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共16页)_第1页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共16页)_第2页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共16页)_第3页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共16页)_第4页
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聆听教学研究(共16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小学音乐欣赏有效(yuxio)聆听教学研究摘要(zhiyo):音乐(ynyu)是听觉艺术,聆听是音乐活动乃至音乐教育的基础和首要任务,而音乐欣赏教学如何进行有效聆听音乐一直长期困扰着广大一线中小学音乐教师。本文从教学法层面研究中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音乐聆听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探究有效音乐聆听的结构内涵和教学现状,借助教育学、心理学、音乐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音乐欣赏聆听音乐搭建有效通道,分别从学段课程策略的宏观层面、教学过程的中观层面以及聆听过程的微观层面等三个层面深入剖析、阐发有效音乐龄听的教学策略,提出了 “经验联接”、“聆听期待”和“音乐听导图”等教学策略,以及音乐理解中音乐“翻译”

2、语言的白居易模式和梅西安模式等理论观点。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验听;音乐经验;聆听引导图;语言模式;绪论虽说研究的重心始终在这种实证性之中,但研究所取得的进步却主要不靠收集结论或把这些结论堆积到手册”里面,而主要靠对各个区域的基本状况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往往是以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从那种关于事情的日积月累熟知中脱颖而出。、研究缘起理论的认识科普兰(A. Copland)说:“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朗格(S.Langer)认为“听是基本的音乐活动。整个音乐进行的基础,是更具理解的听。”柯达伊(Z.Kodaly)指出“音乐教育最重要

3、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曹理等也认为“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龄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的耳朵的人。” ?中小学是国民音乐教育的基础,2000年“课改”以降十年由于“学科综合”、“音乐实践”等理念的强调导致课程的学科性弱化,2011年新课程改革在总结实验经验基础上对“课标”进行修订,突出强调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理念。一方面音乐龄听的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如何龄听音乐是一个长期的教学困惑?。于是我们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实现“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新课标在指明了教学取向的同时也给

4、我们提出了课题。(二)现实的引发。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首先,社会层面:现代科技构成的“三屏”(电视、电脑、手机)生活世界导致少年儿童更多通过屏幕“看”音乐,无疑造成他们音乐感知的视觉化,龄听的弱化。同时商业化大众音乐进一步损害了音乐龄听,“正是由此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的音乐听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第12页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第1页。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69页。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

5、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第67页。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81页。在笔者访谈中,首都师大王安国教授直言:有效龄听音乐是一个长期困扰广大音乐教师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页。赏习惯的平庸(pngyng)化和对音乐的麻木不仁,尤其对儿童(r tng)和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无可测算的,而且(r qi)将长期存在” 其次,教育层面: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解说式、图像式、曲式分析式、表演式,或讲、玩、看(讲故事、玩游戏、看图像)等现象仍很普遍。这

6、种消极龄听表现在:1.将音乐作为背景音响;2.对音乐的理解局限于表层。笔者调查发现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往往不是“听”音乐,而是“说”歌词和“看”图像,课堂无法为有效龄听建构有效通道。正如谢嘉幸所说“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存在着严重忽略音乐作为一个听觉事件的倾向,忽略音乐音响本体的倾向” 再次,教学层面:音乐引不起学生兴趣,“充耳不闻”的现象在课堂上很常见。这些正是中小学音乐教育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从学术研究看,当前国内基础音乐教育缺乏深入研究,如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龄听教学法研究。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指出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但未能对这一前提及其有效感知方法做深刻阐释;雷

7、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提出音乐理解语言是描述性而非解释性的,却没有具体探讨这种语言方式的结构。王安国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总结了当今音乐教育研究的不足和问题,指出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学科尚未在深层次基础理论上有明显的突破性进展。当音乐教育思想呈现“审美”与“实践”的混搭,民族音乐学给音乐教学穿上“文化”的盛装,当人类学将音乐教育推至“人学”的高度,后现代主义把音乐教育引入多元文化的视界,音乐教育及其研究忽视了音乐的“听觉”本质意义,及其“体验”根本价值的讨论,形成一种老生常谈却无法深化的瓶颈状态。研究表明,当前小学音乐欣赏课普遍将“龄听音乐本体”或“体验音乐所唤起的情绪”设置为首要教学目

8、的,但落实“视觉类”教学目的时脱离音乐本体;大多数教师应用“联觉机制”作为音乐欣赏教学手段时没有真正认识到联觉手段必须是以音乐为核心,其根本目的是为提升听知觉能力服务的。另据笔者发现:当下广大一线教师主观上不愿意上音乐欣赏课的原因之一就是不知如何进行欣赏,即在教法上没有“抓手”。如此表现为音乐验听在整个音乐课中的结构性丧失,教学中老师照搬大学套路和说教手段。这是解说、分析、看图等教学方式一直普遍存在的德R.弗兰德H.劳厄?开启音乐之门从若干裙新的知度观察音乐世界M.金经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第264页。这种教学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音乐课堂,音乐教育学家王耀华等对这一问题深度关注

