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安全:演示文稿()_第1页
电气安全:演示文稿()_第2页
电气安全:演示文稿()_第3页
电气安全:演示文稿()_第4页
电气安全: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研 发 中 心 培 训200605编 写:田 蘅产品平安设计导那么1 概述1.1 WTO的规定在后述情况下,标准可以不受TBT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限制:a) 维护国家平安;b) 防止欺诈行为;c) 保护人身和动植物的平安;d) 环境保护;e) 地域性差异。1.2 我国制定强制性标准的原那么在目前的我国,强制性标准即技术法规。我国在WTO的根底上,增加了一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包括在内的共6个范畴作为界定强制性标准,即我国技术法规的根本原那么。1.3 IEC标准中的平安IEC标准中的平安防护包括: 1机械危险; 2电击危险; 3绝缘; 4着火危险; 5灼伤危险; 6化学危险; 7辐射危险; 8爆

2、炸或内爆危险。2 机械危险防护锐边和棱角 1设计时防止锐角和棱边; 2限制接触; 3警告标志危险的旋转或运动部件 1限制或防止接触; 2平安联锁系统; 3断开装置; 4警告标志2 机械危险防护 松脱、爆裂或内爆的部件 1加防护罩; 2封闭; 3强化设计的不稳定性设备的不稳定性 1附加稳定装置; 2强化设计 2.2 机械防护设计方法可触及局部设计成圆角或平滑状;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设计,牢固地 固定;防止松脱;运动局部的防护;对可能有爆炸危险的防护3 外壳防护3.1 外壳防护的根本要求1防止人体接近设备内部的危险部件;2防止固体异物进入设备内;3防止由于水进入设备内部造成有害影响以上引自IE

3、C 60529 4承受能量冲击 ( 引自IEC 62262 );5由设备外壳提供的防护,也是设备其它防护需求例 如对运动部件的防护、电击防护、着火危险防护、热防护等的重要手段。3.2 外壳防护等级的标志、组成及含义3.2.1 防护等级标志IEC 60529IP 第一位数字:06,表示防止固体异物的等级第二位数字:08,表示防止水液体的等级3.2.2 外壳承受冲击能力的标志IEC 62262IK 表示承受冲击能量不变形、不破坏的等级以0、0110表示冲击能量的等级冲击参数以一定的冲击高度和能量表示 3.3 常用外壳防护的例子1对人的平安防护最少应到达IP20,即对人的 手指直径大约为的防护;2到

4、达防尘要求的外壳,最少应为IP50;3到达密封要求的外壳,最少应为IP60;4到达户外防尘、防水要求的外壳,最少应为IP54。3.5 外壳防护设计方法1设备外壳上的开孔,应到达适用的防护等级的要求;2设备外壳的连接处,应考虑适用的外壳防护的密闭或密封要求;3设备内部的运动部件、带电部件除了其它防护手段之外,还应保证外壳的有效防护;4户外外壳除了防尘、防水之外,还应考虑其它环境的影响,例如防盗、防雷电、防昆虫及鼠害等。4 电击防护4.1 人体的电流效应根据动物试验,50mAs为电流时间界限值,欧洲 和日本将30mAs确定为限值,以此作为电击防护 的设计依据。 4.2 可触及部件的限值4.2.1

5、电流、电压限值 为确保人身平安,可触及部件的电流、电压限值: 正 常 状 态: AC 50V/DC 75V ; 单一故障状态: AC 55V/DC 140V; AC 3.5mA /DC 15mA4.2.2 电容的负荷或能量以及放电要求 可触及部件的电容负荷容量或能量的限值 : 45C 350mJ ; 对设备可触及局部的电容放电要求是: 1设备断电后,可触及局部的电容残留电荷应在5s内到达45C,或电压到达20V; 2如果设备是通过插件安装在插座上并不通过工具带电插拔,电容残留电荷应在1s内到达45C,或电压20V; 3否那么,应在相应的部位粘贴警示标志,以便在设备断开并平安放电后再触及。4.3

