo r2matio n of so ut her n Sichua n研究区内为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 ,海水较浅 ,沉积界面处于正常浪基面附近 ,全区皆为补偿 沉积 ( 四川油气区石油地质编写组 , 1989 ; 柯保嘉 ,1992 ; Guilla ume et al . , 2021) ; 而可容空间对沉积起主导作用 ( Gup t a et a l . ,1999) 。因此断裂带两侧 的沉积、储层差异可以用来指示两侧相对地貌上下 ,陈景山 , 谭秀成 , 吴长江. 2003 . 蜀南地区嘉陵江组沉积相研究

11、及有利储集相带预测进而指示同沉积断层的相对活动 。水潮下至较深水的碳酸盐沉积物的垂向加积作用 ,台地可建设至浪基面之上 , 开始发育高能颗粒岩沉积。在嘉一期 嘉二期海水进退旋回的最大海侵之 后 ,海平面总体表现为震荡海退 。由于沉积物的加 积 ,海水持续变浅 ,当局部高地处于浪基面之上时 , 高能颗粒岩开始发育 ,并由于持续海退的进行 ,台内 滩向高地周缘扩展 ,从而形成区内嘉一晚期 嘉二1 期的浅滩化。这一时期 ,区内海水浅 ,总体为补偿 沉积 ,但是在颗粒滩发育时期 ,由于颗粒滩本身优先发育于微地貌高地 ,并且较台地内其它沉积环境沉 积速率更高 ,滩体发育又可强化地貌差异。当局部 高地由于

12、沉积物加积处于海平面之上的低能带时 , 颗粒滩终止发育 ;但这一时期震荡海退特点可使多 个旋回的颗粒岩在垂向上频繁叠置 ( 图 3) , 从而使地貌高地始终处于有利的高能相带 ,发育累积厚度 较大的颗粒岩沉积 。因此 ,可以利用这一时期的颗 粒岩厚度变化来近似分析这一时期的古地貌特征 ,二、地层、沉积响应林畅松等 ( 2003) 指出 ,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 及其组合制约着同裂陷期盆地内可容空间的变化 , 导致断裂带两侧及其附近的沉积厚度与沉积旋回有 明显变化 。因此 ,可以利用断裂两侧的地层厚度和 沉积环境的变化来指示断层的同沉积活动特点。由 于本区古隆起后期剥蚀地层保存不全 ,因此本文选

13、取地层保存完整的嘉一晚期 嘉二 1 期和嘉三期地 层、沉积特征为例说明。1嘉一晚期 嘉二 1 期颗粒岩厚度与沉积特征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只有一个小的潮汐范围 ,潮流作用只有在开阔海台地上是明显的。在大多数 的时间里 ,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是一个仅有波浪和风暴浪作用的相对安静环境。另外 ,由于浪基面很 浅 (一般小于 5 m) ,风暴浪的作用将十分突出 。在 海平面稳定以及没有沉降或抬升的台地上 ,通过浅图 3 蜀南地区牟 21 井嘉二 1 亚段取芯段海平面变化与台内滩叠置Fig. 3 The sea level cha nge a nd t he multi2stage developi ng

14、int ral2platfo r m ba nk s bet ween shoaling2up sequence of t he co re and11颗粒岩累积厚度大的区域为沉积期的地貌高地 ,而变深的特点 。累积厚度较小的区域为相对地貌低地。根据上述分析 ,从嘉一晚期 嘉二 1 期的颗粒 岩厚度分布特征说明 ( 图 4) ,以华蓥山断裂带为界 (大致沿北碚 邮亭铺 蟠龙场一带) ,颗粒岩的累 积厚度出现明显差异。泸州 永川 重庆一带 ( 与 泸州古隆起根本吻合) 颗粒岩累积厚度一般大于 10 m ,最厚可超过 30 m , 这种变化特征说明了泸州古 隆起在嘉二 1 亚段沉积时已为水下古隆起

15、 ,古隆起 上部的厚薄变化说明其上存在次一级凹凸地貌 ; 而 在断裂带西北侧 (北碚 邮亭铺 蟠龙场一带) ,颗 粒岩厚度往往低于 5 m ,说明这一带沉积时为古地 貌低地 ;而在北碚 邮亭铺 蟠龙场一带西北的自 贡 界石场 铜梁一带 ,虽然有颗粒岩发育 ,但其厚 度规模较泸州 永川 重庆一带减薄 ,因此 ,海水总 体上表现出东深西浅以及沿华蓥山断裂带及其西北嘉二 1 期时本区主要发育半局限海台地相 ,在半局限 湖内台内滩发育 ,并且台内滩的发育程度 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带特点 (图 4) 。沉积相展布大 致以华蓥山断裂带为界 ,两侧呈突变转折过渡关系 。断裂带西侧以半局限 湖为主体 ,其间断续

