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第三版)》课件第二章诗歌欣赏_第1页
《文学欣赏(第三版)》课件第二章诗歌欣赏_第2页
《文学欣赏(第三版)》课件第二章诗歌欣赏_第3页
《文学欣赏(第三版)》课件第二章诗歌欣赏_第4页
《文学欣赏(第三版)》课件第二章诗歌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诗歌欣赏1、理解诗歌的本质特性、表现形式和诗歌的意象营构、审美境界、艺术风格。2、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路径,激发学生爱诗、赏诗的兴趣。3、引导学生品味古今中外优秀诗歌作品,获得诗意享受、得到诗性熏陶。教学提示第一节 认识诗性:诗之情志把握诗的本质诗性的内涵。理解诗是一种艺术创造。了解我国诗学史上“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争论。认识诗性可以使人摆脱琐碎生活对想象力的束缚。观点指要一、诗言志“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郑玄注:“诗所以言人之志意也。”朱自清将“诗言志”冠以中国诗学开山纲领的美誉中国诗歌理论起点极高主题阐述正统解释:“志”是“志意”、“志德”,即思想、志向和抱负

2、政治学、伦理学内涵政教轨道。把诗视为政治道德教化的工具。闻一多、朱自清等人考证:“诗”与“志”本是一个字。説文解字:詩,志也。从言,寺聲。“志”的本义是停止在心上或藏在心里。 “志”的原初意义是记忆或回忆。“诗言志”即诗言回忆。揭示其心理学、人类学内涵。(诗和志的甲骨文)二、诗缘情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意即诗歌是因情感表现的需要而生成的曼妙话语。这从诗性的特质上强调了诗之为诗的根本情性与美质。“缘情说” 冲破了儒家传统文学观念对文学创作的藩篱,树立起抒情化、个性化的艺术旗帜,影响深远。 三、情志一也唐人孔颖达左传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现代诗学界多持情志统一的

3、观点。情志诗生活第二节 理解诗式:诗为一艺理解诗性必须附丽于一定的样式来表现,即诗式。所以诗式本身的造型就是诗性的出场。认识语言是诗性文体的载体和媒介,其要义在于对存在的全新命名和对感触的独特言说。明白诗歌需要艺术技巧,但技巧不等于诗。观点指要一、诗者艺也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审美符号建构,所以要讲求艺术的建构技巧。钱钟书:“性情可以为诗,而非诗也。诗者,艺也。” 苏珊朗格:情感的形式化。主题阐述诗艺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艺。1、抒情方式抒情的词源学考察:西方,古希腊七弦琴一词演变而来。中国,九章惜诵:发愤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4、今、即事抒怀等。2、表达技巧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过渡、铺垫、伏笔和以乐衬哀、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等。3、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托、通感等,名目繁多。比喻中的奇喻:使读者感到诧异、震惊、有趣而达到艺术效果。倒装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歧义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无端的歧义弥漫。借代增加诗的别致美、使情感委婉。用典增加诗的内涵,但好的用典是使人感觉不到用典。二、诗艺之美闻一多的“三美”诗艺观: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1、诗的音乐美。诗歌语言不同于散文语言或口语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其语言富于音乐般的节奏美和音韵

5、美。 格律诗强调音乐美,好的白话诗也具有音乐美。胡适的鸽子:“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只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朗诵一遍,就很容易感受到诗中有一条很鲜明的语脉线索,即一个二字或四字一顿的节奏: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只|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2、诗的绘画美指诗歌具有一种画面感。所谓“诗中有画”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钱松嵒画傅抱石画 独钓寒江雪傅抱石画 古代扇面画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清代钱慧安画明代仇英画3、诗的建筑美指诗歌的句

6、式结构。古诗词的句式有规律、抑扬顿挫,容易达到建筑美。现代诗的句式呈现一种自然语言的节奏,要达到一种错落有致的建筑美,需要设计。以非马(马为义)的著名短诗鸟笼为例: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把自由还给鸟笼“走”字前後空行,制造一种海阔天空的自由感觉。而分置最後两行的“鸟笼”,有造成岐意或多解的企图,并达到惊讶震撼的目的。把“飞走”一个词拆分成两行, “走”的主语就拥有了多重可能性,可以是鸟,也可以是自己。把“鸟笼”一个词拆分为“鸟”和“笼”两个词,于是被还给自由的对象就既可以是鸟,也可以是笼。鸟自由了,笼也自由了。这应该是诗的主旨是在。而这正是通过这样奇异的分行建构造成一种插入天空的动感实现的。第三

