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工程施工工艺之隧道支护技术_第1页
地下工程施工工艺之隧道支护技术_第2页
地下工程施工工艺之隧道支护技术_第3页
地下工程施工工艺之隧道支护技术_第4页
地下工程施工工艺之隧道支护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下工程施工之隧道支护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第四章 隧道支护技术 概 述 坑道支护体系是由岩体和支护结构两部分组成的,在通常情况下,岩体是主要的承载单元,而支护结构是辅助性的,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支护结构也是主要的承载单元, 支护结构的基本作用: 保持坑道断面的使用净空; 防止岩体质量的进一步恶化; 承受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 使坑道支护体系有足够的安全度。第一节 概述 一个理想的支护结构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必须能与周围岩体大面积地牢固接触,即保证支护围岩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工作。接触状态的好坏,不仅改变了荷载的分布图形,也改变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由于施工方法、

2、支护类型的不同,两者的接触状态也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开挖和支护方法,两者的接触状态可作如下分类:第一节 概述分为A、B、C、D四类。 由于接触状态的不同,对围岩应力分布,对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四类接触状态的力学联系大致如图所示。 接触不同,在支护一围岩体系中发生的力学过程也是不同的,这在建立某种计算方法时是必须解决的, 现代支护理论的研究多数是以全面接触为出发点的。因此在施工作业时必须尽量实现这一点。 第一节 概述2、重视早期支护的作用,并使早期支护与永久支护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地工作。 过去在支护处理上,常分为临时支护和永久支护两种,临时支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暂时

3、地、迅速地控制坑道围岩的力学过程,为永久支护创造有利条件。只把永久支护作为基本的承载的支护结构,完全忽视了临时支护的作用。随着支护技术的发展,逐步把临时支护与永久支护合并考虑,临时支护亦作为永久支护的一个重要部分。 如: 喷射混凝土 锚杆支护、薄板混凝土支护、钢纤维喷混凝土。第一节 概述3、要允许坑道支护体系产生有限制的变形,以充分协调地发挥两者的共同作用。 要求支护结构刚度小,构造具有一定的柔性或可缩件。 允许坑道支护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形,充分发挥围岩的承载作用而减小支护结构的作用, 综合来说,使两者协调工作。 目前的支护结构,其刚度相对地降低很多,即以采用柔性支护结构为主。与过去的刚性支护结

4、构现灌混凝土衬砌相比,厚度有了大幅度减小。柔性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变形,使支护围岩中的应力重新调整。第一节 概述4、必须保证支护结构架设及时 前已指出,支护过晚会使围岩暴露,产生过度的位移而濒临破坏(极限平衡),因此,应在坑道围岩达到极限平衡之前开始发挥作用。 坑道开挖后要及时地、尽快地加以支护,其目的在于控制围岩的初始位移,这一点在埋深小、围岩差的情况下,尤其重要。 第一节 概述5、作为支护结构要根据坑道围岩的动态(位移、应力),及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改 适应不断变化的围岩状态。这一点在传统的木支撑条件下,也是较难实的,而用现代支护技术,则可采取分次喷射,增设锚杆或调整其参数(间距、锚杆直径和长度)

5、等方法来实现。 显然,某一种支护结构要完全满足上述技术要求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各种类型的支护结构有一正确的评价,以便根据变化的地质条件进行合理的选择。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一、根据其使用目的分类防护型支护 顶部防护,支护中最轻型者,不能阻止和承受岩体压力,仅用以封闭岩面,防止坑道围岩进一步恶化。通常是喷浆、喷混凝土或单独锚杆来完成的。构造型支护 基本稳定的岩体,长时间坑道不会失稳或破坏。此时力学行为是弹性的,支护构造参数只满足施工要求,如混凝土最小厚度、锚杆的最小直径及长度等。在这种情况下支护结构的构造参数,不由计算决定,是由施工构造决定。常用喷混凝土、锚杆和金属网、模筑混凝

