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析2010版_第1页
最新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析2010版_第2页
最新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析2010版_第3页
最新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析2010版_第4页
最新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析2010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最新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析2010版主要内容:一.高规、建规整合修订的背景二. 新建筑防火规范特点三. 主要修改条文四. 重点条文解析五. 尚待解决的部分问题 一 高规、建规整合修订的背景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颁布以来,针对各地在执行两本规范过程中相关条文尚存在矛盾,甚至有些规范条文执行过程中在理解上还存在困惑及难以直接应用的问题,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要求,公安部消防局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进行整合修订,整合修订之后的规范名称仍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二 新建筑防火规范

2、特点章节有序、明细,逻辑性增强条文安排条理性增强文字叙述有所改进,表达内容更为清晰内容集中统一,便于分析理解规范条文更为结合实际国情 三 主要修改条文术语部分 2.0.1 高层民用建筑 high-rise civil building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2层及2层以上、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建筑高度和层数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2.0.8 物流配送建筑 goods circulating and delivering building集货物装卸、分拣、包装、储存、配送等两种及以上功能为一体的建筑。2.0.20 避难走道 evacuation refuge wal

3、kway走道两侧采用实体防火墙分隔,并设置有防烟设施等,用于人员安全通行的走道。厂房和仓库部分 3.1.2 增加除第1、2款外,当生产过程中使用或产生易燃、可燃物的量较少,不足以构成爆炸或火灾危险时,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其生产的火灾危险性类别。3.2.4 增加 设置有自动灭火系统的多层丙类厂房的屋顶承重构件;新增条文 3.3.16 物流配送建筑内应按功能划分防火分区,储存区应采用防火墙与其他功能空间进行分隔。储存区的防火设计应按仓库的规定确定,其中丙类2项和丁、戊类物品储存区的防火分区允许建筑面积和储存区的建筑允许面积,当库区全部设置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时,可按本规范表3.3.2(

4、不含注)的规定增加至4.0倍。其他功能区的防火设计应按本规范有关厂房的要求确定。 3.6.2 增加有爆炸危险的厂房或厂房中有爆炸危险的部位应设置泄压设施。新增条文 3.6.10 有爆炸危险区域内的楼梯间、室外楼梯或与相邻区域连通处,应设置门斗等防护措施。门斗的隔墙应为耐火极限不应低于2.00h的实体墙,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并应错位设置。3.6.14 增加有爆炸危险的仓库或仓库中有爆炸危险的部位,宜按本节规定采取防爆措施、设置泄压设施。4.3.3 增加4 应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防火墙将其分隔为储量不大于3m3的隔间。新增条文 4.3.8 液化天然气气化站的液化天然气储罐与站外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

5、小于表4.3.8的规定,与表4.3.8规定以外的其他建筑的防火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 50028的有关规定。 民用部分 修改5.1.1 民用建筑应根据其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进行分类,并应符合表5.1.1的规定。 名称高层民用建筑及其裙房单层或多层民用建筑一 类二 类居住建筑建筑高度大于的住宅、宿舍等建筑建筑高度大于,但不大于的住宅、宿舍等建筑建筑高度不大于的住宅、宿舍等建筑其他民用建筑l.医院、重要公共建筑2. 建筑高度以上部分任一楼层建筑面积大于的商店、展览、电信、邮政、财贸金融建筑和综合建筑3.广播电视、电力调度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4.藏书超过l00万

6、册的图书馆、书库5.建筑高度大于的其他公共建筑除一类外的其他高层公共建筑1. 建筑高度大于的单层公共建筑2. 建筑高度不大于的公共建筑 安全疏散和避难 公共建筑5.1.5 增加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屋面板应采用不燃烧材料,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屋面板上的屋面防水层和绝热层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且应采取防止火灾蔓延的构造措施。对于其他情况,屋面板上的屋面防水层和绝热层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5.2.3 增加2 相邻两座建筑的建筑高度相同,且符合本规范第6.1.1条的规定。5.3.3 修改 建筑物内设置中庭时,中庭与每层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防火分隔物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

