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归纳总结重点(共7页)_第1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归纳总结重点(共7页)_第2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归纳总结重点(共7页)_第3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归纳总结重点(共7页)_第4页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护理》归纳总结重点(共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五禽戏:鹿、虎、熊、鸟、猿(最早的康复护理(hl)方法)金元(jn yun)四大家:刘完素(寒凉(hn lin)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补土派)、朱丹溪(滋阴派)朱丹溪创立了“相火论”,在护理上创作了滋阴降火法。李杲脾胃论提出了“安养心神,调治脾胃”孙思邈千金方:临证护理、投药、食疗、婴幼儿护理保健、葱管进行导尿、蜡疗、热熨法诸病源候论:中风、淋证、温热病;外科(“金疮肠断侯”肠吻合术后的饮食护理);妇科(妊娠期、乳痈护理);儿科(晒太阳)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是神农本草经首创汤剂的是:伊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猪胆汁灌肠、自缢急救法、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护理学的

2、基础明清钱襄著中医护理第一部书侍疾要语现存第一部完整药膳食疗:宋元时期饮膳正要内经养生:顺四时,适寒温;节饮食,调脾胃;和喜怒,养心神;慎起居,勤锻炼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施护、恒动观念、独特的护理技术与方法中医护理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1979年卫生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护理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护理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84年6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护理学会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委员会。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中医护理系创建(1983年天津中医学院)中医护理鼎盛时期:战国至东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0)正护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护原

3、则: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诊:望(全身、局部)、闻(声音、气味)、问、切(触摸按压)消:上,肺;中,胃;下,肾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表里-深浅、阴阳、寒热、虚实)阳肾阴虚热证;邪气盛实证;正气衰虚证体质构成:形态结构(最先显现)、生理功能、心理状态标志:身体的:形态结构状况、功能水平、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特点:人体身心特性的概括、稳定性、可变性、普遍性、全面性、复杂性、连续性、可预测性差异的决定因素:脏腑的形态和功能特点特征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影响因素:先天(基调)、后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劳逸所伤、饮食、情志、疾病、针药、年龄)分类:平和质、气虚质、

4、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特禀质。体质体质特征性格因素用药平和匀称、舌淡红、开朗随和先天、后天好权衡气虚乏力、少神、脉弱、胖瘦喷嚏、清涕内向、胆小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补气培元健脾:粳米、山药、香菇阴虚瘦长、面红、失眠舌红、便秘、脉弱急躁、活泼、外向早产、大病甘、咸寒;清润保阴潜阳:芝麻、鱼类阳虚肥胖、掉发、畏寒舌肥、脉沉沉静、内向调养不当、房事不节益火温补壮阳:狗肉、鹿肉气郁偏瘦、惊悸脉弦、没食欲内向、犹豫多疑情志所伤疏肝消食、醒神、解郁、行气:小麦海带、萝卜、山楂痰湿肥胖、痰多胸闷、苔滑温和稳重、忍耐过食肥甘健脾补脾胃,、化痰祛湿:粳米、薏苡仁湿热面垢油光、痤疮苔黄、脉数

5、急躁易怒久居湿地清热利湿清热化湿:薏苡仁、莲子、茯苓瘀血偏瘦、面暗健忘、瘀斑急躁易烦久病血瘀疏利血气活血化瘀:山楂、黄酒特禀过敏、遗传病畸形、增强免疫力:黑木耳、人参、木瓜汁偏阳质者耐寒;风邪伤肺;暑热邪伤肺胃、肝肾阴;寒邪伤脾肾阳;湿邪伤脾阳。质化(从化):阴虚阳亢+邪=热化;阳虚阴盛+邪=寒化;津亏血耗+邪=燥化;气虚湿盛+邪=湿化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同病异护,异病同护针药用“度”:中病即止。针灸(zhnji)宜忌:瘦长少用温灸,肥胖(fipng)温针艾灸(i ji)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凉寒(清热泻火、解毒):苦瓜、白萝卜、绿豆、黄瓜、豆腐温热(温阳散寒):葱蒜、桃、肉类平性(营养保健)

