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第一节系统工程的产生、发展及应用一、系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朴素的系统思想及其初步实践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提出 “宇宙大系统”的概念,并最早使用“系统” 一词;辩证法奠基人之一的郝拉克里特认为“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后人把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归结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老子阐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西周时代,出现了构成世界的“五行说”(金木水火土);东汉时期张衡提出了 “浑天说”。秦汉之际成书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内经包含了丰富的系统思想。被称为朴素系统思想的结晶。.科学系统思想的形成古代朴素的系统思想用自发的系统概念考察自
2、然现象,其理论是想象的,有时是凭灵感产生出来的。早期的系统思想具有“只见深林”和比较抽象的特点。15世纪下半叶以后,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相继从哲学的统一体中分 离出来,形成了自然科学。从此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就逐步让位于形而上学的思想。 这时的系统思想具有“只见树木”和具体化的特点。19世纪自然科学在能量转化、细胞学说、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使人类对自然过程相互 联系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系统观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个阶段系统思想具有“先见深林,后见树木”的特点。二、系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识记)系统论或狭义的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
3、学描述 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理论,“信息”与“控制”等是其核心概念。它是由数学家维纳在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提取、变换、存储与流通等特点和规律的理论。20世纪下半叶,系统理论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系统工程学的创立,则是发展了系统理论的应用研究,他为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验和使 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三、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四、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国的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为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应用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应用上的尝试和技术方
4、法的准备。主要标志是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华罗庚的统筹法和许国志的运筹学。中国大规模研究与应用系统工程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1978年钱学森、许国志、王 11解蜕工利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就性年代(微)di; k 1狎事情 理诧、有也由帧19M) q建属索卡。酬梵扁电胃系施lE:式提出|取恍方眺(找尹a Ap- pniiMh)的微忐1目国蜜睢彰电/%计划1蚀1艮国即11屯讶外mw发液福泰 统lE式使用系统F程(Sfrtemf Enp- iFrwg)廿船二次世 界大战胡闻,J英1赞等国的反堂,等军事行动产生军巾证等学(Mdilv? Opmxi-1 Kfareh),电即军事系统1程n2Q世肥40年代蹩国
5、砰制麻干鼻的“鼻的慎计tr运用系统I理,并推动其发履1945 年一 一1灵国空军建江琲究与并黛(H&D) 机帆此即兰擦(HAND)公司的前 身展出庆忧分析(System Arudysu )的亳念,强沟(其理婴性j-1E步世妃40 1 年代后期到 30年代初期|达那学的广泛运用与发展.控制论的创立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为蘸 统工程餐定了富鬟的学科基勘_ _ _ 电A阳宴股或事件一率要理您方法此献HT &.干 n x izr l-111处7年H-tKud 和 ft E, M*lwl 发现草 附1 名为系埴T程的著作系统.r程-学科形成胡株志1期年 *美国研的北槌星冲弹甯艇提出PHT 网络优化技
6、术人这地 较平的系统工程技术 R,上翻比人鬟著系统工程手胱,发明系却程的实用化和现超化 _姐5年1 正动控制学家L儿W晶提出“模襁很合”的檄念为现代系提工程吏定了塞妥的数学 展础1 1961 -1972 年 美国实施阿波步”生月计划使用多种系统程疗法并狭得巨大 1成功*被大地提岛了聚统工程的地位1972 年 V国乐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MIASR)在堆也篦成立一餐统工程的应用血点开始从工程迸人到社会蜷济修域,并发展到了 一个建要的新阶段,20世正70球代j系统工理的广泛应刖住国际上达到高潮H比世配80年代|系就T程在国斥上棘定发展.在中国的研究号应用达到岛潮涛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
7、系统工程”文章。20世纪90年代,系统工程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应用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研究与应用的范围或对象系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并将继续朝着“巨系统”发展;各类专门系统工程 日益形成自己的特点; 系统工程在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初步得到了有效应用;系统工程与计算机系统的紧密结合将变得异常紧密;系统工程方法论有新的发展;关注并着力于系统工程工作成果的真正和有效实施。第二节系统工程的研究对象一、系统的概念及特点.系统的定义(识记):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 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该定义有四个要点:系统及其要素。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可以是单个事物,也可以是一群事物组成的分系