7、3.00h。必须设置的门或窗,应采用火灾时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或甲级防火窗。5.3.5 修改 ?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中的营业厅、展览厅,当该建筑为单层或仅设置在多层建筑的首层,并设置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允许建筑面积可适当扩大,但不应大于10000m2。 新增条文 5.3.8 当餐饮、商店等商业设施通过有顶棚的步行街连接时,其防火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步行街两侧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2 步行街的宽度不应小于两侧建筑相应的防火间距要求,长度不宜大于300m;3 步行街的顶棚材料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其承重结构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4 面向步行

8、街一侧的建筑围护构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当步行街的宽度不小于12m时,耐火极限可不限,但应采用不燃材料。毗邻商铺之间均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墙体分隔;5 步行街两侧商铺的出口可直接通至步行街,但通过步行街到达最近室外安全地点的步行距离不应大于60m;6 步行街顶棚高度不应小于6.0m,顶棚应设置排烟口并均匀布置,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步行街地面面积的20%;步行街内每隔50m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长度超过150m的步行街内应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7 当步行街的长度大于24m时,应满足消防车通行的需要;当步行街的长度超过150m时,应在中间部位设置

9、进入步行街的消防车道;8 当步行街为全封闭内街时,应按本规范有关中庭的要求执行。 设置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消防应急广播系统;7 当步行街的长度大于24m时,应满足消防车通行的需要;当步行街的长度超过150m时,应在中间部位设置进入步行街的消防车道;8 当步行街为全封闭内街时,应按本规范有关中庭的要求执行。新增条文5.4.1 民用建筑的平面布置,应结合不同场所的实际用途及其火灾危险性、安全疏散要求等因素合理布置。建筑中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应采取防火分隔措施与其他部位分隔。5.4.7 增加居住建筑与商业设施等其他功能空间处于同一建筑内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部分与商业设施等部分之间应

10、采用不开设门窗洞口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50h的不燃烧体楼板和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实体隔墙完全分隔,且居住部分的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应独立设置。为居住部分服务地上车库应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地下车库的疏散楼梯应按本规范第6.4.4条的规定进行分隔; 新增条文5.4.9 修改1 宜布置在首层及地下一、二层,不应布置在人员密集的场所的上一层、下一层或贴邻;5.4.10 增加3 当液体储罐总储量大于15m3时,其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4.2节的有关规定。5.5.1 增加公共建筑应根据建筑的高度、规模、使用功能和耐火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安全疏散和避难设施。安全出口、疏散出口的位置、数量、宽度及疏散楼

11、梯的形式应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要求。5.5.2 修改当建筑内需要设置多个安全出口时,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并应符合双向疏散的要求。建筑中每个防火分区、一个防火分区的每个楼层,其相邻2个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 5.4.9 修改2 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且建筑层数超过2层的建筑;3 超过2层的商店、图书馆、会议展览建筑及设置有类似使用功能空间的建筑;5.5.10 修改塔式公共建筑内的两座疏散楼梯独立设置有困难时,可采用剪刀楼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2 梯段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l.00h的实体墙分隔;3 楼梯间应分别设置前室。

12、5.5.11 修改公共建筑中各房间疏散门的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该房间相邻2个疏散门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m。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设置1个: 1 房间位于2个安全出口之间或袋形走道两侧,且建筑面积不大于120m2,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0.9m;2 除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建筑、医院、疗养院外,房间位于走道尽端,且由 房间内任一点到疏散门的直线距离不大于15m、房间建筑面积不大于200m2,其疏散门的净宽度不小于1.4m;5.5.14 修改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安全出口和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数量应经计算确定,且不应少于2个;当防火分区

13、的建筑面积不大于50m2,且经常停留人数不超过15人时,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2 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火分区相邻,且将设置在相邻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上的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时,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火分区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商业营业厅等场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间或通向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2个;2)当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大于1000m2时,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间或通向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数量不应少于1个;3)在一个防火分区内,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或疏散楼梯或通向避难走道的安全出口的净宽度之和,不应小于本规范第5.5.19条规定的安全出口总净宽度的70%;

