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教学的节奏和过渡_第1页
第四节教学的节奏和过渡_第2页
第四节教学的节奏和过渡_第3页
第四节教学的节奏和过渡_第4页
第四节教学的节奏和过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 教学的节奏和过渡 一、教学节奏 教学过程是艺术的动态过程,有人把一堂好课比作一段美妙的音乐曲调,抑扬顿挫,节奏明朗,和谐流畅。也有人把一堂好课比作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具有起、承、转、合的意韵。课堂教学的动静张弛,虚实转化会形成强烈的节奏感,并由此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节奏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节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及重复性。教学的节奏是指教师组织实施教学时,在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变换授课的方式和速度,使整堂课处于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之中。 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 教学内容自身存在

2、着一定的节奏,如同音乐的节奏是由音乐要表达的内容所决定的一样,教学的节奏是由教学内容本身的节奏所决定的。这种节奏决定了教学进程的快慢与教学活动方式的选择,即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要反复地讲;分散难点,要缓慢地讲;交代一般内容,要简明地讲。这样可以保证教学信息的输出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2从教学过程方面看:一节课就如同一部文学作品,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系列的进程,除系统讲授外,教师还可以将演示、分组讨论等各种教学形式穿插其中,使教学呈现一定的节奏。显然,整节课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自始至终保持某种稳定状态的。3从学生方面看:教学的节奏必须与学生思维活动的内在节奏协调统一,产生共鸣

3、,才能有效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教师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节奏,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富有吸引人的“动感”,使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不断变换,持续保持最佳思维态势,不知不觉地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意图完成学习任务,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教学节奏的构成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重点难点,而且还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 1教学的密度是一种类型的知识与其它类型的知识的比率,也称知识类型的密度。一节课中如果事

4、实材料的比率过大,学生要费很大的精力去强记许多细枝末节,就会觉得学习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概念”密度过大,学生就会感到难度大、压力重,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上述两种情况都会使教学节奏单一。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难度与知识类型的密度是成正比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务必使教学的密度调配得当,以保证课堂教学在和谐的节奏下进行。 2教学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量,包括新知识的传授和旧知识的巩固。教学速度的掌握在于教师课前的仔细规划和课中的灵活调控。 3教学的难度是指某一类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相应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点相联系的深浅度。内容太难或太易,都会使课堂教学脱离正常的节奏。一

5、般的做法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难易结合,深浅适度。 4教学的重点度是指课堂内重要的或主要的教学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相对概念。 5教学的强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教学,会使教师传递教学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都减弱;而教学强度过低,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6教学的激情度主要指师生双方共同沉浸于教学情境中所形成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的程度。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阶段的到来。 教学活动不是平板单调的,而是波澜起伏的。前述六种可比成分都可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的趋势交替、变化、循环,形成起

6、伏有致的教学节奏,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些成分可以在同一时间重叠出现,例如高强度与高激情度、高激情度与高重点度皆可重叠进行;有些成分则不宜重叠进行,而应穿插进行,例如高密度、高难度、高速度就不能同时进行,难度大时,速度宜慢;速度快时,密度宜低等等。不同的教学节奏,有着不同的韵味,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带来的自然是不同的教学效果。(三) 教学节奏的种类1教学内容的节奏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做到有放有收、详略得当,使教学内容呈现一定的节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概括知识的规律,并在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上,既有知识的连贯性与覆盖性,又有内容的阶段性和章节性,做到有层次、有创新

7、,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讲解重点、难点时,要提高声调,放慢速度;在一般性陈述和讲过度性问题时,可以用中低音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当学生出现倦怠时,要变更语调,使其重新兴奋起来。 2教学速度的节奏 教学速度的把握,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适当的调控。教学速度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身心就会产生疲劳感;速度过慢,则会使学生思维松散,对学习漫不经心,索然寡味。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速度,宜快慢交错,此起彼伏,形成有规律的变化,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3教学环节的节奏 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必须审时度势,按轻重缓急设置好探究获取、记忆巩固、

8、归纳概括、灵活运用等环节,使之丝丝入扣。教师可以运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与设疑、议论与练习、展开与收拢有机地协调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环节按其特点和规律有节奏地进行。 4情感的节奏 无论哪种形式的教学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既要有理性的分析,又要有情感的沟通,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形成鲜明的感情节奏,文章的内在表现力就能得到更为充分的表现,将学生的感情融入作品,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 5学生思维的节奏 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富有节奏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转换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提高思维活

9、动的质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力求运用有效刺激,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节奏感。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没有完全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教师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面较深入的思维训练创造良好条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讲授、设疑、提问、演示等,调节学生思维活动,使之张弛有度。此外,边讲边练、边讲边实验等等,都是实现思维活动变化的有效措施。 (四)教学节奏的调控原则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调控教学节奏,使教学活动轻重合宜、缓急有致,教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调控教学节奏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快与慢有变换 快节奏就是要学生养