8、统、子系统等;系统和环境。系统连同其 环境超系统一起组成系统总体;系统的结构。机构即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方 式;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实现受到其环境和结构的影响。.系统的一般属性(理解):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性,是系统最集中 的体现;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且所有要素均隶属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环境适应性。.大规模复杂系统的特点: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多样,由此带来的多重目标间经常会 出现相互消长或冲突的关系; 系统通常由多维且不同质的要素构成;一般为人一机系统,而人及组织或群体表现出固有的复杂性;由要素相互作用关系所形成的系统机构日益复杂和动态化。
9、二、系统的类型(识记).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自然系统主要是指由自然物所自然形成的系统,像海洋、矿藏系统等;人造系统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建立的系统,如生产系统、管理系统等。.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实体系统是指以矿物、生物、机械和人群等实体物为基本要素组的系统;凡是由概念、 原理、原则、方法、制度、程序等概念性的非物质要素构成的系统成为概念系统。实体系统 是概念系统的物质基础, 而概念系统往往是物质系统的中枢神经,指导实体系统运行或为之服务。系统工程通常研究的是这两类系统的复合系统。.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静态系统是表征系统运行规律的模型中不含有时间因素,即
10、模型中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系统工程研究的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具有某种程度稳定性的动态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是该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因而呈一种封闭状态的系 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物质、 能量与信息的交换的系统。系统工程研究有特 定输入、输出的相对孤立系统。第三节系统工程的概念与特点一、系统工程的概念(识记)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统一地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统称为系统工程。钱学森指出“系统工程时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验和使用的科学
11、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三、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识记)系统工程既具有广泛而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又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在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来分析与解决现实复杂系统问题时,需要确立系统的观点(系统工程工作的前提)、总体最优及平衡协调的观点(系统工程的目的)、综合运用方法与技术的观点(系统工程解决问题的手段)、问题导向和反馈控制的观点(系统工程有效保障)。系统工程的特征有:系统工程一般采用先决定整体框架,后进入内部
12、详细设计的程序;系统工程试图通过将构成事物的要素加以适当配置来提高整体功能,其核心思想是“综合即创造”;系统工程属于“软科学”。第四节 系统工程的应用领域(1)社会系统工程。研究整个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多层次、多区域、多阶段的特点。(2)经济系统工程。研究宏观经济问题。(3)区域规划系统工程。(4)环境生态系统工程。(5)能源系统工程。(6)水利资源系统工程。(7)交通运输系统工程。(8)农业系统工程。(9)企业系统工程(10)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工程(11)科技管理系统工程。(12)教育系统工程(13)人口系统工程(14)军事系统工程第二章系统工程方法论第一节系统工程的基本工作过
13、程一、霍尔三维结构(理解)霍尔三维结构式由美国霍尔等人在大量工程实践的基础上,于1969年提出的。霍尔三维结构集中体现了系统工程方法的系统化、综合化、最优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等特点,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重要基础内容。.时间维:表示系统 工程的工作阶段或进程。系统工程从规划到更新的整个过程或寿 命周期可分为七个阶段。(1)规划阶段。根据总体方针和发展战略制定规划。(2)设计阶段。根据规划提出具体计划方案。(3)分析或研制阶段。实现系统的研制方案,分析、制定出较为详细而具体的生产计划。(4)运筹或生产阶段。运筹各类资源及生产系统所需要的全部“零部件”,并提出详细而具体的实施和“安装”计划。(5)系统实