14、表5.5.15 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间疏散门至最近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m)注:1 一、二级耐火等级的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当该场所直通安全出口时,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大于30m;当该场所需通过疏散出口与疏散走道连通到达安全出口时,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45m。 2 敞开式外廊建筑的房间疏散门至安全出口的最大距离可按本表增加5m。 3 建筑物内全部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其安全疏散距离可按本表及表注1的规定增加25%。名 称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疏散门位于袋形走道两侧或尽端的疏散门耐火等级耐火等级一、二级三级四级一、二

15、级三级四级托儿所、幼儿园252015201512单层或多层医院、疗养院353025201512高层医院、疗养院病房部分2412其他部分3015单层或多层教学建筑35302220高层旅馆、展览建筑、教学建筑3015其他建筑单层或多层403525222015高 层4020 新增条文5.5.16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当其疏散距离或疏散宽度执行本规范第5.5.15条、第5.5.20条确有困难时,可利用相邻防火分区之间防火墙上设置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门作为安全出口,该防火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但该防火分区内设置的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或避难走道的疏散净宽度之和不应小于本规范第5.5.20条规定的

16、安全出口总净宽度的70%。5.5.22 修改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居住建筑新增条文5.5.24 居住建筑应根据建筑的耐火等级、建筑高度、建筑面积和疏散距离等因素设置安全出口。5.5.25 修改 除本规范另有规定者外,居住建筑每个单元每层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且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m。当符合下列条件时,每个单元每层可设置1个安全出口:1 建筑高度不大于27m,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小于650m2且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小于15m;2 建筑高度大于27m、不大于60m,每个单元任一层的建筑面积小于650m2

17、且任一套房的户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小于10m;3 建筑高度大于60m的多单元建筑,每个单元设置有一座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60m以上部分每层相邻单元楼梯通过阳台或凹廊连通(屋顶可以不连通),60m及其以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设置有防火墙,且户门采用乙级防火门,窗间墙宽度、窗槛墙高度均大于1.2m且为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不燃烧体实体墙。 新增条文5.5.26 住宅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应符合本规范第5.5.15条有关“其他建筑”的规定。住宅的户内安全疏散距离应按下列规定确定:5.5.27 宿舍建筑的安全出口和各房间疏散门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有关公共建筑的规定。5.5.29 ?建筑高度大于32m的居住建筑

18、,其疏散楼梯间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当户门采用甲级防火门时,户门可直接开向前室,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5.5.30 建筑高度大于21m、不大于32m的居住建筑,其疏散楼梯间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当户门为甲级防火门时,可不设置封闭楼梯间。5.5.31 住宅建筑内的两座疏散楼梯独立设置有困难时,可采用剪刀楼梯,但应符合下列规定:1 楼梯间应采用防烟楼梯间;2 梯段之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实体墙分隔;3 其前室可合用,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时,前室的建筑面积不应小于12.0m2,且短边不应小于2.4m。 5.5.32 修改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宜通至屋顶,通向平屋面的门或窗应向外开启。建筑

19、高度大于27m的居住建筑,其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 建筑构造部分6.1.3 修改 当建筑物的外墙为难燃烧体时,防火墙应凸出墙的外表面0.4m以上,且在防火墙两侧的外墙应为宽度不小于2m的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外墙的耐火极限。当建筑物的外墙为不燃烧体时,防火墙可不凸出墙的外表面。紧靠防火墙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装有固定窗扇的乙级防火窗或火灾时可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窗等防止火灾水平蔓延的措施时,该距离可不限。6.1.4 修改 建筑物内的防火墙不宜设置在转角处。如设置在转角附近,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m,装有固定窗扇的乙级防火窗