6、:五谷杂粮五味:辛甘酸苦咸辛(表):行气、行血葱姜酒甘(虚):补益、和中、缓急瓜类、蔬菜酸(虚汗、泄泻、尿频、出汗):收敛、固涩橙子、乌梅苦(热、湿):清热、泻火、降气、解毒、燥湿苦瓜、茶叶、醋、花草茶咸(痰核、痞块、热结便秘、阴血亏虚):泻下、补益阴血、软坚散结海带、盐、紫菜淡(水肿、小便不利):渗湿、利尿薏仁、扁豆饮食护理的基本要求:饮食有节,实时定量;合理膳食,不可偏嗜;重视脾胃,注意卫生;辩证施治,相因相宜(时、地、人)药膳应用原则:因证用膳,因时而异,因人而膳,因地而异注意事项:食物与药物的配伍禁忌;水肿(清淡少盐);高血脂(忌高脂肪);糖尿病(慎淀粉、糖类)作用药膳解表类发汗、解肌

7、、透疹生姜粥;防风粥清热类清热祛火、凉血解毒蒲公英、竹叶、西瓜、苦瓜泻下类(攻、俊、润)便秘、积滞、水饮、实热内结麻子苏子粥、郁李仁粥芝麻猪大肠(种子类)驱寒类温里驱寒(温中驱寒、温经散寒)干姜粥、附子粥、丁香鸭、良姜炖鸡块、姜附烧狗肉祛风湿类祛风湿、活络行血、辛温散寒五加皮酒、花蛇酒利水祛湿类利水、祛湿、通林薏苡仁粥、滑石粥化痰止咳平喘类半夏山药粥、百部生姜汁、杏仁粥消食解酒类化滞、消食、醒醉山楂麦芽茶、六和茶、神仙醒酒丹理气类姜橘饮理血类活血化瘀、止血益母草煮鸡蛋、三七蒸鸡安神类养心安神、重镇安神百合粥、磁石粥、酸枣仁粥平肝潜阳类滋阴潜阳、祛风止痉、通络安神天麻鱼头、芹菜肉丝、菊花绿茶固涩

8、类固表止汗、固肠止泻、涩精止遗、固崩止带山药芡实粥补益类益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生地黄鸡、清蒸人参元鱼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口臭:荔枝中暑:绿豆汤降血脂:山楂、红茶、燕麦、感冒:葱、姜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悲、惊、(怒-肝、喜-心、思-脾、忧-肺、恐-肾)“五志”七情致病:心肝脾(多见)影响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相胜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0(注:五角星、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怒喜思忧恐、辛甘酸苦咸、春夏 秋冬、顺时

9、针)情志护理:方法:以情胜情法、移情变气法、言语开导法、暗示法、以静养神法、发泄解郁法、析疑解惑法原则:整体观念、因人施护、全面照护、辨证施护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lif):胆、小肠、胃、大肠(dchng)、三焦、膀胱五脏(wzng)与六腑互为表里: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用药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汗辛温、凉;扶正汗法外感表征、腠理闭塞、营卫不通、水肿湿度不宜过大、加盖被,保暖助汗;禁用解热镇痛药;饮食清淡;微汗(过多,补液)停药,擦净,避风寒;大量失水后禁用;因人而异吐峻、缓吐;外探法中风、癫狂、宿食(与吃食相关)中病即

10、止;巴豆-冷粥,藜芦-葱白汤,稀涎散-甘草汤,瓜蒂散-麝香,毒物-绿豆汤;禁食;虚证、妊娠、产后禁用下和温清补消汤剂煎煮冷水泡透:(花草)20-30min,(种子、根茎)60-120min;水量:200-300ml/30g;头煎:3-5cm,二煎:2-3cm;火候:武火煮沸文火;时间:一般复方:第一煎:20-30min,第二:10-15min; 解表、清热、芳香类:10-15min;10min 滋补:20-30min;30min 毒性:60-90min入药方法:后下根茎类(花、叶);易挥发,破坏,不耐煎先煎矿物类(贝壳、化石、磁石);毒性(附子);质轻量大(芦根、荷叶);泥沙多另煎名贵药(人参