7、节 把握意象:诗之基元理解意象的含义。认识只有懂得意象,才能领略诗之妙谛。了解诗歌意象创造的奥妙。观点指要一、意象是宇宙的人情化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即主观的情意和客观的物象的结合,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主题阐述二、意象的隐喻性隐喻使意象具有丰富的含义。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三、意象的典型化与风格化意象的典型化是指在诗歌中经常出现且带有特定的寓意的意象。教师揭示“岁寒三友”的典型寓意请学生说出“花中四君子”的典型寓意

8、意象的风格化是指诗人因其风格和偏好,往往在作品中表现出带有诗人个性特征的意象。李白的诗风壮阔恣肆、狂放不拘,他的诗中“青天”意象出现的频率较高。如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酒问月:“青天来月有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海子的诗气势恢宏,狂热和悲壮中时有一种清澈的沉痛,“麦子”是他诗里经常出现的意象。麦地:“看麦子时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雨:“打一只火把走到船外去看山头被雨淋湿的麦地/又弱又小的麦子!”两座村庄:“五月的麦地上 天鹅的村庄/沉默孤独的村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这就是普希金和我 诞生的地方”;麦地与诗人:“

9、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 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麦子”几乎成为精神家园的指代虽然有苦难、沧桑、伤痛,却依然有充满着力量,生生不息。第四节 领略诗境:诗之堂奥 了解以“境”论诗的中国诗学传统。认识意境是写诗者努力营造,赏诗者重点进入并加以体会的堂奥。观点指要一、诗有境界方成高格“意境”是抒情性文学作品的特质,是诗歌创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主题阐述红楼梦里,香菱向黛玉学诗,香菱对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一句颇为赞叹,但黛玉却不以为然,对香菱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

10、入了这个格局,再也学不出来的。”在黛玉眼中,“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二、诗境的构成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提出“意境”、“物境”、“情境”三个概念。“物境”是指客观的自然山水之境;“情境”是诗人内心情感之境;“意境”是融汇了物态与情愫而生发出的意蕴哲思之境。“三境”都属于境界的范畴,只是偏重不同而已。 三、有无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第五节 感受诗风:诗之品牌诗的风格如同产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认识风格鉴赏既是起点,又是极致

11、。在鉴赏活动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对作品风格的感受;只有对诗风的准确感受和把握才算真正登上了鉴赏的巅峰。明白风格的形成和把握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高难领域。观点指要一、风格是诗美的最高标志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在风格论中提出的了著名的“风格即人”的观点 。诗人形成风格,犹如产品形成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由此未来。主题阐述二、风格生成的重要内涵1、不可模仿和重复的超绝性;2、可以择宜培育的多样可能性。犹如产品可以模仿,品牌不可模仿一样,诗歌的样式、意境可以模仿,但风格不可模仿。诗仙、诗圣、诗鬼的比较三、风格形成的外部机制时代因素。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12、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地域因素南朝民歌是以西洲曲、采莲曲为代表的一派杏花春雨江南的水乡风韵,是婉转而优雅含蓄的美;北朝民歌则是以木兰辞敕勒歌为代表的一派骏马西风冀北的塞北风情,是朴实而又雄浑壮阔的美。第六节 诗词鉴赏路径鉴赏诗歌的路径:语言形象蕴涵。清代学者刘开提出的鉴赏路径:“从容讽咏以习其辞,优游浸润以绎其旨,涵咏默会以得其归,往复低回以尽其致,抑扬曲折以循其节,温厚深婉以合诗人之性情,和平庄敬以味先王之德意,不唯熟之于古而必通之于今,不惟得之于心而必验之于身:是乃所谓善读诗也。”观点指要一、入情吟诵音韵节奏是诗之为诗的特性之一。沈德潜说诗晬语:“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

13、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主题阐述链接古诗吟诵 链接古诗吟诵 叶嘉莹古诗词吟诵徐建顺古诗词吟诵二、重构诗境诗歌的欣赏需要借助想象力。通过诗歌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文字,在脑海中整合画面,连缀成完整的图景,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香菱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深入品鉴深刻透彻地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需要全面把握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境况。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李白杜甫并峙为唐诗的两座高峰,但李白比杜甫年长11岁的鸿沟划开了盛唐和中唐的

14、界限:李白的飘逸恣纵和杜甫的沉郁顿挫也是时代使然。第七节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秦风蒹葭无名氏欣赏导入导入1:教师吟诵诗关雎第一段;导入2:介绍诗经导入3:播放邓丽君演唱在水一方同时播放蒹葭诗意图在水一方作词:琼瑶 演唱:邓丽君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请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吟诵蒹葭

