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一种有效、经济的教与学的手段_第1页
朗读一种有效、经济的教与学的手段_第2页
朗读一种有效、经济的教与学的手段_第3页
朗读一种有效、经济的教与学的手段_第4页
朗读一种有效、经济的教与学的手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 13 页 共 NUMPAGES 13 页 作者:吴诚朗读,一种有效、经济的教与学的手段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 吴诚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现实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写”。但是,“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要改。好文章,要多念。”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把朗读的重要性以及“读”与“写”的关系讲得很清楚了。但事实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情况并不理想,尤其在中学里更不常用。即使在课堂中还见其踪影,也不过是串讲的装饰品而已。我们很难听到课

2、堂朗朗的读书声,有时甚至一堂语文课下来,一个班很少有几个学生能流利地读课文。现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不断出现,朗读教学在一些老师的课堂更难觅其踪。我们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在使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时,并没有根本改变满堂灌、分析讲解的现状。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设备被笑称是这些教师的课文“分解机”。虽然早就提倡将语文课上成读书课、以读代讲,但为何朗读这么难进课堂呢?作为在第一线从事教学多年的教师,我深切地感到在朗读教学方面缺少实用的理论研究和指导,缺少有效的实践经验的支持。朗读这个教学手段到底有没有过时,该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好这种手段,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这些年我作了一些尝试和研究。下面我就将谈谈

3、我的一些肤浅的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朗读一种有效、经济的教与学的手段现在我们的语文课还是以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蓝本,课文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课文是作者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自己的思想,是以与人交往为目的。文章只有读者读它时才起到交往的作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书面语的书写工具,是体现书面语的一种物质形式,正像语音是体现口语的物质形式一样。所以文字和书面语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文字本身不是书面语。而书面语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所以两者基本一致,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风格变异。口语是听的,书面语是看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很多,如风格、用词等区别,但最大的区别特点是运

4、用口语说话时,说话者直接运用整句话的高低快慢的变化,各种特殊的语调等(即语言节律),甚至身姿等伴随的动作以及说话情境,达到表情达意的交际效果。书面语就不具备口语的以上交际特征,书面语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只能用别的手段来弥补不足:扩大用词的范围,使用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讲究篇章的结构等。可这样一来,书面语因其复杂的结构,增加了阅读的接受难度。正因为书面语相对于阅读者来说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无法将表达的情感等用语音节律记录下来,所以往往给读者阅读课文时带来困难。在阅读中读者与作者因所处的时空差异而带来的背景差异,影响读者的理解,那可以通过补充背景资料、增加自身经验来解决阅读困难。语言的语音节律

5、是语言的语音范畴,课文的语音节律必须经由学生自己去补齐。朗读是一种再创造,可以把文字记录的语音符号,连同无法用文字记录的节律符号,通过语音补齐全部信息后,传递出去。朗读中所补全的信息,就是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和言外之意。这些都需要通过语言链上的节律特征来表达。但朗读时的停顿、重音、语调、语速、轻声、长短音等节律特征,都不是外加的,更不是朗读者杜撰的,而是原来作者就附着在音素音位上。因为大多数节律特征都无法用书面符号记录下来,所以朗读者便需要运用语音手段,在有书面标志的基础上补齐无书面标志的全部信息。但朗读者的再创造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朗读与说话不同,朗读者必须尊重原作,他没有选词造句的权

6、利,只能在原语言链上补出无法表示的节律。朗读就是将“静止”的书面语还原成语音形式,将看的语言变成听的语言。正因为朗读可以把有文字记录的音位特征和无文字记录的节律特征全部表达出来,而在节律中又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读者补齐节律特征的过程就是理解课文和体会运用语言文字规则的过程。但朗读过程中朗读者还是有着极大的创造余地,比如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己表达情感的方式,能动地使用语音节律。朗读的过程是将课文中的文字“还原”成声音,这种声音不仅是物理属性的,更是社会属性的。所以让学生掌握运用节律特征来学习语文,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是非常有效和实惠的教学手段和学语文的方法。作为在第一线教学的语文工

7、作者,我们从实践中也得到有力的证明。首先,语音节律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说话中反复地运用,学生也不例外。所以对每个学生来讲“语音节律”就在身边,它是就近的学习资源。再者,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朗读是完全可以成为有效的主要的语文教与学的手段而代替烦琐的分析。三、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文字中蕴涵的语音节律语音节律包括声调、重音、轻声、长短音、语调和停顿等。语音节律的运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是自动的,而非自觉的。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觉地运用语音节律。实践已证明学生通过分析语音节律来理解课文是一种高效的学习理解方法。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运用语音节律呢?下面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分析。1、让学生学会分析重音重音

8、包括词重音、语句重音。本文讨论的主要是语句重音。语句重音是个极其复杂的现象,它既跟语法有关,也跟词义有关。句重音是在句子中发生作用。本质上它是句子构成的因素。语句重音依附在句中的一个或几个词上。句中读重音的词从信息学角度讲,它是该句中传达的重点消息,这是要强调告诉别人的。例如,句子“这是我的”。简单一句话,语音重音不同,句子蕴涵的意义就不同。“这”念重音,强调不是别的。“是”念重音,暗含否定“不是”的说法。“我”念重音,则否定“是别人的”。课文里语句中重音的确定,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特征,以及上下文境和文字的“言不尽意”、“言内意外”现象,来确定语句重音的。在重音的确定中,能体悟到句子的构成方式及

