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至三单元集体备课记录时 间2017年8月30日地 点办公室学 科数学年 级一年级主备人陈必举发言主题第一至三单元教学要点分析参加人员 (签字)第一单元数一数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的第2、3页。教材由两部分构成。第F分是综合性场景图,里面有许多种物体,各种物体的个都不相同。第二部分是十幅小图及其相应的圆点图。每一幅小图里只有一种物体,都是从综合场景图里分离出来的,圆点图里的小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讨二、本节课的知识点1.结合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或人,数1到10各数。2.用圆点图记数。论三、教学重点:根据场景图所提供的信息,说清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内教学难点:根据物体或人的个
2、数画出相应的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容四、学生已有基础:大多数学生都有一些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基础,一般都能数出10以内各数。但是,许多儿童是“唱山歌”似的依次说出一、二、三、四,,他们完全不理解这些数的意义,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所以,看似简单的数数,怎样去进行教学呢?五、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数数、表述一句完整的话。用手指指着物体,一个一个地数是教材提倡的数数方式。学生在数数、交流时,教师不要限制数什么和怎样数,但注意 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帮助学生使用正确的单位名称,并对学生数的 方法进行点评,从而引导学生数数时要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到
3、右或 从右到左,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或者边数边做记号,这 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也能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的习惯。.用圆点图记数,引导学生弄明白场景图、小图、圆点三者之 间的关系。十幅小图是从综合情境中分离出来的,一幅小图里只有 一种物体,便于计数和表示数量。教材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主 要是三个原因:一是认数教学要在第五单元才进行,在学生认数之 讨 前,不宜用数字表达物体的个数。二是物体有几个就画几个圆点表 示,物体个数与圆点个数相对应,渗透了对应思想。三是圆点作为 一种符号,它只表示各种物体数量方面的属性,不表示物体的其他 论 属性,这是一次认识上的抽象,渗透了符号化思想。教材中的前
4、面 三幅小图,物体以及圆点都已经画好,可以通过“滑梯下为什么画 一个圆点” “秋千下为什么画两个圆点”等问题,引导学生注意圆 内 一 一,一, 一 、点个数与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圆点在这里的作用。这样,学 生在飞机、蝴蝶、鸟的下面画表示物体个数的圆点就不会有困难了。 至于已经画出的七个、八个、十个圆点分别是哪些物体的个数,只 火口要求学生说出并在情境图里指一指有关的物体,数一数是几个这样的物体,不要求他们在小图里画出这些物体。.引导学生找一找身边藏着的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激起学 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有关场景图的教学环节完成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数一数教 室里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鼓励他们
5、用画勾或画点等不同方式将这 些物体的个数记录下来,并和同学交流。.注意学习常规的教育与培养。第一堂数学课上,学生比较兴奋,还会有些“乱”,这是正常 现象。学前阶段儿童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学校里学生的主要活动是 学习,游戏和学习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学生刚进入学校,正处在习 惯游戏到适应学习的变化中,适当建立一些课堂学习常规是十分需 要的,有利于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六、调整意见: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二单元比一比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5、6、7页。安排2个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二、
6、本课的知识点.认识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的方法。三、教学重点:物体长短、高矮和轻重的一般比较方法。教学难点:在多个物体之间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的生活中,都曾经遇到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 (高矮)、轻重、大小、多少等实际问题。那时,他们只注意问题 的答案,即比较的结果,而比较的方法和过程都是模糊的。尤其在 两个物体的长度、轻重、大小、多少的差异悬殊时,更不会关注比 的方法与过程。本单元教学“比一比”,突出比的过程,要求学生 理解并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五、教学建议.谈话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激起学习积极性。我们平时见过的
7、很多物体,比如纯子呀,树木呀,水果呀等等, 它们有长有短,有高有矮,有轻有重。(可出示准备的一些物体), 想不想知道它们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轻谁重?好,这节课我们 就用比一比的方法来弄明白。.突出“比”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学会规范地比。(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2)选择相关物体引导学生依次比较长短、高矮和轻重。A、比长短,出示两根不同的跳绳,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比较它们的长短, 再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小结让学生明确:比较物体的长短时,通常 要把这两根绳拉直,一端对齐着平放,看两根绳的另一端,这样很 容易就能看出长短。R比较高矮,可以选择两个高矮相差不大的同 学,先让
