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保护法》解读综述课件_第1页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综述课件_第2页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综述课件_第3页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综述课件_第4页
新《环境保护法》解读综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环境保护法解读宣贯二零一五年三月12新环保法概况一(一)修订历程(二)总体情况介绍(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二新环保法变化内容解析一、新环保法概况3(一)修订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至今已25年;从2011年开始对环保法进行修订,到这次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之前已审议三次,但每次都因争议太大而没有通过;2014年4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环境保护法(修订草案),经过三次审议和重大争议后,第四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八次会议,以151票赞成、3票反对、6票

2、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4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环保法)2015年1月1日起执行。新环保法条例从原来的47条增加到70条,不仅设立了诸多制度,创立了诸多机制,在强化企业环保责任的同时,还强化了政府责任,被专家称为“史上最严”。环境监督管理由原来7条增加为15条,保护和改善环境由原来的8条增加为12条,新增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二)总体情况介绍5新修订的环保法完善了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与健康监测及影响评价、跨行政区域联合防治等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强化了企业污染防治责任,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还就政府、企业公开环境信息与公众参与、监督环境保护作出了系统规

3、定,由原来的六章增加到七章,新增“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一章,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总体情况介绍6新修订环保法对环保的一些基本制度作出了规定,如环境规划、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政策、总量控制、生态补偿、排污收费、排污许可,特别是根据公众意见,又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针对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又设计了按日计罚。修订后的环保法共分七大章节,包括:总则、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律责任、附则。(二)总体情况介绍7(二)总体情况介绍第一条 立法目的第二条 环境定义第三条 适用范围第四条 基本国策第五条 基本原则第六条 保

4、护环境的义务第七条 环保发展方针第八条 财政投入第九条 宣传教育第十条 管理体制第十一条 奖励措施第十二条 环境日第一章 总则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规划第十四条 政策制定考虑环境影响第十五条 环境质量标准及环境基准第十六条 污染物排放标准第十七条 环境监测第十八条 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第十九条 环境影响评价第二十条 联防联控第二十一条 环境保护产业第二十二条 对减排企业鼓励和支持第二十三条 环境污染整治企业的支持第二十四条 现场检查第二十五条 查封、扣押第二十六条 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第二十七条 人大监督第二章 监督管理8(二)总体情况介绍第二十八条 环境质量责任第二十九条 生态保护红

5、线第三十条 保护生物多样性第三十一条 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第三十二条 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第三十三条 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第三十四条 海洋环境保护第三十五条 城乡建设中环境保护第三十六条 使用环保产品第三十七条 生活废弃物的分类与回收第三十八条 公民的环保义务第三十九条 环境质量与公众健康第三章 保护和改善环境9(二)总体情况介绍第四十条 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第四十一条 “三同时”制度第四十二条 生产经营者的防治污染责任第四十三条 排污费和环境保护税第四十四条 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第四十五条 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第四十六条 淘汰制度与禁止引进制度第四十七条 突发环境事件第四十八条 化学品和含有放射

6、性物质物品的管理第四十九条 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第五十条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资金支持第五十一条 统筹城乡建设环境卫生设施和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第五十二条 环境责任险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10(二)总体情况介绍本章条数未变,都是11条,但内容变化最大,几乎全部不同。第五十三条 公众参与第五十四条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第五十五条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第五十六条 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五十七条 举报第五十八条 环境公益诉讼第五十九条 按日计罚第六十条 超标超总量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一条 未批先建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二条 不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责任第六十三条 行政处罚第六十四条 民事责任第六十五条 连带责任

7、第六十六条 诉讼时效第六十七条 内部监督第六十八条 行政处分第六十九条 刑事责任第七十条 实施日期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新增)第六章 法律责任第七章11(二)总体情况介绍立法目的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直接目的从源头上扭转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根本任务出发点和归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观的基本认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保护公众健康权益出发,为人民群众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12(二)总体情况介绍环境定义: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

8、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湿地为新环保法新增加环境要素,是指陆地和水域的过渡地带,包括沼泽、滩涂、湿草地等,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它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促淤保滩、提供野生生物良好栖息地等功能。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13(二)总体情况介绍适用范围: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是指我国行使国家主权的空间,包括我国的领陆、领水、领空;也包括延伸意义的领域,如驻外使馆,还包括在境外的飞行器和停泊在境外的飞

9、行器和停泊在境外的船舶。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包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14(二)总体情况介绍基本国策: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新环保法增加了“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的规定。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带有全局性的问题。2.保护环境具有长期性。一是保护环境必须立足未来。二是改善环境任重道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公众生活方式、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任务都十分艰巨。3.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中国

10、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对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15(二)总体情况介绍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就是要从源头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生态破坏。本法规定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预防为主:是指在整个环境治理过程中,要事前预防与事中事后治理相结合,并优先采用防患于未然的方式。外部制度管理规定了环境监测、环境资源承载力监测预警、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三同时”制度;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规定了企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

11、、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16(二)总体情况介绍综合治理:包括了四层涵义:一是水、气、声、渣等环境要素的治理要统筹考虑。二是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治理环境;三是形成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分工负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公民提升环保意识,社会积极参与的齐抓共管的环境治理格局;四是加强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由点上的管理扩展到面上的联防联治。公众参与:第九条对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以及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出了规定。增设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明确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此外还