9、并进行了深入分析。详情参见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226页。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115页。张乐意.从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对45篇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案例的分析报告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1。根本原因。总之,我们的音乐“龄听”出了问题,欣赏教学如何有效“龄听”已经成为长期困扰广大音乐老师的难题。综上所述,音乐是听觉艺术?。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明了这一点。体验音乐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欣赏作为感受音乐的直接方式是教学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乃至“音乐教学最重要项目

10、”从本体而言,声音材料是音乐的根本特性;从接受来看,听觉是音乐感知的基本途径。质而言之,如何实现一门听觉艺术的音乐教学的关键在龄听。有效音乐龄听作为长期困扰音乐教师的教学难题,既是一个课程层面的方法论问题,又是一个教育层面的学理性问题。从教育思想来看,一种观念的提出正是对教学“缺失”的强调和现状的回应,因此往往带有很强的回归性和针对性。本次课改突出强调学科性,以“听觉艺术”统领课程的深意就在于此,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而提出的。总之,无论从“课标”还是现实来说,有效音乐龄听研究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课题。二、选题意义(一)音乐教育理论需要探究音乐龄听规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习惯把龄听作为不证自明的前提,

11、如此造成我们对这一根本问题的熟视无睹。也就是说,我们对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与规律并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我们忽视它了,甚至有些想当然。因此,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深度理解和认知音乐玲听的本质,深入探讨音乐龄听的教学规律将对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二)音乐审美教育需要深化(shnhu)音乐聆听研究审美(shnmi)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已得到普遍认可,其中雷默审美主义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yngxing)深远,审美理念是我们当下的基本主张。审美主义的基本态度就是体验,而体验的基本途径是龄听,这是突出音乐性的思想。当“审美”刚确立不久,埃利奥特的实践论以强大的理论势力席卷中

12、国音乐教育界,关注实践的思潮把根基还不牢靠的音乐体验观念打乱,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如此造成了教学中表演参与成风,同时实践中教师思想充满困惑,不知到底要表演,还是玲听。总之,是一般的音乐观念,贾达群则认为音乐是时空艺术,音乐的形式是分布于空间并在时间的过程中形成的,但他同时承认时间的第一性。详见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第8-23页。当然,不同文化对于音乐有不同的理解,这方面音乐人类学等学科己经揭示了这一点,并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多元的音乐观念,以及多维的教学观念。周大风.理想中的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9,第6期。我们既没弄清楚“审美”怎么教,

13、也不明白“实践”如何学。因此不论从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来说,深化音乐龄听研究都是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工作。(三)音乐欣赏教学需要挖掘有效聆听途径龄听音乐是一种才能,不是天生具有的禀赋。朗格说听音乐本身“是耳朵的特殊才智,像所有的才能一样,它是通过练习而发展的。” ?新课标认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等。直观是欣赏的基础,而这种直观就是龄听。因此有效音乐聆听教学将有利于新课标要求的实现。总之,音乐欣赏教学乃至整个中小学音乐教育都需要挖掘有效音乐龄听途径,其研究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总之,本研究还将为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提供依据和实践指

14、导,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和下一轮音乐课程改革和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些参数。三、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本文对“龄听”这一对音乐欣赏的前提条件进行集中讨论,并将之置于课堂教学的语境中来思考有效龄听的方法。因此本研究最主要的是从教学法层面研究有效性音乐龄听的途径,亦即体验音乐的有效手段。同时,中小学音乐欣赏的教学理论缺乏体系化,本课题试图通过阐释有效音乐聆听的理论内涵,量化和质性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中小学音乐欣赏聆听教学策略和方法。(二)研究内容本文兼顾理论与实证,通过有效音乐龄听的双结构理论内涵阐释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调査,全面分析、理解音乐龄听的历史与诉求,通过文献爬梳、调查访谈对研

15、究对象进行深度把握。以此为基础,本文探讨音乐欣赏有效龄听的教学策略,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1理论解读:阐释有效音乐聆听的双结构内涵;2.现状调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现情况分析;3.策略建构:分别从宏观的课程策略、中观的教学策略以及微观的龄听策略三个层面探讨有效龄听音乐的教学途径;4.理论检验:运用教学策略于教学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性与不足,修正与完善理论。四、前人研究状况国内外音乐听赏领域的研究非常丰厚。从国内来看,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68页。究(期刊论文)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一般概述类,这类文章从理

16、论上对音乐欣赏教学进行论述,主要涉及音乐欣赏的内涵、原则、方式、心理特征,教学的意义、作用、方法、途径等内容。此类文章讨论多宽泛,但数量占相当比重。二、教学案例类,此类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就某一具体音乐内容设计教学案例,探讨教学方法等。这类文章多为教学一线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撰写,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但相对缺乏理论提升。三、专题研究类,此类文章主要见诸于硕博士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就欣赏音乐及其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著作类成果颇多,主要在美学或程度不同地以美学理论为基础展开:1.专著类,如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柯克音乐语言、普凯元人是怎样

