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岭南气候炎热,风雨常至,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广府风格的古 民居通常是一个家庭几人至数十人居住。依据自然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体现出的 防潮、防说到广州民居,一般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西关大屋。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 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 方的统称。西关在明清时期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 后期起,又先后形成了宝华街、宝源街、多宝街、逢源街等商贾富绅豪宅区(其中宝华街、 宝源街、多宝街被称为“西关三宝”),西关于是成为广州时尚的代表。西关一带的大屋,也 成了那个时期广府民居的标
2、志性建筑。AA西关大屋平面布局一般为左右对称,中轴线上为主要厅堂,每厅为一进,全屋一般为二至三进,厅之间用小天井相隔,天井有上 盖,靠天窗采光通风。厅的两侧为偏厅、偏房,大屋子偏房的两侧还有巷,叫青云巷”,又 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AAAA西关大屋装饰最 有特色的部分为大门,一般分为三道,称“三件头”。临街最外的一道是四扇对开的屏风门, 也叫矮脚吊扇门或花门。花门上部为木雕通花,镶着花玻璃或衬以钩花布帘,顶端两角通常 还会对称地雕一串葡萄或松鼠之类的木雕作为装饰。屏风门可以遮挡街上行人的视线,同时 又不影响采光和通风,特别能体现广州人的生活取向一一重视
3、小家庭独立的生活空间和个人 隐私,同时在闷热多雨的岭南地区,保证通风又是第一要务。屏风门之后就是独具岭南特色 的趟栊了。趟为开,栊为合,趟栊就是可以滑行着拉开、合上的木门,其原理及功能和现代 横拉式的防盗门差不多。趟栊之后的大门才是真正的大门,一般都非常厚重,用于防盗。AA 西关大屋最多时曾达到800多间,现存的已不足百间,其中保存较好的寥寥可数。在现在的 西关,你更多感受到的是平民化的广州生活一狭窄而拥挤的道路,呈放射状伸向不知何处 的小巷,出售在其他地方再也买不到的小商品的小店,被许多人家切割成不规则的一小间一 小间杂乱的旧屋。AA目前保存较好的西关大屋包括位于文昌北路耀华大街的西关大屋区
4、、 位于恩宁路多宝坊的泰华楼、座落于龙津路逢源大街的小画舫斋、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 的龙津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 南至三连直街)、宝华路南段两侧十五甫、十六甫的西关大屋、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的大屋 群(虽然西关大屋最早出自西关,但现在广州保存最完好的西关大屋却不在西关而在海珠 区,其中最集中的是南华西街。目前,南华西街是内控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海珠区龙 导新街大屋群。晒的特点;还有就是大量吸取西方建筑精髓,体现了兼容并蓄的风格客家民居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 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
5、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 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A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 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 占地30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 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 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
6、坪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 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 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 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A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 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疑问,这 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瞭望孔、 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
7、 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 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A 这座民居最让人费解的是有 那么多天井,那么多厅。尽管这是一个深宅大院,但经几个天井透进来的光照射,各个角落 也明亮许多。厅分上、中、下厅。据说上厅是为老人百年归寿时的停放地;中厅为拜祖、议 事的地方。其中,上中下厅之间都用两扇屏风隔开,一般在举行婚礼时,打开下厅屏风,百 岁老人归寿时打开两厅屏风。各们朋友你知道?去年中央电视台迎接香港回归所播放的电视 连续剧香港的故事中前10集许多镜头,就是在这座客家的“大观园”里拍摄的。A 围 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
8、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 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天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 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客家人住宅大都进行了改 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家独院的形式,不再建造围龙屋了,因而遗存的围龙屋尤显珍 贵。围龙屋的设计与建筑,既有中原古朴的遗风又有南部山区的特色,融科学性、实用性、 观赏性为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和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的合院、陕西的窑洞、 广西的“栏杆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特色的民居建筑物。如 今围龙屋已走出封闭的大山,走向辽阔的世界。它成了一
9、种历史遗迹,一种奇特的景观。围 龙屋的精巧结构、奇妙布局以及丰富内涵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惯了现代化的高楼大 厦,再看看古色古香的客家民居,不仅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又增长了知识。镬耳屋1 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 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 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 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 祥,丰衣足食一说。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 类
