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与“世界文学”_第1页
歌德与“世界文学”_第2页
歌德与“世界文学”_第3页
歌德与“世界文学”_第4页
歌德与“世界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歌德与“世界文学” 摘 要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 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 熟悉欧洲国 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 他翻译、 戏仿或用 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 歌德还对 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 外的作品。 他参 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 西 东诗集 和中德四季 晨昏杂咏 。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 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 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 度,他的“世界文学”我们现在称之为 “跨文化交流”, 指一系 列的全球对话乖交换。 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 不 同

2、文化的共性日 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 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 文本 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 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 平 静 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 点。他的科学 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 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 一和和谐。在开始讨论“世界文学”及其研究方法之前, 我先要对歌德 (Johann WOlfgangvon Goethe , 1749 1832) 致敬。这已经成为 惯例。 1827 年, 歌德通过若干文章、信件和谈话,普及了“世 界文学”这一概念。大卫 ? 戴姆劳什 (David Damrosch) 在区分 “世界文学”

3、的三种不同含义 ( 古典 文学著作、现代杰作和现代 一般文学或流行文学 ) 时,遵循了歌德的想法。 弗朗科 ? 莫瑞狄 (Franco Moretti) 在呼吁形成“全球文学”时,虽然没有 明说,也借用了歌德的说法。然而,歌德本人更愿意做实干家,而不是 理 论家。因此,分析歌德对“世界文学”的表述以及他是如何将 其付诸实施 的,将对理解“世界文学”大有益处。 在歌德的漫长 人生中,他不仅是 德国重要的知识分子、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散文家、 艺术评论家、戏剧导演和科学家。 他在科学方面著作甚广,涉及地理、光 学和生物学。除此之外, 他还是活跃的政府官员。 这些活动都有助于他对

4、“世界文学”的 思考。本文的宗旨不是一一列举他的所有活动对其思想的 影响、他对世界文学的充分利用, 或是他对世界文学的巨大影响, 而是要 探讨如何以不同的方法理解“歌德”和“世界文学”的综合 含义,并以歌 德对艺术和自然的思考为根据说明“世界文学”对 歌德的重要性。 因此, 本文将首先简单概述歌德在世界文学中的 地位以及他对全世界文学的兴趣, 然后探讨歌德自己是如何论述 “世界文学” (Weltlker -atur) 这一概念 的他赋予这一概念 的含义以及当代语境对其含义的拓展。 这样就有可 能思考为什么“世界文学”对他如此重要, 以及这一概念是如何在他的审 美活动和科学探索中形成的 ( 后者

5、甚至更为重要 )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 能完全明了这一概念对歌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来说潜在的 重要性。一、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很多作品已经考察了歌德对追随他的德国内外的作家和读 者的影响。 在这方面的经典是弗瑞茨 ?施特里齐 (Fritz Strich) 在 1946 年出版的歌 德和世界文学 (Goethe and World Literature) 。该书实际上局限于歌德 对欧洲和北美的影响 ( 歌德在北美的影响比在欧洲稍逊一筹 ) 。不过尽管 如此,在世界范围内比歌德的翻译更广泛、影响更大的也只有莎士比亚了。据厚达 七卷的浮士德的文献记录, 歌德最重要的作品 浮士德从 1968 年起

6、被翻译成 48 种语言至少一次。斯图尔特 ?阿特金斯 (Stuart Atkins) 在一篇文章中讨论 1972 1992 年间浮士德 的翻译情况时,参考了除了英语和法语之外二十多种语言的译 文。截至 1972 年,四分之一的浮士德翻译是英文的,由此 可见翻译之多。 这 种比例失调显示出歌德的国际影响的另一个不 寻常方面。在所有语言的歌 德传记中 (当然除了他自己的自传 ) , 第一本有影响力的是由英国人乔治 ? 亨利 ?刘易斯 (George Henry Lewes) 写的歌德生平和著作 (The Life and Works of Goethe , 1856) ;此外,最近的一本学术性歌德

7、传记也是由 英国人尼古拉 斯.博依(Nicholas Boyle)写的歌德:诗人和时代(Goethe , the Poet and the Age , 1991) 。其中两卷已经问世,第三卷正 在编写 中。 这些令人玩昧的事实表明, 虽然歌德在德国文化中的 地位很重要 ( 这 一点必须指出 ) ,但是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却更 加重要,在当今全球化 占统治地位的语境中占有特殊的一席之 地。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歌德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即他对其他 国家经 典的影响。在英语国家,在 19 世纪下半叶,学德语意味 着阅读歌德的作 品,特别是他的经典戏剧伊菲格涅在陶立斯 (Iphigenieauf Tau