12、规定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依法公开信息、企业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全文公开、对环境违法行为可以举报和环境公益诉讼等制度。17(二)总体情况介绍损害担责:本法对损害者责任作出具体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排污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重点排污单位有主动公开信息的责任;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此外还规定了行政处罚、行政拘留和刑事责任。18(二)总体情况介绍保护环境的义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1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环境发展方针: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19(二)总体情况介绍财政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宣传教育: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

14、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20(二)总体情况介绍管理体制: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21 新环保法的六大亮点: 第一,立法理念有创新; 第二,基础手段有加强; 第三,监管模式开始转型; 第四,监管手段出了硬招;

15、 第五,监督和参与体现民主的原则; 第六,法律责任严厉。(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22(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新环保法的五个特点: 特点一: 确立了一个新的基本原则,即损害者担责原则。以前强调的仅仅是污染者担责而忽视了生态破坏者的责任,此次修订则把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的责任加以合并,用损害者担责原则予以概括,更为准确、到位。23(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特点二: 设置了专门条款规范流域水污染和区域大气污染的防治问题,实现了由点源的控制向区域的协调和联动防治转型,体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针对性。 24(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特点三: 授予了环境保护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违法排污设备

16、的查封、扣押权,这对及时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违法问题意义重大。 25(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特点四: 科学借鉴了国际通行的公民诉讼制度,建立起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通过放宽了环境公益诉讼主体的资格条件,强调发挥社会监督政府与企业的作用。26(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特点五: 虽然未设置表面上的环境权,却设置了实质的细化的环境权,这将对公民环境权的保障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7(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新环保法的三个突破: 1、推动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绿色发展模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环境容量等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

17、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8(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新环保法要求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制定经济政策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对未完成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实行环评限批,分阶段、有步骤地改善环境质量等。这些规定将成为推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建立基于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依据。29(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2、推动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新环保法在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它改变了以往主要依靠政府和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体现了多

18、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其中,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30(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新环保法规定,国家建立跨区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国家机关优先绿色采购;国家建立环境与公众健康制度;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政府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31(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新环保法明确公民享有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新增专章规定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要求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公开环境信息,及时发布环境违法企业名单,企业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

19、信档案,排污单位必须公开自身环境信息,鼓励和保护公民举报环境违法,拓展了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范围。32(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3、新环保法加重了行政监管部门的责任新环保法一方面授予各级政府、环保部门许多新的监管权力,环境监察机构可以进行现场检查,授权环保部门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设施设备可以查封扣押,对超标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可以责令限产、停产整治。33(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针对违法成本低的问题,设计了罚款的按日连续计罚规则;针对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过暗管排污逃避监管等违法企业责任人,引入治安拘留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4(三)新修订环保法的特色 另一方面,它也规定了对环

20、保部门自身的严厉行政问责措施。违规审批、包庇违法、发现或接到举报违法未及时查处、违法查封扣押,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未依法公开政府环境信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降级、撤职、开除,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35二、新环保法变化内容解析36新环保法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与修订前有了较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7(一)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新的环保法被定位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主要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21、和基本制度,解决共性问题。为此,新修改的环保法在总则中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38(一)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新法增加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并明确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新法在第一条立法目的中增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39(二)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 新环保法调整篇章结构,突出强调政府责任、监督和法律责任。旧环境保护法关于政府责任仅有一条原则性规定,新法将其扩展增加为监督管

22、理一章,强化监督管理措施,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增加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制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40(二)突出强调政府监督管理责任 在政府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方面,针对当前环境设施不依法正常运行、监测记录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新法增加了现场检查的具体内容。新法在上级政府机关对下级政府机关的监督方面,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的责任。同时,增加规定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并规定了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监督的责任。 41(三)规定每年6月5

23、日为环境日 新环保法增加环境日的规定,将联合国大会确定的世界环境日写入本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为进一步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新法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同时,增加规定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42(三)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新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43(四)设信

24、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新环保法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44(四)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

25、的法律责任。 45(四)设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专章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46(五)应每年向人大报告环境状况 新环保法在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方面作出新规定。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大或者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发生重大环境事件的,还应当专项报告。47(六)科学确定符合国情环

26、境基准新环保法增加了要求科学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的规定。目前,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基准缺失,现行我国环境标准主要是在借鉴发达国家环境基准和标准制度上制定的。国家现已建立了重点工程试验中心,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已具备基本框架。48(七)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环保法完善了环境监测制度。新法通过规范制度来保障监测数据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统一,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设置监测网络,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监测机构应当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49(八)完善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新环保法完

27、善了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旧环保法仅在第十五条作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 50(九)重点污染物排放将总量控制 新环保法补充了总量控制制度。一是规定国家对重点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对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由国务院下达,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分解落实。企业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同时,应当遵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

28、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51(十)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环保法完善了跨行政区污染防治制度。对于跨行政区污染防治,旧环保法仅在第十五条作出有关政府协商解决的原则性规定。新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实施统一的防治措施。 52(十一)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新环保法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新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

29、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53(十一)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同时,新环保法增加了环境经济激励措施,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54(十二)明确规定环

30、境公益诉讼制度 新法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相关社会组织,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同时规定,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利益。55(十三)逃避监管排污适用行政拘留 新环保法针对目前环保领域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突出,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56(十三)逃避监管排污适用行政拘留 新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

31、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主要如下:57(十三)逃避监管排污适用行政拘留 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58(十四)两高司法解释 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大气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9 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严重污染环境”的14项入刑标准,如下:59(十四)两高司法解释 601.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2.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3.非法排放含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授权指定的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