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中医药基础_第1页
第四章第三节中医药基础_第2页
第四章第三节中医药基础_第3页
第四章第三节中医药基础_第4页
第四章第三节中医药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第三节中医药基础中医药基础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应用 中成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中药材为原料,按照法定的处方标准加工制成的具有一定质量规格的中药制剂成品。中成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具有疗效好,携带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喜爱。中医药基础常用中成药分类一、感冒类中成药二、咳嗽类中成药三、头痛类中成药四、胃痛类中成药五、消食类中成药中医药基础常用中成药分类六、腹泻类中成药七、便秘类中成药八、失眠类中成药九、中风类中成药十、痹症类中成药中医药基础常用中成药分类十一、补虚类中成药十二、妇科中成药十三、儿科中成药十四、外用类中成药中医药基础一、感冒类中成药

2、 感冒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感冒有寒热之分,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病邪有内外兼夹。中医药基础一、感冒类中成药 感冒类中成药是指以解表药为主要组成,具有发汗解表、透邪外出作用的一类中成药,主要用于治疗感冒。中医药基础一、感冒类中成药 西医学中所称的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1.风寒型感冒 2.风热型感冒中医药基础 1.风寒型感冒【主要表现】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中成药】可选用荆防败毒散颗粒、感冒软胶囊、风寒感冒颗粒、参苏丸等。

3、中医药基础 参苏丸功能与主治:疏风散寒,祛痰止咳。中医药基础 2.风热型感冒【主要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渴咽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中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合剂、银黄颗粒、板蓝根颗粒等。中医药基础银翘解毒丸功能与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中医药基础二、咳嗽类中成药 咳嗽是指外感六淫或内伤及肺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咯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咳嗽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古代曾将无痰有声为咳,无声有痰谓之嗽。中医药基础二、咳嗽类中成药 西医学中急、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4、中医药基础二、咳嗽类中成药1.风寒袭肺型咳嗽2.风热犯肺型咳嗽中医药基础1.风寒袭肺型咳嗽【主要表现】咳嗽声重,咳痰稀薄色白,咽痒、常伴有鼻塞、流清涕或恶寒或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酸楚等,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中成药】 可选用通宣理肺丸、杏苏露;若风寒水饮,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者可选小青龙颗粒。中医药基础通宣理肺丸功能与主治:解表散寒,宣肺止嗽。中医药基础2.风热犯肺型咳嗽【主要表现】咳嗽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黄稠,常伴有鼻塞、流黄涕或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口渴等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中成药】 可选用橘红

5、丸、蛇胆川贝散(液)等。中医药基础橘红丸功能与主治:清肺,化痰,止咳。中医药基础三、头痛类中成药 头痛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头部经脉不畅或失养,清窍不利,以头部疼痛为主的一种病证。 头痛之名始载于黄帝内经,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两大类。中医药基础三、头痛类中成药1.风寒头痛2.风热头痛3.肝阳头痛4.痰浊头痛中医药基础1.风寒头痛【主要表现】 头痛、痛连项背,常有拘急收束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裹,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治法】 疏风散寒,止痛。【中成药】 可选用川芎茶调丸。中医药基础川芎茶调丸功能与主治:外感风邪,头痛,恶寒,发热,鼻塞。中医药基础2.风热头痛【主要变现】头痛而

6、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止痛。【中成药】可选用明目上清片或藿胆丸。中医药基础明目上清片功能与主治:外感风热,暴发火眼,红肿作痛,头晕目眩,眼边剌痒,大便燥结,小便赤黄。中医药基础3.肝阳头痛【主要变现】头痛而眩,头昏,心烦易怒,夜眠不宁或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治法】清肝胆、利湿热、止痛。【中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丸。中医药基础龙胆泻肝丸功能与主治:清肝胆,利湿热。中医药基础4.痰浊头痛【主要变现】头痛昏蒙沉重,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法】健脾化痰止痛。【中成药】 可选用天麻胶囊等。中医药

7、基础四、胃痛类中成药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失调,气机不利,“不通则痛”,以及胃失濡养、温煦,“不荣亦痛”。中医药基础四、胃痛类中成药 西医学中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肠道功能紊乱、胃黏膜脱垂等病以胃脘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四、胃痛类中成药1.寒邪客胃2.饮食停滞3.脾虚湿盛4.肝胃郁热5.瘀阻胃络中医药基础1.寒邪客胃【主要变现】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则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中成药】 可选用香砂养胃丸、小建中合剂、附子理中丸。中医药基

