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 =page 6 6页,共 =sectionpages 6 6页试卷第 =page 1 1页,共 =sectionpages 3 3页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1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白银成为主币晋商、徽商实力雄厚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清乾隆年间,在江西赣州苎麻产区,福建商人于春天发放苎钱,到夏季收获时将苎麻运走;在盛产棉布的无锡,一些商人开设棉花庄,专门以棉花向小生产者换取棉布。由此可见当时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C区域间长途贩运开始兴起D

2、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扩大3康乾时期,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的农户相互竞争,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千株”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这表明当时的广东地区A新的经济因素向农业领域扩散B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C农产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D传统的自然经济加速解体4据历史记载:明代松江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凡二百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清代大仓、海门等地“务本种稻者,不过十之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分之七八”。这反映明清时期A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松动B江南地区农产品商品化发展C传统的经济结构开始解体D经济作物在南方的广泛种植5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

3、,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3000吨,这些白银又基本流入了中国。这反映了A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海外贸易B马尼拉商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C中国在外贸中处于优势地位D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充满血腥6史载:康熙年间,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土地改种棉花。这一现象反映了A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B新型经营方式的出现C小农经济的彻底瓦解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7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C农业经营方式

4、革新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8明代农村出现不受“主仆名分”束缚的佃户;清律禁止地主私自苛责佃户或强占佃户妇女为婢妾。这些调整A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B导致了人身依附关系解除C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推动了新兴经济因素成长9下图所示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据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江浙地区A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社会B重农抑商有所松弛C发展成为全国经济中心D经济结构发生变化10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科技巨著附有大量插图,与文字珠联璧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性资料。下图反映了明朝工农业生产技术面貌,最有可能出自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资治通鉴11明清时期,戏曲在江南地区兴盛。秦淮河畔

5、开设众多观戏的茶楼酒馆,甚至有人刊刻戏曲剧作,“以娱民众”。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是A娱乐活动的丰富多彩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D民主色彩思想的兴起12清朝乾隆年间“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果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栀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则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保护森林、渔业资源C重农抑商D抑商和禁海13明朝嘉靖年间,常州府江阴县有21市10镇,清朝道光时发展为36镇;苏州府的常熟、昭文县境内,由明末的9市5镇增加到乾隆时的34市8镇。有些大市镇经济实力雄厚,“一个湖州城,不及半个南浔镇”的民谚妇孺皆知。明清江南市镇的发展表明()

6、A镇是乡村市场的较高层级B市镇成为正式行政建制C市镇增强了乡村经济活力D江南工商业经济繁盛14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商人的政治地位高于农民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1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6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

7、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改称京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则居江之南。自然之势也。成周以来,河南之都惟长安、洛阳,江南之都惟建康。【明】王鳌材料二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军事的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族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从这一点来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正确的。假如成祖当时不迁都北京,自以身当敌冲,也许在前两次蒙古人入犯时,黄河以北已不可守,宋人南渡之祸,又要重演一次了。据吴晗明史简述吴晗论明史整理材料三永乐帝像乃父一样期待元朝蒙古人最终成为明朝中国的一部分。他将首都设在北京,因为那个地点最适宜管理这样的领土。在任何情况下,永乐帝及其继承

8、者宣德帝(1426一1436年在位)都没有试图将草原排除在外。【美】阿瑟沃尔德隆长城从历史到神话材料四辽、金、元时期,北京已逐渐显露出作为控制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元朝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现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的有机结合上。正如钱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赖江南,当时遂创始有海运。南北相互依存,相互支持,集中反映着唐末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新趋势。只有统摄南北各自的优势,才能稳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才能有效管控农耕与游牧两大区域。成祖迁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转折,也是15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时代的定都难题,使大一统中国从此步入

9、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摘编自田澍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原多事带来的重大格局变化。(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二者肯定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相同理由。(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迁都北京的利弊。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刚外出,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刮者始分身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之力也。青衿士子在家闲,走长途而赴京试,则短褐至,芒鞋跣足,以一伞自

10、携,而各舆马之费,问之则千万金之家也,微人四威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阊里,非数十百万这称富也,有自来矣。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材料二嘉庆年间,朝鲜学者柳得恭来中国购朱子书,拜访纪晓岚。纪告诉他:“迩来风纪趋尔雅、说文一派,此等书遂为坊间所无,久为贵副使四处托人购之,略有着落矣此数书多在南方,故求之不易。”他感慨“程朱之学不讲,似已久矣。”当朝鲜使臣看到北京王公贵族公然到隆福寺等地开店买卖牟利的时候,做诗句云:“车声马迹厂西东,金宝珠玑四海通。百队旗亭谁是主?王公多是数缗翁。”朝鲜史料摘编(1)根据材料一,分析徽商“富甲天下”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和思相领域发生的变

11、化。18儒学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主脉,在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地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黜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尊,迪绝百流。遂乃兴学校,置博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梁启超饮冰室文集材料二理学家面对传统佛道的挑战,选择了担当精神,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语)的学术使命,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清人全祖望语)的理学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家深沉的忧患意识,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担当精神。宋明理学强调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

12、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周建标宋明理学中的积极精神及意义材料三(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韦政通中国思想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家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和人生观。说明理学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在十七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

13、家思想发展的认识。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材料二明清之际的文学继承了宋代风俗文化的特点,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绪。汤显祖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巨著;红楼梦是古代小说

14、的最高峰。冯天瑜中国文化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文学作品内容方面的主要特征并探究其原因。答案第 = page 2 2页,共 = sectionpages 2 2页答案第 = page 1 1页,共 = sectionpages 2 2页参考答案:1D2B3A4B5C6B7C8D9D10B11C12D13D14D15A16(1)变化政治中心南迁;民族交融加快;经济重心南移。(2)相同理由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抵御蒙古进攻;有利于国家统一,开疆拓土。(3)利北京处于农牧文明的交界地带,战略地位重要;辽金元长期经营奠定了北京的国都基础;元朝政治格局

15、提供了借鉴;相关的南北漕运、海运发达;顺应了唐宋以来南北民族交融的新趋势。弊中央政府直面蒙古威胁;远离经济重心,资源禀赋较差;削弱了明朝海防力量与海洋意识等。17(1)原因:有经商传统;团结互助;崇尚节俭。(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商业领域: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出现区域性商人团体(或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等。(任答三点即可)思想领域: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受冲击;程朱理学丧失活力。18(1)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局面;儒学独尊地位逐渐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认识论:“格物致知”。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理由:理学有利于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的民族精神的形成。(3)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