11、、鹿茸)单煎、研细(避免浪费)包煎种子类(车前子)粘腻、易溢出、沉淀类;绒毛类(旋覆花)过滤冲服液态药(竹沥);不宜煎煮(芒硝)烊化胶质药(阿胶)泡服不宜煎煮;易挥发;易出味给药温度:给药剂量:温服一般汤剂平和补益药、对胃肠道有刺激分服一般疾病一剂两煎冷服热证、真寒假热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顿服急性、重病发汗药、泻下药,中病即止热服寒症、真热假寒回阳补益、发汗解表、活血化瘀、透疹药频服咽喉疾病呕吐外用药用途: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护肤用法:涂抹、撒布、调敷、吹布(去腐生肌、珍珠散)、贴患、洗浴、浸渍、淋洗时药:春清凉风药;夏大寒药;秋温气药;冬大热药时禁:冬白虎,夏

12、青龙,春桂枝,秋麻黄给药时间:一般汤剂,进食前、后2h其它健胃、制酸药饭前1h上升阳旺清晨补益阳气类(以温肾阳、补脾阳)消导药、胃肠刺激大饭后1h催吐药(截疟常山饮)驱虫药清晨空腹、睡前行气利湿药(鸡鸣散4:00、木香丸、茯苓汤)咽喉、清热解暑药频服午前发汗透表类(麻黄汤、桂枝汤)涌吐药清晨、午前气降阴旺午后、幕夜泻下、润肠通便药(大承气汤)峻下逐水药清晨空腹夜间滋养阴血药(当归六黄汤)泻下药;止泻药睡前;立刻卧前安神(滋养阴血配伍)药(酸枣仁汤)调经;涩精止遗经前数日+经期;早晚一次十八反: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

13、;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口诀:本草明言(mn yn)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十九(sh ji)畏歌: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un u)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口诀:硫黄本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遇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方剂组成原则:君臣佐使膏药冬季服用最佳运动

14、养生特点:强调意守、调息、动行三者的统一;动静结合,强调适度;提倡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四季养生:春生(保肝)、夏长(保心)、秋收(保肺)、冬藏(保肾)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晚睡早起増甘少酸精神病,肝病,高血压春困多运动夏晚睡早起,午间小憩“冬不坐石,夏不做木”清淡、新鲜、干凉(酸宜,补水、无机盐,忌过食冷饮,谨卫生)养心,冬病夏治低量,短时适应浅衣散热换衣湿衣,感冒,皮肤病秋早睡早起,秋冻迟添衣少辛增酸,燥者润之,长秋膘悲伤适宜运动冬早卧晚起虚者补之,寒者温之;萝卜抑郁症冬练三九春:凉,夏:寒,养阳;秋,温;冬,热;养阴社区老年护理: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合理饮食,保养脾胃(“三多三少”多pr,V

15、,f,少糖,脂肪,NaCl;少食多餐,少荤多素,炖煮,温热软食);心态平衡,调畅情志(心胸开阔,恬淡虚无以守神;积极进取,舒心宁神);动静结合,锻炼适宜(轻柔);中医美容理论基础:滋润五脏,补益气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驱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燥湿止痒;嫩肤增白,美颜减皱;疏肝解郁,理气和-解未病护理:未病先防:道法自然,平衡阴阳;精神内守,病从安来;饮食调理,以资气血;强身健体,动静结合;增强正气,规避邪气,适宜运动,持之以恒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既病防变(早期诊断、防止传变、先安未受邪之地);病后防瘥(精神疗法、安心养神、四时调神、动形怡神、以心冶神、