8、ris) 、荷马史诗式的田园诗赫尔曼与窦绿 苔 (Herrnann und Dorothea) ,以及肯定会包含在内的 浮士 德 (Faust) 即便是现在, 浮士德 也是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除了希腊戏剧, 美 国学生肯定能认出剧名的非英语戏剧只 有浮士德了。歌德在中国的影 响也补充说明了这一点。 歌德 的第一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Die Leiden desjun-gen Werther) 在德国出版的时候造成轰动, 立刻被翻译成所有的 欧洲 语言。据说,许多年轻人自杀时的穿着和歌德小说主人公开枪自 杀时 所穿的衣服一模一样。 一百五十年后, 这部小说在中国仍有 巨大的影响 力。 我

9、不清楚小说引发了多少的自杀案例, 但是小说 在五四运动之后引 起了强烈反响。 1922 年,郭沫若将其翻译成 中文;两年后, 第八版面世, 到 1949 年已经是第五十版了。到 1935 年,浮士德两卷 ( 大约一万 二千行 ) 被翻译成中文;之 后,他的小说威廉 ? 麦斯特的学习年代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由冯至翻译成中文。在歌德的时代,欧 洲 正处在 迅速的现代化过程中。 显然, 歌德作品在一个处于同样状况的中 国 社会中深得人心。二、世界文学对歌德的影响歌德似乎总是将自己看作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他非常有天 份他第一首保存下来的诗是五岁所作。 他在幼年受到

10、了即使 以歌德时 代的高标准来看都异常良好的文学训练。他家境富裕, 家里请来老师教他 具体科目。他父亲藏书丰富,也亲自教育他。 歌德在自传中说大约十二岁 时, 他练习用七种语言写小说德 语、法语、意大利语、 英语、 拉丁语、 希腊语和当地德国犹太人 的方言。他能驾驭的文学体裁则更为广泛。 他的 抒情诗包括歌曲、 赞美诗、颂歌、十四行诗、民歌和讽刺短诗。他的戏剧 采用诗歌 体和散文体, 包括喜剧、 悲剧、讽刺性短剧、 长剧、 宫廷假 面剧, 甚至小歌剧一一当然,还包括规模宏大的史诗剧浮士德(长度是哈姆雷特的三倍 ) 。他写各种记叙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小说, 传世的有一部书

11、信体小 说、一部成长小说、部社会风俗小说、一部档案小说、诗体叙 事史诗以及田园小说。 几乎每 种文学形式他都要尝试一下。 在所有歌德感兴趣的领域里,这种古典和现 代、国家和种族、主要和次要、上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结合是歌德的特色。他的作品涉及的历史跨度也同样令人吃惊。 在他的文学生涯 里,他 涉猎古典文学(希腊和罗马文学)、古典神话和埃及神话、 圣经、 中世纪诗歌、但丁作品、意大利文艺复兴、德国文艺复兴、莎士比亚作品、 法国古典主义和西班牙黄金时代 (均为 17 世纪) ,以及 18 世纪和 19 世 纪早期英、法、德等国的所有欧洲 小说、戏剧和歌剧形式。他翻译、改写、 戏仿以及用这些作品的 风

12、格写作,或者把它们搬上舞台。仅浮士德就 涉及以上提及 的所有领域,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汇集。但是,歌德敢于冒险,更进一步, 他在朋友赫德 (Johann Gottfried Herder) 的带领下, 对世界各地的民歌 产生了兴趣。 即使在生命的后期, 他也继续热 情地关注新收集到的欧洲 主流之外的作品, 如塞尔维亚民歌。浮 士德序言之一就是以公元 5 世 纪印度戏剧沙恭达罗 (Sakuntala) 为基础的,他读过该剧的译本。歌德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 最具特色的例子是他的两 本诗集, 一本名为西东诗集 (West-ostlicherDivan ,1819) ,另一本是中德 四季晨昏杂咏

