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常态化运转模式探讨_第1页
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常态化运转模式探讨_第2页
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常态化运转模式探讨_第3页
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常态化运转模式探讨_第4页
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常态化运转模式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网公司大运行体系常态化运转模式探讨国家电网公司为加快推进 “两个转变” 、实现“两个一流 ”,提出建设 “三集五大 ”体系, 并开展了成效卓著的实践工作。 “三集五大 ”是公司实施人力、 财力、 物力集约化管理, 建设大规划、 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体系。目前 “三集五大 ” 已完成试点建设阶段、 体系构建阶段, 正在开展全面建设阶段的各项任务。 “大运行 ”体系作为 “三集五大 ”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将设备监控业务纳入电网调控体系, 变电站集中监控覆盖率得到大幅提升, 实现了调控一体化;调度业务模式完成了智能化、在线化、定量化模式转型,实现了

2、调度一体化。 在省电力公司层面如何让体系实现高效运转, 确保运转机制的落地生根将是今后 “大运行 ”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改变近几年 “旧机制 + 体系建设单项重点工作” 的工作模式向彻底的 “大运行 ”工作模式转变,下面就 “大运行 ”常态化运转模式谈几点想法。一、强化大电网安全管理安全是电网调控运行的生命线, 任何条件下均应将安全作为管理的第一要务。 调控机构应建立与大运行体系相适应、 满足大电网安全运行要求的电网安全管理模式, 实现从事前防控、 事中处置到事后评估与反馈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保障。第一, 建立面向大电网运行的风险防控体系。 深化大电网运行与管理, 统

3、筹电网发展与运行, 统一决策电网运行的重大问题、重要管理措施和重大技术原则;以电网23年滚动分析校核”和“年度电网运行方式 ”为切入点,全方位分析与评估电网存在的风险, 提高电网安全预防控制能力。 完善电网安全风险预警工作机制,建立电网风险管控标准化流程和统一的管控平台 ;使电网风险预警管控在层级上实现国(分)省地三级纵向一体,在专业上实现调控、 安监、 运维、 营销、 外联间横向协同 ;在时间上实现月、周、日、实时全维度,在流程上实现风险评估、预警、预控、落实、 反馈全流程闭环, 在分析深度上实现设备热稳定、 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小干扰动态稳定等全景覆盖。第二,建立适应大电网运行的电网故障应

4、急快速处置机制。完善应急处置流程, 实现故障处置标准化作业, 根据事故规模及性质细化应急措施, 提高应急的针对性, 完善部门间应急工作协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提升整体应急响应水平。完善故障处置技术支撑手段, 提升电网故障快速判别系统实用化水平, 故障信息全部及时报出。 强化电网事故预案及演习管理。 建立事故预案管理系统, 实现事故预案协同编制与审核。 依托 DTS 系统, 定期开展调控应急处置综合演练、单项演练以及多级联合事故演习。加强备调业务管理,完善备调功能建设,强化系统日常管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及主备调调度权切换演练。第三, 建立面向大电网安全运行的评估及反馈机制。 强化大电网运行与管理

5、领导小组与工作组的作用, 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与沟通机制, 实现规划建设与运行有效衔接。 依托安全内控机制建设, 做实核心业务流程节点审计监督工作, 强化电网故障处置后全过程评估分析。 实现对电网运行情况的全面评估。 开展调控系统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评估, 暴露电网管理安全隐患, 制订落实整改措施,不断提高电网运行水平。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实施二次设备隐患排查与状态评估, 加强二次设备入网检测管理,提高设备质量。二、强化电网运行质量管控以完善 “调控一体化 ”“调度一体化 ”建设为重点,实施电网运行精益化管控, 实现新的运行模式在基层落地, 提升调控机构对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第一, 不断深化调

6、度业务模式转型。 深化在线安全稳定分析应用, 提升数据质量及关键指标, 常态化开展500 千伏设备计划操作前和故障停运后在线安全分析。 深化综合智能告警应用, 提高各类故障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 故障告警信息正确推送率、 上送率达到100%实现日前发电、停电计划与国、分调间的联合量;化安全校核, 不断提升日前计划安全校核准确率。 加强停电管理评价考核管理,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与考评。第二,提升集中监控管理水平。全面规范省、地、县调控机构设备监控运行及管理, 夯实调控一体模式下设备及电网运行安全基础,全面提高集中监控效率,实现监控管理在基层扎根。健全监控信息全过程管理体系, 规范监控信息接入管理

7、, 建立健全主设备台账,优化监控告警信息,提升集中监控缺陷管理水平。加强设备状态在线监测与分析管理, 提高入网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建立设备状态监测分析制度。第三,提升电网实时运行管控效率。推进调控业务融合,积极探索调控业务协同值班模式及运行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地、 县调层面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 实现调控运行班组作业标准化建设。开展断路器、 继电保护装置常态化远方操作, 有效缩短开关操作及保护装置投退时间, 提高现场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及对电网控制能力。第四,加强配网调控规范化管理。从设备新投、检修计划、调控运行、 新能源管理、 二次管理等方面完善配网调控管理体系,为建设好、管理好世界一流城市