16、分布假设 干个小型点滩 ,主要分布于自贡 兴隆场 隆昌 河包场 铜梁一带和云顶场 蟠龙场一带。在华蓥 山断裂东侧的重庆 永川 江安 - 赤水一带台内滩 发育 ,包括了四个呈定向排列的台内滩发育带 ,它们分布在呈北东 南西向展布的江安 南溪 兴隆场 一带 ,颗粒岩厚度一般大于 10 m ; 重庆 永川 泸 州一带 ,颗粒岩厚度一般在 5 20 m ;以及呈近东西 向展布的蔡天坝 赤水一带 , 颗粒岩厚度一般 5 20 m ( 图 4 ) 。在东部的石板场 江津 太平场一带 ,为半局限湖亚相带 。这些现象显然用前人的图 4 嘉一晚期 嘉二 1 期颗粒岩与沉积相平面展布图Fig. 4 The gra

17、insto ne a nd sedimenta r y f acies pla ne extentio n f ro m J ia 1 to J ia 21华蓥山断裂带在这一时期为南东下降的正断层的观酸盐岩台地的浅水潮下的低能沉积为特征 ,补偿沉点是无法解释的 ,只可能暗示华蓥山断裂带在这一时期为南东盘上升的同沉积正断层。华蓥山断裂同 沉积期活动造成其东侧抬升形成泸州水下隆起密切 相关 ,而台内滩和滩间海相间排列的格局反映了泸州水下隆起上当时可能存在次一级的隆、洼构造 。积特征使地层厚度变化主要由可容空间控制 ,也即地层厚度大的区域代表古海水较深的地区 ,说明其 沉积古地貌较低 ;反之 ,海水

18、较浅 。嘉三段地层厚度 分布特征说明 ,沿华蓥山断裂带西北侧的北碚 邮亭铺 蟠龙 场 一 带 , 地 层 厚 度 较 邻 近 地 区 厚 近30 m ,说明断裂带西北侧可容空间大 ,水体深 ,沉积 厚度大 (图 5) 。嘉三期地层厚度与沉积相嘉三期 ,由于海侵的影响 ,区内以发育陆表海碳2图 5 嘉三期地层与沉积相分布图Fig. 5 The st rata a nd sedi menta r y f acie s pla ne extentio n of J ia 3沉积特征也说明断裂带附近海水深度大于其他区域 ,嘉三期沉积物主要为薄层状深褐灰色泥晶灰 岩、泥灰岩夹蓝色泥岩和灰色灰质泥岩 ,水

19、平层理 、 生物扰动和水平虫迹发育 ; 也可夹风暴浪和风暴流 成因的颗粒岩 ,但是单层厚度薄 ,一般小于 30 cm , 并且夹层频度小。而其余区域嘉三期沉积物主要是 灰 深灰色泥晶灰岩及泥灰岩 ,并频夹风暴流形成 的亮晶生屑灰岩或砾屑灰岩 ,古宋剖面风暴岩成因 的颗粒岩累积厚度可达地层厚度的一半 ,单层厚度 可达 50 c m 。沉积相的区域分布说明 ,断裂带附近的北碚 邮亭铺 蟠龙场一带 ,以发育台内洼地沉积为特征 ;而其余区域那么以开阔潮下沉积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 ,在泸州古隆起上 ,由于其地貌较高 ,局部地貌高地可 处于浪基面之上 ,而发育台内滩沉积 (图 5) 。华蓥山断裂带两侧在嘉

20、三期的地层与沉积差异 均说明断裂带附近海水较深 ,这种地貌差异是由西北盘下降的华蓥山断裂带同沉积正断活动引起 。三、储层响应断裂带同沉积活动对储层的控制 ,实际上是断 裂带两侧不同的活动特点 ,导致古地貌差异 ,进而使两侧的沉积分异。特别是在总体海退时期 ,局部高地溶蚀由准稳定矿物组成的颗粒或第一期方解石胶地易处于浪基面之上而浅滩化 ,并由于颗粒滩的高沉积速率而很快处于海平面之上 ,出现沉积物早期 暴露 ,从而形成早期岩溶型储层。因此这类储层的 发育程度差异可以反证断裂带两侧的古地貌差异 ,进而说明断裂带两侧的活动特点 。1嘉二 1 亚段储层成因 早期溶蚀作用或早期岩溶作用发生于沉积物沉积后