15、是诗经中备受赞赏的抒情诗。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诗的最大特色是意境朦胧、含蕴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又极富美感。诗中没有对“伊人”具体真切的描绘,但情景交融,给人以幻象丛生、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欣赏提示诗的语言令人赞叹。第二、三章虽然只是更换几个词,但改变了韵脚,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未霜”、“ 未晞”、“未已”则描写了秋日朝露成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干的过程,暗示诗人追寻的时间之长久,追寻之不易。用实物交代时间发展的轨迹既别致又形象。“长”、“跻”、“右”从多方面表现道路险阻,诗人多方寻觅的苦心;“方”、“湄”、

16、“涘”等表明地点转换,“伊人”飘渺难寻。首章已是绝唱,二、三两章与之互相映衬,一意化三叠,重章叠句,回环反复,一唱三叹,形式上层层推进,情感也渐渐深化,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使人玩味再三,余音不绝。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是指隐居的贤人;有人认为这是一曲怀念恋人的情歌,请你仔细品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欣赏能力验证九歌山鬼屈原导入1:介绍屈原。播放屈原行吟图导入2:介绍屈赋。播放屈赋书影导入3:介绍九歌山鬼,播放图片欣赏导入请学生看教材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吟诵山鬼是一支祀神曲.也是一首爱情的赞歌.更是一篇幽怨曲折、感人肺腑的言志、抒情之作。全诗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写得无比惆怅凄迷。山鬼是对情人一

17、往情深、对爱情坚贞不渝的女神,即作者本人;女神苦恋着的“公子”即是诗人所寄子希望的对象楚王。诗作通过女神对爱情的执着、坚贞来显示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女神所处环境的艰险恶劣以及情人失信、食言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折射出诗人当时所处政治环境的险恶以及自己的悲惨命运。欣赏提示第一节是对“山鬼”形象的具体描写。山鬼身为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形象,暗示了她外表和内心的美好,这是屈原善于以香草比美好品德的手法的体现。第二节描写“山鬼”在山林中寻找心上人,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第三节描写所思之人久久不来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对心爱之人的失望与怨愤,又不免揣测对方失约的原

18、因,安慰自己却将信将疑。山鬼在艺术上达到了高超的境界。全诗的景物描写和主人公的情感起伏和谐统一空间的变动(山之阿山之上山间)气象的变化(晴朗阴晦雷雨大作)情节的推进(赴约等候失望而归)和主人公情绪的波动(欣喜惆怅怨愤)四者高度融合,情景交融,流动回旋,凄清而哀怨。此诗描写山鬼的诗句“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与诗经卫风硕人描写硕人的名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你的鉴赏经验,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样的效果?欣赏能力验证饮酒(之五)陶渊明导入1:介绍陶渊明生平导入2:简评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欣赏导入吟诵请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陶渊明最优秀的诗多写于辞官归隐之后,最著名的是

19、饮酒之五,被推许为田园诗的第一范本。首句写诗人虽然居住在喧嚣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喻示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居于红尘滚滚的“人境”,而无车马喧嚣,诗人好像知道读者会质疑,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这里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心态决定事态。人的精神能量,具有自我净化的免疫力,可以过滤客观环境对污染。欣赏提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悠然”是心境, “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可与诗人心照不宣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在美妙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

20、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个“真意”究竟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有人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于纯美,甚至有些虚幻飘忽的仙气。相比之下,还是归田园居之三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光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更具有人间田园味道。请你结合这两首诗谈谈自己的感受。欣赏能力验证山居秋瞑王维导入1:介绍王维生平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导入2:山居秋月诗意图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吟诵诗写山居所见秋山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

21、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联是一个全景式的空镜头:雨后、空山、晚秋。点明了景物的时间、节令和地点。颔联将镜头拉近:仰观皓月静照松林;俯瞰泉水漫过山涧中的石头汩汩流过。俯仰之间,动静相宜。显示了诗人隐居山间的高洁情操。欣赏提示颈联是一组特写镜头:浣纱女子结伴而归,竹林中一片喧笑之声,但天色昏暗,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因此先写声后写人。水面上花叶茂密,遮蔽了渔舟,莲花摇荡莲叶波动是渔舟沿水而下,因此先写莲花后写渔舟。写法巧妙却不露痕迹,既有诗情画意又有真情实感。尾联是画外音:“虽然春天的芳华不在,秋景更加宜人,王孙自可栖居山中。”王孙也是诗人自指,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决意归隐的心情。王维经常以

