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概论(giln)一、基本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ynji)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2、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gul)的方法。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5、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二、基本问题:1、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心理学流派与分支:构造主义心理:冯特、铁钦纳,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机能主义心理:詹姆斯、杜威,1890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华生、斯金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魏太默、考夫卡、苛勒,191220世纪4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9世纪后期至今;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中期至今;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西蒙(无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至今。4、心理学的研究
3、方法: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其优点为资料客观、真实,缺点是被动、难重复、受主观影响。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gngj),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在控制(kngzh)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切合实际,缺点是不易控制;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精确,可以重复,缺点是有很大的人为性,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
4、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ynji)方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问卷法的优点是省时省力,方便,缺点是真实性受被调查者的影响;谈话法的优点是易掌握,缺点是资料的真实性不易保证。第二章意识与注意一、基本概念:1、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3、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4、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5、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二、基本问题:1、意识的状态:可控制的
5、意识状态(意识的第一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意识的第二种状态)、白日梦状态(意识的第三种状态)、睡眠状态(意识的第四种状态)。2、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3、生物节律(jil):人的行为与四种时间循环相联系,即人的生物节律,这四种时间循环大致相当于1年、28天、24小时(xiosh)和90分钟四种(s zhn)时间长短。4、睡眼与催眠不同:因
6、为脑电波不同,催眠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相同。催眠状态下心理特征: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幻觉、解除抑制、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5、失眠的种类: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第三章感觉与知觉一、基本概念:1、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3、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4、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5、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7、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基本问题: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2、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其影响因素包括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二)知觉的选择性是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结作为知觉对象进行(jnxng)组织加工的特征,其影响因素为强度、色彩、活动性;(三)知觉的理解性是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ybin)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
8、佳解释说明;(四)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们能在刺激变化的情况把事物(shw)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4、简述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5、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
9、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过程受人们的先前经验的影响;(二)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有四种效应: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3)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4)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中信息整合(zhn h
10、)特点:信息的整合过程中有四种效应,1、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xngchng)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rn men)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第四章记忆与学习一、基本概念: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记忆的三
11、存储模型P84页图42)2、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3、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是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4、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5、遗忘:学过的许多知识、经历过的许多事情记不清了称遗忘。(我们学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事情能保终生不忘,然而大多数的事情却记不清了,这就是遗忘)。6、学习(狭义的定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
12、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二、基本问题1、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有两种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回忆最困难,再认最容易。2、记忆(jy)的类型:有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shsh)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程序性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zh shi),又称技能记忆;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13、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都属于陈述性记忆。3、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其特点是(一)信息保存时间很短,(二)存储形式就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短时记忆的特点是(一)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二)它的编码形式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三)它的容量有限,(四)它保持的时间有限;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一)编码形式为语义代码和视觉代码,其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二)容量大,保存时间长。(将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和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4、简述遗
14、忘曲线: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记忆材料,以自己为被试,用节省法获得实验数据绘制了遗忘曲线,结果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5、遗忘原因及影响因素: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zuhu)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ywng)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干扰分前摄干扰、后摄干扰。影响因素: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情境和状态(zhungti
15、)的依存性,一般来说当努力回忆在某一环境下学习的内容时,人们往往能够回忆出更多的东西;情绪的作用,个人情绪状态和学习内容的匹配也影响记忆。6、学习的分类及策略: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策略有复习策略:复习时间、复习的次数、复习的方法;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常见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7、如何根据遗忘规律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由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结果可知,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第一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
16、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根据这一规律,应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复习策略解决如何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1、注意复习的时间,应该注意及时复习和系统复习。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时间,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2、注意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3、掌握复习的方法,采用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应尽量地调动起多种感官共同地进行记忆。另外复习策略还应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8、如何运用组织策略来提高学习效率: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