21、,同沉积胶结使沉积物根本固结成岩后 ,由于受 次级沉积旋回和海平面变化的控制 ,处于台地边缘 、台内的粒屑滩等局部高地的浅水沉积体 ,暴露于海 平面之上 ,尤其在海退沉积序列中 ,伴随海平面暂时 性相对下降 ,时而出露海面或处于淡水透镜体内 ,在潮湿多雨的气候下 ,受到富含 CO2 的大气淡水的淋 滤 ,发生选择性和非选择性的淋滤、溶蚀作用 ,形成大小不一 、形态各异的各种孔隙。它既可以选择性结物 ,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 ,又可发生非选择性溶蚀作用 ,形成溶缝和溶洞。 镜下微观特征说明嘉二 1 亚段鲕滩储层的储渗空间以选择性溶蚀的铸模孔和粒内溶孔为主 ( 图6a) ,溶蚀孔隙局部被渗

22、流粉砂和方解石充填而呈示 顶底构造 (图 6 b) ;存在胶结不整合与大气淡水胶结 物(图 6c) 。宏观上 ,可以见到大气淡水潜流带的顺 层溶洞 (图 7) ;储层发育与向上变浅序列密切相关 , 储层往往发育于向上变浅序列的中上部 ( 图 8) ; 对 于同一个滩体 ,储层发育单滩体厚度密切相关 ,古宋 剖面鲕滩的滩核部位储层厚度明显大于滩缘部位 , 说明滩体厚度大的部位地貌高于厚度较小的部位 , 其早期暴露几率更大 ,形成的储层厚度规模也相应 更大 (图 7) 。这些特征说明本区嘉二 1 亚段鲕滩储 层为早期岩溶成因 ,储层的发育与滩体厚度或古地图 6 蜀南地区嘉二 1 储层早期岩溶的识别

23、标志a) 亮晶鲕粒灰岩 ,铸模孔 ,嘉二 1 ,坝 19 井 ,蓝色铸体( - ) b) 亮晶鲕粒灰岩 ,示顶底构造 ,嘉二 1 ,观 2 井 ,普通薄片( - )c) 亮晶鲕粒灰岩 ,胶结不整合 ,嘉二 1 ,牟 21 井 ,普通薄片( - )Identif ying ma r k of ea rly ka r st in J ia 21 submember in t he So ut h Sichua nFig. 6图 7 川南古宋剖面滩体厚度与溶蚀孔洞发育关系示意图 (剖面 A 、B 距离 300 m)Fig. 7 The relatio nship bet ween ba nk t h

24、ickne ss of Guso ng sectio n in so ut h Sichua n a nd t he extensio n of di ssolved po re s and vugs图 8 牟 21 井嘉二 1 取芯段向上变浅序列与储层发育关系Fig. 8 The relatio nship bet ween shoaling2up sequence of t he co re and t he co r relative re servoir i n Mo u 21 Well of J ia 21 submember层累积厚度大的特点 ,说明这一侧的沉积期地貌较貌高地密切相

25、关。2嘉二 1 亚段鲕滩储层横向变化通过上述分析认为 ,嘉二 1 亚段鲕滩储层应具 有在地貌高地更发育的特征。利用测井解释成果 ,从横贯断裂带两侧的储层比照图看 ,在断裂带南东 侧的泸州古隆起上 ,具有滩体厚度和早期岩溶型储高 ;而在断裂带西北侧的孔 31 井 邓 45 井一带 ,滩体累积厚度与早期岩溶储层均较薄 ( 图 9) 。断裂带 附近储层发育的突变是由于受华蓥山大断裂正断活动影响所致 。图 9 华蓥山断裂带两侧嘉二1 亚段鲕滩储层比照图Fig. 9 The oolitic ba nk re servoir co r relatio n of J ia 21 submember o n

