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Unit8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c-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八上Unit8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c-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八上Unit8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c-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八上Unit8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c-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八上Unit8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A-1a-2c-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Unit8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 A (1a-2c) 听说课学情分析一、学习现状:八年级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已有一定的口语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另外,他们喜欢动手动脑,学习时喜欢互相交流讨论,可以靠自己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总结。本课学习的主题是谈论怎样做奶昔,该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英语学科人教版(2012年修订版)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8单元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

2、e?,该教材的教学风格是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功能话题为线索,学生活动为载体,来开展教学活动。本单元语言目标是根据方法和步骤,在实际操作中描述做奶昔的过程。Section A部分涉及三个话题,话题一:谈论做奶昔的步骤;话题二:通过做水果沙拉谈论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量的提问和回答;话题三:通过做俄罗斯汤学会对一些衔接词的使用。Section B部分是知识的扩展和语言综合运用,Section B涉及两个话题,话题一:谈论做三明治的清单,从而引出更多的食物,进行量的描述;话题二:描述做火鸡的过程,并从中学到更多的量词。Self check部分拓展了一些相关内容,通过谈论怎样做云南过桥米线对可数名词,

3、不可数名词及衔接词的用法进一步加以巩固。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为谈论怎样做食物提供场景,并对名词量的描述及衔接词的运用进行学习,它既是本单元的基本语言内容,又为本单元的知识扩展和语言综合运用奠定了基础。三、本节课教学重点:一方面,由于本节课的话题是谈论怎样做各种食物,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1、了解一些原料的名称和工具的名称;2、掌握常见的衔接词;3、运用所学句型描述做奶昔的过程。4、对可数及不可数名词量的提问和回答。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四、本节课学习难点预估:本课时教学难点着眼于两个层面。一方面,由于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限,对清晰描

4、述做奶昔的过程有困难,所以我运用现场实物的展示和操练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另一方面,学生可能会对可数名词及不可数名词量的提问和回答出现混淆,所以要设置场景对此进行操练。此外,由于本课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课堂气氛较活跃,作为老师,应注意对整个课堂的驾驭和控制。五、应对策略:面对这些难点,我通过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采用Pairwork、Groupwork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合作交流,在具体的实际操作和语言环境中了解怎样做奶昔。同时现场操作的直观呈现,让学生充分感受本节课内容的真实性,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一)语言知识

5、目标:1、学习以下生词,能正确发音并理解其含义:banana; milk shake;blender;how many;how much;cup; spoon.2、掌握本课出现的生词,并能根据语境猜出词义;3、熟练掌握并应用下列动词及衔接词:turn on;cut up;drink;peel;pour;put;into;first; next; then; finally.4、理解并掌握本课目标语言,并能灵活应用于交际。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Three.How much milk do we need?One cup.How do you make a ban

6、ana milk shake? Peel the bananas.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二)语言技能目标:1、能运用所学技能猜出生词、新短语及新句型的意义;2、能听懂有关谈论日常生活的对话;3、能初步理解并使用衔接词,谈论做奶昔的过程;4、启发学生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以个人、结对或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完成任务,提高学生的资源策略(即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对新语言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

7、科学思维能力。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本课以做奶昔为主题,学生通过谈论做奶昔,学会对其他食物的制作,启发他们热爱饮食热爱生活,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2、本课以如何学好英语创设情境,开发集体智慧,体现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本课时中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和提高;3、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和动手的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资源一、学生预习准备:1、学生预习第七单元P57和P58的生词,借助音标拼读本课生词;2、学生预习课本P57和P58。二、学习资源(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新目标英语课本、学生助学学案、黑板、录音机及课堂学习实物。学习活动安排活动目

8、标活动形式课堂观察与反思活动一:情境导入1、通过询问同学们喜爱的饮料切入学习主题,引出milk shake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观察学生是否听懂所导入的内容1、问候学生,了解学生喜爱的饮料。2、和学生交流,引出milk shake。1、和老师互动,说出自己喜爱的饮料;2、借助图片和老师的引导,初步接触本课关键词milk shake。活动二:新课呈现1、借助实物,帮助学生初步学习有关制作奶昔的词语:banana;milk shake;blender;knife;cup,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2、呈现关键的动词turn on;cut up;drink;peel;pour;put;into,并教学生朗读这

9、些单词。1、展示实物,帮助学生学习有关制作奶昔的食物和工具等单词:banana;milk shake;blender;knife;spoon;cup。2、 引导学生学习和正确使用一下动词:turn on;cut up;drink;peel;pour;putinto。1、借助实物, 学习有关制作奶昔的食物和工具的单词:banana;milk shake;blender;spoon;knife;cup。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和正确使用以下动词:turn on;cut up;drink;peel;pour;putinto。注意观察学生对词汇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方法和策略活动三:任务一1、完成练

