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技术认知课件_第1页
汽车新技术认知课件_第2页
汽车新技术认知课件_第3页
汽车新技术认知课件_第4页
汽车新技术认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汽车新技术认知 第 2 页汽车新技术认知3.1 发动机新技术3.2 汽车底盘新技术3.3 汽车车身新技术3.4 汽车电子电控技术3.5 汽车排放后处理技术 第 3 页 第 4 页 第 5 页3.1 发动机新技术汽油机燃油喷射技术汽油机燃油喷射技术主要有进气歧管喷射技术、缸内直喷技术和复合喷射技术等,其中进气歧管喷射技术是目前的主流,缸内直喷技术日渐普及,复合喷射是未来发展方向。进气歧管喷射技术是指喷油器安装在进气歧管上,喷油器把汽油喷入进气歧管中,喷入的汽油和空气在进气歧管中混合,在进气行程被吸入气缸。再利用时间和空间的均质混合,完成可燃混合气的形成,点火燃烧做功。 第 6 页3.1.1 汽油

2、机燃油喷射技术缸内直喷(GDI)技术是将高压喷油嘴设置在进排气门之间,直接将燃油喷射在缸内,在气缸内直接与空气混合。ECU可以根据吸入的空气量精确地控制燃油的喷射量和喷射时间,高压的燃油喷射系统可以使油气的雾化和混合效率更加优异,使符合理论空燃比的混合气体燃烧更加充分,从而降低油耗,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能。 第 7 页3.1.1 汽油机燃油喷射技术复合喷射的基本构思是将发动机每个循环所需的燃油量分为两部分进行喷射,一部分如进气歧管喷射方式,由进气歧管进入缸内,该部分燃油在进气歧管中与空气形成均质稀混合气分布在整个燃烧室内;另外一部分由缸内喷油器直接喷入燃烧室内,该部分燃油将火花塞附近的混合气适当

3、加浓,达到在发动机不同负荷下,实现最理想的空燃比或者过量空气系数。 第 8 页3.1.2 柴油机燃油喷射技术现代先进的汽车柴油机一般采用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它涉及电控、高压、共轨3种技术。(1)电控。电控是指燃油喷射系统由柴油机ECU控制,ECU对每个喷油器的喷油量、喷油时刻进行精确控制,使柴油机的燃料经济性和动力性达到最佳的平衡。传统柴油机由机械控制,控制精度无法得到保障。(2)高压。高压是指喷油系统压力比传统柴油机要高出2倍多,最多能达到200MPa。压力大,雾化好,燃烧充分,从而提高动力性,最终达到节油的目的。(3)共轨。共轨是指在由高压油泵、压力传感器和ECU组成的闭环系统中,将

4、喷射压力的产生和喷射过程彼此完全分开的一种供油方式。 第 9 页3.1.2 柴油机燃油喷射技术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组成 第 10 页3.1.3 发动机燃烧技术分层燃烧缸内分层燃烧技术通过二次喷油实现分层燃烧。发动机在进气行程活塞移至下止点时,ECU控制喷油嘴进行一次小量的喷油,使气缸内形成稀薄混合气;在活塞压缩行程末端时再进行第二次喷油,这样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混合气相对浓度较高的区域(利用活塞顶的特殊结构),然后利用这部分较浓的混合气引燃气缸内的稀薄混合气。 第 11 页3.1.3 发动机燃烧技术稀薄燃烧稀薄燃烧技术就是利用稀混合气驱动发动机做功的一种技术,喷油嘴喷出的少量燃油通过活

5、塞头的特殊导流槽与空气混合,并使浓度最高的油气混合气在火花塞附近达到点燃浓度的下限,进而由火花塞点燃。随后周围的稀薄混合气也可被明火引燃,实现用最少的燃油达到燃烧的目的。 第 12 页3.1.4 发动机增压技术发动机增压是将进入发动机气缸的空气或可燃混合气预先压缩或压缩后再加以冷却,以提高进入气缸的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密度,从而使充气质量增加,并在供油系统的适当配合下,使更多的燃料很好地燃烧,达到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比功率、改善燃料经济性、降低废气排放和噪声的目的,这样的发动机称为增压发动机。发动机增压技术主要有涡轮增压、机械增压和复合增压。 第 13 页3.1.4 发动机增压技术传统涡轮增压技术