22、画家的视角和禅者的心灵览观万物,使他的诗既具有画意,又具有禅意。请你说说此诗的画意和禅意。欣赏提示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导入1:介绍李白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2: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此诗是李白创作的命运交响曲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吟诵全诗此诗名为饯别,实为咏怀。诗人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掩抑不住郁闷与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表达了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起句撇开叙别题目,直抒郁结。如陡起壁立,出人意料。破空而来的发端,用长短相间的句子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长风”二句笔触忽然急转:面对着

23、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诗人心情从极端的苦闷转而为明朗壮阔,倏忽之间已有天壤之别,变化之快、之大,纵意往来,不可思议。欣赏提示“蓬莱”二句转入主客饯别的正题。上句赞李云的文章遒劲刚健,有建安风骨之品格,下句认为自己的文章直追清新秀发的谢脁。信手写来的诗句显得自信满满。“俱怀”二句承接主客的酣歌高楼的意兴加以渲染和发挥,想飘摇而上,登天揽月,把三四句开始的昂扬情绪推向了高潮,从中也不难领会诗人的率真天然、豪情天生。“抽刀”二句写出诗人的烦闷无法派遣,力图斩断愁思、忘却烦恼而不得。终篇二句指出了最后的出路,也是重重郁结中暂时的解脱和安慰。从这首

24、诗可以看出,李白在精神上经受着极度的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请你通过对诗句的赏析谈谈李白在苦闷与重压之下心理上的挣扎过程。欣赏能力验证秋兴八首(之一)杜甫导入1:介绍杜甫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2:秋兴诗意图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秋霜伤害枫树凋谢了木叶丛林,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峡中的江水波涛翻滚汹涌连天,塞上的风云漫卷密布大地阴沉。从菊已开两次回想他日要落泪,孤舟永远系住游子的归乡之心。寒冷季节处处都在催赶制冬衣, 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捶衣的声音。吟诵全诗秋兴八首是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当时诗人遭逢变乱,身居巫峡,心系长安,心情

25、极度寂寞抑郁,因此秋风萧瑟时触动诗兴。这组诗共八首,这是第一首。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和地点,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把对秋而伤羁旅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奠定了全诗凄清哀怨的基调。“凋伤”既指草木凋零,也指诗人感物伤怀,老大伤悲。景色固然萧瑟,但诗中色调明丽,凋伤中仍有富丽之致。欣赏提示颔联具体描写巫山巫峡的景象:浊浪滔天,阴云密布。联系当时的战乱局势和作者羁留夔州压抑不安的心情,可见他明写秋景,实含深意。形象地表达了时局动荡、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颈联借景抒怀,点出全诗主旨,是整首诗的“诗眼”。“开”字双关,既言“丛菊”,又言“泪”,精到高妙;而“系”字既言

26、孤舟,又喻归心,炼达精深。对仗工整精警出神入化。尾联转写白帝城中的捣衣声,白帝城与夔门隔岸相对,而“处处催刀尺”不仅描写家家户户赶制寒衣的急迫,也借此表现秋意的凌厉,萧条的秋景中更添一种游子思乡的悲愁。杜诗“沉郁顿挫”。文思蕴藉,感情深沉,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声调抑扬。同时他忧思郁结,深沉含蓄,诗歌法度严谨,思力沉厚。能深入潜在意识和内心感觉,并通过象征等手法表现深沉朦胧的寓意。这首诗通过一系列意象或意象群,营造了一种凄清哀怨而又沉雄明丽的意境。最典型地表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请你对诗中的意象加以评析。欣赏能力验证长恨歌白居易导入1:介绍白居易生平及其在唐诗中的地位导入2:

27、介绍李杨爱情故事及安史之乱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全诗吟诵全诗长恨歌作于唐元和元年。诗人当时和友人陈鸿等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杨贵妃故事而作。陈鸿同时写了一篇长恨歌传。白居易通过这个事件批评统治者的荒淫,又对二人遭遇深怀同情,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故事写得曲折离奇、缠绵悱恻、感人至深,千百年来,令人喟叹不已。 欣赏提示全诗分为四个部分。首句至“不重生男重生女”是第一部分,描写杨贵妃被选入宫以及唐明皇对其的宠爱。起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是全篇的纲领。之后围绕唐明皇的求色、重色展开,反复渲染其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种下了长恨之悲的种子。第二部分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句,描写安禄山叛乱,唐明皇等仓皇