10、成快看、快说、快写、快做、快思的习惯。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实施快节奏的前提,课中的严格要求是施行快节奏的保证。一般地,教师可以预先在各种型号的大小黑板或投影片上书写好课题、例题或习题;基本训练的内容应使学生脱口而出;专项训练采用只列式不计算等手段;为课后作业设定完成时限等实现快节奏。慢节奏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的放慢教学速度,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概念形成的过程以及结论发现的过程,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师在讲解重点、难点、关键点和疑点时,宜放慢速度,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加工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真正弄清来龙去脉。2动与静有交替 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

11、言,“动”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课、积极思考等。“动”、“静”状态的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3张与弛有错落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课堂教学也应形成张与弛的互相错落的教学节奏。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张”,会造成学生紧张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一味地“弛”,学生会精神涣散,注意力就不能集中。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运用课堂比赛、课堂辩论和教师紧张、急促的语言等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也要运用游戏、故事、活动和幽默的语言等,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 4详略有取

12、舍 要使教学呈现出和谐的节奏,教师就必须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的选择,使其自然地形成教学的高潮。教师要学会对所教内容做繁简处理、详略配置,对重要问题,或重锤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对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留待学生自学。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高低起伏,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 合理的美感。5起与伏有波澜 “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最活跃、师生情感交流最融洽的高潮状态;“伏”是指学生思维、情感相对平稳,兴奋稍微退落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一起一伏的节奏,将学生带入起伏跌宕、波澜变化的教学艺术情景中去,使学生享受教学艺术的美。 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可以在

13、导入、讲授、巩固三个阶段掀起两个高潮:在复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底与高以后,教师猜想计算三角形面积和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样用底乘以高。学生对教师的猜想反映不一,有的说对,有的说错,课堂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图形剪拼的方法来证明教师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个个动手,兴趣很浓。当学生用多种剪拼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还要除以“2”以后,心里非常高兴,课堂上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二、教学过渡 要提高教学效果,不仅要保证整个教学活动的节奏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而且要注重各教学环节之间有机关联,互相贯通,层层推进。教学从一个环节到另个环节的流畅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过渡。过渡既是上一

14、环节的逻辑延伸,又是下一环节的启发性开端。 (一) 过渡的作用教学过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承上启下,过渡能把一堂课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适时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快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得好,能使学生很好地沿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后续的学习,并始终处于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二) 过渡的类型在一节课中,教师往往要讲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为了各层、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连贯紧密,前后连成一体,教师的过渡语言必不可少。一般来说,过渡有如下几种类型: 1课堂讲授由一层转入另一层,由一部分转入另一部分需要过渡;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讲“化学方程式”这一节时,首先要讲清“质量守恒定律”,然后才讲“化学方程式

15、”。在讲完前者之后,教者这样说道:“在化学反应里,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相等即守恒的,那么,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我们应怎样将这些反应和这一规律表示出来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化学方程式。” 2课堂教学由复习到新授,由新授到复习需要过渡; 在英语课中,在新授前往往要复习旧知。有位教师在讲到“We have our lunch at ten past twelve”这个句子时,有的学生翻译不出,于是老师说道:“部分同学对英语时间表达的规则掌握得不够扎实,以致影响了对这句话的翻译,下面我们来简单复习一下英语中的钟点表达法。”3课堂教学由讲授到练习、示范、表演、讨论等环节需要过渡。 有位数学教师在讲

16、授三角函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时,是这样过渡的:“刚才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三角函数公式及其变形公式,下面我们运用它们解答以下题目。”(三) 过渡的基本要求教学过渡有三项基本要求: 1过渡要自然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整体,由若干个小的部分组成。教师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以适当的话语进行过渡时,一方面要注意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另一方面要注意运用富于变化的教学方式、手段,以使过渡流畅、自然。 2过渡要能引发思考 从节奏感的角度看,过渡通常发生在由紧张转入舒缓的时刻,这也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因此,教师使用的过渡性语言不仅应满足于衔接前后两部分内容,还应富于启发性,让学生在进

17、行一番思考的基础上完成前后两部分内容的自然衔接。 3过渡要因情而异 教学过渡应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不同的课应采用不同的过渡方法。每一节课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如果采用相同的方法过渡,就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 过渡的方法1分析法 分析法是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是逐层深化关系的衔接方法。后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是对前一环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运用分析法首先要讲清前一环节教学内容的基本思想和含义,这是进行分析衔接的前提;其次,向学生揭示该节的思想、含义和将要继续发展的方向,使学生为下一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最后,自然地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分析衔接方法层层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富有逻辑

18、性和紧凑性。 2演绎法 演绎法是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是推论关系的衔接方法。使用该法进行过渡,首先,要复习前一个环节所得出的一般性结论或定律,这是进行演绎性衔接的前提;其次,要向学生揭示该节的结论或定律将要推论或应用的方面;最后,顺势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3激趣过渡法 激趣过渡法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一种过渡方法。尤其是在转换教学问题时,更须及时针对教学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过渡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4穿针引线法 穿针引线法是教师根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或共同特征来进行过渡的方法。这种前后一贯的过渡形式,有如裁缝师傅穿针引线,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