26、bo t h side s of H uayingshan f a ult belt境为较深水的台内洼地 ; 浅滩化的嘉一顶 嘉二 1亚段 ,东南侧的泸州古隆起地区颗粒岩累计厚度较 西北侧增厚 ;另外 ,东南侧颗粒岩发育早期岩溶形成 的铸模孔储层 ,而在西北侧这类储层欠发育。2) 华蓥山断裂带的同沉积正断活动是泸州古隆四、结论1) 华蓥山断裂带两侧在三叠纪嘉陵江期存明显 的沉积、储层差异 ,具体表现在 :补偿沉积的嘉三期 , 紧邻断裂带西北侧的下降盘地层异常增厚 、沉积环张廷山 , 陈晓慧 , 姜照勇 ,胡东风 ,谢刚平 ,黄世伟 ,兰光志. 2021 . 泸起雏形形成的根本原因 ,古隆起雏形

27、进一步控制了州古隆起对贵州赤水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环境和相带展布的控制. 沉积学报 , 26 ( 4) : 583 592Aileen E M ,J o hn R U , Sa ra h J D , & Na ncye H D. 2002 . The i nfl u2 ence of f ault a r ray evol utio n o n synrif t sSedi ment atio n p at t er ns2 co nt rol s o n depo sitio n i n t he St rat hsp ey2Brent2St atfjo r d HalfGraben , N

28、o rt her n No r t h Sea . A A P G B ul l et i n , 86 ( 6 ) : 1061 1093A n Zuo2xia ng . 1996 . The L uzho u p aleo high a nd oil/ ga s accumulatio n i n so ut her n Sichuan . E x pe ri ment al Pet role u m Geol o g y , 18 ( 3) :267 273Cui Hui2wen . 1985 . On t he f unda ment al f eat ure s a nd t he

29、evol vi ng of hun river mi sha n f a ult . L i aoni n g Geol o g y , ( 4) : 322 331Gao Shan2li n , Zha ng J i n & Zha ng J iang2zho ng . 2006 . Di sco ver y of lat e paleozoic syndepo sitio nal f a ult i n Hexi a rea . Coal Geol o g y& E x p l orat i on , 34 ( 3) : 7 10Guilla u me B ,Dho nt D & Br u

30、sset S. 2021 . Three2di men sio nal geolo g2 ic i magi ng a nd t ecto nic co nt rol o n st ratigrap hic a rchit ect ure : Up2 p er Cret aceo u s of t he Tre mp Ba si n ( so ut h2cent ral Pyrenee s ,Sp ai n) . A A P G B ul let i n ,92 ( 2) : 249 269Guo Zheng2wu , Deng Ka ng2li ng , Han Yo ng2hui , Li

31、 u Yi ng2kai , Yi n J iang2t a ng , Wa ng Qi ng2guo , Lia ng En2yu , Li Guo2jia n , Chen Zhao2guo , Li u Zo ng2zheng , Wu Chun2sheng & Zhao Ze2jia ng .1996 . Sichuan Ba si n fo r matio n a nd develop ment . Beiji ng : Geo2lo gical Publi shi ng Ho u se . 89 163Gup t a S , U nder hill J R , Sha rp I R

32、 & Gawt ho rpe R L . 1999 . Role off a ult i nt eractio n s i n co nt rolli ng synrif t sedi ment di sp er sal p at2t er n s2Miocene , A bu Alaqa Gro up , Suez Rif t , Si nai , Egyp t . B asi nResea rch , 11 : 167 189He Zheng2j un , So ng Tia n2r ui , Di ng Xiao2zho ng & Zha ng Qiao2da .2000 . The e

33、arl y synsedi ment a r y f aulti ng of t he me sop rot erozoicYa n sha n rif t and it i nf l uence o n event sedi ment atio n . J ou rnal o fPal aeo geo g ra p h y , 2 ( 3) : 83 91Ke Bao2jia . 1992 . St r uct ure sedi mentolo gy . A d v ance i n Ea rt h S ci2ences , 7 ( 2) : 82 83Li Shi2xun . 1997 .