17、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等,以及大量教程类书籍;2.章节探讨的专著,如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罗小平音乐心理学、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与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张前音乐美学教程、王次诏音乐美学与音乐美学新论、罗小平与黄虹最新音乐理学蔡萃、修海林音乐美学通论、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等。此外,音乐治疗学领域也十分关注音乐聆听对人的心理作用,如高天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等。这些成果从原理、原则、途径等方面研究音乐感知(欣赏)。此外相关论述散落在各音乐美学论著中,此处不再列举。以下,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梳理:(一)音乐欣赏层次(cngc)与阶段研究1.国内古代乐记提出“声、音、乐”的音乐感受(gnshu)层次

18、论?,文子认为“耳听、心听、神听”的阶段(jidun)论。近代音乐家黄自提出知觉、情感和理智的三种音乐欣赏。当代学者张前主张音响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的四阶段论?,赵宋光等提出感知-情绪层次、联想-情感层次、整合-感悟等三层次论?。高为杰把音乐欣赏心理过程分为音乐音响信息的收集和加工等两层次。曹理等认可初步感知、情感体验和理解提高三阶段论?;彭吉象提出直觉、体验、升华层次论气王耀乐记曰: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为君子为能知乐。详见吉联抗?乐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第5页。黄自.音乐的欣赏J.中国音乐,1985年第3期。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

19、.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高为杰.音乐的耳朵一接受音乐的基本前提J.人民音乐,1986年第6期。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彭吉象.艺术学概论DO.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华提出“观、味、悟”的观点?,以及“进入、深入、融入”的音乐学习层次论。蒲亨强提出“耳、气、智”的龄听观念气此外,张放提出音乐欣赏第四阶段:美感升华,修海林等提出了期待、交流和回味三个环节?,及其谢嘉幸的“形态、情感、意念”说?,周海宏的“声音听觉属性感受力、声音结构关系感受力、联觉机制作用下综合感性体验能力”层次

20、论?。蒋笛的初始、高潮和效果延续三个阶段音乐欣赏审美心理过程。2.国外:美国作曲家科普兰提出音乐欣赏的美感、表达和纯音乐三个阶段论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B. Reimer)则把审美体验分为审美知觉和审美反应,认为审美反应与审美知觉不同,其本质是主观的,因而不可教、不可控和不可测_。美学家朗格(S.Langer)认为听赏体验是听赏者自身的高度个体化和逻辑化的想象所致.想象和声音刺激的结合,产生短暂的情绪联想,并导致感情的领悟-。上述可见,低、中、高三层论已成音乐欣赏的一般观念,笔者认为三层次论具有指导意义但缺乏具体语境,如中小学音乐欣赏应在何种层次上展开、如何幵展等。(二)音乐欣赏原理与内涵研究1

21、.国内:黄自认为知觉欣赏最易办到,觉得音乐“悦耳”即可;音乐情感与文字不同,音乐只可以引我们入悲而不能告诉我们悲,但音乐自身要素与结构中含有感情因素;理智欣赏是进入音乐最后且最难进的门。张前认为认为欣赏者要使得这种体验与原作的感情性质基本一致,才是音乐欣赏。?普凯元把音乐聆听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阐述了听觉的错觉,注意、偏爱、理解、熟悉度等问题王次诏认为音乐欣赏“异质同构”理论普遍认可,且为解释音乐理解的基本原理?;高为杰认为王耀华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蒲享强?中国音乐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放.美感的升华音乐欣赏的第四阶段M.音乐探索

22、,1993年第2期。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谢嘉幸.音乐的“语境”种音乐解释学的视域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周海宏.国民音乐审笑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蒋迪.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M.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丁少良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第4-11页。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营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美苏珊?朗格(ln )?情感(qnggn)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fxing)译,北京:中

23、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黄自.音乐的欣赏J.中国音乐,1985年第3期。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普凯元.人是怎样接受音乐的:谈音乐与心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王次诏.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纯音乐与标题音乐虽有差异,但作为独立的音乐本体,其艺术属性是相同的,即音乐的表情性。欣赏者既可以把标题音乐做纯音乐欣赏,也可以把纯音乐作标题化的解释。他还认为,在审美系统中,音乐审美效应取决于作品质量、表演质量与欣赏质量这三个因素的配合关系(乘积关系)。作者同时从接受美学角度阐述了音乐欣赏者在整个音乐审美系统的决定性作用林华认为

24、音乐冗长信息码对音乐感非常重要,决定了音乐风格,音乐欣赏活动条件是“一个与现实中断的审美环境、蕴含审美信息的客体,以及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他指出音乐听知觉结构包括:1.初级结构(旋律听知觉、节奏感、和声听觉)、2.高级结构(音乐听觉感知的综合性、形式感),以及音乐听觉表象的视觉载体乐谱体系。曹理等认为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龄听及其它辅助手段体验和领悟音乐真谏,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审美活动。该书提出音乐欣赏的主观色彩、情感效应特点,认为龄听音乐要发挥通感作用,要多样化的听赏方式。周海宏认为追求获得形象性、哲理性与戏剧性内容,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理解音乐,是音乐审美观念最大误区。谢