28、出逃,马嵬坡被逼赐死杨贵妃的经过。生离死别的一幕是全诗的关键情节,由此而下,爱情的悲剧性真正凸显,诗人也由讽喻转为同情。第三部分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句,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极度思念。把唐明皇的睹物思人的悲伤和对杨妃的相思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唏嘘不已。第四部分至末尾,写唐明皇在海外仙山和杨贵妃重逢盟誓。这一段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极富神话色彩。杨妃重申盟誓,照应前段唐明皇对她的思念,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自具首尾,回环往复,余韵不绝。长恨歌选取意象、声色渲染很讲究,采用和情境气氛相和谐的意象组成鲜明的画面,烘托主人公的情绪和情境氛围。如“夕殿萤飞思悄然”四句,以孤寂凄凉的意象映衬唐明皇对杨贵妃

29、的刻骨情思,动人心魄。诗中的节奏变化是随着情节的推进而展开的。写安史之乱那一段,画面变换迅速,音节也变得抑扬急促,加重了情节的紧张和急迫。而从“蜀江水碧蜀山青”开始,画面变换舒缓,音节悠扬,语言的缓慢也加深了诗句的抒情意味。有人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 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情愫之作。诗人年轻时与出身平民的湘灵姑娘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很可能是诗人为失去湘灵而写下的长恨之作。这样看来,长恨歌并不是对历史的记录与评价,而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

30、痛苦与深情。你如何看?欣赏能力验证定风波苏轼导入1:介绍苏轼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2:苏轼诗意图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全词吟诵全词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善于将日常生活中触动的哲思,化为情趣盎然的诗词。欣赏这首词一定要注意前面的小序。“途中遇雨”、“同行狼狈”、“余独不觉”,这几个关键词是理解全词的关键。开篇两句极言不为外物萦怀,风雨中来往自如的潇洒境界。接着叙写词人穿着“竹杖芒鞋”在林中徐行,吟诗长啸的情景。“一蓑烟雨任平生”显示出不畏人生坎途,不蔽风雨,也不为风雨所扰的坦然和淡定。欣赏提示下阙写雨过天晴后迎着山头的斜阳归去,与上阙的

31、风雨对应。“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看似写景,实是借景抒怀,隐喻诗人现实生活中政治的风云变幻和人生险途。身处风雨之中不忧、天晴时也不喜,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苏轼的诗词以理趣见长,结合了词家的缘情和诗人的言志,把词的题材从闺情和离愁别绪延伸到更为广阔的事物中去,是宋词豪放派开宗立派的领袖。 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三种境界:逆境、顺境和无顺逆境。情你找出这三种境界的诗句,并加以分析。欣赏能力验证声声慢李清照导入1:介绍李清照生平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导入2:声声慢诗意图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全词欣赏导入声声慢一题作“秋情”,以残秋景色为寄托,倾诉国破

32、家亡的悲哀和刻骨铭心的离乱之苦。开端三句连用七个叠词,是词人大胆的创造,句法新奇,历来为人赞赏。“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写若有所失、空虚寂寞的心理状态,仿佛要抓住点什么才能从这境况中解脱。“冷冷清清”是写当时的环境气氛,寻觅的结果不过如此,使心情变得更为“凄凄惨惨戚戚”,悲愁一层层加重,由浅入深,更显沉痛。七个叠词内涵丰富,意脉连贯,又音律和谐,仅此三句,全词就笼罩在一股凄厉愁惨的气氛中。欣赏提示“乍暖”句是讲秋末天气多变,忽暖忽寒,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只好借酒消愁,而见北雁南飞,想起早年在北方的种种往事,感家国离乱、身世飘零,更添一段凄苦。下阙的视角转入自家院落,园中满地黄花,秋意正浓,而自

33、己心境憔悴,于是花儿憔悴零落,人也憔悴瘦损,加之黄昏细雨,独自对窗,更有一番无法言说的悲凄。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收束,戛然而止。而一天之中,所感所闻尽是愁,词人的心绪的流露已淋漓尽致。这首词全用口语,浅易清新、直抒愁怀,意境的叠加把词中的悲愁层层推进,家国之悲和身世之苦交织在一起,动人心魄处更觉沉痛凄厉。李清照善于捕捉细小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受,在起伏回转中剖露复杂的感情和心境,跌宕宛转,酸楚悲凄。这首词本是节奏缓慢的长调,却押仄声韵,读来声情急促,词人的抑郁和痛楚倾泻而出。秦观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李清照词题旨上相近,但

34、表现手法和意境不同,请加以辨析。欣赏能力验证关山月陆游导入1:介绍陆游生平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2:关山月诗意图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全诗吟诵全诗北伐中原是陆游一生的理想,虽然饱受排挤和打击,却矢志不渝。这首诗就是借汉乐府古题,假托守边士兵之口,谴责了统治者的妥协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倾诉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表达了中原遗民盼望光复的迫切心情。这首诗四句一层,层层推进,以月夜统筹三个场景。起笔二句点破了统治者卖国苟且的投降政策是将士报国无门、中原百姓恢复无望的根源。“朱门”二句以朝廷显贵们安乐淫靡的生活和边关战备废弛的景象两相对比,更觉现实的惨痛。欣赏提示后一层从边