9、不同的词类用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读课文时确定语句重音的自觉的意识,获取分析重音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朗读中,我们强调什么,不强调什么,是有依据的,它就是我们说的语句表达目的。说话的目的不同,需要强调的地方也不一样。而掌握重音的要点首先是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因为重音是为体现主题服务的,它是语法、逻辑、感情、心理诸方面的综合。一般来说,句子理解对了,重音也就容易找对。2、让学生学会选择朗读课文的语调与语气语调指声音的高低升降,又称句调,语调比较复杂,它是语音节律的总和,作用是表示语气,是语气的声音形式。语气是什么?它是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的语句的声音形式。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我们从字面上也可以

10、看出一二来。语气语气,拆开来就是“语”+“气”。“语”是什么?是我们朗读用有声语言念出来的一个个具体的语句,这一个个具体的背后是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语句中的“神”的部分。“气”是什么?是朗读时我们说话时的气息状态,不同的气息状态又决定说话时会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这就是语音的“形”的部分。语气就是语言内容和声音形式具体结合后产生的那一个个具体的语句。语气不同,朗读的声音形式也是不同的。就朗读的语句而言,语气里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音的变化。这声音的外在形式的变化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我们说话时的气息状态决定的,“语”和“气”这两点综合在一起,就是语气

11、了。再把问题说得简单一点,所谓的语气,就是“语”的声音形式和“气”的声音形式的结合。,是朗读中“形”与“神”的结合体。(来看下图例:对一个句子在不同语境下的语音表达方式的分析)感情色彩声音形式由衷赞扬气徐声柔憎恨厌恶你可真好看气足声硬气少声平气浮声跳讥讽嘲笑弄冷漠敷衍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内在的思想感情不一样,语言的声音形式也不一样,同样一句话,表示赞扬的时候,气息平缓自然,声音也会柔和动听,而相反表示憎恨厌恶的,气息很足,声音僵硬。所以,朗读中形成恰当的语气分析模式,对学生理解课文是有帮助的,学生容易对相同或相似语境下的内容进行理解。当然,我们不主张某种朗读的固定的腔调。3

12、、掌握停延的规律停延也是表达语法语义的手段。它是通过短暂的没有声音来显示一定的意义。停顿的手段有三种:生理停顿。说较长的句子时,换气的停顿。语法停顿。表达清楚语言结构层次,便于听众领会语义而出现的停顿,叫语法停顿。这是语音链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停延。由于结构层次不同,语法停延时值不一样。强调停延或心理停延,是为了强调或表达情感的需要。三种停延是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的。但又是不平等地处在同一平面上。说话或朗读时语法停延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可把思想内容清楚明白的表达出来。它属于表意系统,存在于言语的表层。强调停延是随语势而出,以期充分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立场、态度。它处于言语的深层,属于表情系统

13、,语法停延要服从强调停延。但表意停延和表情停延是互补的,所以语法停延和强调停延要有机地配合使用。语法停延普遍存在,强调停延却不多,处处强调也就没了重点。生理停顿仅是生理现象,不是表情表意系统。通过朗读中的停顿训练,起着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作用,同时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朗读中的停延规律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使用最多。4、对快慢律(又称语速)的把握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快慢律是由音节所需时值的长短形成对比,产生快语速与慢语速交替出现。它往往是在语段或篇章中体现出来。语速是产生语言表达节奏效果的关键,是由于说话人的思想起伏变化而产生的,属于表情系统。在朗读中,快慢律的体现由个人语言风格决定,

14、也有因理解上的差异而产生的对语速把握的个体上的差异。朗读课文时的节奏是快慢律的具体体现。朗读中节奏的类型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人在朗读实践中,把朗读的节奏划分为六类:轻快型、宁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等,继而将这六类朗读节奏综合使用。朗读课文选择什么节奏运用到朗读中,完全由课文内容决定。学生能自觉而熟练地运用语速的变化来处理朗读,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语速变化这种语言节律对语言表达效果的影响。朗读时产生的音乐般的变化,又将深深地吸引学生自己的朗读兴趣。要准确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挖掘作品的深层思想感情,即寻找语言的深层含义,这就要进一步琢磨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感情;且

15、要知道作者运用什么语言形式来表达。我们在朗读中,那种无法言传的思想感情,只能通过声气的控制,才能把那深沉的感情,自然地表达出来。故而我们鼓励学生学习课文时适度运用语音技巧:1、根据语体、内容和对象选择读法,同时确定朗读技巧。2、寻找语音链上的主旋律,读出作品的音乐美。3、运用音长特征,找到语音链上的停延标志,锤炼延音长度和停顿时长,用得恰到好处,可以读得层次清楚,感情自然。4、运用音高和音强特征,确定重音和句调,锤炼抑扬律周期模式。5、根据作者隐含在作品深层的思想内容和语音形式结合起来,使语音的物理特征和心理、生理特征自然地结合起来,做到因声求气、声气合一,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总之,若能充