8、础香砂养胃丸功能与主治:温中和胃。中医药基础2饮食停滞【主要表现】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噯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中成药】可选用保和丸、大山楂丸或健胃消食片。中医药基础保和丸功能与主治:消食,导滞,和胃。中医药基础3脾虚湿盛【主要表现】胃脘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细。【治法】健脾、化湿。【中成药】可选用平胃丸、五苓散。中医药基础平胃丸功能与主治:燥湿健脾,宽胸消胀。中医药基础4肝胃郁热【主要表现】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

9、弦数。【治法】疏肝,和胃止痛。【中成药】可选用越鞠丸,丹栀逍遥丸。中医药基础丹栀逍遥丸功能与主治:舒肝解郁,清热调经。中医药基础5瘀阻胃络【主要表现】胃痛日久,痛如针刺,痛有定处,疼痛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治法】化瘀通络,和胃止痛。【中成药】可选用复方田七胃痛胶囊。中医药基础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功能与主治:制酸止痛,理气化瘀,温中健脾。中医药基础五、消食类中成药 消食类中成药主要选用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一类的中药配伍组合。主治各类由于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的厌食、积滞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药基础五、消食类中成药 西医学中“小儿消化功能紊乱”或“功能性消

10、化不良”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药基础香砂养胃丸 功能与主治:温中和胃。中医药基础六、腹泻类中成药腹泻亦称“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临床可概分为急性泄泻和慢性泄泻两类。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或其他脏器的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泄泻内容进行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分型寒湿停滞型湿热伤中型食滞胃肠型肝气乘脾型脾胃虚弱型肾阳虚衰型中医药基础1.寒湿停滞泄泻【主要表现】泻下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腹痞满,胀闷食

11、少,或兼有外感风寒症状则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胶囊。中医药基础2.湿热伤中泄泻【主要表现】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利湿。【中成药】葛根芩连丸(葛根芩连微丸)、香连丸、加味香连丸等。中医药基础3.食滞胃肠泄泻【主要表现】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法】消食导滞。【中成药】保和丸、保济丸。中医药基础4.肝

12、气乘脾泄泻【主要表现】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舌淡,脉弦。【治法】抑肝扶脾。【中成药】痛泻宁颗粒、逍遥丸。中医药基础5.脾胃虚弱泄泻【主要表现】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多,夹见不消化食物,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健脾益胃。【中成药】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六君子丸、补脾益肠丸。中医药基础6.肾阳虚衰泄泻【主要表现】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即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温肾键

13、脾,固涩止泻。【中成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固本益肠片。中医药基础七、便秘类中成药便秘是指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即属本病范畴。肠易激综合征,肠炎恢复期、直肠及肛门疾病所致之便秘,药物性便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所致的便秘,以及肌力减退所致的便秘等,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分型肠胃积热(热秘)气机郁滞(气秘)阴寒积滞(冷秘)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 阳虚秘中医药基础1.肠胃积热(热秘)【主要表现】大便干结,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中成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复方芦

14、荟胶囊等。也可用番泻叶39g开水泡服,代茶随意饮用。中医药基础2.气机郁滞(气秘)【主要表现】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治法】顺气导滞。【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中医药基础3.阴寒积滞(冷秘)【主要表现】大便艰涩,排出困难,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治法】温里散寒,通便导滞。【中成药】便秘通、半硫丸。中医药基础4.气虚秘【主要表现】粪质并不干硬,也有便意,但临厕排便困难,挣得汗出短气,便后乏力,体质虚弱,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补气润肠,健脾升

15、阳。 【中成药】便秘通、补中益气丸。中医药基础5.血虚秘【主要表现】大便干结,排出困难,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脉细。【治法】养血润肠。【中成药】润肠丸、五子润肠丸。中医药基础6.阴虚秘【主要表现】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肠通便。 【中成药】润肠丸、六味地黄丸。中医药基础7.阳虚秘【主要表现】大便或干或不干,皆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得热痛减,腰膝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润肠。 【中成药】半硫丸;若肾阳不足,尚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中医药基础八、失眠类中成药失

16、眠,中医亦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参考失眠内容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分型心火炽盛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胃气失和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中医药基础1.心火炽盛失眠【主要表现】心烦不寐,躁扰不宁,怔忡,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治法】清心泻火,宁心安神。【中成药】朱砂安神丸。中医药基础2.肝郁化火失眠【主要表现】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