35、关士兵的角度出发,加深了诗歌的悲剧气氛。由于朝廷的投降政策,北伐无望,可他们却仍要驻守戍楼,熬尽青春,在悠悠笛声中一抒悲愤之情。“笛里”二句渲染了将士们激愤的心情,也照应了“厩马”句,老死疆场的悲剧不是个人的苦难,而是国家和民族的耻辱。最后四句以中原遗民的视角抒发对朝廷的控诉。“忍死”句用笔惨烈,达到全诗感情的高潮,长久的渴望和深深的绝望两相对照,凸显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关山月原是边关题材,诗人以典型场景和典型事物,赋予旧题崭新的时代内容。全诗充溢着沉痛悲愤的感情,深沉却不激越,悲怆而有节制。语言晓畅平易,精练自然,没有剑拔弩张惊人的句子,但在客观事实的描述中,却更显出一种摧人泪下、惊心动魄的力

36、量。这首诗构思巧妙,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三个场景融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关山月夜的全景图。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请你分析一下诗人使用了那些意象如何建构意境表达思想感情的。欣赏能力验证摸鱼儿辛弃疾导入1:介绍辛弃疾生平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导入2:摸鱼儿诗意图欣赏导入学生看课文跟着老师吟诵全词注意语气:这首词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以伤春之情写忧国之思,以男女情事比喻政治角逐,寓意深远,看似缠绵婉约,却极悲凉沉痛,千回百转,曲折尽致。以雄壮的豪气写婉约词,仍然姿态飞动,悲凉之中哀婉欲绝,“于雄莽中别饶隽味”。吟诵全词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时与旧友赋

37、别之作。一题作“暮春”。“春”是这首词的“词眼”。作者一生忧国忧民,借伤春惜别之情寄托词人在国势衰微下的忧愤哀愁之情。上阙写惜春、怨春、留春的情感,“更能消”三字暗示已经遭遇许久的摧残,把词人心中的怨愤千回万转倒折出来。“匆匆”句对失去大好形势无可奈何。“惜春”二句以花落春残喻示国家形势飘摇如同百花凋零,“何况”二字把积聚的喷薄而出,哀愁中有激愤,以“落红”反差“惜春”,折射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春且住”三句转而留春,实际是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急切心情,也是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欣赏提示后三句是留春不住,因而怨春。“算只有”三句语含讥讽,比喻奸佞小人,影射朝廷中的投降派。四层意思层层推进,层层有

38、波澜,铿锵顿挫,体现词人复杂的心境。下阙借陈皇后故事抒写爱国之情无处倾吐的苦闷。“长门事”五句揭示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遇,笔触幽愤伤感。“君莫舞”三句借玉环飞燕比喻得志的奸佞,诅咒投降派总有一天会断送国家,也会葬送自己。最后在残阳晚景中融入了对国家黯淡前途的忧虑。“闲愁”句故意轻描淡写,实是报国无门愤懑情绪的反语,表面波澜不惊,其实暗涛汹涌,所谓“肝肠似火,色貌如花”。辛弃疾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抒发作者对抗战的理想与向往。在思想内容上和这首摸鱼儿近似,而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请你加以比较赏析。欣赏能力验证第四节 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导入1:介绍徐志摩生平导入2:

39、介绍康桥 欣赏导入此诗每节四句,每句两顿或三顿,每节二四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语言节奏和韵律非常和谐。七节错落匀称的排列也很好的实践了诗歌的“建筑美”。朗读全诗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在吸烟与文化里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情结”贯穿其一生,写过很多关于康桥的作品,再别康桥最为出色。全诗共七节。第一节中描写学子离别母校时的恋恋不舍。连用三个“轻轻的”,使作别时的情绪荡漾着轻风般的惆怅,除了别离时的伤感和留恋,也有挥手之间化为云彩的潇洒。欣赏提示从“西天的云彩”开始,描绘了诗人在康桥中泛舟寻梦的过程,展现出一幅幅优