16、分运用汉语的节律来指导朗读,那么将能使语音链产生声情并茂的效果。如果教师能这样指导学生朗读,渐渐地学生就会学会汉语的语音技巧,在朗读其他作品或是将来工作中朗读文件、作报告等等,都会表达得清楚明白。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运用汉语节律规则来表达课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如此,我们在朗读中不是为了读而读,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课文中节律运用的特点及效果。这样,学生通过长期的熏陶,会深入体会到汉语的表达规则,通过阅读大量的范文,掌握语言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我们称朗读技巧的形成对学生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十分重要,但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活感受力,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朗读的基础。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力感受,在朗读

17、中是指通过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它包括眼、耳、鼻舌、身等方面对事物的感觉和时间、空间、运动方面的知觉。但是这些感知觉,对朗读者来说,都不是直接由客观外界刺激的结果,而是由视觉对于文字的刺激进行反映,进而对大脑皮层发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力,使人发出语言机智的思维信息,从而产生概念的运动。概念及其运动成为客观外界各类事物(包括客体的心理变化、思维活动)的代替符号,只是这种符号的替代对象对人产生间接的刺激。朗读者间接地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引起感知觉,“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感受。如果说在朗读过程中,理解是基础,目的是统帅的话,那么,感受就

18、应该是从理解到表达的关键环节了。影响我们朗读效果的最大障碍,并不完全在于朗读技巧是否完全丰富,而首先在于朗读者对于课文的感受差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呢?1、培养学生的精度感受力。我们应当承认,每个人的感受都有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文字语言的感受更是如此。感受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我们用“感觉阈限”来表示,感受范围越大、程度越高,就说明朗读者的感觉阈限越小,越精密。实际上,朗读中的感觉阈限的差异来自生活。2、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有的人在朗读的时候看见的只是字,于是念出来的也只是字,那是因为,这类朗读者在创作的准备阶段和朗读阶段都缺少了必要的心理活动这一过程,于是朗读时就无动于衷,见悲不悲,

19、见喜不喜,像一个机器人。由于无法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运动起来,朗读时声音必然缺乏感情,自然会少了一些打动人的魅力。那么,怎样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运动起来呢?调动自己的生活储备是一个好方法。生活储备指个人精神的感受积累,包括生活经验、精神体验等等。生活积累越丰富,朗读课文时调动起的自己的感情就会越丰富、越充分。3、深入生活、丰富想象。想象的基础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生活,一篇课文中涉及的内容,如果是我们熟悉的,朗读起来就容易产生感受,展开想象。反之,就会感到感受很不具体。所以对于朗读者来说,深入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善于观察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展开想象,当然必须有根据。想象借助的工具有这些:生活,它是创作的

20、源泉;借助幻想,进行朗读时不必受现实生活的束缚,只有大胆追求,才能产生那些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内心视相,才能使学生对课文语言更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让学生爱生活、有生活,是学生朗读课文、学习语文的基础。五、朗读是一种交际过程浅议语文课堂结构的重构长期以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常是一种配角地位,语文教学中常有所谓“分析不够,读来凑”的怪现象,这是因为串讲分析方式“阴魂不散”。这几年我听过不少所谓的改革课,但无论运用什么新东西包装,许多课都深深留着分析串讲的痕迹,总感到课越上越繁杂、越来越没了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特征了,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很少看到有教师敢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入地读课文,更少看到教师充分运

21、用朗读这个快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一方面有观念上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对朗读教学实践没有完整的研究。下面就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关于课堂结构改革所作的尝试和大家进行简单地交流。1、相对于串讲分析法,我们提出了“朗读分析法”这个概念。我们以为课堂不是不分析,而是怎么分析,由谁去分析,能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分析模式。2、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到底读给谁听?这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好笑,其实这是一个原则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从课堂的本质特征来看,课堂上的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是具有交际这个社会特征的。朗读课文就是朗读者有目的地将课文读给别人听、读给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听,这个过程中有表达者即

22、朗读者,有信息接受者即作为临时听众的老师和同学,所以说朗读是具有交际特征的活动。具体点讲,这个过程就是朗读者将课文作为讲话的材料说给别人听,将课文从“静止”状态的书面语形态转化为动态的声音交际形式,不管朗读者是以转述者的身份来读课文,还是将自己化为作者的“代言人”来读课文(朗读课文时的角色身份,直接影响朗读方法的选择。关于朗读方法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所以在此不作讨论)。这时的朗读就具备了“讲”(即和别人说话、有目的交流)的特征,我们称之为“讲课文”。我们在教学中就是有目的地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堂中创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交际语境中去学语文。3、课堂中,我们是这样创设交际情境的:首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开发两种语境:课文自身的语境。这是理解课文、朗读课文的基础。课文语境包括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感情等。交际语境。课文作为说话材料要“讲”给别人听,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自己的听众感受,注意说话时运用技巧等方法去打动自己的听众。朗读者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时将语音节律补充进去,朗读者也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