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_第1页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_第2页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_第3页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_第4页
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圈层结构理论概述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二、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三、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四、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概述德国的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在其名著孤立国中就已经指出,城市郊区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的布局会呈圈层式分布,将会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向心环状分布。从中心向外,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2从中心向外,分别为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轮作农业区、谷草农作区、三圃农作区和畜牧业区。这种圈层空间结构模式,被誉为“杜能环”3伯吉斯192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 E.W.伯吉斯对城市

2、用地功能区的布局研究后指出,城市五大功能区是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配置的,并认为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理想模式。这种模式的空间结构是,从中心向外,分别是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层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呈现出有序的圈层状态。4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 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 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 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

3、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 5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 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律”法则的制约,这样就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6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与外围区呈圈层状的空间结构和沿点-轴线在空间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并非完全对立。城市的扩大,是呈线状或点状逐步向外扩大,形成不连续的土地利用方式。 。这种转化过程在空间上反映出一定的层次性,但并非是几何图形上的同心圆式。 7二、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内圈层的特征(二)中间圈层的特征(三)外圈层的特征 8总特点一是各个城镇有各自

4、的圈层状态。二是每个城镇都有较明显的直接腹地,故各个城市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都是有限的。三是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成正比例。四是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五是因城市客观存在着等级系统,故各个以城市为核心的圈层也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9(一)内圈层的特征 1.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2.特征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内圈层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向外扩散的源地 3.类型:一是结节地域;二是均

5、质地域。 10(二)中间圈层的特征 1.定义2.特征3.类型111.定义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边缘区既不类同于核心建成区,也不同于一般的乡村,或者说边缘区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还保留着乡村的某些景观,呈半城市、半乡村状态。(过渡地带) 122.特征一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这里有邻近城市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较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相对费用低,且有乡村风景等,对城市扩展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城市工业区、新的住宅区、科研和文教区、公园、苗圃和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墓园等非集约性用地,不断在边缘区出现。1

6、32.特征二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些地方是城市对外交通站、场、港口、机场等的重要场所,也是城乡物资交流最适宜的地方,建设有大量的集贸市场、批发商品市场、中转仓库等,因此是城乡客源汇集地带和物资交换地带。这一圈层的原有公路逐步转变为城市道路,并参考城市道路断面进行设计和建设。经济结构表现出综合性、多样性,但第一产业已不占重要地位,以生产禽、畜、蛋、奶、蔬菜、水产为主。工业发展快,起点高,但与城区的联系十分密切。142.特征三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边缘区人口构成复杂,既有城市人口,又有农村人口,还有大量外来暂住居

7、民。农村人口基本上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要职业。这些地方就业机会广,谋生手段多,人均收入高,生活方式与城市居民已无显著差别。随着收入的增多,生活方式的改变,固有的乡村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原有居民的居住、饮食、穿着打扮、消费时尚与城市居民已无二异,但在言谈举止、崇尚迷信、环境卫生等方面却保留着较多的农民本色。152.特征四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变为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居民点和村庄虽然保留,但范围逐步缩小,甚至被街区包围,出现城市中的“村庄”。城市道路和各种基础设施延伸进入村庄,城市型建筑物越来越多。许多原来低矮的农房被周围市民使用的高楼大厦包围起来。 16

8、3.类型内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已处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高级阶段,多数土地已被城市建设使用,但土地利用的冲突较多,即城市的平面膨胀与郊区农用地保留之间的矛盾问题较多。外边缘区城乡过渡的特色更加明显,更近似农村,许多地方仍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要景观。17(三)外圈层的特征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许多地方,外圈层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之地。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18三、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1.城市圈层

9、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的特征,这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现象密切相关。(加速、停滞、稳定等变化状态 ) 2.城市圈层式扩展是在城市张力和外围地区吸引力共同作用下进行的。城市张力和外围地区吸引力在边缘区和外圈层各个方向是不均等的,在城市对外交通干线方向上,引力最大,张力最强,因此使城市圈层式扩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所以区域性的交通干线往往也成为城市对外扩展的伸展轴线,使城市圈层式扩展沿交通干线逐步向外蔓延。19四、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一般是围绕母城由近及远地圈层状配置卧城、工业城、城市疏散点等。 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 20四、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 南京、上海、石家庄、武汉、广州、北京等城市经济圈的模式都曾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