16、节制情感、移情移性);中医康复护理的基本原则:整体康复;辨证康复;综合康复中医康复护理技术:针灸、推拿;饮食;调摄情志;药物;自然;体育;娱乐;物理;作业;生活起居调护八纲辨证施护: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八类证候注:表:辛散解表;虚:补虚扶正;实:泻实祛邪;寒:温阳祛寒;热:清热泻火;阴:温阳扶正;阳:清热泻火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固定位置、名称、归经)、奇穴(无归经)、阿是穴(反应点、压痛点)主治作用:近治、远治、特殊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

17、、活动标志);“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中指、拇指、横指同身寸)常用腧穴:手足太阴肺:中焦;少商穴尺泽、列缺、太渊脾:隐白穴、大包穴(妇科疾病、出血疾病)三阴交(妇科)、血海(祛斑药)太阳小肠:少泽穴、听宫穴后溪(肩颈疼痛首选)膀胱:睛明穴、至阴穴(排毒通道)心、肝、脾俞、委中、承山(腿抽筋)、昆仑厥阴心包:天池穴、中冲穴内关(救心丸)、曲泽、劳宫(安神、驱寒)肝:大墩穴、期门穴太冲(消气)阳明大肠:桡侧;迎香穴合谷(感冒、五俞关之一)、手三里(通便)、曲池胃:承泣穴(夜盲)、历兑穴颊车(13鬼穴癫狂)、天枢、足三里(第一保健)少阴心:极泉穴、少冲穴神门、少海肾:涌泉穴(长寿)、俞府穴太

18、溪(肾)、照海少阳三焦:关冲穴、丝竹空穴外关、肩髎、翳风胆:瞳子髎穴、足窍阴穴风池(感冒)、肩井、环跳、阳陵泉(胆囊炎)一源三歧:八脉之中,督脉、任脉(rn mi)、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奇经八脉任脉会阴穴、承浆穴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任脉上的阴穴)中脘、膻中督脉长强穴、龈交穴命门(长寿)、大椎、百会(长寿、保健)经外奇穴头颈四神聪、印堂、太阳、安眠、金津、玉液上肢四缝背腹定喘、子宫下肢百虫窝、膝眼刺法:急慢性(针尖(zhn jin)、针身、针根、针柄、针尾)毫针(hozhn)刺法进针法:单手、双手(指切-短针、挟持-长针、提捏-皮肤浅薄、舒张-皮肤松弛)、角度:直90、斜45、横15

19、行针:提插、捻转留针:10-20min皮肤针:急性传染病、急腹症不使用水针:孕妇下腹部、腰骶部、合谷三阴交禁用;血管、.腔禁用(原药物剂量的1/5-1/2,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毫升,四肢部可注射1-2毫升亳升)皮内针:留针3-5d三棱针:放血疗法点刺(3-5mm)、散刺、刺络推拿: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手法:一指禅、滚、揉、摩、擦、搓、抹、抖、振、按、点、捏、拿、拍、弹、捻3、灸法适应症:虚、寒症方法:艾柱灸:直接、间接艾条灸:温和(2-3cm,15-20min)、雀啄(2-3min)、回旋(20-30min)温针灸:顺序:上下,腰腹,头身四肢刮痧:上下,里外;15-20m

20、in;弧线状,方向单一;40-45足浴:40-45,15-30min;忌。金属盆,饭前饭后30min内,昏迷,下肢感觉障碍蜂疗:风湿病方法:蜂蜇(15-30min)、蜂针(20min)、蜂毒完毕,观察,治疗时忌饱食,饮酒精类饮料熏洗法:熏法、蒸法、溻渍法、腾洗法、坐浴法和全身药浴法;30-50厥证:气厥、痰厥、食厥、血厥和暑厥拔罐:10-15min叙述拔罐法的注意事项拔罐前应先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根据所拔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体位应舒适并能持久。冬季要注意保暖,留罐时盖好衣被。拔罐时要选择肌肉丰满的部位,凡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不适宜拔罐。皮肤有水肿,溃疡,肿瘤,大血管处,孕妇腰腹部及