25、嘉幸强调音乐欣赏中“听”的重要性?,认为音乐欣赏课主要任务是“动之以情”,应让学生掌握一种在其它课程中所学不到的感受事物的方式和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即龄听音乐、进入音乐。教学目的应围绕这一宗旨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如:能听辨主题,熟记或演唱主题;能听辨音乐形式,从简单拍子到复杂一些的曲式结构。?秋阳肯定静心玲听的音乐欣赏教学,认为静心龄听不意味着被动消极、无所作为,而应是从幼儿就要培养的习惯。赵宋光认为音乐欣赏的情绪反应是音响组合和乐音运动方式与心理活动的某种同构关系;仅留在情绪反应层面还不够,因为情绪不等于情感,音乐接受指向情感而非情绪,没有理性因素支撑无法晋升到情感层面。音乐感知唤起情绪反应

26、是以玲听者生活经验为前提,并与其经验多少成正比,音乐情绪反应虽是模糊性的,但却提供大致的倾向性和可塑性,并给龄听者以感悟空间,因此龄听音乐要调动我们C:存于内心的精神体验才有更丰富的感悟高为杰.纯音乐与标题音乐的欣赏兼谈音乐的多义性体验M.人民音乐,1986年第10期。高为杰.E=C? P ? A漫谈音乐接受者的审突再创造M.人民音乐,1986年第5期。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一对普及严肃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年第3期。

27、谢嘉幸.走出课堂音乐欣赏教学专题之四J.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第1期。谢嘉幸.要进入音乐音乐欣赏教学专题之一J.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第3期。秋阳.选择怎样的音乐欣赏方式J.中国音乐,2002年第4期。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周海宏认为音乐听觉过程伴随着联觉反应时音乐审美活动唤起复杂的综合感受。张放认为感情体验不应脱离原作感情内涵的基本范畴,这是实现感情体验欣赏方式的重要原则。只有当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基本吻合时,才是正确的音乐欣赏。他认为音乐欣赏中感性第一位,理性参与可以加深审美理解,对音响外缘(音与形)的认知与欣赏不是音乐欣赏?。曾缘认

28、为音乐与情绪情感的无形性、模糊性,音乐的时间性、两极性与情绪情感的延续性、两极性,音乐节奏与人的心理节奏、旋律与人的声调的对应性等特性造成了音乐与情感情绪的相通。费邓洪认为要用大量时间对音乐进行深度感性体验而不是说教。由于音乐最特殊的价值在于它特有的美,对这种美的把握,除了躬亲龄听,没有任何方式能直接达到。结合各种营养的听和体会才能将美感心理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有机结合,并以诗意的语言抓住音乐欣赏。李蕾认为音乐欣赏教学可通过四个方面进行想象:1.联系自然界现象及音响;2.通过乐曲(yuq)的标题;3.通过(tnggu)“移情” ;4.联系(linx)时间知觉的心理特点。以语言文学艺术、戏剧

29、影视艺术、美术等为媒介启发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联想和想象。白鸾将音乐情绪智力界定为加工音乐情绪信息的能力(包括操作和内容两个维度),确定了其结构为感知、表达、运用等三组六个维度周海宏强调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的体验,而不是以获得视觉化的形象与概念性的思想为目的,但不反对把个人的经验、视觉的联想与概念、思想的理解介入到音乐中,更不反对为通过多种渠道理解作曲家创作的初衷,他主张普及古典音乐必须打破“概念化”、“视觉化”审美方式;必须走出用“文学性”、“美术性”内容解释音乐的误区。李玫认为音乐欣赏是音乐接受的第一层,其基本前提为音响感知,藉以获得与心理的同构;以它为基础的音乐理解是第二层

30、,是音乐审美接受的高级阶段。林华认为音乐剌激引发出情感的原理如同艾克曼的实验结论:当人们机械地做某种面部神态,其心理就会产生与此相关的情感。因此审美主体有生理刺激,使心理被动地随之活动,这种活动又引起经验的回忆。他还认为音周海宏.国民音乐审美素质的构成与国家音乐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层次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张放.感情体验的实现试谈音乐欣赏的第二阶段J.音乐探索,1995年第4期,张放?理性的参与浅谈音乐欣赏的第三阶段J.音乐探索,1994年第2期。曾漆.音乐艺术与情绪情感的相通特性J.音乐艺术,1994年笫4期。费邓洪.感性、直觉、灵感一兼说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2004年第8期

31、。李蕾.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白蜜.音乐情绪智力结构理论的建构与实证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具体是:感知正性、感知负性音乐情绪的能力、表达正性、表达负性音乐情绪信息的能力、运用正性和运用负性音乐情绪的能力。周海宏.音乐何需“懂”重塑音乐审美观念J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李玫.音乐接受中的两个层次音乐欣赏、音乐理解M.交响,1995年第4期。乐听觉存在内部矛盾,即音乐审美听觉的完形简化处理与完形外冗余信息码和音响基本属性外冗余信息码之间的矛盾。这两类冗余信息虽然是冗余的,但确是最能打动聆听者心灵的信息。这是音乐欣赏教学须要