40、美的画卷。诗人徜徉在如梦似幻的康河上,波光粼粼中清泉仿佛彩虹一般沉淀自己的梦。五、六两节是感情的高潮。大量运用重复和顶真的修辞手法,诗意一波三折,音韵节奏也抑扬相间,缓急交错。在满船“星辉”中的放歌终于化为了沉默,用无言的沉默道尽对康桥的情愫。最后一节和第一节照应,又是同样的句式,用“悄悄的”照应首节“轻轻的”,反复中有层次的变化,在淡淡的惆怅中和康桥作最后的话别徐志摩是“新月派”重要诗人,崇尚“理智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以和谐与均奇为新诗的审美特征。徐志摩飘逸轻灵的艺术风格,作品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活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往往在不经意间灵光乍现,构筑了独特的“徐志摩式”的意象,充满着古典理想的浪

41、漫主义气息。徐志摩认为:“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诗人将节奏视为诗的内在生命,追求“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此诗就是诗人的这一艺术主张的范例。请你评析此诗音节的音律和节奏美。欣赏能力验证凤凰涅槃(节选)郭沫若导入1:介绍郭沫若生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2:揭示佛教术语“涅槃”欣赏导入朗读全诗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也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写照。一发表即引起轰动。闻一多赞扬它“完全是时代的精神”。全诗五个诗章构成三个场面。序曲为第一个场面,即凤凰准备自焚。凤凰“哀哀”的歌声使整个序曲都笼罩在哀亡的情绪中。以后的几节反复唱叹“他们的死期将近了”,使情绪层

42、层积聚,到序曲临近结束的时候逼近的喷发的临界点。观葬的“凡鸟”既凸显了凤凰和凡鸟的冲突,也为后文的群鸟歌埋下伏笔。欣赏提示凤歌、凰歌凤凰同歌和群鸟歌为第二个场面。凤歌以独白的方式、粗旷愤慨的语调痛斥不公的命运,深刻地思考和探索宇宙的本原、生命的意义。凤孤独而悲愤,以目空一切的气魄追问宇宙,与旧世界彻底决裂。凰歌细腻深沉,用一系列的比喻和排比,把凤凰极度险恶的现实处境形容得淋漓尽致。旧的世界是环绕四周的“死尸”,而凤凰“缥缈的浮生”不过是“黑夜中的酣梦”,人生无处安顿、理想无法实现。凤凰同歌则惊心动魄,简短决绝,把死亡视为归宿,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群鸟歌是各种凡鸟对凤凰之死的嘲弄。凡鸟象征旧世

43、界庸劣的群体,用凡鸟的鄙俗卑怯反衬凤凰华美坚贞。凤凰更生歌为第三个场面。是诗的高潮。新生的凤凰以光彩夺目的形象反复高歌:“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这段歌咏象征着解放和自由,烈火中埋葬的旧世界被新的理想世界所替代,一扫凤歌和凰歌的抑郁,以及群鸟歌中压抑,喷涌而出的激情欢呼生命的新生。凤凰涅槃是杰出的浪漫主义抒情长诗,泛神论的思想使诗人思绪飞腾,想象奇异大胆。大量运用神话传说,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语言寄寓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对理想的炽烈追求,诗人创造了和“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自由的诗歌形式。虽然每节的字数、行数以及诗歌的节数并不固定,但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和诗句不规则的韵律、排

44、比、反复相结合,在自由和变动中达到和谐统一。包括朱自清在内的不少学者认为凤凰涅槃是受了外国诗歌的影响而创作的。这是不全面的。在凤凰涅槃中,我们可以感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屈原的影响。请你结合屈原的诗歌加以分析。欣赏能力验证我爱这土地艾青 导入1:介绍艾青生平及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欣赏导入朗读全诗“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飞在天上的鸟和作者眷恋的土地有何联系?这个悬念被诗人搁在一边,却用“嘶哑的喉咙”唱出了排山倒海一般的四个长句描述土地、河流、风的三个惨烈的意象和描绘黎明的一个温馨意象。就在我们被这些意象激荡的心潮澎湃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

45、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诗人用悲怆的诗句抒写对祖国最热烈深沉的爱,用悲剧色彩来渲染情感的执著和信念,特别是诗的结句,朴实无华而直指灵魂深处,使个人情感和民族生命的脉动合为一体,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欣赏提示鸟的歌唱总是悦耳动听的,所谓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但此诗中的鸟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加以分析。欣赏能力验证雨巷戴望舒导入:介绍戴望舒生平创作欣赏导入朗读全诗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阴暗残酷的年代,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从云端坠入深渊,