6、土等支护构件。承载型支护 是坑道支护的主要类型。视坑道围岩的力学动态,分为轻、中、重型。视顶压力和侧压力大小,采用顶部支护和完全支护。 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二、根据采用的材料分类1、木支撑2、钢支撑3、锚杆和金属网支护4、混凝土和喷混凝土支护(1)混凝土支护、包括混凝土预制块支护(2)喷混凝土支护5、组合支护(1)钢支撑加背板(2)喷混凝土与锚杆(3)喷混凝土、钢支撑和锚杆等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三、各类支护结构的技术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木支撑:多数采用立柱或支架形式,直到不久之前(至少在欧洲、美国和亚洲)它还是广泛采用的,在长时间内是开挖支护的唯一手段。钢支撑:可迅速

7、架设并有足够的阻力,能变换支撑刚度,与围岩接触条件比木支撑好。在美国、欧洲等地,这种钢支撑大多数是不拆除的,作为永久衬砌的一部分。锚杆支护:是支护技术的一大进展,基本作用是从内部提高岩体的承载能力。预应力的锚杆更易形成主动的支护力,阻止岩体强度降低。一般说锚杆的支护阻力是不充分的,但可随时给以加强。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模筑混凝土支护:模筑混凝土支护能起到迅速有效地支护暴露岩体这样的目的。但模筑混凝土的厚度几乎不会小于0.300.40m,由此会使开挖成本增加。喷浆:是一种喷射3cm厚的水泥砂浆的方法,在50年代初代替了顶部防护木支撑,现在用来防止暴露岩面的风化,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喷混

8、凝土,即把掺有速凝剂和骨料的混凝土喷射在暴露岩面上(厚度5-15cm),使岩体在松弛之前得到加强和支护。 喷混凝土:支护方法最好,尤其在围岩紧密结合和迅速施喷方面。在岩体条件和坑道形状的适应性上,喷混凝土支护方法也是突出的,它的支护能力很高,并可随时进行加强。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四、隧道支护类型的选择 隧道支护类型的选择主要根据下述条件决定:(1)对预计的主要岩体类型的评价;(2)对岩体类别变化的适应性;(3)对很大的或特殊地压的适应性;(4)对地下水性质的适应性;(5)经济性;(6)作业时间消耗。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 支护 类型要求木支撑钢支撑锚杆加金属网混凝土支

9、护 混合支护防护混凝土喷浆喷混凝土钢支撑木喷混凝土钢支撑短锚杆喷混凝土钢支撑钢背板紧密接触1203-31 3 2全面接触1103-31 3 2迅速施设0130-31 2 2支护阻力小1213-22 3 3预加应力的可能性1120-01 2 1以后加强的可能性2231-32 3 2顶替造成的危害1-33-21 - -对岩体性质的适应性2211-32 3 3对坑道形状的适应性0131-31 3 2排水条件3132-33 3 1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 支护方法地质数 据 木支撑钢支撑锚杆加金属网防护混凝土喷浆喷混凝土钢支撑木背板喷混凝土钢支撑短锚杆喷混凝土钢支撑钢背板岩石强度高12303

10、22 1 0岩石强度中等1212022 3 2粘性土1202012 3 3松散土0200001 1 3高岩压或较小岩石强度22-301-2002-33-4 2裂隙间距小1202131 3 2裂隙间距大2131121 2 1很小分离度2132332 3 0很高分离度1212031 2 0张开裂隙1112021 3 0粘土充填裂隙1212031 3 3构造非对称1213031 3 2潮湿2322022 2 2挤入压力或强烈水流入1201001 2 3第二节 隧道支护结构分类及基本参数 0不可用的;1可用的;2合适的;3很好的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一、支护结构设计与计算的特点拱涵静

11、力学模式(结构荷载):长期以来,地下结构的计算一直采取拱涵静力学的力学模式。即支护结构为拱形推力结构,承受岩体的主动和被动荷载,这种简化与地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相差很大。但对有支护的坑道,如明挖隧道(浅埋地铁、明洞),采用拱涵力学模式,承受回填材料重量的结构与拱涵的工作状态是一致的。圆管(孔洞)静力学模式(岩体力学):现代岩体力学理论证实,在无支护坑道中,坑道本身是承载结构,工作状态接近于半无限或无限介质中的孔洞。其荷载效应不存在,是由岩体承载能力来负担,与拱涵力学模式完全不同。采用圆管静力学模式或半无限及无限介质的孔洞力学模式更为接近。 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 拱涵模式 圆