32、注意的问题。教学中,音乐龄听的心理学依据是格式塔理论,即音乐听觉是音乐整体的龄听,强调的是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施咏阐释了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条件及其民族性与世界性。作者从联觉、味觉的角度阐述中国音乐审美特征,中国人阴柔偏向和尚悲偏向的音乐审美,以及民族性格与音乐民族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单金龙论证了音乐美感与生理近似度和心理层感知的内在关系,并从蓄积与释放的满足感、对比感、饱和后求新需、形象感、动态感等方面对音乐形式美与内心运动对应获得的美感体验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廖家弊论述了音乐审美主体的对“丨日”音乐的喜爱心理进行了深入探讨。蒋迪认为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主张适

33、当地釆用音画结合等方式,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必不可少,它制约着音响感知、想象联想和情感体验的质量。2.国外: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认为节奏和旋律具备对愤怒、安详、勇敢、节制等性格的模仿因素。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618年的音乐概要主张音乐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阐述了乐句的联系统一齡听的“想象力”问题。笛卡尔首次从音乐听赏和想象力而不是音乐本身考虑问题,把每一种感官印象都与感觉上的和判断上的情感联系起来。1863年,德国学者赫尔姆霍尔茨的作为音乐理论心理学基础的音感觉论提出“音感觉论”,至今仍被视为经典理论。而第一位把怎样听赏音乐作为问题研究的是德国学者H.里曼,其

34、1873年的博士论文论音乐的听赏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音体系,提出了 “音想象论”观念?。美国学者迈尔(L. Meyer)站在音乐接受的角度,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阐释音乐的情感与意义的本质,认为音乐情感的产生源于音乐的延迟或阻碍,音乐的意义来自于音乐期待;主张主体林华.音乐审美(shnmi)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施咏.中国人音乐(ynyu)审美心理研究“音乐民族审美心理学”导论D.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单金龙.音乐美感(mign)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M0年。摩家骅.音乐审美中的恋旧心理J.音乐研究,2000年第1期。蒋迪.音乐欣

35、赏审美心理与音乐欣赏教学M.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Dfl?吴献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页。德克奈夫等.西方音乐社会学现状近代音乐的听赏和当代社会的音乐问题M.金经言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第21-33页。德克奈夫等.西方音乐社会学现状近代音乐的听赏和当代社会的音乐问题M.金经言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第1-6页。基于完形趋向的机理去修正音乐的偏离,基于音乐经验对音乐产生期待;听赏者不能在时间流动中精确地指明导致最高感情状态瞬间的那些音乐过程,而是在音乐结束后不得不用不足的言词来迫忆他们的体验;音乐审美体验是由反应趋向的抑制和最终的解决

36、唤起的?这种体验的证实有两种方式:外显行为的观察和生理变化。英国人柯克(D.Cooke)主张音乐是表情的语言,其核心要素是调性,其次是音高、节拍,以及音色、音量等;他运用音乐术语阐释音乐的表情特征,认为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不能分解的整体的两个侧面,人们只能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感受能力来感受作品中表现的情感;人只有感觉到音乐中的情感才能体验它,而不是用鉴定它的形式或给它取个技术性名称的方法去体验音乐;不同欣赏者对同一乐曲可能引起不同情绪反映,但不是每一种反映都合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具有正确理解音乐的能力。他说龄听是一种才能,同其它天斌一样可以不同的程度被人们占有。而一种明显的倾向是对这种才能估计不足和

37、怀疑这种才能而不是对它估计过高。纳莫提出两种音乐期待系统:一种来自经验和风格学习即后天系统,一种是产生于心理不变性即先天系统,前者具有伸缩性、可变性。音乐分为内风格和外风格,即影响期待感的龄听音乐作品之前的知识和听音乐中的即时学习。先天模式形成自动的、无意识的泛文化系统,不同国家与文化背景的人对于音程、时值、协和与不协和的感知具有相同的运转过程。先天系统参与音乐,不受意识意愿影响,不求助于原先经验。这两种期待系统既相互作用又独立性,矛盾、不当配合既可能出现在先天和后天系统之中,又可能出现在两者之间。希夫利兹认为音乐作为艺术具有理解和感觉两方面内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也包括这两方面。上述研究是本文

38、的重要参考,如音乐经验与期待、音乐期待系统,体验与想象、联觉与同构,感性与理性的层次性与融合性等理论是有效音乐龄听探讨的基础。(三)音乐欣赏方式与方法研究1.国内:黄自提出理智欣赏是进入音乐最后,也是最难的门。方法有三:1.明白音乐的种类及派别、2.能辨别主要乐意”(motive)、3.略为知道些曲体的结构。王次诏美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M?何乾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英戴里克?柯克.音乐语言M.茅于润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尤金?纳莫.音乐内含的后天系统和先天系统:迈尔的情感语序理论的发展(讲座之三)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德曼弗雷特?希