20、或火灾时可自动关闭的乙级防火窗等防止火灾水平蔓延的措施时,该距离可不限。 6.1.5 修改 防火墙上不应开设门窗洞口,当必须开设时,应设置固定不可开启的或火灾时能自动关闭的甲级防火门窗。6.2.3 修改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门厅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建筑中的下列部位与其他部位的隔墙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墙上的门窗应为乙级防火门窗:1 甲、乙类生产部位和建筑中使用丙类液体的部位;2 厂房中有明火和高温的部位;3 剧院后台的辅助用房;4 除居住建筑套房内的厨房外,建筑内厨房的加热间;5 甲、乙、丙类厂房(仓库)内布置有不同类别火灾危险性的房间。6.2

21、.5 修改 通风空气调节机房和变配电室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其他房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6.2.9 增加 电梯层门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新增条文6.2.11 当风管穿过墙、楼板时,设置在风管上的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外壁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6.2.12 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的防火设计要求可按本规范附录D确定。 楼梯间、楼梯和消防电梯等6.4.1 增加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的窗口与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6.4.5 增加 室外楼梯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作为疏散楼梯,并可替代本规范规定的封闭楼梯间或防

22、烟楼梯间:1 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2 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3 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燃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楼梯段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4 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门开启时,不得减少楼梯平台的有效宽度;5 除疏散门外,楼梯周围2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6.4.6 用作丁、戊类厂房内第二安全出口的楼梯可采用金属梯,但其净宽度不应小于0.9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 6.4.12 建筑中的疏散用门应符合下列规定:增加2 民用建筑及厂房的疏散用门应采用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

23、帘门、吊门、转门和折叠门;4 疏散楼梯的门或开向疏散楼梯间的门开启时,不应减少楼梯梯段平台的有效宽度;新增条文6.4.13 地下建筑利用下沉式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进行防火分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不同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式广场安全出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3m,广场内疏散区域的净面积不应小于169m2。该净面积的范围内不应用于除疏散外的其他用途,其他面积的使用,不应影响人员的疏散或导致火灾蔓延;2 广场内应设置不少于1个直通地坪的疏散楼梯,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不应小于相邻最大防火分区通向下沉式广场的计算疏散总净宽度;3 当确需设置防风雨棚时,该防风雨棚不应封闭,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防风雨

24、棚四周敞开的面积不应小于下沉式广场面积的25%,经计算大于40m2时,可取40m2;2)防风雨棚四周敞开的高度不应小于1m;3)当敞开部分采用防风雨百叶时,百叶的有效通风排烟面积可按百叶洞口面积的60%计算。 新增条文6.4.14地下建筑采用防火隔间进行防火分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火隔间与防火分区之间应设置常开式甲级防火门,并应在发生火灾时能自行关闭;2 不同防火分区开设在防火隔间墙上的防火门,其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m。该门不应计作该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3 防火隔间的内部装修应全部采用A级装修材料,且不应用于除人员通行外的其他用途。新增条文6.4.15 避难走道的设置应符合下

25、列规定:1 走道两侧的墙体应为实体防火墙;2 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不应少于2个,并应设置在不同方向;当避难走道仅与1个防火分区相通时,避难走道直通地面的出口可设置1个,但该防火分区至少应有1个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3 避难走道的内部装修应全部采用A级装修材料;4 防火分区至避难走道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前室的使用面积不应小于6m2,开向前室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5 避难走道应设置消火栓、消防应急照明、应急广播和消防专线电话。 防火门和防火卷帘6.5.1 增加 防火门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在建筑内经常有人通行处的防火门宜采用常开防火门,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其他位置的防火门均应采用常闭防火门。

26、常开防火门应能在火灾时自行关闭,并应有信号反馈的功能;常闭防火门应在其明显位置设置保持门关闭的提示性标志;2 除管井检修门和住宅的户门外,应具有自闭功能。双扇防火门应具有按顺序关闭的功能;甲、乙、丙级防火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防火门GB 12955的有关规定。新增条文6.5.2 防火分区间采用防火卷帘分隔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除中庭外,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不大于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10m;当防火分隔部位的宽度大于30m时,防火卷帘的宽度不应大于该防火分隔部位宽度的1/3,且地下建筑不应大于20m; 消防救援设施消防车道7.1.9 增加 消防车道的净宽度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m,消防