34、 Sedi ment a r y cha ract eri stics of ca r bo nif ero u s no r t h2 so ut h syndepo sitio nal f a ul t zo ne i n Kun mi ng a rea . Y u nnan Geol2 o g y , 16 ( 1) : 52 58Li n Cha ng2so ng , Zheng He2ro ng , Ren J ia n2ye , Li u J i ng2ya n & Qi uYi2ga ng . 2003 . The co nt rolli ng of ea rl y Teriar

35、 y syn sedi ment a r y f a ulti ng to fill of Do ngyi ng , Zha n hua co ncave i n Bo hai Ba si n .S cience i n Chi na ( Serie s D) , 33 ( 11) : 1025 1036Lo ngma n M W & Bro wnlee D N . 1980 . Cha ract eri stics of ka r st to2 po grap hy , Palawa n , Philippi ne s. Zei tsc h ri f t f ue r Geom or p h

36、ol2 o g ie , 24 ( 3) : 299 317Oil Geolo gy Draf ti ng Gro up of Sichua n Oil a nd Ga s Pro vi nce . 1989 .Pet rochi na geolo gical ( 10 Sichua n oil a nd ga s p ro vi nce ) . Bei2ji ng : Pet roleu m Indu st r y Pre ss. 87 109Shi Ze2ji n , Hua ng Zho ng2ji n & Chen Wei . 1993 . Si mulatio n s o n t h

37、e fo r matio n a nd evol utio n of co nt empo ra neo u s f a ult s i n lo wer区内嘉一晚期 嘉二 1 期的鲕滩发育分布 ,古隆起背景控制的台内鲕滩仍具有较大规模 ,这一认识对 四川盆地三叠系台内滩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华蓥山断裂带在三叠纪嘉陵江期为西北侧下 降的同沉积正断层 , 这改变了前人的东侧为下降盘 的认识 ,结果说明通过构造沉积学方法研究复杂断 层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活动完全可行。参考文献安作相. 1996 . 泸州古隆起与川南油气.267 73石油实验地质 , 18 ( 3 ) :崔惠文. 1985

38、. 浑河一密山断裂带根本特征与演化. 辽宁地质 , ( 4) :322 331高山林 , 张 进 , 张建忠. 2006 . 贺西地区晚古生代早中期同沉积断 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煤田地质与勘探 , 34 ( 3) : 7 10郭正吾 , 邓康龄 , 韩永辉 , 刘应楷 , 殷建棠 , 王庆国 , 梁恩宇 , 李国 建 , 陈昭国 , 刘宗正 , 吴春生 , 赵泽江. 1996 . 四川盆地形成与 演化.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89 163和政军 , 宋天锐 , 丁孝忠 ,张巧大. 2000 . 燕山中元古代裂谷早期同 沉积断裂活动及其对事件沉积的影响. 古地理学报 , 2 ( 3 ) :83

39、 91柯保嘉. 1992 . 构造沉积学. 地球科学进展 , 7 ( 2) : 82 83李世勋. 1997 . 昆明地区石炭纪南北向同沉积断裂带之沉积特征.云南地质 , 16 ( 1) : 52 58林畅松 , 郑和荣 , 任建业 , 刘景彦 ,邱以刚. 2003 . 渤海湾盆地东营、 沾化凹陷早第三纪同沉积断裂作用对沉积充填的控制. 中国科 学( D 辑) , 33 ( 11) : 1025 1036四川油气区石油地质编写组. 1989 . 中国石油地质志 ( 10 四川油气 区)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87 109童崇光. 1992a . 四川盆地断褶构造形成机制. 天然气工业

40、 , 12 ( 5 ) :1 6童崇光. 1992 b .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北京 : 地质出版社.70 85王 华 , Lo ui s Co urel . 1993 . 同沉积构造及其演化背景分析 以 塞文煤盆地为例.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 18 ( 2 ) :129 137汪泽成 , 赵文智 , 彭红雨. 2002a . 四川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石油勘探与开发 , 29 ( 2) : 26 28汪泽成 , 赵文智 , 张 林 , 吴世祥. 2002 b . 四川盆地构造层序和天 然气勘探.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56 76文琼英 , 张川波 , 尹进垠. 198

41、8 . 沉积盆地同沉积构造活动的沉积记 录. 岩相古地理 , 34 ( 2) :42 50张长厚 , 徐德斌 , 张维杰 , Ti m Cop e ,王根厚 ,孙卫华 ,肖伟峰 ,张忠 义 ,张军龙. 2004 . 同构造沉积分析反演逆冲构造变形过程 燕山东段凌源南部中生代逆冲构造变形过程研究. 地学前缘 ,11 ( 3) : 227 242张国仁 , 江淑娥 , 单学东 , 王海鹏. 2006 . 在区调中加强对多期活动 断层的调查及图面表达方式的建议. 地质与资源 , 15 ( 2 ) :Ya ngtze a rea , Chi na . ( 1) :20 282Pet role u m