8、他们站在高度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试着进行判断,再通 过交流明确:要能正确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通常要让这两个人站 在同一块地面上。G比较轻重,重点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简易天平的 状态,根据支架的倾斜情况做出判断,判断哪种水果重,哪种水果讨轻。教学时,有实物展示操作最好,如果不能,教师可以加以说明简易天平的状态原理。论(3)归纳小结。.鼓励学生积极寻找比的对象,主动开展比的活动。内例题在比较跳绳的长短、小朋友的高矮、柿子和石榴的轻重以后,提出问题“你还能在图中找一找、比一比吗?”鼓励学生继续寻找对象进行比较。情境图里预留了许多比长度、比轻重的内容,谷如石榴树和柿子树哪个长得高些?桌子和椅子哪个矮些?两
9、条石子 路哪条长些,灯箱和电灯杆那个高些,两种物体除了比长度,还 能比轻重、比大小、比多少,如两个小朋友谁的体重重些?石榴和 柿子谁大些?桌子和椅子哪种张数多些,.扎实练习的训练。引导做“想想做做”里的题。(3、4、5、6、7题课留第二课 时)六、调整意见: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三单元分一分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按一定标准给一些熟悉 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二、本课知识点:是把一些物品按一定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三、教学重点:是按照同一种标准对给出的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是把一些物体按不
10、同标准依次分类。四、学生已有的基础、经验: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分类摆放的,如超市里的食品和日常用品; 厨房里的餐具等,大部分学生对此都有一些感性认识。教科书把学 生熟悉的物体作为分类的对象,如树叶、动物、交通工具、茶杯、 文具等。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些物品的名称、特点和用途,具有把 这些物品分类的条件。通过分一分,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 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五、教学建议:.例题教学。(1)创设情境。例题呈现了两个物品架,左边的物品架上放了 许多玩具,右边的物品架上放了许多书。每个物品架都分成四层。 物品架上的物品很多,不仅摆放得整整齐齐,而且把相同的物品摆 在一起,把不同的物品分开
11、摆放。要求学生说说“物品是怎样摆放 的”。(2)抓住“物品是怎样摆放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地 观察、交流。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物品架上分别摆放的玩具和 书籍是两类不同的物品。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些玩具是怎 样摆放的?分成了哪几类?书籍呢?(3)引导他们思考这样摆放的方法与好处,从而使他们认识到: 把物品分类摆放,一是显得有条理,二是便于顾客挑选。.教学“试一试”。要求学生把9片树叶放在3个筐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按树叶 的形状分,把形状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还可以 按树叶的颜 色分,把颜色相同的树叶放在同一个筐里。教学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鼓励学生自己选定标准进行分类,教师尽量不
12、在分类标准的选定上给予指点,更不要做出统一的规定。二是在交流中突出分类标准的重要性,通过各种分类结果的交流和 分析,让学生体会到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相同,那么分的结果也相 同;如果选择的分类标准不同,那么分的结果就不同。三是分类的 结果不能出现重复或遗漏,即没有哪一片树叶会被同时分进两个筐 里,也没有哪一片树叶会分不进任何筐里。为此,学生分类结束以 后,要引导他们看一看,是不是所有树叶都放到筐里去了?有没有 一片树叶被放到两个筐里的现象?做“想想做做”。 练习时,要重视让学生实际动手分一分,以加深 对分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六、调整意见: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
13、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至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时 间2017年9月4日地 点办公室学 科数学年 级一年级主备人陈必举发言主题第四至五单元教学要点分析参加人员 (签字)第四单元认位置一、本单元的内容:教科书第10、11页。安#F 1课时教学。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语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三、本课的重点难点:辨认左右方位。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讨由于大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这些方位,而且很易界定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上下,所以对于前后、上下,教材只是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使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自论主
14、认识,获得经验。本单元教学方位知识,让学生联系直接经验,以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去辨析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内五、教材说明:例题里画出的小朋友与学生同方向,因而关于左右的判断是一致的。图中小明的右边也是学生的右边,小红的左边也是学生的左容边,教学不会发生混乱。编排的思考题里,面对面的两个人分辨左 和右,结果是不TW勺。图回中尽管人们上楼梯与卜楼梯都要靠右边走,由于上楼与卜楼的朝向不同,所以分别走楼梯的一侧与另一侧。那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靠自己的左边走下楼梯,因而走错了。 思考题是一部分有学习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初步涉及稍 复杂的辨别方位的内容,不是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学建议:1.例题的
15、教学活动分四步展开。(1)让学生分辨自己的左手和右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 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更是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2)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边” “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边” 这两句话描述课桌上数学书和练习本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物体 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应该用“乂在乂的乂边”这种完整的话 描述。而且,如果甲物体在乙物体的右边,那么乙物体就在甲物体 的左边。(3 ) 要求学生在例题的情景图里寻找两个物体,用“左边” 和“右边”说出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继续丰富识别左右的体验, 初步学会像这样的判断与表述。(4 )让学生“看图再说一说,应该以说左右为主。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醒学生