27、车道的坡度不宜大于8%,其转弯处应满足消防车转弯半径的要求。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或大型公共建筑的外墙宜大于5m。供消防车停留的作业场地,其坡度不宜大于3%。新增条文消防救援场地 7.2.1 高层建筑的底边至少有一个长边或周边长度的l/4且不小于一个长边长度,不应布置进深大于4m的裙房,该范围内应确定一块或若干块消防登高车操作场地,且两块场地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40m。7.2.2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 消防登高车操作场地可结合消防车道布置,宽度不应小于8m,场地靠建筑外墙一侧至建筑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且不应大于15m;2 登高车操作场地的长度和宽度分别不应小于15m和8m;

28、3 作业场地及其下面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7.2.3 建筑物与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的范围内,必须设置直通室外的楼梯或直通楼梯间的入口。7.2.4 建筑物的外墙与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相对应的范围内,每层均应设置可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窗口的净尺寸不得小于0.8m1.0m,窗口下沿距室内地面不宜大于1.2m。该窗口可利用建筑上符合上述要求的可开启外窗。7.2.5 供消防救援的建筑立面一侧不应设置影响灭火救援的架空高压电线、树木等。 消防电梯和直升机停机坪防7.3.1 修改 一类高层公共建筑,建筑高度超过32m的居住建筑和其他二类高层公共建筑应设置消防电梯,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29、1 消防电梯宜分别设在不同的防火分区内,且每个防火分区不应少于1台。2 当每层建筑面积不大于1500m2时,不应少于1台;3 当每层建筑面积大于1500m2但不大于4500m2时,不应少于2台;4 当每层建筑面积大于4500m2时,不应少于3台。5 符合消防电梯要求的客梯或工作电梯可兼作消防电梯。新增条文7.3.2 建筑高度大于32m且设置电梯的高层厂房或高层仓库,每个防火分区内宜设置1台消防电梯。符合消防电梯要求的客梯或货梯可兼作消防电梯。 四. 重点条文解析1.商业网点和商住楼2.关于防火分区3.关于裙房4.中庭设计的几个问题5.关于剪刀梯的设计问题6.关于防火门窗的设置7.关于消防电梯设

30、计的相关问题8.高规与住建规9.关于无标定建筑的疏散问题 五.尚待解决的部分问题问题一:附录D 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的防火设计要求5.1.9 民用建筑外保温和外墙装饰的防火设计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要求,或经权威试验机构通过实体火灾试验确定。 对2010年7月5日发布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各位领导:公安部各位领导:7月5日颁布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征求意见稿),对建筑设计人员来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极其重要的规范,也最复杂,需要认真研究。相对其他规范来讲,设计人员想要问的问题最多。下面就规范中附录D的内容提一些我们的意见。调查发现,近年来建筑外保温的火灾事

31、故中90%以上属施工中的火灾事故,虽然如此,加强对建筑设计的防火要求无疑是需要的、及时的。但外保温特别是外墙外保温的防火做法在我国刚起步,而建筑外保温不仅仅需要防火,还有节能、抗震、耐久、抗裂等要求。而建筑外墙外保温一旦施工上墙,就要面临日晒、雨淋、冻融等气候条件的考验。因此,建筑外保温的防火规定所要求的外墙外保温构造做法都应符合这几项的要求,一般都应经过小型、中型试验的过程,经过科学试验、工程实践的考验,才可以较大范围的推广。否则一旦发生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裂缝、脱落等情况,设计人员如何负责?具体来说,我们有以下几项建议和意见: 1. 试验研究发现:对当前大量使用的粘贴B2级聚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