6、 电击防护的要点防止接触危险带电部件 提供适当的绝缘防护系统 可靠的保护接地采用电气防护外壳适当的IP等级设计适用的布线系统一次电路电容器放电配置断开装置 4.4 设备的防电击等级0级:由根本绝缘保证,设备与保护导体不相连。当根本绝缘破坏时,可靠性由安装位置的环境条件决定;级:除根本绝缘提供根本电击防护外,外露的可导电件与保护接地导体相连,以提供故障防护;级:除根本绝缘提供根本电击防护外,还由附加绝缘提供故障防护,或者由加强绝缘提供根本防护和故障防护。这种设备不与保护接地导体相连,可靠性与环境条件无关;级:设备由平安超低电压见注供电,不会产生危险电压,并不与保护接地导体相连。 注: 平安超低电

7、压是指交流有效值不超过50V或直流75V,且通过加 强绝缘或双重绝缘与危险电路隔离。 4.5 电击防护至少应满足的要求a在单故障条件下,产品可触及的金属部件包括外露的可导电部件应保持保护连接的连续性;b产品的保护导体端子与被保护部件之间的电阻不应超过0.1 ;c在正常及单一故障条件下,可触及部件与保护导体端子之间,或在同一局部上下相距1.8 m之内的任意可触及部件之间的电压和电流不应超过的规定。4.6 典型的电击防护方法a) 可触及的金属部件包括外露的可导电部件实现导电连续性连接并可靠接地连接电阻不应大于,测试时间为60s,到达类平安设备要求。同时,设备的外壳至少到达IP20的防护等级要求;b

8、) 或:采用加强绝缘或附加绝缘,到达类平安设备要求;c) 或:采用平安特低电压供电,到达类平安设备要求;d) 由电气绝缘保证 .4.7 电击防护设计方法1可触及的导电部件应以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与危险的带电部件实施隔离。否那么,应与保护接地端子或接地极相连;2装置采用防护等级最少是IP20的外壳,以防在运行时触及内部的危险带电部件;3装置外壳实现导电性互连并可靠接地,采用齿形垫圈是实现导电连续性的有效方法;4在装置运行中机械的、电气的、热的作用下,电气绝缘应得到有效的保持;5保护导体的最小截面积应符合要求。4.7 电击防护设计方法6在工作、运输及贮存的环境中,实现导电性互连的各连接点不应因化学的

9、和电化学的原因产生腐蚀。可采用电镀或涂覆涂层的方法实现防腐,合理选择接触面的金属材料或镀层以获得合理的电化学组合。7当采用插头插座作为保护连接时,保护连接不应在带电部件断电前断开。当重接保护导体时,应在带电部件连接前重接或至少同时重接。8设计平安联锁装置,保证在进入、翻开或取下外壳时,触及任何危险带电部件之前它们已没有带电危险。 。4.7 电击防护设计方法9 )保护导体的最小截面积(mm2) 电路上的导线截面积 相应的保护导体的 ( S ) 最小截面积 1635 16 35 S/2 5 电气绝缘5.1 绝缘配合的原理和影响因素5.1.1 根本原理绝缘配合是指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和周围环境来选择电

10、气绝缘特性,只有基于在其寿命期间内所承受的各种作用 (例如电压和其它因素) 的强度时,才能实现产品绝缘配合的最终目标。5.1.2 绝缘配合的影响因素绝缘配合的影响因素包括: a) 与设备有关的电压额定电压;额定绝缘电压;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过电压。 b) 环境条件宏观条件(温度、湿度、太阳辐射等);微观条件;影响微观环境的因素(外壳、加热、通风、灰尘、水汽等)。5.1.2 绝缘配合的影响因素 c) 污染 d) 材料性能 e) 电压作用时间 f) 频率 g) 海拔高度(大气压力) h) 电场条件均匀电场;非均匀电场。5.2 绝缘破坏和影响因素分析5.2.1 绝缘击穿5.2.1.1 绝缘击穿的机理 热

11、击穿 在强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内部由于介电损耗而发热,如果热量来不及散失,使温度不断升高,导致低分子挥发物逸出而使材料的分子结构破坏,最后造成绝缘击穿; 电击穿 在强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内部由于带电质点的剧烈运动发生碰撞而电离,使分子结构破坏而增加了电导,最后造成绝缘击穿; 放电击穿 在强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内部包含的汽泡首先发生碰撞而放电,杂也可能因电场加热的结果产生汽化,汽泡的进一步开展而导致材料绝缘击穿。 5.2.1.2 绝缘击穿的影响因素分析温度 :温度升高,材料的击穿电压下降;湿度 :湿度增大,材料的击穿电压下降;电压作用时间 :电压作用时间增长,材料的击穿电压下降;频率 :频率提高,材料

