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学说-(精品中医课件)_第1页
脏腑经络学说-(精品中医课件)_第2页
脏腑经络学说-(精品中医课件)_第3页
脏腑经络学说-(精品中医课件)_第4页
脏腑经络学说-(精品中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脏腑经络学说五脏与五行肝-木-春-开窍于目心-火-夏-开窍于舌脾-土-长夏-开窍于口肺-金-秋-开窍于鼻肾-水-冬-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的功能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一、心1.心主血脉主血;主脉。2.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气 狭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应。3.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和脉,其华在面,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4.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司味觉,表达语言素问六节脏象论篇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 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五脏的功能二、肺1.主气,司呼吸 肺主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1宗气-吸入清气和水谷精微之气2对全

2、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调节 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肺的气化,排出体内浊气;将脾气输布周身;调节腠理开合。 肃降-清肃,洁净和下降,吸入自然界清气;将清气及水谷精微之气布散; 肃清呼吸道内异物。3.通调水道-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4.肺朝百脉、主治节 治节-治理和调节。 素问 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5.肺主皮毛6.肺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7.肺开窍于鼻五脏的功能三、脾1.脾主运化-运化谷物;运化水液。 脾为后天之本。2.脾主升清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 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3.脾主统

3、血-统摄、固摄和控制4.脾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灵枢.本神因志而存变谓之思。5.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五脏的功能四、肝1.肝主疏泄, 通调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情志。2.肝藏血-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制约肝的阳气升腾。3.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4.肝开窍于目(精明)五脏的功能五、肾1.肾藏精 主生长、发育与生殖2.肾主水3.肾主纳气 纳-固摄、受纳4.肾主骨,生髓5.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其华为发。6.肾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的功能附肾气,肾阳,肾阴,命门1.肾气-人体生、长、壮、老、衰的根本。2.肾阳-元阳,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全身脏腑组织全靠肾

4、中阳气温煦。3.肾阴-元阴,对人体具有滋润、濡养作用。4.命门-右肾命门说;两肾俱称命门说;两肾之间为命门说;命门为 肾间动气说。古人称之命门无非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六腑的功能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六腑的生理特点: 传化饮食。故实而不能满,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素问五脏别论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七道关隘-七冲门 难经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口,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六腑的功能一、胆主要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 灵枢 本输胆者,中精之腑。 素问 灵兰秘典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又隶属奇恒之府

5、六腑的功能二、胃分上、中、下三部,即上、中、下脘。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腐熟水谷; 主通降,以降为合。 素问 玉机真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六腑的功能三、小肠小肠-管道器官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 1.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之盛器; 2. 在小肠内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化物-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泌别清浊-1.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 2.水谷精微吸收,食物残渣输送大肠; 3.小肠吸收水谷精微同时吸收大量水液。素问 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六腑的功能四、大肠大肠-管道器官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素问 灵兰秘典

6、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六腑的功能 五、膀胱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尿液为津液所化,在肾的气化作用而生成,素问 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 宣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六腑的功能六、三焦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三焦。 分布于胸腹腔、内外中,又称孤府。主要生理功能-通行元气;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 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全身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肠和膀胱多脏腑协作完成, 必须有三焦的气化,才能正常升降出入。六腑的功能六、三焦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和头面部。 上焦主气的生发

7、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胆脾胃。 中焦主运化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下焦-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包括大肠、小肠、肾和膀胱等。 后人将肝肾 、精血、命门原气归于下焦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五脏与六腑的区别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 素问 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 虚,故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者可泻

8、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脏腑的表里关系1.心与小肠2.肺与大肠3.脾与胃4.肝与胆5.肾与膀胱奇恒之府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而且又贮藏精气。脑 脑的生理功能-头者,精明之府 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 海论脑为髓之海。 素问 五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 魂、魄、意、志、神-心藏神,主喜;肝藏魂,主怒;脾藏意,主思;肺藏魄,主悲;肾藏志,主恐。奇恒之府女子胞主要的生理功能-天癸的作用; 冲、任二脉的作用; 心、肝、肾三脏的作用 主要与心、肝、肾和冲、任二脉相关。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精 精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

9、本物质。 广义:泛指精微物质; 狭义:生殖之精。 精的来源- 1.秉承父母; 2.后天摄入的后天之精。 精的作用-营养作用; 生殖作用。 精气血津液气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素问 六节藏象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精气血津液气的生成和来源:1.秉承父母的先天之精气;2.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3.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胃、肾等脏器作用。精气血津液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2.温煦作用;3.防御作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4.固摄作用;5.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升、降、