10、习1a(用以上动词搭配短语)再次巩固其动词。2、完成1b练习,为下面现场演示做铺垫。1、和学生一起完成任务一,并引导学生熟读其短语。2、指导学生完成1b练习。1、完成任务一(1a)的 练习,并熟读其短语。2、完成1b练习。老师指导并订正活动四:现场呈现1、现场给学生示范做奶昔步骤,使学生直观的学习及感受其过程。1、现场用实物给学生示范做奶昔步骤,并引导学生说出其步骤。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一起说出做奶昔的步骤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注意不断引导。活动五:对话通过引导及训练,学生自己说出做奶昔的正确步骤。现场与学生一起制作奶昔,并指导学生进行奶昔制作的对话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及自己的学习总结,练习制作奶昔

11、的对话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活动六:小组活动任务二通过谈论制作香蕉奶昔的清单,引出How many和How much句型的提问及回答。1、通过谈论制作奶昔的清单,谈论原料的数量,引出How many和How much句型的提问及回答。2、指导学生填写制作水果沙拉的清单。完成任务二。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填写制作水果沙拉的清单,并完成任务二。教师注意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二表格。活动七:小组对话1、对以上语言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2、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整合及综合运用能力。1、为学生设置场景;给出对话模式,突出how many与how much的问答,为学生对话做铺垫。2、观看学生现场展示

12、制作水果沙拉的对话,并给予指导和鼓励。1、编排制作水果沙拉的对话,展示对话。观察学生的对话,并及时指导和帮助。活动八:课堂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组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观察与思考,自行总结课堂内容。启发、观察、反思活动九:布置作业通过课后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布置分层次的家庭作业。记下家庭作业并弄清题意。分层作业设计1、Copy the key words and read aloud.2、Copy Grammar Focus on P59.3、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for

13、your parents.4、Write down the ingredients of making fruit salad and tell the process.(第1、2、3题必做,第4题选做)板书设计Unit8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 AFirst, peelNext, cut upNext, putintoNext, pourintoThen, turn onFinally, drink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Two.How much milk/ice-cream do we need

14、?One cup./Two spoons.1下列温度最接近23 的是(C)A人体的正常体温B北方冬季的平均气温C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度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2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化。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C)A初秋的早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固态变为液态现象B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气态变为液态现象C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现象D初冬树上的霜是液态变为固态现象3下面是四位同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C)4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乙_,水的温度是_42_,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

15、体的_热胀冷缩_。5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B)A.120 B.100 C.90 D.80 6.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B)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7下面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D)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D)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 100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约为21 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

16、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A)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10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_固_态、_液_态和_气_态。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5 的酒精、氢气、铁三种物质中,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的是_铁_,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是_氢气_。11把糖、醋、白雾、碗、勺子、味精、水蒸气、二氧化碳、干冰按物质的状态进行分类:属于气态的是_;属于液态的是_;属于固态的是_。(均填序号)12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某地某日这四

17、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5 _,最低气温是_2 _,一天的温差为_7 _,平均气温是_1.25 _。13在寒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10 ,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冰的上表面为10 ,下表面是0 B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10 C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0 D冰层下表面的温度是10 1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6米,直径107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18 490 ,且精确度高,可用于检查电子线路是否异常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

18、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错误的是(C)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 490 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B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C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D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15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热胀冷缩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乙_;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3和38.6,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数将分别是_38_和_38.6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

19、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气体_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左_(选填“左”或“右”)移动。(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0_。(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_会_(选填“会或“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17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把它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20 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 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40 _。第四节 地球上的水循1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

20、资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知正确的是(A)A水循环的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B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C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淡水资源丰富D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2霜、露、雾、冰、“白气”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C)A霜、雾、“白气” B霜、露、“白气”C露、雾、“白气” D露、雾、冰3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但是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这是因为_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了_。4有下列物态变化:洒在地上的水慢慢变干的过程;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出炉的钢

21、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其中属于凝华的是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填写序号)。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C)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B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C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D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D)A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化B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C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D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7.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A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B烧水时在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C衣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少是汽化现象D霜的形

22、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量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C)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积水干涸C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D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9.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C)A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B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D寒冷的冬天室外飘起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C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11.英国科学家研

23、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凝华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用,可有效地节约资源并保护环境。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面有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液化_;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是25 ,降水量很小,但这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升华过程需要_吸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13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升华_,

24、使周围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凝华_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熔化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_凝华_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吸_热。15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汽化_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_液化_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 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_凝华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_内侧_(选填“外侧”或“内侧”)。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

25、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升华_(填物态变化名称)。(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 ;碘的沸点是184.4 ;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_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_。(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