16、联系自己的肢体做出关于左 或右的判断。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经常需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想想做做”第 1题设计的游戏活动,先是 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 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 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 材的设计意图。“想想做做”里的其他练习题,凡涉及左右的时候, 都要提醒学生先想想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清左边和右边,然后回 答问题或进行操作。六、调整意见: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
17、练习 第五单元 认识10以内数的教材分析本单元导读:本单元教学10以内的数认识,主要有0-10共十一个数 的意义、读写、大小关系等内容。分认识1-5各数,认识0、认识6 9各数,认识10等四段安排。在认识15各数后,插入几和第几 的教学,在认识0后,插入=、和的教学,全单元编排了七道例 题、六个“想想做做两个练习等内容。10以内的数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材把15各数和69各数相对集中起来教 讨学,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效率。适时安排几和第几,=、和 的教学,能促进学生理解数的意义。0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而且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含
18、义。10对以后论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认识1 5 (教材P12页例题,第13页“想想做做”第1 内-4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在具体情境中数数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初步理容口 解15各数的含义,会认、读、写15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数 量在5以内的物体的个数。2、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用数进行交流的愿望。3、让学生养成认真写数的习惯。学生已有基础、经验:15各个数字都比较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已经 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1 5各个数字,特别是3和5。教学难点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教具准备:主题图、计数器。学具
19、准备:圆片教材解读:学生认、读、写15各数并不困难,但初步形成这些数的概念 却不容易,后者是教学的重点。【知识点一】认识15各数.讲述画面内容教师节到了,同学们有那个气球和鲜花布置会场,台上有的小 朋友在跳舞,有的小朋友拉手风琴,真是热闹极了。.指导图意数出图中小朋友和各种动物的个数。.用数表示物体的数量,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 思想是借助图形使抽象数字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化,形象化, 简单化,同时使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数量关系表示方法。4.15各数序,用数珠拨一拨,明确15各数排列顺序方法, 通过直观来理解:1添1是2,2添1是3,。 并从图中、发现规律。 知识归纳:.数量是1
20、5的物体,都可以用15各数来表示。.从15各数的排列顺序可以看出:相邻两个数相差 1;相 邻两个数中,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 1,前一个数比后一个 数少1。【知识点二】15的书写方法书写时,根据每个数的形状,在日字格里正确、规范、工整地进 行书写。知识巧记:“ 1字像铅笔细又长,“2H象小鸭水上漂,字像耳朵听声音,“行像小旗迎风飘,“货像秤钩称东西。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几和第几(教科书第15页例题,第1516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21、,并会用几 个和第几个回答生活中的问题。2、在练习中运用“上、下、前、后、左、右”这些词语与“第几”相结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探索规律和推 理的能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通过上一节学习认识1-5各数的读、写及其意义教学重点:区分和理解几、第几的不同含义,并能在生活实际中运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几和第几来回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主题图 教材解读:【知识点】非“0”自然数有时表示物体的数量(一共有几个),有时表示物体的次序(是第几个)。教学几和第几,在生活中恰当地应用数,可以加强对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 15各数时,已经能够用这些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教学几和第几,要懂得第几
22、的含义,区分几和第 几这两个不同的概念。(1)教学分三个层次进行。例题中先数出有几个人排队买票,再数出戴帽子的男孩和不 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几。在数的活动中感知几和第几的含义,初 步体会它们的区别。“想想做做”第1题,通过涂4个和涂第4个的操作与比较, 进一步体会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想想做做”其他题,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回答实际问题。(2)所有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有关几和第几的现象与问题。教学几和第几,要提取这些现象,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研究、理 解。在例题里,要让学生说说怎样数出一共几个人排队,怎样数出两个 男孩分别排在第几。明白前者要数队伍里所有的人,后者只要数到 那个男孩为止。体会“ 5