17、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中医药基础3.痰热内扰失眠【主要表现】不寐,胸闷心烦,泛恶,嗳气,伴有头重目眩,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中成药】安神温胆汤、礞石滚痰丸。中医药基础4.胃气失和失眠【主要表现】不寐,脘腹胀满,胸闷嗳气,嗳腐吞酸,或见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舌苔腻,脉滑。【治法】和胃化滞,宁心安神。【中成药】保和丸。中医药基础5.阴虚火旺失眠【主要表现】心烦不寐,心悸不安,腰酸足软,伴头晕,耳鸣,健忘,遗精,口干津少

18、,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中成药】百乐眠胶囊、安神胶囊。若心烦心悸,梦遗失精,辩证为心肾不交,可以选用交通心肾胶囊。中医药基础6.心脾两虚失眠【主要表现】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伴有四肢倦怠,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中成药】归脾丸。中医药基础7.心胆气虚失眠【主要表现】心烦不寐,多梦易醒,胆怯心悸,触事易惊,伴有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中成药】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安神补脑液。中医药基础九、中风类中成药中风病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

19、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西医所称的脑血管病,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的均可参考中风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分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气虚血瘀痰热内闭清窍(阳闭)痰湿蒙塞心神(阴闭)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中医药基础1.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要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中成药】通络化痰胶囊。中医药基础2.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要表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

20、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脉弦有力。【治法】平肝熄风,清热通络。【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若症见神识恍惚,迷蒙者,为风火上扰清窍,由中经络向中脏腑转化,可配合灌服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中医药基础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要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治法】通腑化痰。【中成药】新清宁胶囊。中医药基础4.气虚血瘀【主要表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21、【治法】益气活血,扶正祛邪。【中成药】脑心通胶囊、依康宁(银杏叶片)。中医药基础5.痰热内闭清窍(阳闭)【主要表现】起病骤急,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中成药】鼻饲安宫牛黄丸。中医药基础6.痰湿蒙塞心神(阴闭)【主要表现】素体阳虚,湿痰内蕴。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中成药】鼻饲苏合香丸。中医药基础7.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主要表现】突然神昏

22、或昏愦,肢体瘫软,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冷汗淋漓,二便自遗,舌萎软,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法】益气回阳固脱。【中成药】参附注射液滴注。中医药基础十、痹证类中成药痹证指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以肢体痹病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可参照痹证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分型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久痹正虚中医药基础1.风寒湿痹【主要表现】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酸楚、活动不便、喜温恶寒,遇寒冷、阴雨常症状加

23、重。若疼痛游走不定者,风邪偏盛;痛甚,得热痛减者,寒邪偏盛;肢体沉重者 ,湿邪偏盛。【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中成药】可选用祛风舒筋丸、祛风止痛片、小活络丸等;痹证日久见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者,选可独活寄生丸。中医药基础2.风湿热痹【主要表现】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甚者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中成药】湿热痹冲剂、四妙丸、痹隆清安片等。中医药基础3.痰瘀痹阻【主要表现】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型,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中成药】大活络丸、舒筋活血

24、片等。中医药基础4.久痹正虚【主要表现】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法】养血益气,培补肝肾。【中成药】舒筋健腰丸、健步壮骨丸、益肾蠲痹丸等。中医药基础 十一、补虚类中成药补益类中成药分别以益气、补血、滋阴、助阳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虚扶弱,增强抗病机能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虚证。所谓虚证,又称虚劳、虚损,是由于禀赋薄弱、后天失养及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为主要病机,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多种慢性虚弱症候的总称。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虚劳的临床表现时,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分型气虚型血

25、虚型阴虚型阳虚型中医药基础1.气虚【主要表现】主要是脾气虚和肺气虚而言。肺气虚: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脾气虚: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健脾益气。 【中成药】人参保肺丸、补中益气丸、补益资生丸、参苓白术丸等。中医药基础2.血虚【主要表现】面色萎黄或白,口唇及爪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多梦,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舌质淡,苔白薄,脉细。【治法】补血养血【中成药】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四物片等。中医药基础3.阴虚【主要表现】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