10、似镬耳山墙。可别看镬耳屋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在当时可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警告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 之家,是用不起也住不起的。又如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 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可以看出当时珠三角古居民建筑风格。 当时顺德还有一种以蚝壳砌墙的居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间或也有以蚝壳代替青砖 建造的镬耳屋。2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在丹灶西城村六条古老巷子里,藏着连片清朝镬耳屋古建筑群。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
11、,是丹灶新农村规划中重点突出的一 部分。昨日,记者来到这片古建筑最密集的地区一一西城村六巷街,一睹其风采。镬耳屋1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 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蔓,是古时的一种大锅,蔓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 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 丰衣足食一说。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 似镬耳山墙。可别看镬耳屋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在当时可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所用材料讲
12、究,而且造工精细。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警告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 之家,是用不起也住不起的。又如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 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可以看出当时珠三角古居民建筑风格。 当时顺德还有一种以螺壳砌墙的居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间或也有以螺壳代替青砖 建造的镬耳屋。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就有这样的建筑。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在丹灶西城村六条古老巷子里,藏着连片清朝镬耳屋古 建筑群。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丹灶新农村规划中重点突出的一
13、部分。昨日,记者来 到这片古建筑最密集的地区一一西城村六巷街,一睹其风采。徜徉六巷细品“镬耳”晨光初现,徜徉在西城这条小村里,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镬耳屋顶、水磨砖墙,木雕屏 风,麻石板路.村前老井旁几位阿姨拿着衣服在洗涮,一切显得古朴而幽静。这里便是被西城村人称之为六巷的地方,六巷是六条古老巷子的统称一“荣阳首里”、“朱正邸”、 “家乐里”、“青云巷”、“居仁里”、“悉里”。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荣阳首里“青石板小巷里, 伴随着久经风霜的循上石阶,清一色的镬耳屋”错落有致,分列两旁。据专家介绍,这里是 西城村保存比较完整的清代石巷。村中年近六旬的文叔告诉记者,六条巷子中的镬耳屋超过 30间
14、,不少已有100多年历史,最古老的甚至有300余年。站在“荣阳首里”巷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瓦顶的龙船脊和“镬耳”,上面不仅装饰了花草虫鱼等寓意吉祥的图案,而 且两边用青砖垒起的“镬耳风火墙”,亦比一般瓦屋墙坚固许多。文叔领着记者走进屋内,抚 摸着残旧却异常坚固的墙身告诉记者:“风火墙既可遮蔽斜射阳光,又可用来挡风挡火。” 行走青砖石板之间,细细品味每一间老屋,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红彤彤的对联。在一间有着 200余年历史的镬耳屋前,“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的一纸崭新吉祥对联引得记 者驻足细看,对联句句祝福,透着淳朴。而中间秀气的木门,门楣上装饰着花草灰雕、木雕, 还有各项虫鱼、故事壁画,以
15、及唐诗、宋词为内容的书法,与对联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 代文明巧妙和谐地融洽在一起。走进数间“尘封”已旧的大屋,内里格局基本为“一厅两房”,部分是“一房两厅”,且多为砖木结构,青砖砌墙,阶砖铺地,白石围井,处处无不透 着南方人的灵巧与细致,历经百年沧桑,依旧屹立不倒。细致“镬耳”身份象征在西城村,在六条古巷,看到的大大小小十间镬耳屋的远观似大同小异,但近观却发现,镬耳 大小形状不一,古屋间其实也有身份之别。文叔自豪介绍,这种镬耳屋象征着官帽两耳,有“独占鳌头”之意,只有有功名的村人才能采用,多年过去了,巷子里不知出过多少名 门望族、巨贾豪绅,而这些镬耳屋,也不知换过多少主人,但门庭依旧,老屋小
16、巷相辉映, 与其他街道的色彩与氛围大相径庭。来到昔日的“大户人家”屋中,屋顶镬耳状的瓦片装潢细致入微,清晰可见的瓦中雕刻,花鸟虫鱼,寓意吉祥。“谁家镬耳大,选材讲究,装 饰堂皇,谁家就越有财势。”文叔笑说。“两边潘,中间游,饱饭叹风流!”这是西城村六巷流传百年的戏说,据文叔介绍,由于六巷主要以潘姓及游姓村人为主,而在清朝时期, 镬耳屋在岭南当地盛极一时,这句民间戏言,充分反映了当地村民年间收获后,徜徉古屋, 邻里和睦的欣荣场面。传统“镬耳”期待保护据悉,文叔最近正忙于修编族谱,他表示,昔日就在这里的镬耳屋群,出过不少文武举人。清朝咸丰年间,人口鼎盛,不少乡 亲在外发迹后,都回到家乡大兴土木,如
17、今看到的镬耳屋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踱至六巷走道石阶处,他指着眼前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无奈说道,这里也曾是镬耳屋群,但由 于保护不周等原因,不是被拆,就是遭到自然灾害破坏,如今已经荒废。他强调,现在住在 老屋的村民越来越少,曾经繁华一时的六巷,由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人选择了迁居 市区,如今村里仍然有100多人坚守着这片古屋。留守的村民,眼看镬耳屋日渐凋零破败, 心里急切盼望着相关部门能制定相关措施,好好保存这些老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遍布于全市各县(市、区),一般都有二三 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 了客家的人
18、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 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且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1简介围龙屋布局1整体布局1前半部布局1正屋布局1设计特点坚固性1安全性1封闭性1合族聚居性1隐含的文化精神价值体现.1代表建筑双墙围龙屋1历史双层围墙阻洪水救居民1结构堂屋内部为三进式结构1传说,建屋缘于“五鬼送银”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四角楼【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风格和形式,客家居民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 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搂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围龙屋是一种富有 中原 特