8、供电网打下坚实基础。三、实现多维的业务协同运转紧紧围绕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 “五位一体 ”协同机制建设要求, 通过完善调控制度标准体系, 进一步理清工作界面,以流程驱动业务运转, 实现多维度的工作协同, 提升体系运转效率。第一, 建设完善的调控制度体系。 落实国网公司通用制度建设要求,建立覆盖省、地、县三级调控专业管理的制度体系,实现制度标准对新模式下调控业务的全覆盖。 以流程驱动业务运转,重点完善核心业务流程及标准操作程序编制,实现上线运转;进一步开展业务梳理,实现流程对制度的全覆盖。落实 “五位一体 ”建设要求,依托协同管理平台,完成管理制度、技术标准的拆分及与流程匹配,彻底解决

9、“两张皮 ”的问题,促进 “大运行 ”体系扎根落地。第二,实现上下级纵向工作协同。对上落实各项工作要求,主动积极承担各项重点工作,通过工作参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对下实现地县调业务一体化运作, 通过统一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规范化开展,加强管理力度,实现各项工作有效落地。强化电科院、信通公司、检修公司对 “大运行 ”体系的支撑作用,建立高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及业务评价机制。第三, 实现体系间的横向协同配合。 重点梳理调控机构与运检部、营销部门在设备监控管理及抢修指挥上业务的工作界面,明确相应的工作职责。 结合生产管理系统与调度运行管理系统贯通工作, 强化与运检部间的业务协作, 提高体系间在业务末端的融

10、合程度。积极参与营配信息梳理工作,提出应用需求,满足配网故障研判的应用要求。四、突出多方位服务、支撑作用有效发挥调控机构对于客户、 电厂等的多方位服务作用, 融入区域发展, 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模式与方式, 为电力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服务用电客户。建立高效的配网抢修指挥工作体系,标准化开展配网抢修指挥业务, 充分应用营配信息梳理成果, 提高抢修指挥及故障研判的准确性, 有效降低故障处理时间, 提高供电服务水平。第二,服务发电企业。加强电厂检修计划管理,合理规划年度、月度机组检修、停备安排。开展电网负荷分析,提高日前负荷预测准确率,优化安排日前联络线及发电计划。加强 “三公 ”调度管理

11、,强化滚动调节,实现关键指标的精确控制。第三,支撑公司发展。开展国际对标,跟踪世界先进电力企业调控业务现状与发展情况, 收集相关关键指标, 构建指标体系并对自身调控业务进行诊断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不断完善提升,构建卓越的调控管理体系。五、强化技术支撑系统建设以完善调度控制技术支持系统为核心, 不断深化各功能模块应用深度,有力支撑 “调控一体化 ”“调度一体化 ”业务开展;加强配电调控与抢修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封配网调控及抢修指挥业务的支撑。第一, 不断完善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省调层面根据业务需要,完善现有功能应用,不断扩充技术支持系统应用模块,提升系统的可用性、 易用性, 实现在一套系统

12、中完成全部业务应用。在地调层面建设地县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 推动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在地调层面的建设与使用。第二,推进配网技术支持系统建设。近期全部地、县调实现10 千伏配网图纸电子化, 完善图形修改工作机制。 远期加快配电终端建设,提高配电开关接入率,解决盲调问题。完善配电自动化主站功能,提高配电主站系统的实用化水平。第三, 完善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建设。 建设完善配网抢修指挥平台功能,实现上线运行,有效应用营配信息、融合信息、电网停电信息, 实现故障自动研判功能。 推动手持终端研发与现场应用工作。六、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实现 “大运行 ”体系高效运转,人才是关键。以实现调控中心岗位不断提升为载体

13、, 发挥调控专业管理与业务并重的特点, 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打造一支管理能力强、 技术水平高的调控人才队伍。第一,完善人员培训体系。开展科普、专业及应考培训,根据员工特点和岗位要求,实施差异化专业培养。开展岗位交流,梳理确定交流岗位、 方向、 时间, 扩大成才途径;实施以专项工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非常规和多个专业协同配合工作, 建立项目组, 应用项目管理模式, 提高人员参与广度, 促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与文字能力提升。第二,建立评价体系,激励岗位成才。综合考虑学历、工作年限、所获奖项等因素,建立调控中心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工作评价标准, 科学评估工作质量。 根据两个标准对员工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工作着力重点,实现对员工特长与潜能的挖掘,将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员工评优、专家评选等的参考依据。第三,建立培训管理系统。实现各专业题库录入、培训练习考试、中心全员培训情况记录等功能;建立中心全员成长经历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