42、Geol o g y & E x pe ri ment i , 152co n st a nt t ecto nic fo rci ng i n a n experi ment al relay ra mp . Geol o g2latio n i n Sichua n Ba si n . Beiji ng : Geolo gical Publi shi ng Ho u se .70 85To ng Cho ng2gua ng. 1992 b . Mechani sm of fo r mi ng f a ult2fol ded st r uc2t ure i n Sichua n Ba si

43、n . N at u ral Gas I n d ust r y , 12 ( 5) : 1 6Wang Hua & Lo ui s Co urel . 1993 . Evol utio n of syn sedi ment a r y st r uct ure s a nd a nal ysi s of ba si n t ecto nic set ti ng2an exa mple ero mcevenne s coal ba si n , f ra nce . Ea rt h S ci ence : J ou rnal o fChi na U ni ve rsi t y o f Geos

44、cience , 18 ( 2) : 129 137Wang Ze2cheng , Zhao Wen2zhi & Wu Shi2xiang . 2002a . St r uct ural sequence a nd ga s p ro specti ng i n Sichua n Ba si n . Beiji ng : Geolo g2 ical Publi shi ng Ho u se . 56 76Wang Ze2cheng , Zhao Wen2zhi & Peng Ho ng2yu . 2002b . Cha ract er2 i stics of mul ti2so urce p

45、et roleum syst ems i n Sichua n Ba si n . Pe2 t role u m E x p l orat i on an d Devel o p ment , 29 ( 2) : 26 28Wen Qio ng2yi ng , Zha ng Chua n2bo & Yi n J i n2yi n . 1988 . Sedi ment a r y reco r ds of syn sedi ment a r y t ecto nic activit y i n sedi ment a r y ba2 si n s. L i t ho f acies Paleo

46、g ra p h y , 34 ( 2) :42 50Wo n suck Ki m & Chri s Paola . 2007 . Lo ng2p erio d sedi ment atio n wit hi cal S oci et y o f A me rica , 35 ( 4) :331 334Zha ng Cha ng2ho u , Xu De2bi n , Zha ng Wei2jie , Ti m Cop e , Wa ng Gen2ho u , Sun Wei2hua , Xiao Wei2f eng , Zha ng Zho ng2yi & Zhang J un2lo ng

47、. 2004 . Synt ecto nic sedi ment atio n a nal ysi s ap2 plied to t he reco n st r uctio n of t he t hr u sti ng defo r matio n p roce ss: A n exa mple f ro m t he Me sozoic t hr ust t ecto nics i n ea st er nYa n sha n Oro genic Belt , so ut h of Li ngyua n Cit y , we st er n Lia2o ni ng Pro vi nce

48、. Ea rt h S cience Front i e rs , 11 ( 3) : 227 242Zha ng Guo2ren , J ia ng Shu2e , Sha n Xue2do ng & Wa ng Hai2peng .2006 . A sugge stio n a bo ut t he sur vey o n multi2st age mo ve ment s of f aul t s a nd it s exp re ssio n i n map s. Geol o g y an d Resou rces , 15 ( 2) : 138 141Zha ng Ti ng2sh

49、a n , Chen Xiao2hui , J ia ng Zhao2yo ng , H u Do ng2f eng , Xie Ga ng2pi ng , Hua ng Shi2wei & L a n Gua ng2zhi . 2021 . Co n2 t rol s of L uzho u Uplif t o n sedi ment a r y envi ro n ment a nd f acie s di st ri butio n i n Earl y a nd Middle Tria ssic , Chi shui , Guizho u Pro vi nce . A ct a S e

50、 d ment ol o g ica S ni ca , 26 ( 4) : 583 592SY ND EPOSITIO NAL TECTO NIC ACTIVITIES I N THE HUAY I NGS HA NFRACTURE BEL T D URI NG THE TRIASSIC J IAL I NG RIVER P HASE A ND ITS IMPACT O N SED IM ENTATIO N A ND RESERVOIR D EVELOPM ENTL IU Ho ng1) , SU N Zhe n1) , L I Zh uo2p ei2) , L I L i ng1) , N I E Yo ng1) , WU J ia2jie1) , Z HO U Xiao2ga ng3) a nd TA N Xi u2che ng1)1) S out hw es t Pet rol e u m U ni ve rs i t y , Che n g d u 610500 ;2) Resou rce E x p l o ri n g En g i nee ri n g , S out hw es t Pet role u m U ni ve rs i t y , Che n g d 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