14、施或“安装阶段”。把系统安装好,制定出具体的运行计划。(6)运行阶段。系统投入运行,为预期用途服务。(7)更新阶段。改进或取消旧系统,建立新系统。2.逻辑维,是指系统工程每阶段工作所遵从的逻辑顺序和工作步骤,一般分为七个步骤:(1)摆明问题。同提出问题的单位对话,明确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确切要求,全面收 集和了解有关问题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资料。(2)系统设计。即确定目标并据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或各目 标分量,拟定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用系统评价等方式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评价算法。(3)系统综合。设计能完成预定任务的系统结构,拟定政策、活动、控制方案和整个系 统的可行
15、方案。(4)模型化。针对系统的具体结构和方案类型建立分析模型,并初步分析系统各方面的 性能、特点、对预定任务能实现的程度以及在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下的优劣次序。(5)最优化。在评价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生成并选择各项政策、活动、控制方案和整个系 统方案,尽可能达到最优、次优或合理,至少能令人满意。(6)决策。在分析、优化和评价的基础上由决策者做出决策,选定行动方案。(7)实施计划。不断地修改、完善以上六个步骤,制定出具体的执行计划和下一个阶段 的工作计划。3.知识维或专业维:该维的内容表征从事系统工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如运筹学、控 制论、管理科学等),也可以反映该系统工程的专门应用领域(如企业管理系统
16、工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工程系统工程等)。爱明问网系统探白(方案)雅尔三维结构示意图霍尔三维结构强调明确目标,核心内容是最优化,并认为现实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 工程系统为,应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得最优解答。该方法具有研究方法上的整体性(三维)、 技术应用上的综合性(知识维)、组织管理上的科学性(时间维与逻辑维)和系统工程工作的问题导向性(逻辑维)等特点。二、切克兰德方法论(理解)p.切克兰德认为,完全按照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思路来解决社会问题或软科学问题,会碰到很多问题。他提出的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主要内容和工作过程是:.认识问题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表达问题现状,寻找构成因素及其关系, 以便明
17、确系统问题的 结构、现存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不适应之处,确定有关的行为主体和利益主体。.根底定义其目的是弄清系统问题的关键要素,为系统的发展及其研究确立各种基本的看法,并尽可能选择出合适的基本观点。.建立概念模型概念模型是来自根底定义、通过 系统化语言对问题抽象描述的结果, 其结构及要素必须符合根底定义的思 想,并能实现其要求。.比较及探寻将第一步所明确的现实问题(主 要是归纳的结果)和第三步建立的概 念模型(主要是演绎的结果)进行对 比。.选择针对对比结果,考虑有关人员的 态度及其社会、行为等因素,选择现 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设计与实施通过详尽和有针对性的设计,形 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并使得
18、有关人员乐于接受和原意为方案的实现竭尽全力。.评估与反馈切克兰德方法论的核心是“比较”与“探寻”,他强调从“理想”模式与现实状况的比较中探寻改善现状的途径,使决策者满意。三、两种方法的比较:霍尔方法论主要以工程系统为研究对象,而切克兰德方法更适合于对社会经济和经营管理等“软”系统问题的研究;前者的核心内容是优化分析,而后者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学习;前者更多地关注定量分析方法,而后者比较强调定性或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基本方法。第二节系统分析原理一、系统分析的概念及其要素.系统分析的定义及内容(识记)系统分析是运用建模和预测、优化、仿真、评价等技术对系统的各有关方面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为选择最
19、满意或最优的系统方案提供决策依据的分析研究过程。在进行系统分析时,系统分析人员对问题有关的要素进行探索和展开,对系统的目的与功能、环境、费用与效果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并分析和处理有关的资料和数据,据此对若干备选的系统方案建立必要的模型,进行优化计算或仿真实验,把计算、分析、实验的结 果同预定的任务或目标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把少数较好的可行方案整理完整的综合资料, 作为决策者选择最优或满意的系统方案的主要依据。.系统分析的要素(识记)系统分析有六大要素:问题,需要系统分析人员和决策者共同探讨与问题有关的要素及其关联状况,恰当地定义问题。问题也表示现实状况(现实系统)与希望状况(目标系统)的偏差
20、,这为系统改 进方案的探索提供了线索;目的及目标,目的是对系统的总要求, 目标是系统目的的具体化。目的具有整体性和唯一性,目标具有从属性和多样性;方案,即达到目的及目标的途径;模型,是由说明系统本质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模型是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可以起到帮助认识系统、模拟系统和优化与改造系统的作用, 是对实际系统问题 的描述、模仿或抽象。在系统分析中通常建立相应的结构模型、 数学模型或仿真模型等来规 范分析各种备选方案;评价,即评定不同方案对系统目的的达到程度。它是在考虑现实方案的综合投入和方案实现后的综合产出后,按照一定评价标准,确定各种待选方案优先排序的过程;决策者,决策者与
21、系统分析人员的有机配合是保证系统分析工作成功的关键。、系统分析的程序视步分桥|规瓶分析|粽台分析图24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三、应用系统分析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以整体为目标;多方案模型分析和优选。 尽可能求得量化的分析 结果,这是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多次反复进行。第三节创新思维与方案创造技术一、创新方案的价值二、创新方案的产生技术.提问法(理解)提问法是针对需要研究的对象, 列出有关的问题,形成检核表,然后一个个来核对讨论, 从而发掘出解决问题的大量设想的创造性技术。提问法按照检核表内容的抽象程度和适用范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各种场合及各种对象普遍适用的提问法,主要是5W1