6、是在普通发动机上加装涡轮增压器,利用发动机运转产生的废气驱动空气压缩机,提高发动机进气量,从而提升发动机功率与转矩。 第 14 页3.1.4 发动机增压技术可变增压涡轮叶片几何技术。 第 15 页3.1.4 发动机增压技术涡轮增压中冷技术 第 16 页3.1.4 发动机增压技术机械增压技术是在普通发动机上加装机械增压器,通过曲轴的动力带动一个机械式的空气压缩机旋转来压缩空气的。 第 17 页3.1.4 发动机增压技术双涡轮增压技术。 第 18 页3.1.4 发动机增压技术涡轮机械双增压技术。 第 19 页3.1.5 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可变气门正时(VVT)技术是在特定的发动机工况下,通过控制进

7、气门开启角度提前和延迟来调节进排气量和时刻及改变气门重叠角的大小,来实现增大进气量和进气效率,更好地组织进气涡流,调节气缸爆发压力与残余废气量,来获得发动机功率、转矩、排放、燃料经济性、舒适性等综合性能的改善,从而解决传统固定配气相位发动机的各项性能指标之间相互制约的技术矛盾。 第 20 页3.1.5 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可变气门正时系统主要由VVT油路系统、相位调节器、机油控制阀、各种传感器等组成,相位调节器为该系统的执行器,而机油控制阀为该系统的控制器 第 21 页3.1.5 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宝马发动机电子式VVT系统结构示意图 第 22 页3.1.5 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丰田的可变气门正时

8、系统VVT-i 第 23 页3.1.5 发动机可变气门技术奥迪的AVS可变气门升程系统 第 24 页3.1.6 发动机可变压缩比技术可变压缩比(VCR)技术能够帮助汽油发动机达到更低的燃料消耗率。目前可变压缩比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可变压缩比,即随着负荷的变化连续调节压缩比,以便能够在从低负荷到高负荷的整个工况范围内都提高热效率;另一类是双级可变压缩比。 第 25 页3.1.7 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是指能够根据道路情况或者驾驶员驾驶状态对发动机气缸工作状态进行调节的一项节能新技术,在不需要大功率的输出时,控制关闭一部分气缸,以减少燃料消耗。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可变气缸技术有VCM

9、、MDS、ACT等。 第 26 页3.1.7 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可变气缸管理(VCM)是本田公司所拥有的一种可变气缸管理技术,它可以在汽车行驶时将发动机的个别气缸关闭,让一台3.5LV6发动机在3缸、4缸、6缸之间变化,排量则在1.753.5L变化 第 27 页3.1.7 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多段式排气量调节系统(MDS)是奔驰特有的发动机技术。 第 28 页3.1.7 发动机可变气缸技术ACT翻译成中文是主动式可变气缸管理系统,是德国大众公司研制的主动式可变气缸管理系统,是可变气缸技术首次被使用在小排量车型上 第 29 页3.1.8 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发动机自动启停技术是指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临时

10、停车(如等红灯或交通堵塞)时,发动机自动熄火,当需要继续前进时,系统自动重启发动机的一套系统。 第 30 页3.1.9 发动机新技术应用实例福特1.0L EcoBoost发动机 第 31 页3.1.9 发动机新技术应用实例宝马1.5L涡轮增压发动机 第 32 页3.1.9 发动机新技术应用实例第3代大众EA388 1.8T发动机 第 33 页3.1.9 发动机新技术应用实例沃尔沃Drive-E T5 2.0T发动机 第 34 页3.1.9 发动机新技术应用实例斯巴鲁2.0T水平对置发动机 第 35 页3.1.9 发动机新技术应用实例道奇3.0T柴油V6发动机 第 36 页3.1.9 发动机新技

11、术应用实例雪佛兰6.2L V8发动机 第 37 页3.1.9 发动机新技术应用实例道奇6.2L机械增压V8发动机 第 38 页3.2 汽车底盘新技术传动系统新技术主要有电控多片离合器、9AT自动变速器、碳纤维传动轴、限速差速器以及纯电动汽车传动系统、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统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传动系统。 第 39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电控多片离合器主要用于四轮驱动汽车 第 40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电控多片离合器主要分为输入箱、主离合器部分、电磁离合器部分、凸轮机构和输出轴 第 41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9AT自动变速器 第 42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碳纤维传动轴

12、第 43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限滑差速器在需要车轮同步转动时,限制转速差,尽可能让转速同步,以保证车辆正常的行进。 第 44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纯电动汽车主要由驱动电机系统、电源系统、整车控制器和辅助系统组成,有多种传动系统形式 第 45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传动系统 第 46 页3.2.1 传动系统技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传动系统 第 47 页3.2.2 行驶系统技术汽车行驶系统新技术主要有空气悬挂、电控主动液压悬架和轮胎新技术。空气悬挂是指采用空气减震器的悬挂,主要是通过空气泵来调整空气减震器的空气量和压力,可改变空气减震器的硬度和弹性系数 第 48