10、出、入”。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机调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协调平衡。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平衡失调。气机不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障碍。气滞-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气脱-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气结(或气郁)-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精气血津液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组成和分布:肾中精气所化生, 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和发育; 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 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精气血津液2.宗气:积于胸中之气 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气海,又称膻中 组成和分布:自然界清气和水谷精气。 聚集于胸中,

11、贯注于心肺之脉。 主要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 贯心脉以行气血。精气血津液3.营气: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又称荣气。 营与血可分不可离故称营血。 营气属阴,故又称营阴。 组成和分布: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 精华部分。 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 主要功能:有营养和化生血液。精气血津液4.卫气:运行于脉外之气。组成和分布:水谷精气所化生。 特性是“慓疾滑利”。 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 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熏于膏肓,散于胸腹。主要功能:1.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2.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3.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的排泄, 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等。精气血津液营气

12、与卫气 均来源于水谷精气,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二者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正常体温以及正常的防御外邪的能力。精气血津液血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的生成:由营气和津液组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精与血的关系:精藏于肾,血藏于肝。 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藏血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精血同源精气血津液血的功能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血行于脉中,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如环无端,运行不息。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资基础。 素问 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人的精神充沛,神志

13、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血气充盛,血脉调和与流利。 血的运行与五行的关系 血属阴,主静。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行脉中依赖 气的固摄作用。 心主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脾统血,脾气统摄血液行于脉中不溢于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肝藏血,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精气血津液津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质。 津液的生成与作用 津与液均来源于饮食,赖脾胃运化功能生成。 津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津液-滋润

14、和濡养的生理作用。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津液输布:饮食物入胃游溢精气 脾 转输(运化) 肺 (宣降、通调水道) 肾(清者,蒸腾气化由三焦布散于周身,浊者,注入膀胱。 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的运化,输布依靠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排泄通过肾的气化蒸腾经由三焦以汗液、尿液和呼吸排出水气。津液性状质清稀,流动性大质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功能滋润濡养共同点来源水谷精微来源水谷精微精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血的组成和生成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营气和津液是血的组成部分,均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

15、2.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血有赖于气的推动。即心气的推动, 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调达。 3.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 4.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 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帅,血为气之母。气和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2.气能化津:3.气能摄津,津能载气。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均为液体物质,有滋润和濡养作用,均属阴,均来源于水谷精气,故有津血同源。第四节 经络经络: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络.作用:在内连属于脏腑,在外连属于筋肉、皮肤。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 十五

16、络、浮络、孙络等。经脉-分正经和奇经。正经- 十二经脉。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奇经-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作用: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络十二经脉的名称*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上肢前 缘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中 线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后 缘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下肢前 缘厥阴肝经*少阳胆经中 线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后 缘经络经络走向、交接示意图 头 手 胸 三 阳 手三阴 足 手 腹 三 阳

17、 足 三 阴 足 经络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外 部内 部手三阴手太阴肺经胸旁 上肢内侧前 大指属肺,络大肠手厥阴心包经乳旁上肢内侧中中指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阴心经腋下上肢内侧后小指属心系,络小肠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鼻旁颈肩前上肢外侧前次指属大肠,络肺手少阳三焦经眉梢耳后颈肩后上肢外侧中无名指属三焦,络心包手太阳小肠经耳前颈肩胛上肢外侧后小指属小肠,络心经络十二经脉外 部内 部足三阳足阳明胃经目下面周颈前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次趾属胃,络脾足少阳胆经外眦头颞项侧胁腰侧下肢外侧中第四趾属胆,络肝足太阳膀胱经内眦头项第一侧线项后背腰第一、二侧线骶下肢外侧后小趾属膀胱,络肾,络脑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胸腹第三侧线下肢

18、内侧前、中大趾内属脾,络胃足厥阴肝经胁部阴部下肢内侧中、前大趾外属肝,络胆足少阴肾经胸腹第一侧线下肢内侧后足心小趾下属肾,络膀胱,络心分布规律经络表里关系阴经(里)手太阴 肺足少阴 肾足厥阴 肝手少阴 心足太阴 脾手厥阴 心包五行 金 水 木 火 土 相火阳经(表)手阳明 大肠足太阳 膀胱足少阳 胆手太阳 小肠足阳明 胃手少阳 三焦经络流注次序肺内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肺内 足厥阴肝经 手次指端 鼻旁 足大趾内端 足小趾端心中 手小指端 手无名指端 足大趾外端内眦胸中外眦经

19、络十二(四)经脉流注表 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足太阴脾 足阳明胃 任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少阴肾 足太阳膀胱 督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厥阴肝 足少阳胆手太阴肺经循行分布(视频)5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喉、胸、肺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疼痛等证。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分布(视频)110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足阳明胃经循行分布(视频)343 主治病