26、舌红少苔,脉细数。临床上可分为: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肝阴虚证,胃阴虚证及肾阴虚证。【治法】滋阴【中成药】胃阴虚证可以用养胃舒颗粒;心阴虚证可以用天王补心丸;肾阴虚证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中医药基础4.阳虚【主要表现】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心阳虚,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脾阳虚,兼见食欲不振,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吞酸。肾阳虚,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治法】 温补肾阳,温中健脾。【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中医药基础十二、妇科中成药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以月经的周期、经期

27、、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所出现的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药基础1.月经不调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量少、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西医学的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稀少、功能性子宫出血、反复流产术后宫内膜损伤、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可参考此类病证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1.月经不调(1)瘀血阻胞 (2)气滞血瘀 (3)肝郁血虚 (4)气血两虚 中医药基础1.月经不调(5)肾虚血瘀 (6)血虚气滞 (7)阴虚血热 中医药基础 (1)瘀血阻胞 【主要表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血色紫暗,有血块,行经腹痛,块下痛减,

28、或产后恶露淋漓不净,或小腹有包块,腹痛拒按,舌紫黯有瘀斑或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调经。 【中成药】可选用益母草膏等。中医药基础益母草膏功能与主治:活血调经。中医药基础 (2)气滞血瘀 【主要表现】月经不调,经行后期或前后不定期,月经量少,经血色暗有血块,行经小腹胀痛,块下痛减,胸闷喜叹息,舌质黯或有瘀点,脉弦或涩。【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 【中成药】可选用得生丸等。中医药基础得生丸功能与主治:养血化瘀,舒肝调经 。中医药基础 (3)肝郁血瘀 【主要表现】月经不调,月经先后期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有血块,经期胸闷心烦,胁肋乳房胀痛,食欲不振,舌红,脉弦。 【治法】养血疏肝,调经止痛。

29、 【中成药】可选用香附丸、妇科调经片等。中医药基础香附丸 功能与主治: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中医药基础 ()气血两虚 【主要表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苍白无华或萎黄,体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养血疏肝,调经止痛。 【中成药】可选用八珍益母丸、乌鸡白凤丸等。中医药基础八珍益母丸功能与主治:益气养血,活血调经。中医药基础 (5)肾虚血瘀 【主要表现】月经后期,月经量少,有血块,腰膝酸软,肢倦神乏,手足麻木,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养血,补肾。 【中成药】可选用复方鸡血藤膏等。中医药基础八珍益母丸功能与主治:活血,养血益肾 。中医药基础 (6)气虚血滞

30、【主要表现】月经周期后错,月经量少,有血块,经血色淡或暗,经期腹痛,面色苍白或萎黄,胸胁乳房胀痛,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弱。 【治法】养血理气,活血调经。 【中成药】可选用妇康宁片等。中医药基础妇康宁片功能与主治:养血理气,活血调经。中医药基础 ()阴虚血热【主要表现】月经先期,经血量多,色紫黑,赤白带下,质黏稠,手足心热,颧红,潮热盗汗,心烦不寐,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固经止带。 【中成药】可选用固经丸等。中医药基础固经丸 功能与主治:滋阴清热,固经止带。中医药基础2.痛经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周期性小腹及腰部疼痛者,称为痛经。 本病为妇科常见病,多见于青春

31、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产的青年妇女。 中医药基础2.痛经(1)气滞血瘀 (2)寒凝血瘀 (3)血虚寒凝 中医药基础 (1)气滞血瘀 【主要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血色紫暗有瘀块,块下痛减,胁肋乳房胀痛,情志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脉涩。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中成药】可选用妇科通经丸等。中医药基础妇科通经丸功能与主治:理气行滞,化瘀止痛。中医药基础 (2)寒凝血瘀 【主要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血量少,经色暗而有血块,或见月经后期,面色青白,畏寒肢冷,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 【中成药】选用痛经宝颗粒(月月舒颗粒)等

32、。中医药基础痛经宝颗粒功能与主治:温经化瘀,理气止痛。中医药基础 (3)血虚寒凝【主要表现】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经血色黯有血块,行经错后,经量少,腰膝酸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或弦细。 【治法】理气养血,暖宫调经。 【中成药】可选用艾附暖宫丸等。中医药基础艾附暖宫丸功能与主治:理气养血,暖宫调经。中医药基础3.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中医药基础3.带下病 西医学的假丝酵母菌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宫颈炎、盆腔炎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疾病,可参考此类病证辨证论治。中医药基础