22、H法;另一类是 针对某种特定要求制定的检核表法,如新产品设计用检核表法、降低成本用检核表法等。(1)5W1H法。是对某件事物从目的、对象、事件、场所、人员、手段等六个方面提出问 题,看其是否合理,并找出改进之处的方法。(2)产品设计用检核表法。用于新产品设计的检核表法有很多,如最著名的奥斯本提出 的检核表法。.头脑风暴法(理解)是针对一定问题,召集有关人员参加的小型会议,在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中,与会者敞开思想,自由联想、畅所欲言,从而获得众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会者要遵循以下规则:讨论的问题不易太小, 不得附加各种约束条件; 强调新奇设想;提出的设想越多越好;鼓励结合他人的设想; 不准许私下交谈
23、;与会者部分职务高低,一律平等;不准许做出判断性结论;不允许批评他人的设想;提出的设想部分好坏,一律记录下来。头脑风暴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推迟判断;二是数量越多越好。.德尔菲法(理解)德尔菲法运用匿名的方式反复多次征询专家的意见和进行背靠背的交流,以充分发挥专家们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最后汇总得出一个能比较反应群体意志的预测结果。.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理解)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GDSS能让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决策者在同一时间通过远程电视会议 系统,面对面地一起讨论某些重大决策。其主要技术有:会议技术、电子布告栏BBS技术、存储与转发技术。.情景分析法(理解)一般是在专家集体推测的基础上,对可能大的未来情
24、景的描述。情景分析的步骤:建立信息库。在充分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内容充实的信息库是有效地进行情景分析的基本前提; 确定主题目标;分析并构造影响区域; 确定 描述影响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探寻各种可能的发展趋势; 选择并解释环境情景; 引 入突发事件,检查其对未来的影响;详细缠绵主题情景。第三章系统模型与模型化(重点)第一节系统模型与模型化概述一、模型及模型化的定义(识记)模型是现实系统的理想化抽象或简洁表示,描绘了现实系统的某些主要特点,是为了客观地研究系统而发展起来的。模型有三个特点:它是现实世界部分的抽象或模仿;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造的;它表明了有关因素的相互关系。模
25、型化就是为了描述系统的构成和行为,对实体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筛选,用一定方式(数学、图形等)表达系统实体的方法。二、模型化的本质、作用及地位(识记)(1)本质。利用模型与原型之间某方面的相似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可以用模型来代替原 型,通过对模型的研究得到有关原型的一些信息。(2)作用。模型本身是人们对客体系统一定程度研究结果的表达。这种表达是简洁的、形式化的;模型提供了脱离具体内容的逻辑演绎和计算的基础,这会导致对科学规律、 理论、原理的发现;利用模型可以进行“思想”实验。(3)地位。模型不能代替对客体系统内容的研究, 模型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模型是对客体的抽象,三、模型的分类(识记)概念模型
26、是通过人们的经验,知识和直觉形成 的。它们在形式上可以是思维的、子句的或描述 的。思维模型通常不好定义,不容易交流。子句 模型在结构上比前者好一些。描述性模型表示 了高度的概念化,并可以传送。只有在和客体系统内容研究相配合时, 由它得到的结果必须再拿到现实中区检验。模型的作用与地位符号模型用符号代表系统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型是抽象模型。通常采 用图示或数学形式,优点是比较直观、便捷。类比模型和实际系统的作用相同。这种模型利用一组参数表示实际系统的另一组参数。四、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仿真模型是用计算机对系统进行仿真时使用的模型。 形象模型是把现实的东西的尺寸进行改变后的表示。.建立方
27、框图。建立方框图的目的是简化对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说明。用一个方框代 表一个子系统。.考虑信息相关性。模型中只应该包括系统中与研究目的有关的那些信息。.考虑准确性。4.考虑结集性。建模时需要进一步考虑的因素是把个别的实体组成更大的实体的程度。五、建模的基本步骤(理解)(1)明确建模的目的和要求,以便使模型满足实际要求,不致产生太大的偏差。(2)对系统进行一般语言描述。因为系统的语言描述是进一步确定模型结构的基础。(3)弄清系统中的主要因素(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关系和函数关系),以便使模型准确地表示现实系统 。(4)确定模型的结构。这一步决定模型定量方面的内容。(5)估计模型的参数。用数量表示
28、系统中的因果关系。(6)实验研究。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进行真实性检验,以检验模型与实际系统的符合必要修改。根据实验结果 ,对模型作必要的修改。六、模型化的基本方法(理解).分析法分析解刨问题,深入研究客体系统内部细节(如结构形式、函数关系等) 利用逻辑演绎方法,从公理、定律导出系统模型。.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利用逻辑归纳法导出系统模型。数理模型方法是典型代 表。试验方法基本包括三类:模拟法;统计数据分析;实验分析。.综合法即重视实验数据又承认理论价值,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推导统一于建模中。 在实际工作中 通常利用演绎方法从已知定理中导出模型, 对于某些不详之处,则用试验方法来补充,