13、页3.2.2 行驶系统技术电控主动液压悬架最大的特点在于可手动调节悬架高度,并能自动调节减震器的刚度和阻尼 第 49 页3.2.2 行驶系统技术轮胎新技术有米其林无空气轮胎、米其林柔性车轮技术、倍耐力Cyber Car技术 第 50 页3.2.2 行驶系统技术赛轮RFID智能轮胎和玲珑绿色发电轮胎 第 51 页3.2.3 转向系统技术转向系统新技术有四轮转向系统、90转向系统和线控转向系统等。3.2 .4 制动系统技术2022/7/24汽车制动系统新技术有陶瓷制动盘、电传制动系统和线控制动等。3.2 .4 制动系统技术2022/7/24电传制动系统是利用传感器感知驾驶员踩下刹车的力度和速度,并

14、将信号处理之后传给制动泵中的电机,在机电放大机构的驱动下,推动制动泵工作,从而实现电控制动,3.2 .4 制动系统技术2022/7/24线控制动简单理解就是电开关版的碟式刹车,不需要再经过油压转换,直接让电控单元驱动活塞,夹紧制动片以达到刹车制动效果,从而直接实现“电”信号对制动系统更直接的管理。3.3 汽车车身新技术2022/7/243.3 汽车车身新技术2022/7/243.3 汽车车身新技术2022/7/243.3 汽车车身新技术2022/7/243.3 汽车车身新技术2022/7/243.3 汽车车身新技术2022/7/243.4 汽车电子电控技术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是汽车主动

15、安全装置的代表,其作用是在制动过程中防止车轮抱死,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性、转向控制能力和缩短制动距离,使汽车制动更为安全有效。2022/7/243.4.2 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EBD)系统是在ABS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系统。它可以在制动时控制制动力在各轮间的分配,更好地利用车轮的附着系数,不仅提高了汽车制动的稳定性和操纵性,而且使各个车轮能够获得更好的制动性能,缩短制动距离,提高安全性。2022/7/243.4.3 汽车驱动防滑系统汽车驱动防滑系统(ASR)是ABS技术的延伸和扩展,可根据汽车的行驶行为使汽车驱动轮在恶劣路面或复杂路面条件下得到最佳纵向驱动力,

16、能够是在驱动过程中,特别是在起步、加速、转弯等过程中防止驱动车轮发生过度滑转,使汽车在驱动过程中保持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能力及提高加速性能等。2022/7/243.4.3 汽车驱动防滑系统2022/7/243.4.4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是汽车新型的主动安全系统,是汽车ABS和ASR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车辆转向行驶时横摆率传感器、横向加速度传感器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通过电子控制单元控制前后、左右车轮的驱动力和制动力,确保汽车行驶的侧向稳定性2022/7/243.4.4 汽车电子稳定控制系统2022/7/243.4.5 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

17、(ACC)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车辆纵向运动进行自动控制,以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保障行车安全,并通过方便的方式为驾驶员提供辅助支持。2022/7/243.4.5 汽车自适应巡航控制系2022/7/243.4.6 轮胎气压监测系统2022/7/243.5 汽车排放后处理技术汽车排放是指从发动机尾气中排出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等有害物质,这些一次污染物还会通过大气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等二次污染物。另外,汽车排出的CO2将产生全球性的温室效应,使大气气候异常,气候异常又将引发飓风等自然灾害,如果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一倍,温室效应气温将

18、上升1.54.5。2022/7/243.5.1 汽油车排放后处理技术汽油车排放后处理技术主要有三元催化转换器、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和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等。三元催化转换器不仅能促使CO、HC的氧化反应,而且能促使NOx的还原反应,能同时实现3种有害成分的净化2022/7/243.5.1 汽油车排放后处理技术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2022/7/243.5.1 汽油车排放后处理技术燃油蒸发排放控制系统2022/7/243.5.2 柴油车排放后处理技术柴油车排气后处理技术是指在柴油车发动机排气系统中,能通过各种理化作用来降低排气中污染物排放量的装置,目前主要有选择性催化还原器、氧化型催化转化器、颗粒过滤器、颗粒氧化催化转化器、稀燃NOx捕集器和联合控制技术等。QC/T8292010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试验方法规定了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适用于柴油车排气后处理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