39、夫利兹.中学音乐欣赏模拟教学J.邓林译,中国音乐教育,1990年第4期。黄自.音乐的欣赏J.中国音乐,1985年第3期。提出的纯形式、形象化,以及情感化、观念化等三种音乐欣赏方式?,曹理等指出音乐欣赏的主观色彩、情感效应特点,认为倾听音乐要发挥通感作用以及多样化听赏方式周雪认为音乐欣赏以听赏为主,其他手段都为它服务,这种服务经过“审美通感”完成。周海宏指出音乐教学重视音乐作品文学、美术等视觉性、思想性而忽视了音乐的内容作为乐音运动形式的问题,认为音乐艺术的价值在于向人们提供听觉的审美感受,而音乐内容表现完全取决于听者。车丽丽对音乐欣赏教学用图片和资料限定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行了反思?,王晓智提倡

40、双向对话交流式的音乐欣赏教学法,李冠莲研究了中学音乐欣赏课的生成性教学策略苏雅军论述了音乐龄听普遍存在的三种类型即生活型、发烧友型与专业型。作者认为此三种都是耳听,而心听才是音乐欣赏的境界,即用理性、用心”感受音乐的情感。王曙光介绍了“LOVE”音乐欣赏法:即listen(听)、outline (写)、verbalize (述)和evaluate (评)。姜雪构建了 “激发兴趣培养兴趣巩固兴趣发展兴趣”四个循序渐进过程的“兴趣式”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郑维阐释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将视觉元素融入听觉,充分利用艺术间的通感作用,能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把握音乐作品。李庆如实验证明:通过营造良好欣赏氛围(音乐

41、情境氛围、学生主体氛围和师生互动氛围)、丰富情感体验(以语唤起情感、以生活感受体验音乐情感、积极挖掘情感、鼓励自由想像)、探索表现形式等教学方法?。赵明中针对“感受与鉴赏教学”各目标提出了适宜的教学策略,釆用行动研究设计了一系列“感受与鉴赏教学”实例?。此外,大量文章谈论了互动参与、表演、视听结合等欣赏方法。2.国外:科普(kp)兰提出(t ch)美感、表达与纯音乐等三种音乐欣赏方式,强调(qing dio)倾听在音乐欣赏王次诏.音乐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第173-180页。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周雪.清烛鸡汤要放辣椒粉吗?一关于音乐欣赏

42、课的争论J.中国音乐教育,1999年第4期。周海宏.走出用文学化、美术化方式理解音乐的误区一对普及严肃音乐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分析J.人民音乐2001年第3期。车丽丽.请把音乐还给听觉J.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笫9期。王晓智.音乐欣赏课的双向对话交流法J.中国音乐教育,2000年笫11期。李冠莲.中学音乐欣赏课之生成性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苏雅军.用“心”听音乐J.电影文学2007年第15期。王曙光.LOVE学习法J.中国音乐教育,1989年第1期。姜雪.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郑维.“看得见的音乐”一视听结合的教学方法是

43、普通商校音乐欣赏的重要手段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李庆如.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4年第7期。赵明中.小学音乐课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美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 丁少良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第4-11页。中的首要地位和对音乐理解的作用,尽可能不带偏见的龄听等。弗兰德等提出语言性、生物性、伦理性等三种音乐听赏方式?。高荻保治提出四类欣赏教学方法:1.边做身体动作边龄听音乐,2.将听音乐的感受用文字、图画、标题、表演等表达出来,3.将龄听音乐与其他音乐学习活动相联系,4.结合龄听音乐做适当的讲解。

44、姚恒雕介绍了英国“比较鉴赏”的音乐欣赏方式。?科普兰认为具有敏锐听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完全理解各个时期中那些预示将进入新时期的音乐表现手法在性质上的区别,了解音乐史有助于听者辨别风格的不同。弗里斯认为音乐会是音乐欣赏教学最好的方法,其教学目的有三:1.学生对已喜爱的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2.在此基础之上更大地拓宽学生音乐体验范围;3.欣赏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使他们主动成为长期的听众和音乐收集者气哈比克认为不能过分看重听的作用,并引用劳埃德的说法认为仅阅读理解音乐是不够的,必须象音乐听众那样成为参与者音乐欣赏的最高形式是创造活的音乐。Dave Crosby等把音乐欣赏分为五步:1.尝试听各种音乐,找