29、再利 用归纳法从实验数据中搞清关系,建立模型。.老手法老手法主要有delphi法。即通过专家们之间启发式的讨论,逐步完善对系统的认识,构造出模型来。.辩证法基本观点是:系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是由矛盾的两方面构成的。矛盾双方相互转化与统一是真实情景。七、模型的简化(1)减少变量,减去次要变量。(2)改变变量性质。(3)合并变量。(4)改变函数关系。(5)改变约束条件。第二节系统机构模型化技术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一)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结构即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现代企业在内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及其层次众多、结构复杂和社会性突出等特点。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
30、解释的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一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 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 系统整体结构的 确定及其解释。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机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理解)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可以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 ,S2,Sn)组成。其集合为 S,则有S = S1 ,S2,Sn 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一般都是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所谓二元关系,就是根据系统的性
31、质和研究的目的多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 S)之间恶关系 Rj (简记为R)。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 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轻重、优劣等)。二元关系是结构分析中所要讨论的系统构成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况: S与S间有某种二元关系 R,及SRS; Si与S间无某种二元关系 R,即sRs;S与S间某种二元关系 R不明,即sRs。通常情况下,二元关系具有传递性,即若 SRS、SRSk,则有SRa (Si、& Sk为系统的 任意构成要素)。传递性二元关系反映两个要素的间接联系,可以记作 R (t为传递次数), 如将SRS:记作SR23。
32、有时,对系统的任意构成要素Si和Sj来说,既有SRS,又有SjRS,这种相互关联的二元关系叫强连接关系。具有强连接关系的各要素之间存在替换性。以系统要素集合 S及二元关系的概念为基础, 为便于表达所有要素间的关联方式, 我们 把系统构造成要素中满足某种关系 R的要素S、S的要素对(S, S)的集合,称为S上的二 元关系集合,记作 Rb,既有Rb = (S, j | Si、S 6 S, SRS, i、j=1、2、n且在一般情况下Si, S和S, S表示不同的要素对。这样“要素S和S之间是否具有某种二元关系R”,也就等价于“要素对(S, S)是否属于S上的二元关系集合 Rb”。.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
33、达有向图(D)是由节点和连接各节点的有向弧(箭线)组成的,可用来表达系统的结构。具体方法是:用节点表示系统构成要素,用有向弧表示要素间的二元关系。从节点i(Si)到j(Sj)的最小的有向弧称为 D中节点间的通路长度(路长),也也即要素Si与S间二元关系的传递 次数。在有向图中,从某节点出发,沿着有向弧通过其他某节点各一次可回到该节点时,形 成回路。呈强连接关系的要素节点间具有双向回路。.系统结构的矩阵表达式(1)邻接矩阵。邻接矩阵(A)是表示系统要素间基本二元关系或直接联系情况的方阵。若A = (aii),则其定义式为: ij 7 nxn1, SRSj或(Si,Sj) CRb(Si。有某种二元
34、关系) a.= -0, sRSj或(G,s)? Rb (S xs没有某种二元关系)有了表达系统结构的集合(S,R)或有向图(D),就可以很容易地将 A写出,反之亦然。例:其中上S3至ij SS S3至ij S6和S7至ij S1的路长均为2.另外S4和S6具有强连接关系, 可以相互到达,形成双向回路。则下方是有向图和根据有向图对应的邻接矩阵图。禺s*s.&品3T51f 00000005,10000000001000号000011Ds50000000又0000000100000在邻接矩阵中,若有一列(如第 j歹U)元素全为0,则S是系统的输入要素,如上图的S3和s7;若有一行(如第i行)元素全为
35、0,则si是系统的输出要素,如上图的s1和s5o(2)可达矩阵。若在 S和S存在着某种传递性二元关系,或在有向图上存在着由节点i至j的有向通路时,则称S是可以到达S的,或者说S是S可以到达的。所谓可达矩阵(M), 就是表示系统要素之间任意传递性二元关系或有向图上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任意长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方阵。若 M = (mij) nxn,且在无回路条件下的最大路长或传递次数为r,即有0t2时,表示传递性二元关系。矩阵A和M的元素均为“ 1”或“0,是nx n阶01矩阵,且符合布尔代数的运算规 律,即 0+0=0,0+1=1,1+0=1,1+1=1,0X0=0,0X 1=0,1X 0=0,1X
36、1=1。通过对邻接矩阵 A 的运算, 可求出要素的可达矩阵 Mo其计算公式为:M=(A+I)r其中,I为与A同阶次的单位矩阵(即其主对角线元素全为“1”,其余元素全为“ 0”),反映要素自身到达;最大传递次数(路长)r根据下式确定:(A+ I) w(A+ I)2 w(A+ I)3 w? w(A+ I)r-1 w(A+ I)r = (A + I)r+1以上例中对应的邻接矩阵为例有:其中,主角线上的“ 1”表示诸要素通过零步(自身)到达的情况(单位矩阵 I),其余的“ 1” 表示要素间通过一步(直接)到达的情况(邻接矩 阵A)。&工& TOC o 1-5 h z 000 0 0 0 I, 0I !
37、01100 10S|易瓦显易5.I(100000扁1I0000Q 身0011000 1X + / s- S*000111 10000100 1*000101S?0Q00Q01 )? = (A + I)n其中带圆圈的“ 1”表示要素间通 过两步(间接)到达的情况(矩阵A2)。 按照前述布尔代数的运算规则,在原式(A+I)2的展开中利用了 A+A=A的关系。进一步计算发现(A+I) 2= (A+I) 3。 由r的确定式计算有r=2。这样,根据上例,对应的可达矩阵为:(3)其他矩阵。在邻接矩阵和可达矩阵 的基础上,还有其他表达系统结构并有助 于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的矩阵形式,如缩 减矩阵、骨架矩阵等。
