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PPT-PPT课件_第1页
中国翻译史-PPT-PPT课件_第2页
中国翻译史-PPT-PPT课件_第3页
中国翻译史-PPT-PPT课件_第4页
中国翻译史-PPT-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中国翻译史中国翻译史的四个阶段古代: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 至清乾隆初年繙清说为止近代: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现代: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翻译史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2. 东汉 宋:佛经翻译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1. 周 东汉桓帝:口译时期 有关翻译活动明确的记载出现在周代,见周记和礼记。 议员的称谓为“寄”,“象”,“狄鞮”,“译”,总称“舌人”,主要从事口译活动。 汉代,设有“译官”,“译长”。 周王朝以及后面的各个政权都设置了配有翻译人员的外事机构。周:大行人下属

2、的象胥秦:典客和典属国两汉:大鸿胪和尚书主客曹魏晋南北朝和隋:大鸿胪或鸿胪寺和主客司唐:鸿胪寺、客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宋:鸿胪寺、中书省和礼部主客郎中元:礼部下属的会同馆明:鸿胪寺和礼部下属的主客清史司清:鸿胪寺、理藩院和礼部下属的会同四译馆以及后来改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民国及现在:外交部,配有译员2. 东汉 宋:佛经翻译我国翻译史上有文本的笔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印度佛经的翻译从东汉末至北宋初的佛经翻译,将近千年,其时间之长,可以视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大特色,共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第三阶段:唐朝(全盛时期)第四阶段:

3、北宋(基本结束时期)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草创期)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最早的译家有两个: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人,原是安息王国太子。从公元148年到172年(灵帝建宁五年),20年间译出有关止观法门的种种经论。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五部佛经,开后世禅学之源,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梁皎慧,高僧传),但其主要偏于直译。支娄迦谶(chen),简名支谶,西域月支人。他通晓华语,到灵帝中平年(184-189年)为止,“传译梵文”,译经3部,14卷。般若道行经般舟三味经首楞严经。其所译经典

4、,译文流畅,但为了力求保全原来面目,“辞质多胡音”,即多音译。这一段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有三:第一,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第二,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某一经,由一人口译成汉语,叫做“传言”或“度语”,另一人或数人“笔受”,即录成汉字,再进行修饰。第三,从翻译方法来说,一般都采用直译法。第二阶段:东晋到隋(公元317-617年)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主要译者: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

5、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见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116页;陈福康中国译论史稿11页)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主张“依实出华”;彦琮:辩正论 “十条” ,“八备”; (见马文137页;陈文27&28页)慧远: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这一阶段的佛经翻译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私译转入官译。第二,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第三,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特点:顶峰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 译作质量和数量 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对我国发生 了深远的影响;医学、天

6、文、算术乃 至语言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著名译者:玄奘、法显、义净等。玄奘: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 国人。 “五不翻”的原则(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 279页)。 六种翻译技巧:补充法,省略法、 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和代词 还原法。(见马祖毅中151页)第四阶段:在北宋(公元954-1111年)赞宁:总结译经理论,“六例”(陈文39页)佛经翻译的影响:自佛经输入后,印度佛教的唯心主义哲学逐步和中国原有老庄玄学相结合,到南北朝时,这种唯心主义思潮发展到极盛阶段。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史书里,对帝王相貌的描写往往是“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等,这种描写是受佛经影响,造成神秘莫测的印象,增加自己

7、身份,是百姓臣服。从语言方面说,大量佛教词汇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如“劫”,全译音是“劫波”,是印度神话里一个极长时期的名称。据说,1680万年为一小劫,合20小劫为一中劫,合4中劫为一大劫。每劫末尾,一切都要毁灭,所以汉语里有“在劫难逃”的说法。“魔鬼”一词的“魔”字,是佛经中的一个恶神的名字。据说释迦牟尼快要得道的时候,魔派遣他的女儿去引诱如来,如来不为所动,他又带兵来威胁,结果也失败了。“魔”原译“磨”,是梁武帝把“石”改为“鬼”的。“如是我闻”在语法解构上受了梵语的影响,颠倒了。3. 明清:宗教,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的翻译活动: 传教,西方学术。 重要的成就:天文、数学、机械等自然科学著

8、作。 翻译家: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国),邓 玉涵(瑞士),南怀仁(比利时),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 内容:回回历 天文学和数学(几何要法、勾 股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术)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泰西水 法、奇器图说) 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火攻契 要、 神武图说、神器图说、 神 器谱) 生理学和医学(泰西人身说概、人身图 说、药露说)生物学(鹰论)语言学和文学(伊索寓意)哲学、神学及其他(逻辑学、论灵魂、 伦理学、圣经)等。魏象乾的繙清说繙清说:我国最早的内部出版的翻译 研究单篇专著。魏氏在文中讨论了翻译的 原则,标准,以及初学翻译者如何入门与 提高等问题。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的中