12、管模式明挖隧道 无限介质中的孔洞模式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 这两种力学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是支护结构与围岩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受力状态。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 地下结构的力学模式必须符合下述条件:(1)与实际工作状态一致,能反映岩体的实际状态以及围岩与支护结构的接触状态;(2)荷载假定应与在修建洞室过程(各作业阶段)中荷载发生的情况一致;(3)决定出的应力状态要与经过长时间使用的结构所发生的事故和破坏情况一致:(4)材料性质和数学表达要等价;只要符合上述条仲,任何计算方法都会获得合理的结果。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二、地下结构的设计模式 地下结构静力

13、学与地面工程结构的差异,(1)地面工程结构是抵抗荷载的。而隧道工程,岩体同时是工程材料、承载结构和荷载。(2)地面结构有大自由空间,构件是事先根据荷载决定的,并用公认的方法计算、验证。地下洞室的荷载是不明确的和变化的。(3)在地面建筑中,设计者能够计算与荷载假定相适应的结构的性质,在隧道工程中不能准确地计算出开挖岩体应力和变形的变化状态。(4)地面工程是根据计算、构造、经济考虑工程的材料,而洞室工程的重要构件岩体本身就是建筑材料。 依上所述,在隧道设计及计算中,有如下四种模式: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一)结构荷载模式 即传统的结构力学方法。它是把支护结构和周围岩体分割开来,把

14、岩体作为给定荷载,结构作为承载结构,岩体的承载能力既考虑在给定荷载中,也考虑在支护结构和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上(以抗力形式出现)。这种方法概念清晰、计算筒便,易为工程师们所接受,目前都是作为设计方法而被广泛采用的。该模式中,把隧道支护结构在力学上和构造上作为拱形结构来处理,这个思想是否合适和合理到何种程度要根据现在的认识经验去判断。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 用荷载结构模式计算隧道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荷载”处理上,它大致经历了下述三个阶段: 主动荷载模式 主动荷载十被动荷载模式 实际荷载模式 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 前两种模式是目前通常采用的,例如在没有抗力

15、的土体中常采用第一种模式,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采取了第二种模式,第二种模式考虑了结构和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局部地体现了隧道作为地下结构的受力特点,因此它是第一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保证抗力的存在,就必须保证结构与围岩之间的紧密接触。第三种模式是当前正在发展着的,实际上它与第一种模式是一致的,只不过荷载是实地量测的。 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二)岩体结构模式 即近代的岩体力学方法,它是把结构和周围岩体视为一体,作为共同的承载体系 即相互作用模式。这是我们目前在隧道设计中力求采用的或正在发展中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再依靠任何一种荷载假定,而是依靠结构与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类方法

16、中目前得到应用的有:特征曲线法(收敛约束法);剪切滑移破坏法;数值分析法(有限元法)。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1、特征曲线法 其的实质是;(1)决定隧道衬砌变形特征曲线;(2)决定岩体的变形特征曲线;(3)建立和求解隧道在岩体产生的荷载作用下变形和岩体在衬砌反作用的阻止下变形之间的协调平衡,决定于两个特征曲线,一是围岩收敛曲线(a线),确定与岩体的强度性质,应力应变动态等有关。二是支护结构的约束曲线(b线),决定于支护结构的刚度、材料性质及支护类型。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2、剪切滑移破坏法 以构造岩体破坏形态决定支护体系承载能力的,方法极其简单。但这种简化不是

17、从空洞的推理来取得的,而是通过对工程破坏的考察及模型试验结果提出的,它在实践中获得较广泛的应用。 这个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试验认为支护结构的破坏很少是由于弯曲而造成的,一般是由于侧壁的剪切破坏,然后按侧壁荷载和剪切破坏阻力之间的平衡进行计算。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3、数值分析法 考虑较多的初始条件和岩体及支护结构的特征,同时可以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如无拉分析、粘弹性分析、三维的空间效应分析等,但这些分析都是在一定的前提下进行的,只有前提是正确的或者是可以接受的,计算结果才可能是值得信赖的。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三)信息反馈设计模式最近几年由于量测技术、计算