23、个人”表示队伍的总人数,“第5个”表示 不戴帽子的男孩在队伍里的位置。同样,“想想做做”第1题里涂4 个和涂第4个,从两次涂的个数不同,两次涂色的灯笼表示的意思 不同,体会几和第几的区别。(3)正确表述或判断第几要联系方位,离开方位讲的第几往往 是不确定的。教材中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了方位,如“从左边起” 涂第4个,“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二是遵循生活习惯。如在队伍 里一般“从前往后”数,楼房的层数都是“从下往上”数。三是允 许多样,给学生空间。如猴子捞月亮的图中,戴帽子的那只猴,可 以是从上往下第2只,也可以是从下往上第 4只。教学时,除已经 约定俗成的外,讲第几的同时,应该讲方位。知识归纳
24、:“几个”是指的人或物体一共有多少,“第几”指的是其 中的某一个。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认识0 (教科书第16页例题和第17页“想想做做”的习 题。教学目标:1、理解0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02、掌握05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3、培养学生判断、理解能力学生已有基础、经验: 认识1-5读、写及其意义。教学重难点:了解0的不同含义。教学准备:主题图、直尺 教材解读:【知识点一】0的含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0,在不同场合,0往往有不同的意思。(1)着重教学“一个也没有,可以用 0表示”。
25、这个内容安排例 题3和试一试两道题,例3里三只兔都采到了蘑菇,分别用 3、2、1 表示蘑菇的个数。还有一只兔没有采到蘑菇,可以用 0表示个数。 学生在这个情景中体会 0也是一个数,它的产生也是计数的需要。 试一试中,地上原有4个萝卜,都拔掉后,地上一个萝卜也没有, 让学生用0表示萝卜的个数。从4个到0个,渗透了 “有”与“无” 的相对关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2)结合直尺教学00直尺上有0-5六个数,0在直尺的左端, 直观显示出0在直尺上的意思:从这里开始。这是数轴上表示数和 用直尺量长度必须具备的认识。从 0开始(表示起点),向右依次是 1、2、3、4、5,按顺序整合了 0-5各数
26、,这也是“想想做做”第 3 题按顺序写数的基础。(3) “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了 0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只 要学生有所体会,不必解释其中0的具体含义。【知识点二】0的写法书写时,要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 且要写园滑不能有棱角。知识巧记:数字“0”像鸭蛋,上下长,左右扁; 要想把它写得好,封口之处是关键。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认识=、和 (教科书第1920页的例题,第20页 “想想做做”的习题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了解“同样多”、
27、 “多”、“少”的含义。认识=、和表示的意思及用法,会比较 5 以内数的大小。2、在由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 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受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教学重点:认识符号=、和,正确比较 5以内数的大小教学难点: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 5以内数的大小。教具准备;主题图,动物图片,圆片。学具准备:圆片,三角形、正方形图片。教材解读:=、和都是数学里的关系符号。本节教学中,除了要 帮助学生建立“同样多” “多” “少”等数学概念,认识和使用这三 个符号外,还要培养符号化思想。【知识点一】同样多.从主题图中观察描述画面内容.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体会同样多(1)
28、把小兔和小猴图片一一对应地摆放。(2)小兔和小猴的数量同样多,可以用“=”连接,即4=4。知识归纳:.当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比较时,谁也没有多余,这种物体的数量 就是同样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如果这两个数相等,用“=”连接。【知识点二】比多少.从主题图中观察理解题意图中由5只小松鼠,3只小熊,要求谁多谁少,就是比较两种动 物数量的多少。.比较两种动物数量的多少,用实物直观展示5只小松鼠的数量比小熊多3只小熊的只数比小松鼠少3认识“”和教材把和3和35都表示松鼠与熊的只数关 系,让学生体会符号和关系的表达是可以转换的。这些都是最初步 的符号化思想。4.指导书写知识的延伸:“想想做做”通过比较数的
29、大小,加强数的概念。两道题设计 成两个认知层次,第1题在图形直观下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题目要 求先“摆一摆”,目的是经历两种图形对齐着排排、比比的活动,体 会并初步学会这种比较的思想方法。第 2题没有具体情境的支持, 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可以借助例题和“想想做做”第 1题里获得的 经验,也可以依据数的排列顺序进行思考,使数的概念得到再次加 强。知识归纳: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当两个数不相等时,用“”或表不知识巧记:大口对大数,小尖对小数,大口在左大于号,大口在右 小于号。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五课时教学内容:认
30、识6 9练习课(教材第2223页“想想做做”的第4 9)教学目标:1、经历从情境中抽象出69的过程,能用69各数表示数 量是69的事物,并正确书写69。2、掌握9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3、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能够运用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题,能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学生已有基础、经验:认识0-5各数的读、写及意义,并会比较它们 的大小。教学重点:能用69各数表示数量是69的事物教学难点:能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主题图,计数器。学具准备:小棒教材解读:【知识点一】认识69各数.描述画面内容老师带领小朋友玩“套圈”游戏。地上有 9个玩具小动物,有一个 小朋友在套圈,还有一些小
31、朋友在为套圈的小朋友加油呢!.理解题意要求数出各种事物的数量,可以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依次数出 画面上的事物个数。.解决问题学生已认识了 05各数。对认数的方法也有一些体会。教学6 9各数时,可以引导独立进行观察、数数、摆图片、拨算珠、并互相 交流。经历用物表示数和用数字表示数两次思维的提升。知识归纳:数量是69的事物都可以用数69表示。【知识点二】69各数的书写方法。书写69各数要找准起点,按 顺序一笔写成,要写的流畅工整。知识巧记:6像豆角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勺子来来盛饭。【知识点三】69各数的顺序.看计数器拨珠子几添1是几,比原数多1。.观察直尺图。找出69各数的顺