12、的击穿电压下降; 材料厚度 :材料厚度提高,散热不利,击穿电压下降。 5.2.2 绝缘老化5.2.2.1 一般概念绝缘材料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作用下,发生不可逆的物理、化学变化,导致材料电气、力学性能的急剧变化而破坏,为绝缘老化。5.2.2.2 绝缘老化的机理热老化:绝缘材料在热、氧、水的单独或联合作用下,低分子挥发物或产物逸出;生成的游离基参与链反响使分子链断裂;引发的自动催化作用加速材料破坏;产生水解降解;或产生高分子链聚合等,导致材料性能下降或完全破坏;电老化:由于局部放电产生的O3、氮氧化物、高速粒子等,以及由局部放电引起的介电损耗加大致使材料发热,导致材料性能下降或完全破坏5.

13、2.2.3 绝缘老化影响因素分析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增大,加速材料的绝缘老 化;温度:温度增高,材料的绝缘老化会加速;湿度:湿度增大,材料的绝缘老化会加速;频率:频率增高,材料的绝缘老化会加速;污染:污染会导致局部放电,加速材料的绝缘老 化5.3 绝缘老化局部影响因素的分类 5.3.1 绝缘材料的组别 绝缘材料组别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 /V I 600 II 400 600 IIIa 175400 IIIb 100175 5.3.2 材料的耐热性分级材料级别代号 最高长期工作温度/ Y 90 A 105 E 120 B 130 F 155 H 180 C 1805.3.3 污染等级1级:

14、一般无污染或仅出现枯燥的、非导电性的污染。该等级对绝缘配合无影响;2级:由导电性灰尘或雨雪造成持续的导电性;3级:一般有导电性污染出现,或者出现由于凝露 使枯燥的、非导电性的污染变成导电性;4级:有时会出现由凝露造成暂时的导电性,一般只有无导电性的污染。5.3.4 过电压类别I类: 采取了特别措施,例如具有良好防护的电子电路 ;II 类: a) 装置的辅助电路(电源电路)连接于专用的电压 源; b) 装置的输入鼓励电路未直接连接于电压或电流 互感器,而且连接导线有良好的屏蔽和接地; c) 输出电路由短导线连接于负载。5.3.4 过电压类别III 类: a) 装置的辅助电路(电源电路)连接于公用

15、电池, 或由于导线较长,有较高的共模瞬态过电压可能 出现于电源导线,和由于连接于同一电源的其它 电路的开关可能产生差模电压; b) 装置的输入鼓励电路连接于电流或电压互感 器; c) 输出电路由较长的导线连接于负载,有较高的 共模瞬态电压出现于输出端子。5.3.4 过电压类别IV类 : 用于有较高瞬态过电压的场合: a) 连接电缆未适当屏蔽; b) 直接连接于一次回路; c) 接近于电源端使用的设备。5.4 绝缘配合的根本要求5.4.1 电气绝缘图解标称电压(额定电压)对过电压的耐受能力长期绝缘的耐受能力线中性线电压的优选值额定冲击电压 瞬态过电压 电气间隙冲击电压试验额定绝缘电压 介质强度

16、爬电距离 绝缘电阻过电压类别介质强度试验绝缘电阻测量爬电距离测量5.4.2 电气间隙的尺寸确定5.4.3 爬电距离的尺寸确定5.4.4 固体绝缘设计的要求5.4.4.1 一般要求 采用固体材料作为绝缘结构的设计要求如下:a)最小电气间隙的尺寸应按确定;b)最小爬电距离的尺寸应按确定;c)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尺寸的测量规那么见;d) 确定的爬电距离应不小于电气间隙。但应注意,它们之 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物理关系;e)固体绝缘应耐受的试验;f )当固体绝缘材料的最大温度不超过规定时,其热性能的下降不应影响绝缘配合;g)固体绝缘应耐受运输、贮存、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机械振动、冲击和碰撞。5.4.4.2

