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_第1页
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_第2页
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_第3页
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_第4页
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敦煌学创始期对敦煌藏经洞所出写本的研究,肯定了其研究具有“先行意义。尤其是王氏对敦煌写本中一些重要文学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绍、研究,不仅促进了相关资料的陆续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学研究的基矗王氏在治学方法上树立了正确处理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三者关系和在研究中继承和开展了“二重证据法;王氏是早期敦煌学研究中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楷模,各国的相关机构应为推进学术、文化大交融早日刊布相关资料。【关键词】王国维/敦煌遗书/敦煌学/“二重证据证/治学方法第三篇: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跋王氏作此跋时,已经知道敦煌遗书中的?云谣集杂曲子

2、?共三十首,有假设干曲调,但他当时只见到“狩野博士录出者,?凤归云?二首、?天仙子?一首而已。因此,他在将这三首曲词与其他唐人之作进展比拟分析后,从两首?凤归云?词的“句法与用韵,各自不同,得出“可见唐人词律之宽的结论;从?天仙子?词的“特深峭隐秀,惊叹“堪与飞卿、端己抗行。同时也发出感慨:“惜其余二十余篇不可见也大约在1924年1月间,王氏接到罗振玉寄来的法藏本(P.2838)?云谣集?十八首,又补写跋语:“癸亥冬,罗叔言先生寄巴黎写本至,存十八首,惟?倾杯乐?有目而佚其词,三十首中但佚十二首耳。故?观堂集林?卷二十一以双行小字缀于跋尾。第四篇:唐写本残小说跋此跋据狩野所录S.2630卷残文

3、作,原卷缺题,王氏断为记述唐太宗入冥故事的“小说,并首先说明狩野博士已有考证文字发表于?艺文?杂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氏除引述?朝野佥载?、?梁溪漫志?的记载外,还引征了?崔府君祠录?、?显应观碑记?的材料,考订了唐太宗和崔子玉故事的源流。此类入冥故事在敦煌写本中还有不少,可惜当时王国维未能看到。崔府君的故事在蒲州一带流传甚广,山西省现存的碑刻中也保存了他的传说。还应该指出,王氏将此残文定名为小说是比拟准确的,后来王重民先生将此类故事编入?敦煌变文集?,反倒不科学了。第五篇:唐写本?季布歌?孝子董永传?残卷跋此跋的?季布歌?应据狩野所录S.5440残卷而作,?孝子董永传?那么据S.2204卷

4、录文作。前卷残文,罗振玉编入?敦煌零拾?印行;后卷,编入?佛曲三种?。王氏此跋甚短,最早编入?观堂集林?别集,1959年中华书局重佣观堂集林?,删去一些文章,此跋亦被删却,故少为人知。跋全文如下:“二残卷皆用七言叙故事。?季布歌?与?史?、?汉?本传合,?巴黎书目?亦有之。?董永传?与?御览?四百十一所引刘向?孝子传?合。寥寥四十余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非常遗憾的是,当时王氏虽提及巴黎也有?季布歌?藏本,却不知道英国所藏S.5439与S.5441两卷亦是同一作品,而且后者首尾完好,还有“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岁四月十日记孔目学仕郎阴奴儿自手写季布一卷的尾题。三卷编号相连,却未能抄录较为完好的两卷,这

5、当然是狩野君的遗憾,也是王国维的遗憾,否那么,当时对这一作品的整理与研究将会深化得多。第六篇:唐写本回文诗跋此跋更短,只有十七字,故?王国维遗书?亦失收,?王国维文集?编入第一卷“文学散论中,可惜未说明来源。2P45跋云:“右回文诗,由中心至边旁读之,得五言八句。王氏所见,不知是否亦狩野录文。王氏所云“回文诗,其实是英藏S.5644卷由中心向外顺时针方向读的一首五言诗,绘成方型诗图,右上方原题为“方角书一首,左下角有“怀庆书三字。对该写本年代,中日学者尚有不同意见。3P895敦煌写卷中这类用特殊形式抄写的诗歌还有假设干,如系统整理研究其类型,对唐诗的传播研究肯定会大有裨益。1920年,在上述跋