32、序。.解决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1题丰富对69各数的体念; 第2题在操作中建立数学内容的思考,对建立数的概念十分有益。知识归纳:相邻的两个数,前面的数比后面的数小1,后面的数比前面的数大1。 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六课时教学内容:.在具体情境中产生数数的欲望,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引 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认、写10;理解 10以内数的顺序;了解10的实际含义,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10个一就是1个十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培养学好数学的情感。.体会生活中处
33、处有数并对数学有情感。学生已有基础、经验:学会了 09各数的度、写、及意义,并会比 较它们的大小。教学重点:学会10以内数的读、写及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感受10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具准备:主题图、直尺、计数器。学具准备:学生尺子、10根小棒。教材解读:【知识点一】10以内数的顺序.观察主题图描述画面内容.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数出来,把数出的数量用数几表示。 知识归纳:数量是10的事物可以用10表示。【知识点二】10的写法.写法分析10是由“1”和“0”两个数字组成的,在前面认数时已经会写1和0,这里主要是写好两个数字额的位置,应该把 1和02分别写 在相邻的两个“日”字格里。.指
34、导正确书。“10”分别占两个“日”格,左边写“ 1”,要稍倾斜,右边写 “0”,要写的圆滑饱满。【知识点三】比大小比较方法(1)借助直尺比较(2)借助计数器比较知识的延伸:.认数、数数把准备尺子放在桌面上,试着把这些数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 说说你有几种读法。(数数可以顺着数,倒着数。)检查顺数、倒数 的情况。.“想想做做”第1-5题。.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至七单元集体备课记录时 间2017年9月28日地 点办公室学 科数学年 级一年级主备人陈必举发言主题第六至七单元教学要点分析参加人员
35、顾开生顾磊生陈必举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1、32、33 页。二、本课的教学知识点1,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的主要特征。2.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与球。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判断相关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讨柱、还是球。本课的教学难点:按形状把积木分类。论三、学生已有基础、经验教材选择积木为学具,让学生在玩积木时认识几何体。以积木为学具有三点好处:一是学生喜欢积木,有玩积木的体验,从而热情地内容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二是积木的形状比较规则,有利于学生正确感 知几何体的形状,形成止确的表象。三是玩积木符合直观认识几何 形体的教学要求,学生可以充分地
36、动眼、动手、动脑,把感觉到的 物体的整体形象保留在记忆里,一般不会向深入研究几何形体结构特征的方向展开。四、教学建议1.玩中学数学。(1)课前,教师应该和学生起准备学具,发动学生把自己的积木带来课上使用。如果收集积木实在有困难,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长力体、正力体、圆柱、球等形状的容器或物体来代替积木。(2)课件展示例题创设堆积木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也来玩积木。让学生玩积木,一边堆积木,一边感知积木的形状。明确要求学生每堆一块积木,都要看看它的形状。(3)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一比哪些积木的形状相同、哪些积 木的形状不一样,想想按形状积木可以分成哪几类。(4)把积木按形状分类。引导分类时,教师可以在
37、讲台上分别出示这四种形体,要求学 生认真观察后,在小组里把形状与老师手中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 分成几类。.根据积木分类, 抽象出四种立体图形,分别给出名称。(1)经过学生的分类活动,已经把积木按形状分成了四类。每 一类都有不同颜色、大大小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块。(2)让学生依次看一看、摸一摸每类物体,再次感知每类物体 的主要特征,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初步形成不同 物体的表象。(3)抽象出相应的直观图,说明其名称。从而引出对长方体, 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4)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说出形体名称,让学生拿出相应的积 木,或者教师出示不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形体名称。以 便帮助他们加深认
38、识。.让学生在身边寻找相关的物体,把头脑里的表象“具体化” 在教室里、家庭里,以及其他熟悉的环境里,寻找举出一些这 四种形状的物体。.巩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2、3、题。有趣的拼搭有趣的拼搭是一次实践活动。这次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能使学生更好地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进一 步强化关于这些几何体的表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让学生获 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在情感与态度 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习与别人合作交流, 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数学实践活动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数学活动、数学问题。首先 要明白,教材里编排实践活动不是为了教学新
39、的数学知识,也不是纯粹的数学练习,而是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体验数学的活动。其 次要清楚,实践活动不是游戏活动,实践活动是围绕数学问题而展 开的,包括在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缺少了数 学问题,就不是数学实践活动。.这次实践活动的内容有五项,即教材作为编写标题的五个 “一”。其中,“滚一滚”和“堆一堆”这两项活动是体验物体上 的平面与曲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斜面上不会滚动,可以堆得很高; 圆柱和球在斜面上会滚动,不容易堆起来。教学时,不一定使用“平 面” “曲面”这些词语,可以用“平平的面” “弯弯的面”来代替, 让词语有些儿童味道。“摸一摸”能加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 球的表象。