13、(Chine-sischrdeutsche Jahre-und Tageszeiten,1829) 。西东诗集是他读到伟大的 波斯诗人哈菲兹 ( Hafez , 1326 1390) 诗作的德文译本之后写 出的。他饶有兴趣地把哈菲兹的诗集读了好几遍, 然 后开始研究其他波斯和阿拉伯文学 (译本) ,还读了从马可 ?波罗到 18 世 纪晚期的亚洲游记。同时,他开始用哈菲兹的风格写诗。四年之内, 他以 中世纪波斯诗人的口气创作出大量诗作, 而且这些作品并非 盲目的模仿, 而是自由改写而成的、 带有不同程度波斯风味的原 创诗歌。他附加了详细 的注解和专题介绍一一这些实际上是他自 己的历史评价, 概括

14、了他对波斯 诗歌研究的成果。 在歌德对波斯 感兴趣之前, 他就开始了对中国的研究。 就当时一个不懂中文的 欧洲人而言,他的研究还是很认真的。同样地,他 的研究是以游 记和他能接触到的零散的文学作品为基础的。 1781 年,当 他读 到一篇法国人写的中国游记之后开始对懦教感兴趣。 1796 年, 他读 到第一本中国小说好逑传。我们知道, 1817 年,他读 到英译本的戏 剧老生儿; 1827 年,他读了英译本小说花 笺记及其附录百美 新咏;同年,还读了法译本的中国故事 选集和另一本小说玉娇梨。 同样地,他和中国文学的接触促 使他在文章中进行探讨, 并写出优美的抒 情诗这次是一组十 四首的组诗 (

15、 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也由冯至翻 成中文 ) ,是歌 德后期最好的抒情诗。在当今世界文学领域, 在倡导“世界文学”方面, 歌德和那 些开创 比较文学领域的德国学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显著的。 最近 的议题是关于 20 世纪 30 年代比较文学在伊斯坦布尔的诞生。 当 时,一些著名的德国语言 学家为躲避纳粹的迫害来到伊斯坦布 尔。爱米丽 ?阿普特 (Emily Apter) 通 过对利奥 ?施皮策 (Leo Spitzer) 的研究认为, 施皮策对在伊斯坦布尔大 学开展比较文学 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卫 ?戴姆劳什则主要探讨埃 里克 ?奥尔 巴赫 (Erich Auerbach) 身处充满敌意的世

16、界中所产生的流亡 和 错位的复杂感情。但是,和同时代的其他流亡者一样,奥尔巴赫和施皮策都在德国长大,而歌德在那时是最具影响的文化形象, 时不时地作为一 个代表全世界人类和人文主义理想的人文诗人 被国家和教育者加以利用。 歌德影响了德国两代人, 而正是这两 代人先后创立了经典语言学和伟大的德国浪漫派所遵循的现代 语言学。其中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家是 洪堡 (Wilhelm von Humboldt) ,他创立了现代德国大学, 是歌德的好朋友。 歌 德在后半生一直和他保持经常的信件来往。 这段时间的德国文化 当时 ( 以后仍然会 )被看作是德国的古典时期, 常被称为“歌德时 代”。德 国的古

17、典文化运动和语言学的创立以歌德命名, 加上他 的个人成就和思维 习惯, 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创始人以及比较文学 对世界文学的关注均受到歌 德的影响。 阿普特所研究的施皮策向 世界敞开胸怀, 充满爱心; 戴姆劳 什所研究的奥尔巴赫则更加内 敛,充满忧虑。但是,这两人和他们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基于歌 德的开放和复杂的个性以及他同样处在混乱的历史转 折点的境 遇。三、歌德的“世界文学”定义 在这种背景下,歌德对“世界文学”的 见解就显得较不平 凡。他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理论家, 当我们称他为文学理 论家时显 然也不是沿用当今的含义。 所以他没有文章阐明自己的“世界文 学”理论。但是,在 19 世纪 20 年代

18、,他在谈话录中和他的杂志 “ Uber Kunst und Altertum ”中经常使用这个词。他在杂志中 评论近期关于艺术 和文学的文章,介绍英语和法语期刊上的评 论。这些散落的评论中最重要 的是 1828 年他对托马斯 ?卡莱尔 ( Thomas Car-lyle ) 的德国故事 ( GermanRomanee 的评论。德 国故事翻译德国民间故事,其中一 些是歌德所写。歌德使用 Weltliteratur 这个词,我们现在称之为“跨文化 交流”,指一 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 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 不同文化 的共性 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事实上,“世界文学”提倡作 家 和艺术家通过