18、机技术的发展和渗透,地下工程结构体系的信息设计和施工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所谓的信息设计和施工,实质上是通过施工前和施工过程中的大量信息(情报)来指导设计和施工,以期获得最优地下结构物的一种方法,日本把这种方法叫做情报化设计和施工。也有的叫“现场观测设计方法”,隧道工程的信息设计和施工,其流程如图所示。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第三节 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特点及设计模式(四)经验设计模式从当前地下工程设计现状来看,多数情况是依靠经验设计的,甚至有的提出“在隧道力学中不可能进行计算,只能给以必要的假设”,并指出“首先是提出一个大致简化的力学模型,然后根据某些经验和工程师的直观来判断”,

19、经验设计的原则大致是:(1)对围岩要有一个分级,根据隧道的地质调查结果编制。(2)编制适合各级围岩的支护体系参数;(3)编制适合各级围岩的施工流程;(4)进行施工量测,掌握岩体动态,及时修改支护参数及施工流程。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一、 喷锚支护与传统支护的区别(一)对围岩和围岩压力的认识传统支护设计是建立在围岩“松散压力”基础上。 锚喷支护设计是建立在围岩变形而形成的形变压力。(二)围岩与支护间相互关系上 传统支护把围岩与支护分开去考虑,形成“荷载结构”体系。 锚喷支护把围岩与支护视作统一体,组成“围岩支护”体系。(三)支护功能与作用原理上传统支护是产生的荷载而存在,是防止围岩

20、崩塌,作用是被动消极的。 锚喷支护是以围岩稳定为目的,立点是及时加固围岩。作用是主动积极。(四)设计计算方法上传统支护设计与一般结构物没有本质差异,不同处是荷载确定要分析复杂的围岩,考虑围岩“抗力”作用。 锚喷支护是把围岩与支护视作共同作用的统一体。荷载是岩体地应力,围岩与支护共同受载。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二、锚喷支护的特点比传统支护优越,主要是在机理和工艺上具有独特的工作特性。 (一)及时性由于工艺本身的原因,能做到支护及时迅速,可在挖掘前超前支护,喷混凝土早强和全面密贴性能,保证支护及时和有效性。 (二)粘贴 性 喷混凝土同围岩能密贴粘结。产生三种作用: 1、“联锁”:将被

21、裂隙分割的岩块粘联在一起,使岩块咬合镶嵌 2、“复合”:围岩与支护结成一个复合体,保证二者径向和切向上都共同工作。、“增强”:由于喷射混凝土充填围岩凹穴,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同时减少了围岩应力集中。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三)柔 性锚喷支护属于柔性薄型支护。虽然喷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但其施工工艺上的特点,与岩体密贴粘结,使它有可能喷得很薄,所以呈现一定柔性,这种柔性可通过分次喷层的方法进一步发挥。锚杆也属柔性支护,因其加固的岩体,可以允许岩体有较大的变形而不破坏,甚至能同被加固的岩体作整体移动,仍能保持相当大的支撑抗力。(四)深入性所谓深入性指锚杆能深入岩体内一定深度加固围岩的。

22、按一定方式、间距布置的锚杆群,可以提高围岩锚固区的强度和整体性,改善围岩应力状态。 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五)灵活性是锚喷支护十分重要的工艺恃点,其主要如下方面:(1)锚喷支护的类型和参数可根据各段不同的地质条件而随时调整。(2)施作工艺的可分性(3)广泛的适用性(六)封闭性喷混凝土能及时施作,全面密贴,能及时阻止洞内水对围岩的侵蚀,并阻止地下水的渗流。三、锚喷支护各支护类型的功能()喷射混凝土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 喷射混凝土的作用与效果 概念图(1)支承围岩喷层与围岩密贴粘结,防止围岩强度恶化阻止不稳定块体的塌滑。(2)“卸载”作用能有控制使围岩在不出现有害变