40、学生可以在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物体,凭手的感觉判断这 是什么形状的物体。也可以先提出摸一个什么形状物体的要求,然 后凭手的感觉去寻找。“搭一搭”是各种几何体的形状特点的配合 应用,利用不同形状、不同数量的几何体,能够搭出不同的东西。 如果想搭得高一些、多一些,使用哪些形状的积木比较好?如果想 搭成的物体能够前后运动,应该使用什么形状的积木?搭汽车的车 身用什么积木?搭工厂的烟囱用什么积木? “数一数”综合应用认 数和认图形的知识,数出较复杂物体里各种几何体的个数,进行了 分类统计活动。.组织学生活动要注意四点:第一,组建学习小组,推选小组 长,组内分工准备活动器材。第二,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41、 题。有些问题源于现象,如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得高?为什么 圆柱和球会滚?,有些问题源于需要,如怎样知道摸出了正方 体?怎样摸出圆柱?用什么做轮子?,第三,要让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在小组内解决问题。少数典型的问题,可以在班内集体 讨论。教师尽量不讲解、少评判,把机会留给学生。第四,要参与 学生的活动,随时了解情况,对活动的进程给予必要调控。在活动 临结束时,要组织学生说说收获和体会,使实践活动成为有意义的 数学学习活动。五、调整意见: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第七单元 分与合第七单元分与合在认识10以
42、内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为理 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本册第八单元); 认识20以内的数(本册第九单元);学习20以内进位加、退位减做 好准备。本单元内容分四段安排:25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讨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25的分论与合重点让学生体会“分”与“合”的思想;6、7的分与合侧重引导学生体会“有序”;8、9的分与合要求学生会运用“有序”的思考内方式进行探索;10的分与合则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相关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有序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六 学时,要以分与合的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
43、索、积极 谷思维,这是突破上述难点的主要教学策略。25的分与合一、教学内容:教学25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435页)二、学生已有知识:认识了 10以内的数(即会数、会读、会写) 三、本课知识点:4的分与合(例1);5 的分与合(试一试);2、3的分与合(想想做做第1题)。四、教学重、难点:(1)理解“分”与“合”的意义;(2)掌握数的“分”与“合”的方法。五、解读教材:教材把“分”与“合”分开教学,先认识“分”,再认识“合”。 本课教学分三部分进行:.第34页的例1教学4的分与合,从三个方面把握:(1)让 学生理解“分”、“合”的意义;(2)体会“分”、“合”的方法;(3) 利用“分”来体会
44、“合”,感受分与合的对立统一。知识归纳:(1)结合具体实物的操作从归纳“分”与“合”的 意义;(2) 4的分与合;(3) 4的“分”的方法根据实物分法来理解, 4的“合”的方法,从4分成几和几推想出几和几合成 4。.“试一试”教学5的分与合,主要是体会不同的分法之间的 内在联系。如:由5分成4和1可以联想到5可以分成1和4,这两 种分法是一致的。知识归纳:(1) 5的分与合;(2) 5分成4和1跟5分成1和4 是同一种分法的两种表达。同样道理,1和4组成5跟4和1组成5 也是同一种组成的两种表达。.“想想做做”第1题教学2、3的分与合,让学生运用例1 与试一试中的方法来独立探索。知识归纳:(1
45、) 2、3的分与合;(2) 六、教学建议:例1的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分实物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 象成分解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用 4根小棒代替4个桃,并把4根 小棒分成两部分。可以分三步组织教学活动:首先把4个桃放在两个盘里,让学生边操作边体会“分”;接着把分4个桃抽象成把数4 分成1和3、2和2、3和1;最后想一想“几和几合成 4”。教学的 第一步是开放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放法,在交流中能发现三种 不同的放法。教学的第二步是意义接受基础上的自主探索。可以先 选择一种放法(伤J如一个盘里放 1个,另一个盘里放3个),得出4 可以分成1和3,并呈现图式,让学生理解图式所表达的意思;再让 学生思
46、考根据另外两种放法又能得到什么。教学的第三步要在“分” 的基础上推理“合”。如因为4分成3和1,所以3和1合成4。这 道例题是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教学任务不局限于4的组成,还有分与合的思想,研究数的组成的方法,这些都直接关系其他各数组 成的教学。所以,必须让学生参加分桃的活动,经历由分实物抽象 成分解数的过程。6、7的分与合、教学内容:教学6、7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637页)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 25各数的分与合三、本课知识点:6的分与合(例2);7的分与合(试一试); 四、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6、7的分与合。(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五、解读教材:引导学生利用在认识25
47、各数的分与合时所获得的经验,自主 进行探索。本课教学分两部分进行:.第36页的例2教学6的分与合,继续让学生借助分实际物 体理解6的分与合外,还突出两点:一是突出有序操作和思考的策 略;二是明确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操作时的一种分法,由一种表达推 想出另一种表达。知识归纳:(1) 6的分与合;(2)有序操作,一种分法两种表达。.“试一试”教学7的分与合,一方面继续让学生体会有序操 作与思考;另一方面,教材给学生留出更大的探索空间,注意通过 自主填空引导学生由7的一些分法说出另一些分法,从而使他们的 思考更具推理的意味。识归纳:(1) 7的分与合;(2)初步体会有序思考(3)有序 记忆7的分与合810
48、的分与合一、教学内容:教学810各数的分与合(教科书第3941页) 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 27各数的分与合,初步掌握有序思考 三、本课知识点:(1) 8的分与合(例3); (2) 9的分与合(想想做 做第4题);(3) 10的分与合(例4)四、教学重、难点:(1)正确掌握810各数的分与合。(2)在有序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有序思考。五、解读教材:较大的数分与俣比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开 展有序操作活动。.第39页的例3教学8的分与合,(1)让学生进行有序操作; (2)进行有序思考,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3)启发学生推想出另 外三种分法。知识归纳:(1) 8的分与合;(2)有条理、