19、讨论、 互评、 翻译和个人交往的方式来增进国际 交流和学术交流。歌德还没有天真到期待或者是希望 世界各国人民之间有完美的和谐,但是他非常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 高宽容度,从而使今后的战 争在恶意和毁灭性上要小于拿破仑一 世发动的历次重大战争。歌德在成年 时期经历了那 些战争,对他来说,那是文化和文明的全面崩溃。“宽容” (Duldung) 这个词值得我们思考。“宽容”和启蒙 运动提 出的“占支配地位的普遍性”有联系,因此蒙上了污点。 在现在的批评话 语中,它被“多元文化主义”所取代, 在美国社会话语中它被“反歧视 行动”所取代。 但是我认为, 启蒙运动所主张的占支配地位的普遍性被 夸大了。“宽容”

20、对歌德来说正和 同一化相反,它意味着要抑制自我。 歌 德提及此词的语境也表明 了它还意味着要克服憎恨和猜疑。 这种见解认为或是成为一个在众差异在世界中充当障碍物,会永远以新的形式出现。如今,在全球经历“迪斯尼” 式的同一化时,我们担心差异可能被永远抹杀,多无关紧要的差异性中需要被肯定和接受的抽象概念,但是歌德认为这种现象不会出现。 事实上,宽容”的含义更有现实意义,因其肯定了无法消减的差异的存在, 认为个人应承担妥善应 对这些差异的责任。 它的 目标是在大众社会的同一化机构面前有 温和地主张主观性。 要实现这一目 标可能有困难,但是歌德的普遍主义不是天真的乌托邦,而在提出“世界 文学”和“全球

21、社 会”等观念时,也不像近期的主张那样霸道。此外,对于当今以及将来的一代, 歌德的“世界文学”是个 充满活 力的范畴、号召和任务,而不是经典传统。它不是构成歌 德时代(甚至 直至我们时代的 )欧洲文学基础的古典文学经典, 也不是遵循现代欧洲 传统而累计起来的名著 (现代欧洲传统构成了 最近一百五十年左右美国 课程设置中所谓的世界文化课程的支 柱)。歌德的“世界文学”不是所有 语言中的文本的累计,也不 是美国大学中出现的新一代修正过的世界经典 (和欧洲经典相对 )课程。但是,这不是说歌德轻视古典文学传统和欧 洲名著。正相 反,他非常重视历史,特别是文化史,而且正如我提出的, 他有 着非凡的欧洲文

22、化史知识。他对 19 世纪的历史意识贡献巨大。 他其 实是第一批具有历史意识的欧洲思想家, 意识到历史处境和 所处的地理位 置在决定他们的身份时同样作用强大。但是,歌德不使用“身份”这个词。 他会谈及“观点”, 或 是“意见”, 让人想到赫德 (1744 1803 )的民歌集 Stimmen der V6lker in iedern ( 第一版名为 Volk-slieder 1778 1779 ) 。歌 德最有名的早期诗歌中的一首 Heidenr6slein ( 基于一首民歌, 是他在 赫德的影响下收集的 ) ,第一次就是这个民歌集中出现。“意见”这个词也让人想到赫德在 1771 年所提出的具

23、有影响力 的主张, 即诗歌是人类语言的起源形式,可以追溯至远古。歌德 的“世界文学”理 念和现代多元文化主义者一样,重视文化多 元、口头文化和大众文化,因 此,要理解他的世界文学即对话的 观点,就需要意识到过去是如何决定现 在的。从这方面来看,歌 德的“世界文学”理念不能被纳入在全球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 讨论中占统 治地位的“当下主义”的大旗之下。四、世界文学和歌德的艺术实践 在拓宽了“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背 景后, 很明显看出,西 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只是代表了歌 德在世界文学的 艺术实践中的空间尝试。 他用古典文学、 莎士比亚和德 国文艺复 兴风格所写的作品也只是他艺术实践的一部分。 在

24、他的艺术生涯 中他的特点是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来继续研究语言。 他拥有一间 巨大的私 人藏书室, 经常去庞大的魏玛皇家图书馆, 而且他还是 魏玛公国负责大 学、 图书馆和博物馆事务的政府官员。 他是附近 的耶拿大学的最终负责 人。 他定期参加该大学的学术讨论, 经常 向教授咨询自己专业之外的论 题, 比如中国文化。 很难想象有比 歌德更博学的作家。 他的作品充满了 或直白或含蓄、 或严肃或讽 刺的典故。 因此,他的“世界文学是作家之 间对话”的理念实际 上是终生学术和诗歌写作相结合的延伸。 他的所有作 品都是和遥 远或稍近的过去之间的对话。歌德还通过翻译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另外,就像我提到的, 他