6、文的根底上,王国维在?东方杂志?第17卷第8号上发表?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一文,除依次介绍?秦妇吟?、?季布歌?、?董永传?、?唐太宗入冥记?、?春秋后语?卷背唐人词及?云谣集杂曲子?外,还以较多文字述及敦煌本?太公家教?,以说明“唐代不独有俗体诗文,即所著书籍,亦有平浅易解者。将著名的文人之作?秦妇吟?归入“通俗诗,又认为?太公家教?乃“唐时乡学究之所作,这都是从流传的范围、启蒙教育的角度着眼来分析作品,确已脱离了“旧学的窠臼。1925年暑期,王国维应清华学生会之邀作公开演讲,题目为?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见之学问?,在第三局部“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唐人所书卷轴的末尾,列举从“己酉冬日

7、(1909)到“戊午(1918)罗振玉相继刊行?敦煌石室遗书?、?石室秘宝?、?鸣沙石室逸书?、?鸣沙石室古籍丛残?,特别说明“皆巴黎国民图书馆之物,而英伦所藏,那么武进董授经康、日本狩野博士直喜、羽田博士亨、内藤博士虎次郎,虽各抄录景照假设干种,然未有出版之日也。可见当时包括狩野所录的英藏敦煌写本仍未集中整理刊布,故王氏所作跋文等确具有“先行的意义。尤其是王氏对敦煌写本中一些重要文学作品的早期整理、介绍、研究,不仅促进了相关资料的陆续刊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敦煌文学研究的基矗三王国维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在敦煌学的初创时期具有多方面的典型意义。其在治学方法上的启示,张弓先生曾在?王国维与

8、敦煌典籍研究?一文中作了以下四点很精要的概括:(1)坚持笃实的学风,实证的方法;(2)传统考据方法与近代逻辑方法相结合;(3)微观的考据与提醒历史的宏观事实相结合;(4)创始近代文史学的标准。4P375376我还想在此再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请教于中外学界同仁。首先,我认为王氏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树立了正确处理新材料、新方法、新问题三者关系及中、西学关系的楷模。王氏强调:“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见。5P3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殷墟甲骨文、西域简牍、敦煌石室遗书、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造成了“新学问的兴起,尤其是敦煌藏经洞文献的发现与流散,向世人展示了大量珍贵的新材料,提出了许多新

9、课题,中外学者咸与研究,形成了“世界学术之新潮流。由于西方学者对近代考古学、文书学及文化探源和比拟文化方法的运用,即便是早期的敦煌学,对于中国学者来讲,已含有不少“西学东渐的因素;又鉴于藏经洞文献多数虽然还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包括汉化佛典中古写卷,但毕竟有许多西域“异民族的文字与材料,有许多文化交融的资料与信息,既不能以纯粹的“国学对待之,又要求有深沉的“旧学功底。因此,正确吸收新方法,运用新材料,以研求新问题,就成为敦煌学开展的关键所在。王氏对敦煌卷子中的文学写本,最为关注的就是那些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能提出新问题、新线索,得出创新性结论的内容,如?秦妇吟?、曲子词、说唱类作品等。王氏特别着力于

10、敦煌新材料与原有传世典籍之间的关系异同、互补、源流,从“微观入手而着眼于“宏观,在某种程度上开场构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全新视角、理论与框架。可以说,后来刘复、胡适、郑振铎、王重民等都特别致力于敦煌俗文学作品的整理与研究如变文、讲经文、歌谣、王梵志诗等,重视中国“俗文学史的研究,都得益于王氏的开拓之功。王国维对中、西学关系的认识,更表达了他在学术观点上的开放性、兼容性与辩证性。1911年,他在?国学丛刊序?的一开头就声称“学无中西,猛地一读让人不好承受。其实,他是为了强调:“世界学问,不出科学、史学、文学。这是根本上的一致,也是交流与交融的根底,不能截然对立。所以,他在这篇序中断言:“余谓中西二学

11、,盛那么俱盛,衰那么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王氏对敦煌写本的早期研究,即已跳出了中、西学的固有框框。正因如此,他为敦煌写本所作的跋,无论从材料、方法、观念上看,都已经不是传统“国学意义上的跋了。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明确敦煌学的性质与开展方向都至关重要。21世纪是世界各种文化在保存各自特色与加强对话的根底上大交流、大融会的时代,那种此消彼长、我强你弱的观点及企图一以统之的做法肯定是不正确的。王国维在中西学关系上的睿智卓识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财富。其次,关于运用“二重证据法,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是王国维的创举