17、对影响绝缘配合因素的考虑a) 固体绝缘材料的电气强度远远大于空气的电气强度,所以,当以电气间隙进行的绝缘设计达不到要求时,应采用爬电距离的方法,即在两导电体间增加固体绝缘进行隔离;b) 由于固体绝缘材料中的缺陷 (如杂质、气隙) 存在,尽管电压还远远小于击穿水平,但仍然会因发生局部放电而损害其寿命;c) 固体绝缘材料的损坏在其寿命过程中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的不可恢复性最终会导致击穿或老化而丧失效能;d) 在高频电压作用下,材料的介质损耗和局部放电的加剧会降低使用寿命;5.4.4.2 对影响绝缘配合因素的考虑e) 单纯靠增大绝缘结构的厚度以期获得长期耐受电压的能力是不适宜的,只有通过合

18、理的结构设计才会获得满意效果;f ) 对于设计中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薄弱环节,可通过以下方法补救: 涂敷绝缘材料; 加装绝缘套管或绝缘衬垫; 铺衬绝缘膜; 防污染和防潮。5.4.4.3 确定电气绝缘类别的导那么 1危险带电电压平安超低电压: 双重绝缘或加强绝缘 HLVSLHV2危险带电电压超低电压平安: 根本绝缘附加绝缘 超低电压HLVELVSELV3危险带电电压超低电压 : 根本绝缘 HLVELV4危险带电电压保护超低电压: 根本绝缘 HLVPELV 5.4.4.3 确定电气绝缘类别的导那么 5超低电压平安超低电压: 附加绝缘 ELVSELV 6危险带电电压危险带电电压: 功能绝缘/根本绝缘

19、 HLVHLV 7) 超低电压超低电压: 功能绝缘/附加绝缘 ELVELV 8) 平安超低电压平安超低电压: 功能绝缘/附加绝缘 SELVSELV 5.5 电气绝缘的测量和试验5.5.1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目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是否满足要求测量方法见5.6): 按照最不利的位置测量 按照标准规定的规那么,最小沟槽不计合格判据:符合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规定5.5.2 绝缘电阻测量目的:检测绝缘的长期耐受能力试验类型: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试验条件:标准规定的条件试验部位: 每个电路与外露的导电件间; 独立电路之间; 经协商,可在常开触点电路试验,试验值经协商确定试验仪器:直流500V1

20、0%合格判据: 100M 湿热:10M 5.5.3 介质强度试验目的: 检验绝缘的长期耐受能力 检验电气间隙 检验爬电距离试验类型:型式试验和例行试验试验条件:标准规定的条件试验部位: 每个电路与外露的导电件间; 独立电路之间; 经协商,可在常开触点电路试验,试验值经协商确定试验值:2000V/500V合格判据:试验期间不发生击穿和闪烙5.5.4 冲击电压试验目的:试验类型:试验条件:试验部位: 每个电路与外露的导电件间; 各个独立电路之间; 经协商,给定电路的端子间 试验值:5000V或1000V合格判据: 试验期间无破坏性放电(火花、闪络或击穿); 试验后满足性能要求5.6 电气间隙和爬电

21、距离的测量规那么污染等级与沟槽宽度X的最小值 mm 污染等级 X5.6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规那么测量规那么:假设任一凹槽不大于规定的宽度X,那么按最不利位置的绝缘环节桥接计算 ;在跨越沟槽的距离不小于规定宽度X时,沿沟槽的外形测量爬电距离 ;对于不同相关位置与其它局部之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以这些局部位于最不利的位置测量。6 着火危险防护6.1 一般概念6.1.1 着火原因着火危险是指产品内部因电气引燃造成的火灾,导致对生命或财产带来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是: 1外部事故 包括外部环境的火灾事故; 违反操作规程或使用条件的滥用造成的火灾事故。 2内部事故 飞弧、火花引起的火灾事故; 漏电引