25、还通过 使用其他作家和文化的不同风格写作来扩展和检验对 它们的理解。这样, 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口技家,和其他人 对话。事实上,直到今天都有 这样一个经验法则:如果你遇到 18 世纪末或 19 世纪初的文章而不能确定 作者身份的话,那肯定 是歌德写的。在他的剧作和小说中,歌德通常对有 发展的、不稳 定的人物身份很感兴趣, 因此他的人物经常有变化的、 不 连贯的 观点,他们的身份常常由戏剧角色代表。 歌德的很多戏剧 ( 特别 是 浮士德,但不仅仅是浮士德 ) 包含直自的角色扮演以 及剧中剧。 歌德甚至在自传诗与真 ( Dich tung und Wahrheit ) 的开头谈论他 一生中如何喜

26、欢乔装打扮和角色扮演。 乐于承认世 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 不仅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 还要很容易平 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 这种意 义上的世界文学深深地根植于歌德 的艺术实践和他本人的心理中。五、世界文学和歌德的科学实践 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设想同样也根植 于他的科学方法论中。事实上,他特别喜欢回忆在 18 世纪 90 年代他是如何欢迎康德的 判断 力批判 (Kritikder Urteilskraft ) 的出现,因为它将艺 术和科学看成是 相互启发的现象来看待。 此外, 他耗费了大半生 心血所创作出的最著名的作品主人公浮士德就是一个科学家。 在 歌德看来, 如今科学知识的基本问题是避免“以自己为

27、尺度去判 断一切”换句话说,要避免主观性。 这也正是浮士德的问题: 在戏剧开头,他希望能从 自己狭小的哥特式房间中飞出, 渴望逃避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学者身份。无 论这世界是小 (德国,该剧第 一部分)还是大(现在和过去的泛欧洲 概念,该剧第二部分 ) ,浮士德都逃离了主观性去体验世界, 因此,对 科学的理解就成了 浮士德歌德对世界文学最具代表性的贡献 的中心主题。歌德认为科学家的任务是观察,而不是强行将现象归人体 系,也不是 提供观察者创造的概念。因为那样就具有主观性,主 观性太强会导致研究 者武断地得出现象间的联系。 然而客观性太强会使科学知识仅仅成为孤立 的事实的集合。所以,歌德使用“实验”

28、这个词来指代融合了自我和自然、 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这 一特殊的科学观察过程。 “实验”通过特有的方 式也就是通 过增加和改变观察条件的方式在事实之间建立起联系。 观察者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可以避免自己主观性的局限性。 重要的发现 不是由个人得出的, 而是应通过积累个别的感知和观察揭示他 们暗含的模 式。不过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观察者其实是自己充当 了一系列处在不同位 置的观者。 因此,歌德式的观察者其实连续 扮演了一系列不同的角色或 采用了不同的身份,实际上观察者的行为就像演员或是歌德戏剧中的角色。观察者在不同情况下的重复观察产生了歌德所称的“经 历” (Erhhrung) ,即包含有许多小知识的知

29、识集合。但是,“经 历”还不是全 面的知识。歌德说, “纯粹的现象作为所有观察和 实验的结果出现。它永 远不是孤立的,相反,它有规则地呈 系列出现,展现自己。为了表现它, 人脑稳定经验波动,排除偶然的变化,分离出杂质,理清混乱,甚至发现 ( 揭 开 )未知”。这 不像盲人摸象,因为盲人们必须共享经验才能得出一个总经 验。 歌德不同,他对潜在的模式和他所谓的规律感兴趣。歌德的系列观察的实验方法发展成他在生物学和形式上所 遵循的形 态学准则,构成了他的知识理论的原型。比如,歌德在 生物学研究中, 观 察各种动物的头骨以便理解所有这些动物共有 的、但是在不同生活条件下 呈现不同形态的基本特性。 用这种方 式他发现了人类下颚某一结构的残 余下颚间片, 这一残余表 明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依次从动物到 进化发展到人类的顺序 观察这些头骨, 那么歌德的形态学看起来就有些像 进化论的早期 形式。但是歌德对发展的方向并不感兴趣, 他更有兴趣研究 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