38、1)缩减矩阵。根据强连接要素的可替 换性,在已有的可达矩阵 M中,将具有强 连接关系的一组要素看做一个要素,保留M中的 行和列,即可得到可达矩阵M的缩其中的某个代表要素,删除掉其余要素及其在 减矩阵M。2)骨架矩阵。对于给定系统, A的可 达矩阵M是唯一的,但实现某一可达矩阵 M的邻接矩阵A可以具有多个。我们把实 现某一可达矩阵M、具有最小二元关系个 数(“1”元素最少)的邻接矩阵叫做 M的 最小实现二元关系矩阵,或称之称为骨架 矩阵,记作A。S, S士“ 易7 sJS,S1 100(1110( (0011 0001000(110(4$)00 1)00110I110)10)010 01(三)常
39、用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常用的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有:关联树法、解释结构模型化技术、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技术等,其中解释结构模型化ISM技术是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系统机构模型化技术。ISM技术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SiRSj?),形成某种形式的“信息库”。根据要素间关系的传实施ISM技术,首先是提出 问题,组建ISM实施小组。接着 采用集体创造性技术,搜集和初 步整理问题的构成要素,并设定 某种必须考虑的二元关系(如因 果关系
40、),经小组成员及与其他有 关人员的讨论,形成对问题初步 的意思(构思)模型。在此基础 上,实现意识模型的具体化、规 范化和结构模型化,即进一步明 确定义各要素,通过人一机对话, 判断各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即递性,通过对邻接矩阵的计算或逻辑推断,得到可达矩阵。将可达矩阵进行分解、缩约和简化处理,得到反映系统递阶结构的骨架矩阵,据此绘制要素间的多级递阶有向图,形成递阶结构模型。通过对要素的解释说明,建立起反映系统问题某种二元关系的解释结构模型。最 后,将解释结构模型与人们已有的意思模型进行比较, 如果不相符,一方面可对有关要素及 其二元关系和解释结构模型的建立进行修正; 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对解释
41、结构模型的研究 和学习,可对原有的意识模型有所启发并进行修正。二、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规范方法建立反映系统问题要素间层次关系的递阶结构模型,可在可达矩阵M的基础上进行,且一般要经过区域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和多级递阶有向图绘制四个阶段。这是建立递阶结构模型的基本方法。以下面的可达矩阵为例:.区域划分区域划分是将系统的构成要 素集合S分割成关于给定二元关系 R的相互独立的区域的过程。为此,首先需要以可达矩阵 M 为基础,划分与要素S(i=1,2,n)相关的系统要素的类型,并找出在 整个系统(所有要素集合S)中有明显特征的要素。有关要素集合的定 义如下:(1)可达集R(S)。系统要素S的可达集
42、是在可达矩阵或有向图中由S可达到诸要素所构成的集合,即为 R(S)O其定义式为:R(G) = Sj |Sj CS,mj = 1,j = 1,2,n i = 1,2,n如给出 的可达矩阵中有:R(S)=S1; R(Q)=S1,S2; R(S)=Q,S4,S5,S5;R(S5)=Ss;R(S9= R(S)=S4,S5,S5; R(S7)=S, S2, Szo(2)先行集A(S)。系统要素Si的先行集是在可达矩阵或有向图中可达到Si的诸系统要素所构成的集合,记为 A(Si)o定义式为:A() = Sj |Sj CS,mji = 1,j = 1,2,n i = 1,2,n如在给出的可达矩阵中有:A(S
43、)=S1,S2,$,; A(S2)=S2,Si; A(S3)=Sb; A(S4)= A(S5)=Sb,Si,S6;A(S7)= Sz(3)共同集C (S)。系统要素Si的共同集是S在可达集和先行集的共同部分,即交集, 记为C(S)。其定义式为:图3/ 可ii第、龙廿集, 共同悔关系示意图C(Si) = Sj|Sj CS,mij = 1,mji = 1,j = 1,2,n i = 1,2,n 如:C(S)=S1 ; C(S:)=S2 ; C(S)=S3; C(Si)= C(S)=S4,Ss; C(S)= S5; C(S)= S7 系统要素Si的可达集R(S)、先行集A(S)和共同集C (S)之间
44、的关系见右图: (4)起始集B(S和终止集E(S系统要素集合S的起始集是 在S中只影响(到达)其他要素而不受其他要素影响(不被其 他要素达到)的要素所构成的集合,记为B(S B(S加的要素在有向图中只有箭线流出,而无箭线流入,是系统的输入要素。 其定义式为:B(S) = SlSi CS,C(S) = A(Si), i= 1,2,n E(S) = Si |S CS,C(S) = R(Si),i = 1,2,,n 如对应的可达矩阵中,B(S)=S,S7o 当S为S的起始集(终止集)要素时,相当于右图中的阴 影部分C(S)覆盖到了 A(S)(R(S)区域。这样,要区分系统要素集合S是否可分割,只要研
45、究系统起始集B(S)中的要素及其可达集要素(或系统终止集E(S井的要素及其先行集要素)能够分割(是否相对独立)就行了。利用起始集B(S涉J断区域能否划分的规则如下:在B(S)中任取两个要素,bu和bv:1)如果R(bu)AR(bv)w ?(?为空集),则bu、bv及R(bu)、R(6)中的要素同属于一区域。若对 所有u和v均有此结果(均不为空集),则区域不可分。2)如果R(bu)AR(bv)= ?(?为空集),则bu、bv及R(bu)、R也)中的要素不同属于一区域, 系统要素集合S至少可以被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利用终止集E(S来判断能够划分,只要判定A(eu) AA(ev)”( eu、ev
46、为E(S加的任意两个要素)是否为空集即可。M(P)。依据上例:合)。经过区域划分后的可达矩阵为块对角矩阵(记作因为 B(S)=S,Sz,且有R(S)AR(S)= S3,S4,S5,S6 AS1,S2,S7= ?,所以 S3 及区域划分的结果可记为 nS= P1,P2, - Pk, - -,Pm (其中眩为第k个相对独立区域的要素集S4,S5,S6,S7与S7与S1,S2分属两个相对独立的区 域,既有:IIS= Pi,P2 = S3,S4,S5,S6,S1,S2,S7O 这时的可达矩阵M变为如下块对角矩阵:.级位划分区域内的级位划分,即确定某些区域各要素 所处层次地位的过程。这时建立多级递阶结构
47、模 型的关键工作。L1,L2,Ll表示从高到低的各级要素集n(P) = li, L2,,Li。设P是由区域划分得到的某区域要素集合,若用 合(其中l为最大级位数),则级位划分的结果可以写成:某系统要素集合的最高级要素即该系统的终止集要素。级位划分的基本做法是:找出整个系统要素集合的最高级要素(终止集要素)后,可将它们去掉,再求出剩余要素集合(形 成部分图)的最高级要素。以此类推,指导确定出最低一级要素集合(即Li)。为此,令L0=?(最高级要素集合为 L1,没有零级要素),则有:Li = S|Si CP- Lo,Co(S) = Ro(Si),i = 1,2,nL2= Si |S CP- Lo-