45、到喜欢音乐的感觉;2.努力理解作品中作曲家所表达的内容;3.认真仔细龄听音乐;4.努力分辨不同乐器;5.思考你所听到的音乐(音乐种类、风格,你所注意的乐器等)。Wes Piatt等认为龄听音乐需要:1.龄听新的音乐体裁作品,或者你想要更好理解的音乐;2.认知和有意识地聆听音乐中的重复和变化;3.理解音乐中的重复、变化和新旋律;4.反复聆听同一首作品,注意音色、谐和和音响组织;5.努力关注一些特别的细节,如节奏是前景还是背景、歌词风格、伴奏等6.再次聆听,聚焦你的注意点;7.发展创作音乐所需要的特征、表演和能力的内心地图;8.坐下来放松地龄听你的音乐9.扩展验听音乐的范围。综上可见,音乐欣赏没有

46、单一方法,多种方式和多重维度的有机结合是公认的龄听音乐的有效方法,比较龄听、听唱结合、视听结合、听说结合、听创结合,龄德弗兰德等.开启(kiq)音乐之门从若千银新的视免观察音乐世界M.金经言译,北京(bi jn):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第 26-36 页。日高荻保治(bo zh)?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谬裴言林能杰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姚恒猫.英国学校中的音乐欣赏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1996年笫4期。科普兰.天才的听众J.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3期。科普兰还指出音乐欣赏才能须具备两个条件,1.全神贯注地投人音乐体验的能力,2.有鉴赏力地评价这种体验的能力。龄听S味着某

47、种程度的天赋才能,即它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这种才能有某种“抽象的性质”。托德?弗里斯.一种生动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J.杜晚十译,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第6期。艾德?哈克比.阅历平衡一寻找适当的音乐教育途径J.韩燕平译,人民音乐,1988年第4期。DaveCrosby, Sondra C, Glutted, Travis Derouin. jfer to Appreciate Music,资料来源:http:/www. wikihow. com/Appreciate-MusicWesPiatt, Ben Rubenstein, Imperatrix, Andy Zhang. How to Lis

48、ten to Music.资料来源:http;/www. wikihow. com/Listen-to-Music听细节和聚焦注意点等是通行的良方。关注听”即感知音乐本身是突出的,但这些龄听方法和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如何达成缺乏针对性的深入具体的探究。(四)音乐感知作用的实证研究1.国内周海宏博士以联觉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心理实证方法证明了音乐听觉相关的六种联觉对应关系,论证了联觉对应关系规律是音乐能表现听觉之外对象的根本原因与最重要的基础。?该文提出了 “情态”(描述情感和情绪的状态)的概念及其四个维度:兴奋度、强度、紧张度、时间,分析了联想活动介入对音乐表现的影响及“感情性对象”,分析了情态、情

49、绪、情感三种感情对象在音乐中的发生过程与条件,并指出了 “情”在景象、动象、场景与形象等四种视觉对象中的作用。他认为: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它不能直接传达概念性的信息,因此它所引起的主体“情”的体验主要是“情绪”体验,如果它所引起的情态体验性质比较明确且持续而稳定,则会引起主体的比较明确的“情绪”体验,“情感”的出现需要在明确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加入认识性成分,所以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性体验是在联想活动介入后才发生的。李杰博士认为音乐意象是音乐表象(听觉表象、视觉表象)和音乐意义(音乐的本体知识、背景知识、音乐情感)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创造性图像。研究表明:(1)音乐意象包含了音乐本体知识性、音乐背景知

50、识性、听觉表象性、视觉表象性、音乐情感性等5个因素,存在七种不同的加工水平。音乐意象加工水平与音乐实践活动(以音乐欣赏为例)之间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对音乐欣赏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意象中听觉表象、音乐情感、音乐本体知识对音乐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所起的预测作用最大。(5)音乐欣赏包含了音乐感知、标题音乐审美创造、无标题音乐审美创造、音乐形式性、音乐审美侧重性等10个因素。马前锋?深入研究了音乐对人的身心的关系与作用。黄卫平、余艳丽?等实验证明了音乐与绪体验引发的关系,表明了乐曲拍子对情绪没有显著性的影响,但与速度结合时引起的情绪差异显著。慢速的乐曲易于诱发负性情绪,快速导致正情绪,负情绪体验较为显著的是

51、慢速二拍子的乐曲引起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1999年。李杰.音乐意象加工水平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b9年。马前锋.音由心生乐者药也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黄卫平.经典音乐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余艳丽.音乐欣赏对大学生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的,而诱发正性情绪显著的快速三拍子。张晓华认为:背景介绍对学生的音乐联想想象影响显著,有背景介绍下学生的联想想象为“相关联想想象”,无背景介绍的为“自由联想想象”,背景介绍对其它方面影响不显

52、著;标题音乐诱发学生的音乐情绪情感强度明显强于无标题音乐,音乐视觉表象也明显多于无标题音乐,音乐类型对其它方面影响不显著;非音乐专业学生除了音乐联想想象得分高于音乐专业学生外,其它如情绪判断、情绪强度、喜好度、以及视觉表象均与音乐专业学生无显著差别;音乐情绪强度与喜好度具有很高相关性。研究建议:1.初期以标题音乐为主,逐步扩大到无标题音乐;2.充分发挥非音乐专业学生的优势和学生自我体验的主动性。王琳证明了接受式音乐治疗对大学生情绪的改善,能提高学生积极应对行为的发生,降低消极应对方式的发生2.国外:随着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神经学等学科(xuk)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人们对音乐感知尤其是音乐