26、。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干冰升华吸热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水蒸气遇冷液化_形成的17有霜的季节,农作物常被冻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遭到霜冻。实际上,农作物不是因为霜而受冻的,0 以下的低气温才是真正的凶手。当空气干燥时,即使温度降低到20 10 ,也不会出现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就被冻坏了,农民们称这种情况为“黑霜”。(1)霜是由_水蒸气_直接变为小冰晶形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_凝华_。(2)请根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霜的形成条件是_空气湿润_和_气温在0 以下_。(3)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冰箱取出一些10 的冰块,放在不锈钢杯子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

27、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晶(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述猜想,请简要陈述理由第三节 汽化和液1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D)A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C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D给湿头发吹热风2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液化?(C)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B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C清晨,草的叶子上有露水凝结D用久了的灯泡的钨丝比新时3如图是对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_98_;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不断_吸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其温度_保持不变_。第3题图题图4如图是草叶上出现的露珠,露珠的形成是_液化_现象,形成的过程中

28、需要_放_(选填“吸”或“放”)热。5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缭绕,犹如仙境。关于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雾是水蒸气B雾是山中冒出来的烟C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6.人游泳上岸以后,风一吹感觉身上很凉。这是因为(C)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B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C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人体吸热D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化现象B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出现水珠,是液化现象C深秋,枯草上出现的霜,是凝固现象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是汽化现象8.如图甲、乙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两组同学分别安装的实验装置,

29、图丙是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的温度跟时间的关系图像。根据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图线a对应的是乙实验中的数据B图线b对应的是甲实验中的数据C水的沸点跟水的多少无关D到100 时温度不再上升是因为水不再吸热9.夏天,人们常吃雪糕解暑,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熔化时要放热B吃雪糕解暑,是因为雪糕汽化时要放热C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D雪糕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10下列关于水沸腾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B)A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C水沸腾的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D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30、会不断升高11.取一只大的注射器吸进适当的乙醚,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向拉活塞到一定的程度时,液体乙醚消失的现象称为_汽化_;向里推活塞,一会儿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的现象称为_液化_。12.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汽化_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_液化_形成的,该变化过程需要_放_热。(前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3.请解释以下生活中的热现象,皮肤涂上酒精后觉得凉快是因为酒精_汽化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从人体吸热;夏天吃冰棒时看见冰棒冒“白气”是冰棒周围空气中的_水蒸气_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所致,在海拔高的地方

31、烧开水不到100就已沸腾,原因是水的沸点随_气压_减小而降低。14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明从开着空调的屋里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而模糊不清,过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这两种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先_液化_后_汽化_。15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_汽化_(填物态变称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液化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_放热_(选填“吸热”或“放热”)。16.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小敏一边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一边从水温91开始,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

32、见记录表格),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1)在此过程中,小敏观察到水中气泡有两种情况,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图_甲_(选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况。(2)由数据记录可知,在4 min到7 min这段时间内,水的温度没有变化,但酒精灯要持续进行加热,这说明水在沸腾时需要_吸热_。(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99_;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_低于_(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17.镇江某药厂在制药时,为从溶液中提取某一抗菌素,要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90的条件下提取,应采用的方法是(C)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90

33、 B用小火加热使其沸腾C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90 D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18.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C)A同时沸腾B稍后也沸腾了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19.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_60_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_不会_(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_60_,只有当_醋全部汽化_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20.夏天,小雨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

34、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B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D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第五章物态变化本章复习1以下温度中接近23的是(A)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B北方冬季最冷的气温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2如图所示是一支常用体温计。下列关于该体温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它的示数是8 B它的分度值是1 C它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D它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3某工厂要生产三种温度计,厂内可以利用的

35、液体有:比较贵的水银,很便宜的甲苯和酒精。为降低成本,又切实可行,请根据下表所给数据为以下几种温度计选用液体:几种液体的沸点/(标准大气压下)(1)能测出铅(熔点为328 )、锡(熔点为232 )熔点的温度计应选_水银_。(2)能测出开水温度的温度计应选_甲苯_。(3)家用的寒暑表应选_酒精_。4.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A)A加在饮料中的冰块逐渐变小熔化B用久了的灯泡钨丝变细熔化C在烈日下晾晒的湿衣服变干升华D烧水时壶嘴冒着“白气”汽化5关于自然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冰融化凝固(放热)B雾生成液化(放热)C露产生汽化(吸热)D霜形成升华(

36、放热)6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B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C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D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升华形成的7下列所述的物态变化中,属于液化现象的一组是(C)吃冰棒解热;烧开水时冒“白气”;夏天湿衣服晾干;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出现一层雾。A B C D8塑料袋属于非晶体、高压输电线路上飘挂的塑料袋会影响输电安全,供电部门利用光炮”向塑料袋发射激光,使塑料袋熔化,达到清除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塑料袋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B塑料袋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C激光具有能量D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5 km/s9下列现象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是(C)A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B夏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