33、3.带下病(1)脾虚湿盛 (2)湿热下注 (3)肾虚失摄 中医药基础 (1)脾虚湿盛 【主要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 光 白或萎黄,神疲乏力,纳少,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缓。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中成药】可选用除湿白带丸等。中医药基础除湿白带丸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除湿止带。中医药基础 (2)湿热下注 【主要表现】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有臭气,外阴瘙痒,伴下腹坠痛,尿黄,胸闷心烦,口苦口腻,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止带。 【中成药】可选用白带丸、妇炎净胶囊、妇科千金片等。中医药基础妇炎净胶囊功能与主治:清热祛湿,

34、调经止带。中医药基础 (3)肾虚失摄 【主要表现】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腹隐隐作痛,胀痛下坠,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肾止带。 【中成药】可选用千金止带丸等。中医药基础千金止带丸功能与主治:健脾补肾,调经止带。中医药基础十三、儿科中成药 儿科常见的病证有感冒、咳嗽、积滞、泄泻等,临床表现为阳证、热证和实证。在治疗上,儿科以外感病、饮食积滞居多,以祛邪为主。中医药基础1.小儿感冒中成药 感冒是小儿感受外邪,客于肺卫所致的一种肺系疾病,临床以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要表现,多兼有咳嗽,可伴有高热,腹泻或呕吐,临床热证多见。中医

35、药基础1.小儿感冒中成药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病程中易出现夹滞、夹痰或夹惊的兼证;多选用轻宣之品,用量较成人为轻。 中医药基础1.小儿感冒中成药(1)风寒感冒(2)风热感冒(3)感冒兼滞中医药基础 (1)风寒感冒【主要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咽部不红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清感灵片、小儿感冒退热糖浆等。中医药基础 小儿感冒退热糖浆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中医药基础 (2)风热感冒【主要表现】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喷嚏

36、,咳嗽,痰黄稠,口渴,咽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解表。【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感冒颗粒,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咽扁颗粒等。中医药基础小儿感冒颗粒功能与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中医药基础 (3)感冒兼滞【主要表现】高热不退,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大便秘结,大便不畅,舌苔薄腻,脉浮滑或指纹浮滑。 【治法】清热解毒,消食通便 。【中成药】可选用消食退热糖浆、小儿百寿丸等。中医药基础消食退热糖浆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消食通便。中医药基础2.小儿咳嗽中成药 咳嗽是儿科常见的病证之一。本证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婴幼儿

37、发病率高,预后一般良好。中医药基础2.小儿咳嗽中成药(1)风寒咳嗽(2)风热咳嗽(3)痰热咳嗽中医药基础 (1)风寒咳嗽【主要表现】咳嗽频作、声重,咽痒,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中成药】可选用解肌宁嗽丸等。中医药基础解肌宁嗽丸功能与主治:解表宣肺,止咳化痰。中医药基础 (2)风热咳嗽【主要表现】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恶风,头痛,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解热,宣肺止咳 。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等。中医药基础小

38、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中医药基础 (3)痰热咳嗽【主要表现】咳嗽痰多,色黄质稠,难以咯出,甚则喉间痰鸣,发热口渴,烦躁不宁,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法】清肺化痰止咳。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百部止咳糖浆、小儿咳喘颗粒等。中医药基础小儿百部止咳糖浆功能与主治:清肺,止咳,化痰。中医药基础3.小儿泄泻中成药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形、色、质、味发生异常)为主要证候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发病以婴幼儿为主,其中6个月2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中医药基础3.小儿泄泻中成药(1)湿热泻(2)伤食泻(3)脾虚泻中医药基础 (1)湿热泻【

39、主要表现】大便稀薄如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有黏液,食欲不振,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 【治法】清热,利湿,止泻 。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泻速停颗粒、小儿泻痢片等。中医药基础小儿泻痢片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止泻。中医药基础 (2)伤食泻【主要表现】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腹痛拒按,泻后痛减,不思乳食,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或指纹滞。 【治法】消食止泻 。 【中成药】可选用胃肠安丸、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等。中医药基础小儿广朴止泻口服液功能与主治:祛湿止泻,和中运脾。中医药基础 (3)脾虛瀉【主要表现】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纳呆厌食,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治法】健脾止泻。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腹泻宁糖浆、抱龙丸等。中医药基础小儿腹泻宁糖浆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生津止泻。中医药基础4.厌食(积滞)中成药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 中医药基础4.厌食(积滞)中成药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临床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 中医药基础3.小儿泄泻中成药(1)饮食积滞(2)脾胃虚弱(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