49、完整地说出8的各种 分法。.想想做做第4题教学9的分与合,让学生仿照8的分与合的 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的活动自主探索 9的分与合。知识归纳:(1) 9的分与合;(2)有条理、完整地说出9的各种 分法。3例4教学10的分与合。教材给学生留出较大的独立探索的空 问(1)熟练地进行有序操作和有序思考,(2)尽量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归纳:(1) 10的分与合;(2)理解并掌握10的分与合。六、调整意见:课本练习题尽量安排在课堂上辅导完成,结合本班学生掌握情况相机安排一些课本作业。补充习题按课时完成相应部分的练习。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记录时 间2017年10月12日地 点办公室学 科数学
50、年 级一年级主备人陈必举发言主题第八单元教学要点分析参加人员顾升生顾磊生陈必举讨论内容第八单元 1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习了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分与合的 甚大上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为今后学习 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 好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熟 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难点是解答用括号线和”表示 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内容分五段进行安排:得数在 5以内的加法和 相应的减法;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8、9的加 法和相应的减法;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连连减和加减混 合式题。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教学内容:教
51、学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科书第 4449页)二、学生已有知识:认识5以内的数(即会数、会读、会写)及2 5各数的分与合三、本课知识点:1.加法的初步认识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2,减法的初步认识及得数在以内的加法相对应的减法;3.启美0的加、减法计算。四、教学重、难点:(1)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2)能止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五、解读教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加法和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有美 0的加、减法计算。.第44页的例1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加 法计算。从三个方面把握:(1)说清楚图意,原来有3人在浇花, 又来了 2
52、人;(2)明白“3人和2人合起来”用加法表示,写出相应 的加法算式,(3)明确计算“ 3+2”的思考方法。知识归纳:(1)认识加法的意义;(2)正确进行加法计算;(3) 根据图意写出加法算式.第46页的例2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以及得数在5以内的减 法计算。例题的场景素材与例 1相同,引导学生依据情境认识减法 算式,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1)连贯地说清图意;(2)总数减少 了,如走了或飞走了等可以用减法计算,总数要写在减号前面。(3)明确计算5-2 ”的思考方法。知识归纳:(1)认识减法的意义;(2)正确进行减法计算;(3)根 据图意写出减法算式3.第48页例3和例4教学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根
53、据0的含 义和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关 0的加、减法计算。先引导学 生看懂图意,再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知识归纳:(1)得数是0的减法计算;(2) 0加一个数和一个数 减0得数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与6、7减几(教育科书第 5255页)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及 6、7的分与合 三、本课知识点:.得数是6的加法和6减几.得数是7的加法和7减几(1)正确计算和是6、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2)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2)难点: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五、解读教
54、材:教材从前面的” 一图一式“过渡到” 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 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或两道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1、第52页的例5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可以这样理解图意:(1)图中的小朋友分成两部分;(2)可以把5人与1人合起来,也 可以把1人与5人合起来。(3)根据图意列出两道不同的加法算式, 体会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知识归纳:(1)从分与合的角度看懂图意;(2)正确进行得数是 6的加法计算;(3)根据图意写出两道路加法算式。2第52页“试一试”教学得数是7的加法。进一步体会相应的两 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结合情境力体会可以由一道加法算 式推想出另一道加法算式,从而培养初步
55、的思维能力。知识归纳:(1)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2)由一道加法推想出 另一道加法。.第54页的例6教学6减几。可以这样安排:(1)按人物或按 事物说清图意;(2)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3)联系6的分 与合解释计算过程。知识归纳:(1)根据图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2)正确进行6 减几的计算;(3)根据6的分与合体会算式间的联系。.第54 “试一试”教学7减几。通过填数要求的变化,让学生 结合情境图体会可以由一道减法算式推想屈另一道路减法算式。知识归纳:(1)根据图意写出两道减法算式;(2)正确进行7 减几的计算;(3)根据7的分与合体会算式间的联系。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