17、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常见的组织策略有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采用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学习策略,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促进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第五章思维(swi)与创造性一、基本概念1、思维:是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yyn)、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2、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xngchng)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18、。3、创造性思维:是相对常规思维而言的,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4、概念:是指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概念的范围。5、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二、基本问题1、思维的特征和过程:特征是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以已有知识经验为中介,因此具有间接性;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
19、以认识,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人类思维主要借助语言工具,还借助表象和动作工具。思维的过程是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概括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2、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有人工概念的形成和自然语言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可以概括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赫尔首创人工概念,布鲁纳提出假设检验模型)3、问题解决的影响(yngxing)因素
20、: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一般性功能)、心向(对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4、创造性的测验与鉴别(jinbi):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创造性是一种倾向。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发表于1960年,测量的是吉尔福特智力结构模型理论(lln)与发散思维有关的那部分内容。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是发散思维测验。言语测验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方面记分;图画测验除以上三方面外,还对精致性记分;声音和词的测验只记独特性得分。、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与创造力的培养:影响因素有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
21、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即敢于怀疑一切)、3、环境因素(比较宽松的环境创造性就高)、4、动机因素(外界的激励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产生、发挥和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有建立目标与意向、训练基本的技巧、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刺激和鼓励好奇心、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运用例子。(创造性思维训练包括发散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第六章智力一、基本概念1、能力:指人们成
22、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条件。2、智商:是为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提出的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3、比率智商: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只适用(shyng)于儿童。(18岁之前(zhqin))4、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pngjn)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离差智商(IQ)=100+15Z5、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解决抽象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6、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7、常模:是解释
23、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8、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9、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二、基本问题:1、智力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差异,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差异,此外人的智力表现早晚差异;智力的团体差异2、智力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智力因素论:分为智力二因素说(斯皮尔曼提出,包括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卡特尔提出即g因素分流体和晶体);智力多因素论(瑟斯顿提出,归纳出7种心理能力即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
24、;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分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智力(zhl)结构论(吉尔福特提出,智力活动分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共有150种);智力(zhl)的认知理论包括智力三元理论(斯腾伯格提出,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核心作用)和PASS模型(达斯提出(t ch),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3、智力的影响因素:智力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遗传为人的智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是智力发展
25、的前提)、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它对智力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特别是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影响,但这种积极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学校教育对智力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就是知识的传授,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智力是在社会实践中最终形成起来的,这种能力更多的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一、基本概念:1、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2、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3、
26、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4、成就动机: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5、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6、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7、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qng x)体验。8、应激:是指在意外(ywi)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适应性反应。9、道德感:是根据(gnj)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对人的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10、理智感:是人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11、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二、基本问题:1、动机与需要,
27、诱因的关系:动机=需要+诱因;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诱因: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在动机中,需要和诱因紧密相连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2、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人们似乎认为动机越强,活动效率越高
28、。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动机强度要降低。3、成就动机的结构及特征:成就动机的结构: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高的,其追求成功的倾向大于回避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低的则因害怕失败而回避困难的任务。成就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具有坚定信念、正确的归因方式(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把失
29、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4、马斯洛的动机理论(lln):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P174页图)4、情绪情感(qnggn)的区别与种类:区别是(一)从需要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wzh)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
30、差异:从发展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情绪的种类有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情感的种类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5、情绪情感的功能: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包括促进功能和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三、健康功能(情绪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四、信号功能(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语言性交际)。第八章人格一、基本概念:1、
31、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气质:表现在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3、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xinggun)最密切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上和所采取的言行上。4、认知方式(fngsh):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也称为认知风格。二、基本(jbn)问题:1、人格特征:A、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B、稳定性:“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某种