19、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 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 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 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 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 岭南后,不但 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围龙屋布局整体布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前半部布局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
20、部的接合部位 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 “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 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 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 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围龙屋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 “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 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 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 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
21、,屏风按需要可开可 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 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 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正屋布局正屋一一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 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 是天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 建筑设计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 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 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一一围龙屋
22、,以抵御盗匪和当地 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 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 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编辑本段设计特点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 民居,类型不一,风格有异。然 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坚固性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 200 300年乃至500 600 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丛 山峻岭之中。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
23、。现仅从土楼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作一些说明。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 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 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 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 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 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 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据永定县志记载,1918年发生大地震,白天 柝柝
24、有声,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始终挺立无恙。安全性历史上,客家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后,为防止土著和盗匪 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例如,宛如古城堡似的土楼,一、二层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三楼四楼和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了望敌情和向外射 击的枪孔。土楼大门的门框,门槛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 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土楼大门还安装了 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以灭火护门。 土楼本来已坚固异
25、常,但为防万一,有的土楼还夯筑了夹墙。万一外墙被炮火轰开, 土楼仍有夹墙支撑,安然无恙。土楼内有各种齐全的生活设施:设于天井的深水井, 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碧、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使匪敌久攻不下。至 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领盗匪望而却步。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 五凤楼,四角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 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土 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 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 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搂,围龙屋,
26、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 积10336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难怪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 “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 “承启楼”最多时曾住80户,600多人。家乡罗氏围龙屋,有300多个房间,为罗氏50户人家,350人所共居。住户虽多,但 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 令住户各各得其所,显得幽雅,舒适。值得一提的是土楼、围屋的“心脏”祖宗祠堂。这里是族长聚集各户家长议事
27、的地方。逢年过节,合族的每家都挑着各种 供品,到这里祭祀祖先。男儿娶亲,须在祠堂拜天地,叩祖先,宴宾客。闺女出嫁, 向列祖辞行后,方可罩上盖头,踏着象征团圆的大圆匾出阁。老人谢世,祠堂成了举 哀发丧的灵堂。就这样,一座祠堂将合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编段隐含的文化精神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 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 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 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