23、的前提下,进入一定的塑性:从而使围岩“卸载”。(3)填平补强围岩填充表面凹穴,使裂隙分割的岩块层面粘联,保持岩块间的咬合、镶嵌作用。(4)复盖围岩表面喷层直接粘贴岩面,形成防风化和止水的防护层:并阻止节理裂隙中充填物流失。(5)阻止围岩松动紧跟掘进及时进行支护,早期强度较高,能及时向围岩提供抗力,阻止围岩松动(6)分配外力通过喷层把外力传给锚杆、网架等,使支护结构受力均匀分担。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 锚杆的作用效果 概念图(1)支承围岩限制约束围岩变形,并向围岩施加压力,洞室内表面附近的围岩保持三轴应力状态,制止围岩强度的恶化。(2)加固围岩系统锚杆的加固,使围岩中松动区的节理裂

24、隙、破裂面等得以联结,有助于裂隙岩体和松动区形成整体成为“加固带”。(3)提高层间摩阻力形成“组合粱”对于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状围岩,用锚杆群能把数层岩层连在一起增大层理间摩阻力,从结构力学观点来看,就是形成“组合粱”。(4)“悬吊”作用指防止个别危岩的掉落或滑落,用锚杆将其同稳定围岩联结起来加固局部失稳的岩体。(二)锚杆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 钢筋网的作用效果 概念图防止收缩裂缝,或减少裂缝数量和限制裂缝宽度(2)提高支护的抗震能力。(3)使喷层应力得到均匀分布,改善其变形性能,增强锚喷支护的整体性(4)增强喷层的柔性。(5)提高喷层承载力,承受剪力和拉力。(三)钢筋网第四节 锚喷

25、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四、锚喷支护设计与施工的基本原则 锚喷支护合理设计与施工原则应从各方面体现代支护原理,以期达到技术上可靠和经济上合理的目的。下述的原则虽然目前还不能完全以定量的关系反映出来,然而它对指导锚喷支护的设计和施工却是十分重要的。(一)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围岩不出现有害松动 1、在洞室的布置和造型上应适应原岩应力状态和岩体的地质、力学特征,尽量争取一个较好的受力条件。 2、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围岩强度的恶化。 3、合理利用开挖面的“空间效应”,抑制围岩变形。 4、尽量减少其他外界因素(主要是水和潮气)对围岩的影响。 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二)调节控制围岩变形,在不

26、进入有松动的条件下适度发展,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围岩自承能力1、初期支护采用分次施作的方法。2、调节支护封底时间(三)保证锚喷支护与围岩形成共同体由于计算模型中把支护和围岩视作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因此在设计施工中要求保证实现围岩、喷层和锚杆之间具有良好的粘结和接触,使三者共同受力。(四)选择合理的支护类型与参数并充分发挥其功效1、支护类型的确定应根据围岩地质特点、工程断面大小和使用条件要求等综合考虑。 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2、支护参数的设计应贯彻“等强度支护”的设计思想和整体加固与局部加强相结合的原则。3、选择合理的锚杆类型与参数,在围岩中有效形成承载圈。4、选择合理的喷层厚度,充

27、分发挥围岩和喷层自身的承载力。5、合理配置钢筋网6、合理选择钢支撑(五)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六)依据现场监测数据指导设计施工第四节 锚喷支护的力学作用及锚固机理五、锚喷支护的设计方法 一般采用类比、分析、监控相结合的设计法。 基本思想是:以现代支护理论为基本原理,围岩勘测分类先行,贯彻设计和施工全过程,现场工程监控量测为初步与最终两个设计阶段的纽带和信息反馈的定量依据,理论分析计算从实质和规律性上进行定性指导,互补互校,综合判断洞室的稳定性和指导锚喷支护的设计与施工。 设计和施工的程序是: 工程类比法先行初步设计(依据有关锚喷支护技术规范), 选择适当的理论计算方法,分析洞室稳定性,验算初步设