32、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不易改变。C、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D、复杂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行为的多元化,多层面。E、功能性:“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决定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人的命运。2、气质类型:A、胆汁质:思想简单、行为冒失(如李逵);B、多血质:灵活、好动、(如燕青);C、粘液质:安静稳重、表情平淡(如林冲);D、抑郁质:多愁善感(如林黛玉)。3、气质与性格区别:A、气质先天形成,受高级神经影响;性格后天形成,主要受环境影响。B、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有好坏之分。C、气质可塑性小,而性格可塑性大。
33、4、如何看待人气质差异:A、气质无好坏之分B、气质类型不影响人的智力(zhl)、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但对人气具体从事的活动有较大的影响,即气质是职业、人才选择的依据C、气质(qzh)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5、各种( zhn)认知方式差异的特点与优势:A、a、冲动型: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优势是对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为整体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整体型解释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但在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方面不太好;b、沉思型:反应慢,但精确性高,为优势是对信息加工策略多采用细节性的加工方式,在完成需要做分析的学习任务时,学习成绩会更好些,且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创造力方面
34、表现的比较好。B、a、系列型:左脑优势,特点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步步分析,一环一环推导,适用在言语操作,记忆领域(女性)优势是记忆功能、言语功能较好;b、同时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适用在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男性)优势是数学能力、空间能力较好。C、a、场独立性:不依赖于外界环境,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进较少能体察入微。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处理问题比较灵活,善于抽象思维,自学能力较强,对自然科学知识更感兴趣。b、场依存性: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处理问题总是依赖于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依据外在的参照,与
35、别人交往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在人际社会领域中显示了优势,善于体察别人,与人相处亲切融合,更喜欢社会定向的学科与知识。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无好坏之分,场独立性在认知领域显示了优势;场依存性在人际社会领域显示优势。6、人格形成影响因素: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fzhn)方向及难易。2)、社会(shhu)环境因素:A、社会文化因
36、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rng)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文化的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就大;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B、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础;三类教育方式: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了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C、早期童年经验:a、人格发展的确受童年经验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人格发展,不
37、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人格的形成。b、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同其它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c、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3)、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会影响人格;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但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有一定的解释作用。4)、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第九章人际交往与社会影响一、基本概念:1、人际沟通:沟通是指信息的传播,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狭义的沟通,主要指信息的发送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
38、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2、从众: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yngxing)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3、服从(fcng):指按照他人命令去行动的行为,也是人际互动的基本方式之一二、基本(jbn)问题:1、人际吸引的条件:在人际交往中交往者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互相在态度上能够获得接受,在情感上得到肯定,就会表现为互相喜欢,其个体表现为彼此吸引。影响条件为:A、相似性与互补性: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表现为相互吸引,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互补性能够增进人际吸引。B、个人品质
39、:随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因素变行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更为重要。C、接近性与熟悉性: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接近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交往双方的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彼此的反应越消极)。2、从众与服从的原因:A、从众原因:a:行为参照,他人的行为或者观点可作为自己行为观点意见的参照。b: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c: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B、服从的原因:a、合法权力,b、责任转移第十章心理健康一、基本概念:1、心理健康:广义上讲,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
40、、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2、挫折:指个体(gt)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3、焦虑(jiol):A、是一种正常反应,可以让我们的身体(shnt)有所防备,提醒我们小心保护自己(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适应性的正常反应)B、对生活、事件做出不实际或不正确的评估,所产生的焦虑不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会给情绪造成困扰,严重时则导致焦虑障碍。(对生活、事件做出不实际或不正确的评估所产生的一种焦虑障碍。)二、基本问题:1、心理健康标准:A、有正常的智力B、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C、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D、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E、有
41、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2、增进心理健康有效途径:A、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B、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C、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D、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E、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3、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及其作用:A、防御机制:建设性防御、替代性防御、掩饰性防御、逃避性防御、攻击性防御。B、防御的表现方式:否认、幻想、压抑、投射、反向、转移、退行、文饰、补偿、升华C、作用:具有二重性,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适应挫折,化解困境;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只能起到暂时平衡心理的作用,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埋下心理变态的种子。4、焦虑的应对策略:A、认清焦虑状况B、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不回避、正面迎战、做记录C、学会放松自己D、运用想像减轻焦虑E、进行理性思考F、接受专业治疗第十一章毕生(bshng)发展一、基本概念:1、横断研究法:在同一时间里研究不同年龄组的被试的心理发展(fzhn)水平,并对其进行比较。2、纵向研究法:也称为跟踪研究法,主要指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追踪研究,对其心理(xnl)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记录,目的是考察某些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质的变化规律。3、关键期:指个体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某一反应或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获得,最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亚洲货物运输合同
- 油轮货物运输合同协议
- 2025年度西部数码对象存储服务合同细则
- 家居采购合同样本
- 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
- 2《做负责任的人》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6
- 全国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三、应用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 英语三年级下册Lesson 20 Hamburgers and Hot Dogs.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7单元 第2课时 认识时间(2) 教案
- 2025村新教学楼照明系统改造合同协议书
- 租赁活动板房协议书
- 管道燃气安全培训课件
- (四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高级考评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附答案)
- 安徽省A10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GB/T 10739-2023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 DB11T 1340-2022 居住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 中央空调(多联机)施工方案
- PKPM砖混结构抗震及其他计算全攻略
- “育鲲”轮转叶式舵机工作原理和电气控制以及故障分析
- 最新.尔雅批判与创意思考--冯林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