46、苦闷彷徨又渴求新的希望,雨巷的惆怅情调正是这种苦闷情绪的写照。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个孤独寂寞的青年,怀着朦胧的痛苦,在阴郁的雨巷中彷徨。而他希望遇见的那个“丁香般的姑娘”,是诗人美好理想的化身。雨巷狭窄而寂寥,颓圮的篱墙显示一派破败寥落的景象,正是黑暗抑郁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虽然对美好的理想满怀期待,反复咏叹“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是在内心深处对理想的实现表示怀疑,因此丁香般的女郎“飘过”身旁,不曾停留片刻便悄然远逝。只留下抒情主人公自始至终在悠长的雨巷中徘徊,找不到理想和出路,压抑的情绪无法宣泄,只能化作“雨的哀曲”。雨巷是现实惶惶不安的青年和无法实现的理想的悲剧的诗化。欣赏提示雨巷受到象征主

47、义的影响,以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情感,诗意含蓄蕴藉,幽微精妙,令人回味不尽。戴望舒也汲取了古典诗歌的精华并加以个性化的创造,在“丁香”意象寄寓了现代理想。诗歌的音韵也非常优美,整首诗每节六行,虽然长短不一,但押韵比较整齐,一个韵脚有时反复出现同样的词,回环往复,形成流畅的旋律,对当时的诗坛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你同意这样的诘难和论断吗?欣赏能力验证致橡树舒婷介绍舒婷欣赏导入致橡树舒婷介绍舒婷朗读全诗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也是

48、至今脍炙人口的一首爱情诗。她以二元对立的艺术构思,新颖丰富的抒情意象,歌颂了平等、坚定、执著的爱情观,而且由爱情深入到人格理想,体现新时期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橡树和木棉构成了诗歌的中心意象,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以木棉的口吻作真挚的表白,又以“凌霄花”、“鸟儿”等象征了旧的爱情观依附、衬托男性,丧失了自我意识和价值。诗人的理想爱情观寄寓在“木棉”身上,强调“作为树的形象”和爱人站在一起,共同承担爱情的苦难和欢欣。欣赏提示致橡树体现了对以地位平等为前提, 以人格独立为基础的相互尊重的爱情的向往与赞美,但如果仅仅将其当作爱情诗,那可能就狭隘了。实际上此诗有一个潜在的主题,你能够揭示出来吗?欣赏能力验

49、证第五节、外国诗歌鉴赏漫游者的夜歌【德】歌德 (郭沫若译)导入1:介绍歌德生平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欣赏导入朗诵全诗在舒伯特谱曲漫游者的夜歌的背景音乐中朗诵1780年,歌德夜宿在汉息尔汉山顶的一幢猎人的小木楼中,即兴吟成此诗,并把它写在木楼的板壁上。30年后,61岁的诗人再次来到吉息尔汉山的山顶木屋,吟诵自己这首早年的作品,并用铅笔把壁上题诗的笔迹重描了一遍。1831年8月,81的歌德故地重游,读着墙上字迹模糊的诗句感慨不已,念着最后两句“少时顷,你快/快也安静”,潸然泪下。几个月后,歌德溘然长逝。欣赏提示诗以俯瞰的视角展开,在阒无人迹的山顶,天宇、树林、鸟儿笼罩在一片“大安静”中,喻示着深

50、不可测的大奥秘。所谓 “漫游”,是指生命的漫游人生在世如同匆匆过客,人们都在世间漂泊,寻找依托而不得,最后沉默安息。在一片平静中诗人引出最后的二句点睛之笔:“少时顷,你快/快也安静”。人称突然变换,诗意从自然转到了人生,人总是要在与自然的融合中寻找人生的归宿。这是人类最普遍的感慨,却在感慨中蕴含着达观。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有一些我们熟悉的作品,在结构、意境上与漫游者的夜歌十分接近,请你加以比较赏析。欣赏能力验证致云雀【英】雪莱 (查良铮译)导入1:介绍雪莱生平导入2:雪莱与拜伦欣赏导入这首诗的音律优美,节奏明快,剔透空灵,绘声绘影,极具艺术感染力,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杰作。朗读全诗致云雀是雪莱抒情诗的代表作。据雪莱夫人回忆,1820年7月,“一个美丽的夏日傍晚,当我们正沿着乡间小路在流萤闪烁的跳金娘灌木篱笆之间散步,忽然听到了云雀啭鸣,他有感而写了一首诗歌,那是他最美丽的诗篇之一。”那首诗歌就是致云雀。在诗中,“云雀”的身上倾注着诗人的理想,是欢乐、光明和美丽的象征。诗人用一系列的比喻和设问的手法,赞颂了云雀的精神意象和生命的热情。欣赏提示云雀意象的内涵非常丰富,字里行间都漫溢热烈的诗情,“从大地一跃而起/往上飞翔,又飞翔”,这种向着更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