56、教学内容:教学得数是8、9的加法与8、9减几(教育科书第 5863页)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得数是7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及 8、9的分与合三、本课知识点:.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计算有关8、9的加、减法;(2)难点:根据图意写出四个有联系的算式。五、解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8、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中间还穿插 了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两式”过 渡到这部分的“一图四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加法和 减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六、教学建议:1、第58页例7教学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1)先引导学 生弄
57、清图意;(2)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 法算式;(3)根据其中一道算式的得数推算出另一道算式的得数。2、第60页教学用括线和“? ”表示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要重视 让学生弄懂题意,知道图中括线和“? ”的作用,理解解决这样的 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考过程。(1)理解图意,了解括线和“? ” 的意思;(2)完整表述题意,讲清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随后的“试一试”也要先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图下 面的括线表示什么意思,篮子上面的“? ”表示什么意思。结合交 流的过程,逐步出示右边的几句话。3、第62页例9教学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仿照例7组织 教学,注意让学生体会加、减法之间
58、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其中一道 路算式的得数推算其余几道算式的得数。随后的“试一试”可以让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教学内容: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以及求加法算式 中的未知加数。(教育科书第6669页)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得数是9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及10 的分与合三、本课知识点:1、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2、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得数是10的加和10减几的计算方法和求未知 加数的不同方法;(2)难点:正确计算10的加法和10减几以及正确求出未知数。 五、教学建议:1、第66页例10教学得数是10的加法
59、和相应的减法。这部分 内容在编排上与得数是9的加法和相应的减相类似,因此可以让学 生利用已有的经验自主进行学习。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说图 意、写算式、算得数,再组织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再次领悟相 应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2、第98面例11教学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加数,一方面让学生 初步感受方程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巩固 10的分与合以及有关 10的加、减法计算,同时也为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 准备。教学时要要指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含有括号的式子的含 义,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不同的思考方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一教学内容: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教
60、科书第72 75页)二、学生已有知识:掌握了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及10以内数的分与 合三、本课知识点:1、1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2、10以内数的连减计算;3、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 和计算顺序,学会计算;(2)难点:理解图意,正确列出算式;五、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的计算, 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使 学生初步体会这几类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进行正确计算。六、教学建议.第72页的例12教学连加、例13教学连减。教学时引导学生 理解图意,说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个人汽车贷款协议范本
- 2024年劳动法下的雇佣协议:企业员工合同样本
- 2024年合作共享:股权合作协议
- 2024年长春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APP
- 2024年超、高速离心机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项目申请报告模范
- 2024年信用担保借款合同范本
- 2024年光伏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议
- 2024年铜仁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仓储物流供应商选择与评价
- 分布式光伏安装清包合同
- 四机厂介绍企业介绍
- AEO认证系列-供应链安全培训
- 中小学高级职称英语全英答辩题
- 葬礼白包DIY-A4纸直接打印
- 关于债权转让的法律意见书
- 综合科学科教研活动记录表
- 数量词病句课件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常用)
- 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课件-11电子邮件我收发 |人教版 (共20张PPT)
- 环境规划与管理全套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