12、,这其实是不准确的。此误会恐怕源自王氏在?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中的几句话。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局部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6王氏在这些话的前面,还举假设干例子讲了以“地下材料补正“纸上材料,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古史的方法之一。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盛行,主要是在经学,“地下材料稀少也不被重视,所以陈寅恪先生感慨“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那么远不逮宋人。7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大量的“地下文物被发现,尤其是莫高窟藏经洞写卷的面世,促使研究者用新资

13、料去考订补正“旧籍。所以王氏强调的是“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而非“始得有之。对此,他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中表述得更明确:“然那么中国之纸上之学问赖于地下之学问者,固不自今日始矣。在宋人的考据著作中,有许多运用“二重证据法的实例。另外,所谓“二重,也只是概而言之亦有三重、四重,因为并不是只有用“地下去证“纸上之一法严格地讲,敦煌写卷当然也是“纸上。学界推崇的应是多重证据法。事实上,王国维的早期敦煌学研究,根据材料的多寡与对象的不同,或考释史实,或追溯源流,或发抉疑问,或创制新说,运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对文学作品,除考订作者和创作背景外,他还非常重视“心证即情感的感受,

14、他有一首咏韦庄?秦妇吟?的七绝云:“劫后衣冠感慨深,新词字字动人心。贵家障子僧家壁,写遍韦庄秦妇吟。可以看作是对有关跋文的补充。8P283又如他研究两幅敦煌佛画,不仅用同为敦煌所出的?沙州文录?中的?曹夫人赞?来考订史实,而且与高昌壁画作艺术风格上的比拟,在联络敦煌写本来研究壁画上,王氏亦是一位先行者。还有,如前引张弓论文所言,王氏“考释敦煌典籍,在传统实证中融入了近代逻辑,使论证与推理更严密,更具说服力,这也是新的因素。今天是否可以这样说,王国维的敦煌研究继承和开展了“二重证据法。再次,王国维在获娶整理敦煌学研究的早期资料上,也有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地方。如前所述,王氏从事敦煌研究早期资料的来

15、源,主要是狩野所抄、伯希和寄来与国内私家散藏。当时中国学者获取敦煌资料都很不及时,王氏写信要法藏?秦妇吟?写本照片,伯希和过了四年才寄出抄本;日本大谷探险队所获敦煌写卷,罗振玉只抄得橘瑞超所编?敦煌将来藏经目录?发表于?国学丛刊?,日本学者赴欧洲得到的敦煌材料,似也迟迟未见刊布;运到北京京师图书馆的“劫余,那么在编目前好似并没有对罗、王等学者开放。相比起来,倒是中国学者印行刊布敦煌资料最及时,如罗振玉从1909年末起,克制种种困难,陆续刊印了?石室秘宝?、?佚集丛残初编?、?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零拾?、?敦煌石室遗书三种?、?敦煌石室碎金?等,对敦

16、煌学的兴起奉献至巨,其中也包含着王国维的辛劳。可以说,在敦煌写本的整理与刊布上,罗、王等中国学者的态度是最积极、无私的,真正表达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原那么,也反映了他们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大家风范。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敦煌学的发轫期,由于罗、王二位东渡寓居日本,与内藤、狩野等学者交往亲密,在敦煌资料的获取与交流上也得到了日本同仁的协助与支持。这对日本的敦煌学研究也是一种促进。相比起来,倒是欧洲学者比拟保守。我曾对伯希和1909年在北京展示局部敦煌写本和第二年应罗振玉之请寄送照片之事予以赞扬,很可惜伯氏后来的态度不够积极。至于斯坦因,大概是由于明显的“偷宝者的心理作用,他婿终没有在与中国学者的资料交

17、流上迈开步子,严格地说。他并不是一名敦煌学研究专家。英国的敦煌学研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落后于日、法等国,与此不无关系。近二十年来,随着中外交流突飞猛进的开展,各国所藏敦煌文献的编目刊布工阼举世瞩目,尤其是对英、法、俄藏品的研究成果显著。遗憾的是日本所藏局部敦煌写本的刊布工作还进展缓慢。今天在中国,文物的收藏保管部门和研究者的矛盾,也并没有很好解决,材料刊布相对滞后的问题还非常突出,少数研究者垄断、保守资料的行为仍阻碍着学术的进步。我想,在新世纪,我们实在应该不断复习王国维先生所讲“盛那么俱盛,衰那么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动的道理,努力推进学术、文化的大交融。注释:见王国维于1919年10月6日致罗振玉信,载?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97页。参见两篇跋文及1919年9月10日王氏致罗振玉信,信载?王国维全集书信?,中华书局,1984年。【参考文献】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