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题型及分值_第1页
传播学概论题型及分值_第2页
传播学概论题型及分值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创始人是谁?试析他们各自的主要贡献。拉扎斯菲尔德,卢因,拉斯韦尔,霍夫兰。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 尔,对传播学的贡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从传播的内部结构上分析了 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或五个环节;其二,从外部功能上概括了人类传 播的主要作用。传播学界耳熟能详的5W理论:(1)“谁”(Who)- 传播主体(2)“说什么”(Says What)传播内容(3)“通过什 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4)“对谁说”(To Whom) 传播对象(5)“产生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 效果拉斯维尔认为人类传播活动具有三项功能:(1)环境监控功能。(

2、2)社会协调功能。(3)文化传承功能。卢因既是心理学中完 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而且 由于率先将类似自然学科的试验方法应用于社会心理学,被誉为“实 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对传播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他以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著称的社会学家。 其贡献:其一,两级传播理论。其二,对传播研究方法的贡献.。霍夫 兰,他的贡献:其一,把心理实验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其二,提示 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 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三论”对传播学研究的有哪些影响?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信息论的贡献之一,就是在科

3、学史、技术 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概念。”控制论对传播学的 贡献主要是控制论的反馈理论反馈一一系统输出信息返回输入端,经 处理,再对系统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反馈同信息一样,都极大地启 发了传播研究。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更体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的 一大特色:整体性、系统性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观点,更连 贯的意识传播学批判学派中包含了哪些主要流派或理论?各有什么特点? 政治经济学派:根据马克思关于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 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 料的阶级同时也精神生产资料的观点,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 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4、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着重揭示 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文化研究伯明 翰学派: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 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采用的研究方 法有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前者主要为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 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后者则是为了考察受众符号解读 的多样性。意识形态霸权”理论批评学者认为,在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里,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 只要是通过意识形态的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哈伯马斯的批判 理论:主张通过扩展“没有支配和强制的传播关系”来改革社会,建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5、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各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 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 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此外,“媒介即人的延 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局限性:(1)麦克卢汉吧媒介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 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在他 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媒介技术或 工具主宰的对象;(3)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 中枢感觉

6、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是片面的试析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把关”作用及其实质大众传媒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 媒的一定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 工活动。新闻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社会文化 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 优先入选、得到传播。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 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简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不同媒介议程 设置具有什么不同特

7、点。美国学者麦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的大众传播的议程设 置功能 “某些话题或争论的焦点,如果被大众媒介强调,他们在 公众心目中的重要性、显著性也会随之增长。”该理论对李普曼,虚拟环境”概念和拉斯韦尔“环境监测功能”观点 的继承。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议 题的,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电视的,热点化效果,较突出; 报纸优于形成“议题”的基本框架,电视长于强调最主要“议题”;电 视主要提供“谈话议题”,报纸可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深刻影响。简述“知沟”理论概要,并联系实际谈谈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 沟”问题?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

8、位 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 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 “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罗杰斯倡始的“创新与普及”的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开发研究;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 究。谈谈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和效果观的变化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行动层面上的效果。立基于“理性合意”的新型社会关系。谈谈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交往理论发端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揭示出其思想要点,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了基 本理论的构建。针对以往只从纯粹精神的视域观照交往关系的状况, 马克思

9、把对交往关系的观照转向经济领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明确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第一个活动。 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即“生产本身又是以个 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马克思 立足实践,以哲学批判为主线,在扬弃以往交往理论的基础上,形成 自己的独特交往思想。交往包括以物为媒介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 以“语言”为媒介的精神交往关系,是一个体现人类总体活动及其关 系的概念。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构成了人类活动的总体运行;物质交 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了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运行。马恩把交往作为与生 产力和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开看待,将传播置于人类交

10、往活动的大系 统来宏观把握。如何看待“受众即市场”?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商品性)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 消费者的各种需求(商品性)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关系(竞争性)“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20世纪80年代以前,把受众看作是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有 效经营方式是提供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在媒体丰富 化的今天,许多传媒认为大众市场已经饱和,准确进行受众定位,开 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成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复杂的 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 众

11、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 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容易把“商品销售量”一一收视率 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 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受众不是 单纯的消费者,还是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拥有传播权利的主体。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目的在于考察美国当代的各种社会病理现象密尔斯:现代社会,“新中产阶级”即白领阶层兴起,“旧中产阶级” 衰落。白领阶层机械地承担着“非人格化”的作业或服务,对政治不 感兴趣,业余生活中逃避到大众传媒提供的消遣或娱乐领域。本质上 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

12、成了美国社会的“大 众”。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 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李斯曼: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总是顾及周围的情况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趋 同”倾向,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 般大众。孔豪瑟: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一一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 精英的操纵,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中间社 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发展过程,并结合实际对该项研究加以 评价。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传者中心观一受者 中心观认为受众的媒介接

13、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 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有助于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 被动”的观点。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 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矫正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理论。被称为“适度效果” 理论。局限性: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 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 选择地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 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假设预期:假定受 众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并知道如何通过媒介使用满足其需求。

14、理论前提:受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信息,可按照自己意愿取舍信息。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Nur fur den personlichen fu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e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a des f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