20、侯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病证。 足太阴脾经循行分布(视频)038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 手少阴心经循行分布(视频)305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分布(视频)5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

21、、目、咽喉病,热病,神经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视频)5-018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如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证。 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视频)434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妇科,前阴病,肾、肺、咽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

22、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视频)5-648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证。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视频)6-157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视频)6-441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

23、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证。 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视频) 7-145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奇经八脉督脉 循行分布(视频)7-443 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任脉循行分布(视频)7-627主治病侯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冲脉 冲脉(血海):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通全身

24、,能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脉之海。 循行分布:起于腹气街,与足少阴肾经并行挟脐上行 散布于胸中,再上行,经喉,绕口唇至目下。 主治病侯:腹部气逆而拘急。 冲脉无本经腧穴。 交会穴有:会阴、阴交(任命),气冲(足阳明),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带脉循行分布:起于季肋章门 穴, 斜下行到带脉、五枢、 维道,围绕一身如腰带。主治病侯:腹满,腰部觉 冷如坐于水中。 带脉无本经腧穴。 交会穴有:带脉、五枢、 维道(足少阴经)阴维脉 循行分布:起于足少阴经内踝之上的筑宾穴,沿小腿、 大腿内侧经腹部上于结喉之上,分别与任脉的天突、 廉泉交会而止。

25、主治病侯:心痛,忧郁。 阴维为病苦心痛,胁肋支满腹痛病。 阴维脉有维络诸阴经的作用。 阴维脉无本经腧穴。 交会穴有:筑宾、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阳维脉 循行分布:起于足太阳经足跟外侧金门穴,沿足少阳经 上至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 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主治病侯:恶寒发热、腰痛。 阳维为病苦寒热,头痛目眩体松懈。 阳维脉有维络诸阳经的作用。阳维脉无本经腧穴。交会穴有:金门(足太阳经),臑俞(手太阳经), 天髎(手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 阳白、头临泣、正营、目窗、承灵、脑空、风池、 阳交、肩井(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阴跷

26、脉循行分布:起于跟中足少阴经照海穴,沿内踝少 阴经向上,经大腿内侧、腹部、胸部, 经咽喉上头面与阳跷经、足太阳经会合, 止于足太阳经睛明穴。主治病侯:多眠,癃闭。 阴跷脉无本经腧穴。 交会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睛明(足太阳经)阳跷脉循行分布:起于跟中申脉,从外踝向上连系足太阳 仆参、跗阳;足少阳居髎;手太阳臑俞; 手阳明肩髃、巨骨;足阳明地仓、巨髎、 承泣;足太阳睛明。从肋胁后侧至肩,止 于足少阳风池。主治病侯:目痛从内眦起,不眠。 阳跷脉无本经腧穴。 交会穴:申脉、仆参、跗阳、睛明(足太阳),居 髎(足少阳),臑俞(手太阳),肩髃、巨骨 (手阳明),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络-十

27、二经别十二经别:从十二经别出的经脉。特点:起自四肢(离),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入), 上出于颈项浅部(出)。阳经经别从本经别出循 行体内后,仍回本经;阴经经别从本经别出循行 体内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合)。概括 “离、合、出、入”。作用:加强十二经相为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 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 对头面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了足 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十二经别别、入胸腹部出合足太阳足少阴入腘中,入肛至腘中,合太阳属膀胱,络肾,散心至肾,系舌本出于项足太阳足少阳足厥阴入毛际,入季肋间至毛际,合少阳属胆,上肝,贯心,挟咽与别俱行出颐颌中足少

28、阳足阳明足太阴至髀,入腹里至髀,合阳明属胃,散脾,通心,循咽与别俱行,络咽,贯舌本出于口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阴入腋入腋走心,系小肠属心,走喉咙出于面手太阳手少阳手厥阴入缺盆下腋三寸入胸中走三焦,散胸中属三焦,循喉咙出耳后手少阳手阳明手太阴入柱骨之下入腋走大肠,属肺入走肺,散大肠出缺盆手阳明经络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 之大络,称十五络脉。生理功能: 1.加强十二 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联系; 2.别络对其它络脉有统率作用,加强了人体前、后、 侧面的统一关系; 3.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 分布部位:十二经脉的别络都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系,任脉之络分布于腹,督脉之络分布于背,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侧。经络十五络脉(1) 络 脉 穴 名 分布部位手太阴络列缺腕上寸半,别(分支)走手阳明手厥阴络内关腕上二寸,别走手少阳手少阴络通里腕上寸半,别走手太阳手阳明络偏历腕上三寸,别走手太阴手少阳络外关腕上二寸,合手厥阴手太阳络支正腕上五寸,内注手少阴足阳明络丰隆外踝上八寸,别走足太阴足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