28、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 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 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 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 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 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据考古资料,处 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 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 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潜意识地蕴含了对祖先 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
29、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 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 “风水屋场”的巫 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围龙屋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 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 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 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 传统家
30、族伦理思想。客家人建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摆宴席,祭祀神灵。价值体现广东省梅州市现存的客家围龙屋总数有两万余座,遍布于全市各县 (市、区),一 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历史。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 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 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梅州客家围龙屋共有2万多个,其中,价值最高、 规模最大的客家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县、梅江区、大埔县和兴宁市,比如梅县的仁厚 温公祠和万秋楼,梅江区的承德楼,大埔县的张弼士故居和花萼楼,
31、兴宁市特色古民 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等等。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 建筑风格到民 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 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只要具备六项条件之一的即可获得批准,而梅州的客家围龙屋经比对 符合其中四项,完全具备“申遗”条件。梅州决定正式开始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申遗”)工作。客 家围龙屋“申遗”对提高梅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梅州文化软实力,有着重大的现 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将确定目标、全力以赴,通过 “申遗”工作,把梅州客家建 筑文化的主
32、要代表一一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级的 文化旅游品牌。很久以前,客家人为防御外敌及野兽侵扰,大多数客家人选择聚族而居,因此建造了围龙屋。客 家围龙屋的主体结构大多为 “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左右,大的 围龙屋占地30亩以上。一间围龙屋就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 厨房、大小厅堂、水井、猪圈、鸡窝等设施,形成了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场所。 客家围龙屋目前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家称之为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物。至今,客家人已走出了封闭 的围龙屋,围龙屋正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代表建筑双墙围龙
33、屋1双墙围龙屋助居民躲战祸,有201年历史,墙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 一马 蹄形状的高大围墙将 “四角楼”包裹住,“四角楼”正门前有一弯半圆形的小池塘,两 者有机结合,使整个建筑群呈椭圆形布局,远远望去,非常吸引眼球。这就是记者日 前在惠东县白花镇看到的一处古屋群。据该古屋群的后人介绍,该建筑群为练氏祖先 所建,当地人习惯称为“练屋”。“练屋”始建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至今已有201 年的历史。围龙屋历史 双层围墙阻洪水救居民祖先建好“四角楼”后,先在外面建了一道围墙,由于围墙较矮,附近的居民经 常翻过围墙偷东西,练氏祖先便再筑了一道比较高的围墙,便形成了今天的双围墙结 构。“练屋”围墙全
34、长近300米,低处望去,两面围墙宛然盘旋,似有长城的磅礴气势。 据测,外墙墙高近6米;内墙墙高约3米,墙宽均为0.3米左右。两围墙之间相隔约半 米宽,每隔2米左右有一石制横梁嵌于两围墙之间,起相互牵引和加固作用。外墙每 隔2米处有一枪眼。1940年秋,日寇近千人从 惠阳霞涌登陆,直扑白花墟,当地居民及附近群众便迅速潜入双墙里面躲藏。日寇攻入 “练屋”后,见空无一人,又不 敢贸然搜寻,便恼羞成怒,火烧围龙屋,幸好当年围龙屋只被烧毁一部分,经后人的 维护,现在已基本修缮。而当年100多名群众就是借助围墙才躲过此灾难。1979年,当地曾爆发了一场 洪水,“练屋”周围的许多房屋都倒塌了,但“练屋”的双层围墙 却坚固无比,使得“练屋”安然度过这场水灾。“练屋”最高峰时曾住着80多户700多人,而现在只有10多户人在此居住。结构堂屋内部为三进式结构“练屋”正中央是一方形的堂屋,堂屋正门前是一块用来晒谷、乘凉的大禾坪,禾 坪两侧开东、西两门。从东门走进“练屋”,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式版药品代理合同协议
- 卵巢癌免疫治疗
- 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仪
- 尿毒症患者饮食治疗
- 二零二五建筑工程财务总监聘用合同
- 创新教育模式区块链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 二零二五标准家政服务合同书
- 厂房空地租赁合同二零二五年
- 二零二五房产中介协议合同
- 实习生专用实习合同书
- 全国工会财务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3S519 小型排水构筑物(带书签)
- 第三章扫描电子显微镜【完整版】PPT
- SL631-637-2012-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 胸腔穿刺术课件
- 门诊办运用PDCA提高门诊预约挂号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市场开拓委托合同书
- 跟骨牵引 跟骨牵引图片
- 简易呼吸器操作流程及考核评分表
- 人行天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工程设计管理规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