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师版_第1页
0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师版_第2页
0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师版_第3页
02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师版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2、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3、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学习难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疏通字词,将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学习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疏通字词句.【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文本相关常识】1、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 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

2、,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 整理了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 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了解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 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 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假设干章,不相连属;言 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 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 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

3、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二、诵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大意。三、借助工具书,疏通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侍)坐。子日:“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比)尔,毋吾以(“己”,止九也。盾(闲居,指平日 在家的时候)那么日:不吾知也(句式:宾语前置句)!,如吸(WA)知尔,那么(那么)W (以 何,做什么)哉? “子路率东(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日:“ t哪?国(拥有一下辆兵车的诸侯 国。占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T乘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中等国家),以(迫近。此处作 “夹”讲)乎(“于,在)大国之间,加之以卯旅(军队的通称),口(接着)之以以便(五谷 不熟为“饥

4、”,果蔬不熟为“馍”);由也为之,也”(笠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道,指 是非准那么)也。“夫子吧(嘲笑,这里指微笑)之。“求,尔何如? ”对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方,见方,方圆; 如:或者,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是民(使富足,使动用法)。 如其礼乐,以俟(笠饯)君子。”“赤,尔何如? ”对日:“非日能之,愿学焉。春旭本领(指诸侯的祭祀活动,其中以祭祀祖宗为代表。祭祖必 在宗庙(祖庙),故以“宗庙之事”泛指),如命1可(或者在诸侯的会.盟典礼中。如:或者,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会同:诸侯会盟),眼学巾(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5、端,礼服。章甫:礼帽。在这 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愿为个相(司仪官)焉。“点,尔何如? ”鼓瑟营(通“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等多(铿的一声,琴瑟声止住了。 铿,象声词,指弹瑟完毕时最后一声高音。尔,“铿”的词尾),舍瑟而作,对日:“异乎三子者 之攫(维)。”子日:”何伤(妨宣)乎?亦各言其志也。”日:“早春者(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莫:通假“暮”),春服即(B)成,冠 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冠者”指成年人)五六人,事于(夫 加冠以前的少年)六七人,浴乎沂(到沂河里去洗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沂,水名,在 今山东曲阜县南。此水因

6、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风乎那事(到舞雪台上吹吹风。风: 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考。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考” 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雪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雪”),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日:“吾与(赞许,同意)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日:“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日:“夫子何哂由也? ”日:“为国以礼,其言不寸(谦让),是故哂之。唯(句首语气词,表反问)求那么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那么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 能为之大?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第二课

7、时【学习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评判 学生的标准。【学习过程】一、学生讨论:L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2、根据内容,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二、学生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记叙文。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相对而言,本文走论语 中悬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不仅逼真地表 现了人物的思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所以还应该把它看成一篇记叙文。2、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第一段(从开头到“那么何以裁”):写孔子问志。第二段(从“子路奉尔对日”到“吾与点也”)

8、:写弟子述志。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三、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学生合作交流,师生明确。(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志向和什么性格特点?1、四弟子志向:子路一一治理“千柬之国”一“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再有一_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一“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一一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一“愿为小相”。曾皙_ “英春者,春服既成一咏而归。”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或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拟鲁莽、轻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

9、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 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 子中,子路年龄最大一一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拟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 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冉有:谦虚、实事求是(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那么说他只能治理一个 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 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那么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10、可见, 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为防止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 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 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 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沉着不迫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现代

11、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四、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评)(一)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1、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一一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一一惜之;曾皙一一与之2、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二)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着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 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从另一

12、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 那么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 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袅一“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既然也是治国 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 用。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

13、 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表达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三)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A.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 导消除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 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 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 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 鼓励。述志后,对曾皙的问题,孔子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B.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 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 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