48、 Li, Ci (Si) = Ri(Si),i ?Lk = Si|Si CP- Lo - Li - ? - Lk-i ,Ck-i (Si) = Rk-i (S),it0时系统行为所需变量的最小集合, 该集合构成状态空间。 完全描述的条件包括:已知系统 tt0时的输入;已知 t0时刻集合中所有变量的值(初 始条件)。(2)状态变量,是指上述最小变量集合中的每个状态变量。第五节系统工程模型技术的新进展软计算不是一个单独的方法论,而是一个方法的集合。这个集合中,主要包括模糊逻辑 控制、神经网络、近似推理以及一些具有全局优化性能且通用性强的算法,如遗传算法GA、模拟退火算法SA,禁忌搜索算法 TS蚁路
49、算法AS等。模糊逻辑推广了经典的二值逻辑,可以具有无穷多个中间状态,是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性的有效工具。主要利用专家的知识和实际经验来定义相应模糊集的隶属函数。隶属函数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的确定主要靠专家的知识和实际经验。人工神经网络是模仿人脑生理特征的新型智能信息处理系统,它模拟生物神经元为基础,使得系统具有自适应性、自组织性、容错性等。神经网络是进行曲线拟合、 近似实现各种非 线性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禁忌搜索算法。是模拟智能过程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全局逐步优化算法。ts的核心在于对搜索过程使用短期记忆和中长期记忆,以令搜索具有广泛性和集中性。模拟退火法。是基于蒙特卡洛迭代求解的一种全
50、局性概率型搜索算法。第四章系统仿真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第一节系统仿真概述一、系统仿真的概念、实质及作用.基本概念(识记)系统仿真,就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目的,在分析系统各要素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能描述系统机构或行为过程,且具有一定逻辑关系或数学方程的仿真模型,据此进行实验或定量分析,已获得正确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系统仿真的实质(识记)(1)它是一种对系统问题求数值解的计算技术。尤其当系统无法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时, 仿真技术却能够有效地处理这类问题。(2)仿真是一种人为的实验手段,进行类似于物理实验、化学实验那样的实验。它和现 实系统的差别在于,仿真实验不是依据实际环境,而是作为实际系统映
51、像的系统模型及相应 的“人造”环境下进行的。这是仿真的主要功能。(3)在系统仿真时,尽管要研究的是某种特定时刻的系统状态或行为,但仿真过程也恰 恰是对系统状态或行为在时间序列内全过程的描述。换句话说,仿真可以比较真实地描述系统运行、演变及其发展过程。3,仿真的过程:仿真的过程也是实验的过程,由其是对一些复杂的随机问题,应用仿真技术是提供所需信息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方法;对一些难以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对象系统,可通过仿真模型来顺利地解决预测、分析和评价;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降解成若干子系统,便于分析;通过系统仿真,不仅能启发新的思想或产生新的 策略,还能曝露出原系统中隐藏的一些问题,
52、以便及时解决。二,系统仿真的方法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是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和量化分析模型,并将其转换为合适在计 算机上变成的仿真模型,然后对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由于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有 很大差别,所以系统仿真的方法基本上分为两类,即连续系统仿真方法和离散系统仿真方法。连续系统是指系统中的状态变量随时间连续地变化的系统。连续系统数学模型主要描述每一实体的变化速率,故数学模型通常是由微分方程组成的。离散系统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简称,是指系统状态变化量只是在一些离散的时间点上发生变化的系统。这些离散的时间点称为特定时刻,在这些特定时刻由于有事件发生所以才引起系统状态发生变化,而其他时刻系统状态保
53、持不变。离散系统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随机 性。三、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及特点系统动力学SD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一种对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论 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综合控制论、信息论和决策论的成果,以计算机工具,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研究对象SD研究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系统 。该类系统的突出特点是:社会系统中存在着决策环节;社会系统具有自律性; 社会系统的非线性。 高度非线性是社会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的多样性、复杂性造成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问题的原因和结果在时间、空间上的滞后,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具有多重反馈结构。.模型特点(1)多变量。这主要是由 SD
54、对象系统的动态性特性和复杂性决定的。(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SD模块由结构模型(流图)和数学模型(DYNAMO方差) 所组成。(3)以仿真实验为基本手段和以计算机为工具。(4)可处理高阶次、多回路、非线性的时变复杂系统问题。.工作程序(理解)第二节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化原理首先通过对实际系统进行观察,采集有关对象系统的状态信息,随后使用有关信息进行决策。决策的结果是采取行动。行动又作用于实际系统,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 又为观察者提供新的信息,从而形成系统中的反馈回路。具体可以归纳出 SD四个基本要素、两个基本变量和一个基本核心思想如下:四个基本要素:状态或水准、信息、决策或速率