53、情感关系(gun x)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这主要在两个方向展开一是从“音乐”内部寻找原因,二是从“人”自身寻找原因。音乐(ynyu)实证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智力测量,如著名的莫扎特效应研究;能力测量,如著名的西肖尔音乐能力测量、戈登音乐性向测量等;情绪测量,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多。1863年德国学者赫尔姆霍尔茨的音感觉论最早运用科学实验对人的音感觉进行了生理学研究。之后,斯通普夫的音响心理学运用实验、测验统计等方法研究人对音乐音响,特别是对协和音和不协和音的听觉感受与感情反映。Hevner在听赏情感反应研究发现,1.情绪的变化受制于速度、节奏和调性;2.听赏者主观音乐反应与音乐特征的关系

54、,这些特征包括复杂性、新奇与熟悉、冗余度与不确定性、次序性等;3.研究支持音乐听赏反U型曲线理论。即音乐作品信息量过低或过载会使人减低兴趣,音乐剌激中的信息量恰好为听赏者所能够处理时,听赏兴趣则抵达高峰。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等指出,音乐不是各种要素的堆砲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把音乐作为一种精祌现象的完整运动形态进行综合性研究。Eastlund研究说明听赏引导可以帮助听赏者在时间流动中追踪音乐的发展。言词提示或乐谱所揭示的视觉形象可以集中听赏者的注意力,巩固对音乐事件的记忆,以提高听赏者的听感受。然而,音乐欣赏教学最有效的过程,应该是教师承认学生对音乐信息加晓华.音乐类型、背景介绍及专业对大学生

55、音乐欣赏心理的影响研究D.星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9年。王琳 接受式音乐治疗对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工的能力,并依据学生的能力来选择特定的音乐范例。Gembris研究表明音乐速度的变化能调节一些生理参数,如心率,呼吸率。马德森等根据CRDI原理设计音乐片段,研究表明,被试的体验与其操纵表述基本一致,“高峰体验”相对较短,此前有注意焦点期,此后消退,形式峰谷形态Panhsepp研究证明音乐欣赏的重要方面是情绪响应的调节,听者的这些响应就是他们听音乐的最初动力Texwogt认为人基本的情绪(高兴、害怕、生气和悲伤)都可在音乐中展现,情绪状态也可以被

56、音乐刺激激发。Dalla Bella实验表明:就音乐而言,高兴和悲伤是一组差别最大的情绪,两个引起高兴与悲伤情绪的音乐结构参数是调式和速度; Webster研究证明:大调音乐和高兴的情绪反应相关,小调音乐和悲伤的情绪反应相关,以及音乐情绪作用的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的情感评分会更多受到音乐速度和调式的影响,同时女性对负面情绪的体验有较高的唤醒度。Husain发现音乐速度的变化对情绪没有影响,但是对听者的唤醒度有影响,这个唤醒度与生理活动的度相关。音乐智力效应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但其研究的副产品证实了音乐的唤醒功能。Shellenberg认为,莫扎特效应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听众受到了唤醒。他的研究

57、发现,让听者感兴趣的听觉材料都能获得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同样的短暂致力促进的效应,例如舒伯特的音乐,甚至是童话故事。据此,他认为无论是音乐材料,还是非音乐材料,都能够通过改变听者的唤醒程度及心境,在短时内提高其各项智力测验的得分。? Shellenberg的研究并不能解释莫扎特音乐对听者智力促进效应所具有的普遍性。因此他的结论尚不足以推翻莫扎特效应的存在。不过,他对于莫扎特音乐作用的解释与Show对莫扎特效应的研究有不谋而合之处。莫扎特效应确实与心境有关。Lewis认为情绪的产生须以客观环境的特定对象变化为先导条件,刘沛.音乐风格的多维度量表分析法J.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Gembris

58、 H. Musikho. “ren and En tspannung Bei tra ”ge zur systema tischen Musikwissenschaft. Karl DieterWagner,Hamburg.,1985.Panhsepp,J. The emotional source of chills induced by music. Music Perception, 1995, 13, ppl71-207.Texwogt,M.M. Van Grinsven, F Musical expression of moodstates. Psychology of Music,

59、 1991, 19, pp99-109.Dalla Bella, S. Peretz, L Rousseau, L. Gosselin.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the affective value oftempo and mode in music. Cognition, 2001, 80:B1B10 Robert G. Petzold. JRME1969, Vol. 17, pp82-87.Webster, G. D., Weir, C. G, Emotional responses to music: interactive effects of mode,

60、texture, andtempo. Motivation and Emotion, 2005, 29, ppl9-39.Husain.G. Thompson, W. F. Schellenberg. E. G, Effects of musical tempo and mode on arousal, mood, andspatial abilities. Music Perception, 2002 (20), ppl51-171.Shellenberg,E. G. Music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