21、乳头部不宜拔罐。拔罐时应根据所拔部位的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并应注意罐口是否平滑,无裂纹。用火罐或水罐时应注意避免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后皮肤起泡时,小的水泡可敷以消毒纱布保护,防止擦破感染。水泡大时应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液体吸出,再用消毒纱布外敷预防感染。高热抽搐的病人不宜应用拔火罐法11、叙述针刺的注意事项。答: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弱者不宜用强刺激。孕妇尽量不采用针刺法;针刺时应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立即盖好衣被,以防感冒;针刺时应严格按无菌技术进行操作,一个穴位使用一个针,防止交叉感染;针刺时应避开皮肤瘢痕部位,皮肤有感染、溃疡、肿瘤或有自发出血倾向者都不宜

22、针刺;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全身状态有无不良反应。12、叙述汗法的概念与护理措施。概念: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泻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微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措施: 1、服药后卧床盖被并进热饮,以助药力,要因季节、年龄、体质等区别对待,常以遍身微汗为宜。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停药。若经上述处理仍无汗出,纵然体温不退,切不可冷敷与给冷饮,以致热邪不能外达而闭门留邪。可按医嘱再服发汗解表药一剂,再服热饮。但应防止汗出过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大汗不止,易致伤阴亡阳,应立即报告医师,及时采取措施。2、大汗不止时,暂时不要掀被更衣,注意避风寒,可用干毛巾铺垫于胸前背后,

23、待汗出停止后再更衣换被,注意室内温度宜偏高,防止复发。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酸性和生冷食物。4、服用解表发汗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的西药,如复方阿司匹林等,以防汗出过多而伤阴。13、叙述(xsh)刮痧(gush)法的注意事项。1、体位要舒适,坚持时间长,并注意预防(yfng)感冒。2、俯伏坐位及坐位:多用于头部、颈部、背部、上肢部、下肢部、外侧部。仰靠坐位:胸、腹、下肢内侧、前侧部。3、注意观察病人反应及刮拭结果:出现痧痕,皮下微红色或紫红色充血瘀点。本次刮痧与前次刮痧间隔36天,以皮肤痧退为准,3-5次一个疗程。4、刮后饮一杯温开水,休息15-20分钟。5、如在刮痧的过程中出现头晕

24、目眩、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应立即停止刮痧,平卧或头低脚高位,给一杯糖水,重刮百会、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用棱角轻刮人中。6、刮痧出痧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饮食上禁食生冷。7、病情重、病灶深、体质好或疼痛性疾病,选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病情轻、病灶浅、体质差、的病人宜选用补法;冬季或天气寒冷时刮痧时间宜稍长;夏季或天热时刮痧时间宜稍短。14、叙述吐法的概念和护理。概念: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措施:药物采取二次分服,服第一次已吐者,需与医生联系,决定是否继续服第二次。服药后仍不吐者,可用压舌板,手指刺激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不止者

25、,根据催吐药的种类可分别用下列方法处理:服巴豆吐泻不止者,用冷粥解之,服藜芦呕吐者,用葱白汤解之,误服其它有毒物质呕吐不止者,用甘草,贯众,绿豆汤解之。严重呕吐者,应观察病人脉象,血压,神志,呕吐物的量,性质等,并做记录。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输液以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此类药对幼儿,年老体弱,心脏病,高血压,孕妇均慎用或忌用。呕吐后暂不进食或给清淡素食,少食多餐,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15、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答案示例)答: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衰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常见临床表现有:恶寒

26、喜暖,面色白光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16、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答: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常见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17、用“治病求本”遵循“治标与治本”、“正治和反治”、“病治异同”三方面原则。18、是清法、补法和消法?答: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以清除热邪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里热证。补法又称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补益