22、起的火灾事故; 过热引起的火灾事故。6.1.2 着火危险的起因着火危险的起因是: 1元器件因过热、漏电自燃; 2元器件因过热,引燃与其接触的或邻近的元器件或零部件; 3元器件爆炸和滴落的灼热颗粒引燃其它元器件或零部件; 4元器件散发的可燃性气体到达一定浓度是的自燃或引燃; 5闪烙、飞弧、漏电起痕等造成的自燃或引燃。6.1.3 着火危险防护从产品平安角度考虑,着火危险防护主要指内部事故引起的火灾防护。对火灾有效的防护方法是: 1切断或减少设备内部的起火源; 2减少可燃烧物的供给; 3切断氧气的供给; 4一旦发生火灾,将火势封闭在设备内部。6.2 着火危险防护设计要点正常工作条件下的着火: 1限制

23、易燃材料、元器件到达引燃温度; 2确保足够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3限制可能的导电性桥接; 4限制导电零部件进入设备内部造成的短路。 6.2 着火危险防护设计要点异常工作条件下的着火及火焰蔓延 限制着火及火焰蔓延: 1无引燃材料和器件,例如采用V-1级及 以上材料; 2设置防火挡板或外壳。6.2 着火危险防护设计要点异常工作条件下的着火: 1限制引燃材料的温度; 2采用V-1级及以上材料异常工作条件下的火焰蔓延: 设置防火挡板或外壳6.2 着火危险防护设计要点过热或电源线、导线的不良连接: 1选用适当的电源软线; 2选用适当的电源软线护套; 3正确选用接线端子; 4正确选用电源输入插座; 5合

24、理选用导线; 6设备的所有电气连接点实现可靠连接; 7防止一切过热。6.2 着火危险防护设计要点 存在可燃的固体、液体、气体、蒸汽和引燃源而可能引起着火和爆炸: 1选用低可燃性的材料; 2可燃性材料与引燃源隔离; 3采用排风措施减少可燃气体聚集; 4对可能的危险提供警告标志6.3 元器件、零部件及其材料的防火6.3.1 一般原那么 1正确选择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到达一定要求的阻燃性工程塑料; 2正确选择元器件,使之到达: 元器件的功率对其实际功率有一定的冗余; 对元器件的过负荷有适当的保护措施; 由元器件的最大故障功率限制其自燃。 3利用通风、散热设计或热屏蔽措施防止元器件着火,例如通风机、散

25、热器、防火隔板、防火外壳等; 6.3 元器件、零部件及其材料的防火6.3.1 一般原那么 4保持发热元器件及其与热敏感器件之间的距离,以便散热; 5确保电气连接的可靠性,以降低因接触不良造成的火花、闪烙、飞弧等; 6利用附加的装置或电路对危险元器件或电路保护,例如限压或限流装置; 7采用火势蔓延的防护设计。6.3.2 材料的可燃性分级1 ISO分级ISO 9772 FH-1 FH-2FH-32 IEC分级IEC 60695-11-10/20 5VA5VBV-0V-1V-2 HB40HB75 6.3.3 材料的温升限值绝缘材料 正常工作条件 异常工作条件 A级材料 75 125 B级材料 90

26、140 E级材料 95 150 F级材料 115 165 H级材料 140 185 6.3.3 材料的温升限值配线用导线绝缘 正常工作条件 异常工作条件 无温度标记值 60 100有温度标记值T T25 T6.4 防火外壳的设计6.4.1 要求设计防火外壳的条件 以下有引燃危险的情况,应设计防火外壳: 1一次电路的元器件; 2有电源输出限值电流、电压、功率要求的电源装置; 3在正常或异常工作条件下,由电源输出受限制的装置供电的二次电路元器件; 4由符合要求的电源输出受限制的电源供电,但未安装在V-1级或更优越的材料的二次电路元器件; 5具有未封闭的可能起弧例如危险带电电路、危险能量电路上的敞开

27、式开关和继电器的元器件; 6除了采用PVC、PTFE、PEP、氯丁橡胶或聚酰胺绝缘的导线。6.4.2 用于防火外壳的材料 用于防火外壳的材料要求如下: 1不超过18kg的移动设备,防火外壳的可燃性等级应到达V-1级以上; 2超过18kg移动式设备,防火外壳的可燃性等级应到达5V级; 3装在防火外壳上的元器件可燃性等级应到达V-1级以上; 4金属材料。6.4.3 防火外壳的侧面开孔 防火外壳的侧面开孔要求: 1用于通风的开孔应采用挡板、屏障等防止火势蔓延; 2上述要求适用于有通风要求的每一方向。6.4.4 防火外壳的底部 1外壳底部不开孔; 2底部开孔在符合要求的挡板下面; 3底部开孔在符合可燃