32、温系统,如果在聚苯板外面覆盖一定厚度(例如不少于18mm厚)的不燃材料防火保护层,其防止火焰传播、蔓延的效果很明显,见下图: 2010年3月实施的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DBJ/T61-55-2009外墙外保温技术规程第一部分 胶粉聚苯颗粒复合型保温系统中包含了大量这类加防火保护层的外保温系统,例如贴砌聚苯板覆盖20mm厚胶粉聚苯颗粒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可用于高度在100m以下的居住建筑,覆盖25mm厚则可用于 大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和小于100m的幕墙式建筑,这与附录D 区别很大。此规程已经经住建部备案。我们并不推荐将陕西的规程全部内容纳入附录D,但至少允许这种加设防火保护层的系统可用于高度小于1

33、00m的居住建筑和高度小于50m的公共建筑。附录D,只有设置防火隔离带的做法,是不全面的,需要补充。在粘贴B2级聚苯板外墙外保温系统中加设防火隔离带后,是可减少或阻断遇火时火焰的蔓延,但与外覆膨胀玻化微珠的系统相比,火焰波及范围大,受损范围大,见下图。因此,设置防火隔离带并不是唯一有效的防火构造方式。 按照附录D的要求,隔离带要采用不燃材料。不燃材料的保温性能大多不如聚苯板,设计人需注意调整。而覆盖防火保护层后可增加外保温的保温效果。因此建议将增设防火保护层的构造做法,列入规范稿中,例如D.0.2条的2 高度大于等于60m小于100m的住宅,可以采用在聚苯板外覆盖不小于18mm厚防火保护层的做

34、法。并列入附录D中的D.0.4条的2 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50m的公共建筑,可以采用在聚苯板外覆盖不小于18mm厚防火保护层的做法 2. B2级的硬泡聚氨酯薄抹灰系统经多次大型窗口火、墙角火试验,证明这两种系统无火焰传播性,遇火焰攻击时,不传播,不蔓延,保温层受火后只碳化不熔融滴落。防火性能优于聚苯板。 硬泡聚氨酯保温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已经有多年成熟的工程实践经验,耐久性已经多年考验。因此建议将硬泡聚氨酯和酚醛保温板薄抹灰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列为适当高度的民用建筑,例如可用于高度小于100m的住宅和用于高度小于50m的公共建筑时,可以不设置防火隔离带。3. 对住宅外的其他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外的民

35、用建筑就只有公共建筑), D.0.4条的1:“高度大于等于50m小于10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高度50m的公共建筑数量很多,A级保温材料的外墙外保温构造做法,尚在研究、试验中,目前只在个别工程中试用过,整体构造的抗震、抗裂、耐久等性能尚无充分把握,其耐候性尚需观测和进行较多的工程实践,目前就大面积推广采用,没有较充分的根据,存在着施工后出现开裂、变形等较大风险。一种新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在没有一定数量的成熟的工程实践基础上,就大范围强制推行,是不稳妥的,是不符合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的。目前许多工程设计人对高度大于等于50m的公共建筑,用什么外墙外保温,就无从下笔。任何一条规范、

36、规定,如果无法或难以实施,本身就属于制订不妥。 而经过大量工程成功实践的一些外墙外保温做法,如硬泡聚氨酯外复合不燃保温浆料的系统,不但工程实践多,耐候性合格,防火性能也不错,完全可用于50100m高的公共建筑。单纯用材料的燃烧性能来界定外墙外保温的防火,是不全面的,主要应该是看外保温构造的整体防火性能。各种 A级材料本身防火性能差异很大。不能单纯用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来判断外保温系统的防火保险程度,应该主要以整个外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来进行评判。关于高度大于等于50m小于100m的公共建筑,建议改为:“除可采用燃烧性能等级为A级的保温材料外,还可采用酚醛保温板、硬泡聚氨酯保温, 并应在保温层外覆盖厚度不小于25mm的防火保护层”。 4. D.0.4条的2 “高度大于等于24m小于50m的建筑,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或B1级。其中,当采用B1级保温材料时,每两层应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目前大量采用的粘贴B2级聚苯板保温体系,加设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