27、作用的方药,扶助正气,消除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消法又称消散法,是运用具有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作用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痞块等病证的一种治疗大法。19、述饮食调理的基本原则?答:1)饮食有节: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饥过饱。三餐应定时,定量,晚上临睡前不要进食。2)饮食有方 缓:进食时宜细嚼慢咽;软、暖:食物软硬恰当,冷热适宜;洁:食物要新鲜、干净。3)谨和五味、荤素搭配 饮食应多样化,合理搭配,不可偏食;饮食性味不要过重20、解表类药的服法与护理?答:1)解表类药应温服,服药后应卧床覆被并进热饮,以达发汗驱邪的目的。发汗以微汗为宜,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伤耗津液。2)患者应避风寒,禁冷敷。3

28、)应慎与解热镇痛类西药同用,以防汗出过多。4)饮食宜清淡,忌酸性、生冷类食品。21、生活起居护理与养生有哪些基本原则?答:生活起居护理和养生是指对病人或健康人,分别给予环境的特殊安排与生活的照料,或给予健康方面的指导。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顺应自然;平衡阴阳;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形神共养。22、简述晕针的概念、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及护理措施有哪些? 1)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原因:精神紧张、以及施术手法过重,病人不能忍受;精神紧张: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精神紧张,惧怕针刺。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病人不能忍受特殊情况:针刺时过度劳累、饥饿;大泻、大汗、大失

29、血等病后体质虚弱,经不起针刺的刺激环境不适:夏季天气闷热,诊室狭小拥挤,温针燃艾太多,烟气熏灼等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疲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解释到位:初次接受针治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体位舒适: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可能采用卧位)穴少手轻: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关注特殊:对劳累、饥饿、大渴的病人,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细察先兆: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若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

30、。环境适宜: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等因素护理措施:停刺取针: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取出平卧头低: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保暖饮热:注意保暖,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之,轻者静卧片刻,即可恢复刺激急救穴: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厥等缓解后休息: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必要时急救: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23、简述滞针的原因、处理与预防?答: 1)原因:患者精神紧张,针刺人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2)处理: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fn sn);或延长

31、留针时间。医者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揉按,或弹动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宜散气血、缓解痉挛。若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3)预防:对精神紧张及初诊者,应先作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手法宜轻巧,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过快,避免连续单向捻针。24、简述(jin sh)弯针的原因(yunyn)、处理与预防?1)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2)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进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 将针慢慢退出。若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针的方

32、向将针退出。如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患者体位改变,则应嘱患者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3)预防:医者施术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过速。患者的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碰压。25、阐述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答:1)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汗出过多、出血后不宜针刺,孕妇尽量不针刺。2)针刺时尽量取卧位,进针后盖好衣被,并用支架支起被子,以防压弯针柄。3)针刺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一个穴位应用一支针,以防止交叉感染。4)局部皮肤有瘢痕、肿瘤、感染、溃疡及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针刺。5)

33、针刺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有无全身不良反应。26、述毫针刺法的禁忌症(答题示例) 答:1)极度疲乏、饥饿、精神高度紧张。2)局部皮肤有感染、疤痕或肿痛部位。3)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等。4)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腧穴不宜针刺。5)孕妇下腹部、腰骶部禁止针刺。27、述间接灸的注意事项?答:(1)施灸前,协助病人摆好体位,避免病人疲劳时移动身体而烫伤皮肤。(2)施灸中,应随时询问病人有无灼痛感。(3)艾炷燃尽后,应及时除灰,易炷再灸,避免烫伤。28、述灸法的主治和适应范围? 答:主治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适应范围:凡属慢性久病及阳气不足的疾病,如久泻、久痢、久疟、痰饮、水肿、寒哮、阳痿、遗尿、疝气、脱肛、痿痹、腹痛、胃痛、妇女气虚血崩、老人阳虚多尿,以及虚脱急救等等。总之一切虚寒病证均宜。29、拔罐的病人有哪些禁忌症? 答:1)骨骼凹凸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不宜拔罐。2)皮肤有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处不宜拔罐。3)孕妇的腹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