28、性等级V-1或HF-1的元器件或零部件下面,且孔的面积不大于40mm2; 4) 底部开孔的上面或下面设置挡板,并且挡板的每一边覆盖孔2倍于孔与挡板的间距并且超过25mm; 5金属材料外壳的底部开孔符合表34的规定; 6底部筛网的网眼的标称孔径为中心距不大于2mm,金属丝直径不小于。6.4.5 防火外壳的门和盖板防火外壳的门和盖板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门和盖板应装有联锁机构,以防危险消除之前触及危险部件; 2操作人员无法将门和盖板从防火外壳上撤除,且能在正常情况下锁闭; 3操作人员偶然使用的门和盖板是可拆卸的,但应在说明书中指出拆装方法及要求。6.5 电源线及其布线6.5.1 一般要求为了与交

29、流电网电源的平安连接,设备应有以下之一的连接装置: 1与电源作永久性连接的接线端子; 2与电源作永久性连接的,或利用插头插座与电源连接的不可拆卸的电源软线; 3一个供可拆卸电源线连接的输入插座; 4构成直插式设备一局部的电源插头。6.5.2 电源软线电源软线应为护套型PVC绝缘软线或护套型橡胶绝缘软线电源软线导体的截面积不应小于 以下规定: 设备的额定电流/ A 导体的标称截面积 /mm2 36 0.75 6 1013 1.25 1316 1.5 25 3240 4 4063 106.5.3 电源线的固紧为保证电源线不承受应力和导线护套不受磨损,电源软线应有紧固设施,并满足: 1如果损害平安,

30、电源软线不能推入设备中; 2电源线更换不应损害设备平安; 3紧固设施应采用绝缘材料制作; 4不应采用螺钉直接压紧电源线; 5电源线应能承受40N的拉力25次,每次持续1min而不应破坏位移量不大于2mm; 6电源线应能承受的扭力矩、持续1min,导线不变形。6.5.4 电源线端子电源线的连接端子不应采用锡钎焊的方法连接。6.5.5 电源插座供设备电源连接的插座应与设备电源插头匹配,并保证设备正常使用时不会依托于它而承受外力。6.6 对电源开关的涌流要求开关的额定输出电流 IN 浪涌电流峰值 IS 0.5 201.0 502.5 100 2.5 150 6.7 着火危险试验方法 灼热丝试验 模拟

31、灼热元件、过载电路等热源或模拟点火源,在短时间内所造成的热应力针焰试验 模拟产品在故障条件下的着火危险发热器不良的接触试验 模拟因异常的热的不良接触产生的过热所导致的火灾的可能性扩散型和预混合型本生灯型火焰试验 模拟产品周围环境发生火灾的早期情况,火源或物品着火引发燃烧蔓延及烟雾释放的可能性7 灼伤危险防护7.1 一般要求灼伤危险的起因: 1使用人员接触过热外表 2维护人员接触过热外表防护方法 1限制可接触外表的温度; 2如果由于功能原因或高的环境温度而不能防止高温,应提供警示标志 7.2 正常使用时的允许温升把手、旋钮、夹子 1连续持握 : 所有的材料43; 2短时间持握或接触: 金属材料5

32、5; 非金属材料65;设备的外外表 金属材料65; 非金属材料85。7.3 设计方法1使用人员接触的热外表的温度,不应到达规定的温度限值;2通过元器件的正确选型和散热方法,降低设备的发热;3当因功能的或环境的原因不能有效控制设备可触及外表的温度时,应在热外表的附近粘贴警告标志;4对于维修人员可能接触的局部,也应采取上述措施。否那么,应在维修文件中提出警告,并粘贴警告标志;5设备在设计时还应考虑最大限度地减小通过耳环、手镯、工具等金属器物造成危险能量级别的电路或元件桥接所带来的危险。8 平安试验概览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测量 IP防护等级 冲击电压耐受试验交流或直流介质电压耐受试验绝缘电阻测量保护连接阻抗 保护接地的连续性 绝缘材料、元器件和防火外壳的可燃性 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