28、计的支护参数; 施工中对“围岩支护”力学动态现场监控量测,提供的信息,把原设计和施工不符部分变更为适合现场实际。第五节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及工程实践一、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基本特点 钢纤维喷射混凝土是在普通喷射混凝土中,拌入适量钢纤维后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它改变了普通混凝土的脆性弱点,具有高强度、大变形及破坏后存在较高残余强度的特点。使喷射混凝土的韧性、冲击阻力、抗弯强度、抗剪强度、耐用系数和疲劳极限等都得到极大改着。其柔性大大超过了普通喷射混凝土,抗弯强度大约增加50100%,抗压强度可以提高3050,韧性及冲击阻力也比一般喷射混凝土提高数倍。 第五节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及工程实践二、钢纤维喷射混

29、凝土工艺流程 钢纤维混凝土的喷射工艺流程,亦基本采用干式、潮式、湿式和SEC喷射混凝土的工艺流程。三、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应用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己在边坡加固、矿山、隧道、大坝工程以及其它工程中获得应用。 第六节 格栅支护的力学作用及工程实践一、概 述钢拱架系采用L、U、I字型和钢轨等型钢,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用整榀安装或拼装方法,使用于地下工程的一种支护结构。格栅是由钢拱架支撑发展而来,它是由钢筋焊接而成的构架,是隧道及地下工程中一种新型的支撑形式。它是随着新奥法(NATM)的发展而出现的。象喷混凝土支护工艺已成为新奥法的要素之一一祥,格栅喷混凝土支护也己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成为新奥法的一项革新。

30、第六节 格栅支护的力学作用及工程实践二、格栅(钢拱架)的使用条件格栅(钢拱架)使用条件为:(1)自稳时间很短的围岩,在锚杆或喷射混凝士支护发挥作用前,可能发生围岩失稳或塌坍危险时。(2)浅埋、偏压隧道,当早期围岩压力增长快,需要提高初期支护的早期强度和刚度时。(3)在难以施作锚杆、喷射混凝土的砂卵石、土夹石或断层泥等地层,大面积淋水地段,以及为了抑制围岩大的变形态增加支护抗力时。(4)当需要施作超前支护,设置格栅(钢拱架)作为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等)的支承构件时。第六节 格栅支护的力学作用及工程实践第六节 格栅支护的力学作用及工程实践第六节 格栅支护的力学作用及工程实践可缩式钢构架第七节新型

31、支护技术的发展高强喷锚技术一、概 述1、普通与高强喷混凝土由单一掺加速凝剂生产的C15C20喷混凝土,称为普通喷混凝土;由复合硅灰、高效减水剂等外加料生产的、兼有抗渗性的C30C40喷混凝土,称为高强喷混凝土。2、普通与高强锚固由传统岩土锚固技术形成的锚固,称为普通锚固;由现代岩土锚固技术原理,形成的锚固称为高强锚固。它既继承传统锚固技术的作用原理,又发挥锚杆对围岩施加预应力、注浆加强、杆体挤压地层的作用,改善围岩物理力学性质,使之自己承担荷载,而且具有高时效和耐久锚固效能。3、高强锚喷技术它由高强抗渗喷混凝土与高强锚杆(索)联合,以充分利用围岩自承荷载;早强、高强、耐久;兼有抗渗、结构饰面特

32、征为标志。第七节新型支护技术的发展高强喷锚技术二、新型高强锚固技术的特殊应用1、浅埋隧道洞顶地层对拉锚固通过在地面预成孔,设置锚碇,事先置入对拉锚杆。在隧道开挖时,及时加设垫板,对洞顶地层施加张力,可提高地层自承能力。2、隧道间“岩墙”对拉加固当两座隧道间距较小时,对其间“岩墙”施加对拉锚固,或注浆加固,可使其处于三维应力承荷状态,提高自稳及承荷能力。用此复合隧道边墙,可组成承荷力强大的人工柱墙结构。用此方法,可减小隧道间距。3、隧道抗偏压锚固在隧道内使用预应力锚索,可平衡地层偏压,均布地压状态,减少隧道结构偏压引起的变形,减少结构工程数量。4、大跨隧洞减跨锚固对平顶、坦形拱、大跨度隧洞,在洞顶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