9、西文化交流,规模比明末清初巨大得多,影响深远得多,此时的国势也不一样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已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和保国保种已经成为第一要务。这个时期引进的西学,主要内容是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进化论学说、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近代翻译史西学的传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西学输入以洋务派为主,其范围主要限于实用 知识、应 用科学和少数社会科学部门。他们主 张“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二 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 甲午之战惨败,洋务运动破产。这阶段的输入 西学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输入的内容,则以为当时政治服务

10、的西方社会科学和哲学为主。近代翻译史留学者以去日本的人数最多,日本就成了输入西学的中转站,即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通过日文翻译引进西方科学文化。这一阶段文学翻译(主要是外国小说的翻译)也形成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密切配合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和革命运动,向全国人民宣传进步思想,曾其中不可忽视的启迪民智的作用。近代翻译史林则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冯桂芬采学西议从文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论述了翻译事业的重要性,最早提议创办“翻译公所”洋务派设立“同文馆”、“翻译馆”傅兰雅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严复“信、达、雅” 译作天演论

11、梁启超“通学、通文”这些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精髓,构成了中国翻译思想的基础。译学主张驳斥了汉语难译科技书的说法,指出中国也可创造科技新词汇最早提倡科技译名统一,并制定了译名的具体规则论述了翻译科技书的选择方法,以及中国译者如何配合的问题论述了中国必将靠翻译西方进步有之书而获得新生与进步译学主张善译”: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原文的音调,文句的繁简,文体的变化,以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反复斟酌,最后还要摹仿原文的神情与语义。标准:力求与原文在意思上无一毫出入,使读者读过译文之后能达到与读原文者相同的感受。“信”、“达”、“雅”翻译应求其“信”,但如不达,等于没译“将原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

12、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近代翻译史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现代翻译史五四运动以后的翻译有其特点:一 取出了过去“豪杰译”,任意增删等弊病,使译文更切合于原文,大大提高了翻译质量二 自推行新文化运动以后,译文大多采用白话文三 从事于翻译者多属留学回国的人员,他们既通外语,又学

13、有专长。特别是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的人员,往往又是致力于创作的作家和诗人。而外国文学的翻译又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建立和发展四 科学翻译着重于外国科学名著的介绍五 哲学社会科学的翻译,除译介外国古典文献及资产阶级学者的著作外,又开始有系统地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现代翻译史“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鲁迅译论主张深受梁启超等人有关翻译主张的影响,强调翻译工作对于“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引导国人进步的重大意义;同时强调翻译文学作品

14、的移情和涵养神思的作用比较明确提出了有关“直译”的观点胡适译论主张提出几条翻译西洋文学名著的办法:第一、只译名家著作,不译第二流以下的著作第二、全用白话。韵文之戏曲,也都译为白话散文。茅盾的译论贡献第一、关于翻译工作的目的与功能的论述强调文学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是人的精神食粮,使人的精神向上,因而文学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他的翻译观与文学观一致。翻译是”手段“,由这手段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自己的新文学。第二、对翻译工作者本身的条件和修养作了重要的论述译者的三个条件: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了解新思想的人翻译文学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有些创作天才的人第三、 明确

15、提出翻译不可失却”神气语调“,即强调“神韵”。郭沫若译论关于翻译的比喻:翻译是媒婆对于翻译的动机与态度的看法:不赞成茅盾、郑振铎主张的翻译介绍“应该审度事势,分个缓急”的意见,认为这是“阻遏人自由意志”,“是专擅君主的态度”,强烈反对文艺的“功利主义”提出“风韵译”,强调“风韵”与“气韵”,与茅盾的“神韵”是一个意思强调译者的主观感情投入当代翻译史改革开放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国翻译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然而,南志刚在新时期外来文化译介的巨大误区中指出80年代和90年代的外来文化的译介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大量重复介绍西方文化,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介绍较少;

16、“洋文化”和“古文化”的貌端冲突等。有“直译”和“意译”之争,也有“信与顺”的论战,又有形似神似的讨论当代翻译史傅雷“重神似不重形论”钱钟书“化境论”焦菊隐“整体论”王左良”新时期翻译观“许渊冲”新译论”叶君健“精品论”傅雷的翻译观念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原作及原作者)和了解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强调译者的人生经验、全面的学识修养对于文学翻译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而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重神似不重形似”钱钟书的译学思想“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当代翻译史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