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的察觉_第1页
对环境的察觉_第2页
对环境的察觉_第3页
对环境的察觉_第4页
对环境的察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环境的察觉羊 群郁 金 香海 湾听到音乐闻到花香看到文字感到冰泠尝到味道眼睛、鼻子、耳朵、舌、皮肤。1、感觉器官和感受器2、感觉的作用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3、不同生物,感觉能力不同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感 觉 世 界人的五种基本感觉: 视觉 眼 听觉 耳 嗅觉 鼻 味觉 舌 触觉 皮肤 皮肤的多种感觉功能皮肤有 、 、 等感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触摸的触觉小体反应痛感的神经末梢皮肤还具有痛觉复习皮肤的结构有多种感受器说明:感受触摸的触觉小体反应痛感的神经末梢痛觉的形成损伤性刺激痛觉神经末梢皮肤形成痛觉传入神经痛觉感受器大脑痛觉中枢哪里的皮肤最敏感?触觉:手指手臂手背热觉:手背气味 鼻腔嗅

2、觉神经末梢(味觉感受器)刺激嗅神经大脑嗅觉产生兴奋传入嗅觉的特点:1、嗅觉具有适应性-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不同。3、嗅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味觉中枢)味觉的形成过程:大脑神经食物 味蕾味觉感受器形成味觉味道好极了!传导刺激信息舌头表面布满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四种基本味觉:苦味舌根最敏感甜味舌尖最敏感酸味咸味苦甜酸咸酸咸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小实验:用橡皮筋按书上实验描述进行操作。并根据实验填写书上有关空格。并增

3、加一步:当皮筋停止振动后,能否继续听到声音?你听到声音了吗?_橡皮筋有做怎样的运动?_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_当橡皮筋停止振动时,你还能听到声音吗?_橡皮筋振动声音的发生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能橡皮筋振动引起的不能声音是怎样由声源传到人耳的呢?声音的传播有什么条件呢? 结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思考: 许多科幻电影都有在太空中战争的场面。 你认为在太空中能听到爆炸的声音吗? 结论2: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结论3:声音还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靠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物质作媒介进行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传播的形式声 波

4、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声波的应用(1)超声波超声波粉碎担结石 (2)次声波 (3)声纳物质温度()速度(米/秒)物质温度()速度(米/秒)空气-10325水014500331铁0490020344铜0380030349松木03320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速度在空气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越快。解释为什么队员们要贴着耳朵听?举例:北宋时代的沈括,估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龚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 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外耳包括:中耳包

5、括:内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前庭、半规管、耳蜗认识耳朵的结构收集声波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运动将振动传到内耳(把声音放大)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常听力旋转感觉位置、速度感觉有听觉感受器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咽鼓管:半规管:前庭: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过程音调 响度 音色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叫做乐音。乐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我们感觉到的声音高低叫做音调。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儿童说话的音调一般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一般比男人高。思考一只密蜂从你耳边飞过,你能听到它

6、翅膀振动的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密蜂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内,而蝴蝶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一般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赫至20000赫光和颜色光是直线传播的?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空气中传播 光在水中传播光在玻璃中传播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呢?如: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等动画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所成的像与成像的物体上、下颠倒,左右颠倒,能在光屏上承接,大小与象距的大小有关,亮度与小孔的大小及象距有关。通过小孔所成的像的性质如何?影子的形成光源光传播的有多快?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在真空中光

7、的传播最快,每秒达3105千米。在水中每秒的传播距离为真空中的3/41光年=9.461012千米/秒探究: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提出问题:猜想预测: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证据:作出结论和解释: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怎样形成的?可能是因为光源太阳是圆的,所以形成圆形光斑.让太阳光通过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观察所成的光斑.形状只要小孔足够小,所形成的光斑都是圆形的阳光下树阴中的圆形光斑是因为太阳是圆的,由于光线的直线传播,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所以形成了圆形光斑。光的色散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复色光

8、: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三棱镜白纸屏红橙黄绿蓝靛紫太阳光红外线紫外线看不见的光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热作用强(如微波炉)紫外线能消毒杀菌、使荧光物质发光(日光灯管)光的反射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向另一种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回到原先的物质中。演示光的反射1、平面镜4、入射光线AO6、反射光线OB3、法线ON5、入射角 i7、反射角 i2、入射点O光的反射定律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入射光线远离法线,反射光线也远离法线;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5、光

9、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1、反射面是光滑的。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也是平行光线。也就是说入射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也向一个方向传播。镜面反射1、反射面是粗糙不平的。2、入射光线是平行光线,反射光线却向各个不同的方向传播。也就是说入射光线朝一个方向入射,反射光线向不同的方向传播。漫反射光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雨后天睛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有经验的人往往这样做:(1)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积水,所以 千万别往上踩;(2)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积水,所以千 万别往上踩。 你能解释这样做的道理吗?潜望镜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

10、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大小相同。 3、正立的虚象 水中燃烧着蜡烛 成像光路图加水为什么入射光线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法 线入射点0界 面玻璃空气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的折射规律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或水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的折射规律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光的折射规律 光垂直射到玻璃或水表面时,在玻璃或水中的传播方向不变。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

11、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在水和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海市蜃楼怎样形成的?光的折射这是什么现象?眼和视觉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为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为凹透镜。认识透镜凸透镜的功能特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凸透镜能将太阳光会聚到一点,即能将平行光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如果将平行光从另一侧透过凸透镜,光同样会聚集在凸透镜另一侧主光轴上一点,所以凸透镜有两个焦点。焦点到凸透镜中心间的距离叫做焦距。从凸透镜焦点发出来的光,经过凸透镜后成为平行光射出

12、。凸透镜成像1、实验物距 (u)像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性质倒立或正立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象大于两倍焦距( u2f )等于两倍焦距( u=2f )两倍焦距和焦距之间(fu2f)小于焦距(uu f 时,像距v 2f制做而成。放大镜利用物距小于焦距,即:u f 时,在凸透镜后面形成虚像。所以用放大镜看书时,镜子要靠近书,远了则看不清除。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球的结构10角膜瞳孔视神经玻璃体晶状体睫状体视网膜脉络膜巩膜虹膜正常眼远处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近视眼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矫正正常眼远处物体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