55、、行动或实物流两个基本变量:水准变量 Level,速率变量 Rate一个基本思想:反馈控制信息流与实体流不同,前者源于系统内部,后者源于系统外部;信息是决策的基础,通 过信息流形成反馈回来是构造SD模型的重要环节。二、因果关系图和流程图.因果关系图(理解)(1)因果箭:连接因果要素的有向线段。箭尾始于原因,箭头终于结果。因果关系有正负极性之分。正(+)为加强,负(-)消弱。因果链:因果关系具有传递性。用因果链对具有传递性质的因素加以描绘即得到因果链。因果链极性的判别:在同一因果链 中,若含有奇数条极性为负的因果箭, 则整条因果链是负的因果链。否则为正 因果链。(2)因果反馈回路:原因和结果的相
56、 互作用形成因果关系回路。它是一种特 殊的(即封闭的、收尾相连的)因果链, 其极性判别准则如因果链。见下图abe社会系统中的因果反馈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的因果关系本身固有的。 正 反馈回路起到自我强化的作用, 负反馈 回路具有“内部稳定器”的作用。多重因果反馈回路:社会系统的动 态行为由系统本身存在着的许多正反 馈和负反馈回路决定着,从而形成多重 反馈回路。见下图 cdf.流程图(理解)流程图是SD结构模型的基本形式,绘制了流程图是SD建模的核心内容。流程图的要素构成: TOC o 1-5 h z (1)流。它是系统中的活动和行为,通过只区分实体流和信息流。见下图a。(2)水准。它是系统中子系统
57、的状态,是实物流的积累。见下图 bo(3)速率。他表示系统中流的活动状态,是流的事件变化。在 SD中,R表示决策函数, 见下图c。(4)参数量。它是系统中的各种常数,或是爱一次运行中保持不变的量。见下图do(5)辅助变量。其作用于简化 R的表示,使复杂的决策函数易于理解。见下图 e。(6)源与洞。见下图fo(7)信息。信息的去除常见情况及其符号,见下图fo4 .费.事d& 曷三、SD结构模型的建模步骤 (理解)(1)明确系统边界,即确定对 象系统的范围。(2)阐明系统形成结构的反馈 回路,即明确系统内部活动的因 果关系链。(3)确定反馈回路中的水准变 量和速率变量。水准变量是由系 统内部的活动
58、产生的量,是由流 的积累形成的,说明系统某个时 点状态的变量;速率变量是控制 流的变量,表示活动进行的状态。(4)阐明速率变量的子结构或 完善、形成各个决策函数,建立起- tX 出iSWOOIIiSD结构模型流图。(8)滞后或延迟。由于信息和 物质运动需要一定时间,于是就 带来原因和结果、输入和输出等 之间的时差。并有实物流和信息 流滞后之分。在SD中有四种情况: DELAY1对实物流速率进行一 阶指数延迟运算;DELAY3三阶 指数物质延迟; SMOOTH对信 息流进行一阶平滑; DLINF3:三 阶信息延迟。图54效用曲线示意图第五章系统评价方法(重点)第一节系统评价原理(识记)系统评价就
59、是全面评定系统的价值。而价值通常被理解为评价主体根据其效用观点对于 评价对象满足某种需求的认识,它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所处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因此, 系统评价问题是由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 价目的、评价时期、评价地点及评价方法等 五要素构成的问题复合体。评价对象是指接受评价的事物、行为 或对象系统,如待开发的产品、待建设或建 设中的项目等。评价主体是指评定对象系统价值大 小的个人或集体。评价主体根据个人的性格 特点以及当时的环境、评价对象的性质以及 对未来的展望等因素,对于某种利益和损失 有自己独到的感觉和反映,这种感觉和反映 就是效用。效用值(无量纲,值域为0,1)与损益值(货币单位)间的对
60、应关系可用效用曲线来刻画。效用曲线有三种类型:I型曲线(大多数人)所反映的主体一般是一种谨慎小心、避免风险、对损失敏感的偏保守的人;n型曲线反映主体一般是一种不怕风险、追求大利的的偏进取类型的人;出型曲线所反映的主体及其理性,是一种较少主观感受的“机器人” 。评价目的即系统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发挥的作用。除了优化系统外,评价系统还可以起到决策支持、行为解释和问题分析等方面的作用。评价时期即系统评价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评价地点有两个方面含义:其一是指评价对象所涉及的及其占有的空间,或称评价的范围;其二是指评价主体观察问题的角度和高度,或称评价的立场。评价方法,有:以经济分析为基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二:第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2025金安国际商品房销售合同
- 石油开采与可再生能源的协同发展考核试卷
- 皮革服装制作中的疑难问题解析考核试卷
- 低碳技术与绿色工艺考核试卷
- 社会救助住宿服务的信息公开与监督考核试卷
- 航空危机处理与公关策略考核试卷
- 水轮机控制系统与自动化考核试卷
- 无线电监测设备在公共安全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电炉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考核试卷
- 人工智能设计伦理(浙江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2021年9月25日广东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应届生《基本能力测试》试题
- 2024-2030年中国街舞培训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发展对象考试题库含答案
- 06 H5主流制作工具-易企秀
-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Python)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DB34∕T 4235-2022 浓香窖泥检测操作规程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B50143-2003
- “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学科教学变革
- 《财务大数据分析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服务质量保障措施及进度保障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