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真题湖北卷答案_第1页
2012年高考语文真题湖北卷答案_第2页
2012年高考语文真题湖北卷答案_第3页
2012年高考语文真题湖北卷答案_第4页
2012年高考语文真题湖北卷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PAGE 页码6页/总NUMPAGES 总页数6页Evaluation Warning: The document was created with Spire.Doc for .NET.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试题答案1【答案】C【解析】A项读lng ln ling lng;B项读dn dn dn dn;C项都读s;D项读zz zh z。2【答案】D【解析】A项“歌声渺茫”;B项“寥廓”;C项“萧索”;D项全都正确。3【答案】B【解析】第一空“个中滋味”是固定搭配,可以排除A、C、D三项。第四个空要与“悠闲”照应,“逛”“遛”“晃”都不及“踱”效果好。4【答案】

2、B【解析】A项“自然与人”“随风生长”搭配不当,将“随风生长”移至“绿树蓊郁”后;C项缺少谓语“有”,改为“很少有人会有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D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引导的是递进关系,应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和“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调换一下。5【答案】A【解析】孔乙己因窃书被赶出主家并未“被赶出鲁镇”,且作者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6【答案】A【解析】A项“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3、”有误,原文是“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侧重的是说篇幅上,思想上还是有联系系统的。7【答案】C【解析】C项“只有聪明的读者才能发掘出诗的言外之意和书的行间之意”并不成立,作者引用“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说明正是中国哲学家把自己丰富的思想寄予在精炼简短语言中,读者才可能读出新意来。8【答案】D【解析】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但并不意味着对语言作用的排斥,原文也无此表述,由后文“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也可以对人们理解原书大有帮助,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也可看出D项表述的不妥。9【答案】C【解析】就:是动词,靠近,接近意。考察学生对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荆

4、轲刺秦王中“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就”字知识的迁移。10【答案】A【解析】项表明对王湛的了解相关语句。11【答案】A【解析】“从不”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12【答案】(1)(3分)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2)(3分)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3)(3分)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注读】王湛(王湛,名汝南,字处冲,是司徒王浑的弟弟)既除所生服(除所生服:除服,脱掉丧服;所生,指母亲。王湛为母守孝3年),遂停墓所

5、(墓所:墓地)。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略:几乎)不过(过:拜访)叔,叔亦不候(候:等待)。济脱时(脱时:偶尔)过,止(止:只)寒温(寒温:问寒问暖,寒暄)而已。后聊(聊:姑且)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音辞: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济意外,济极惋愕(惋愕:吃惊)。仍与语,转造(造:进入到,达到)精微(精微:精深微妙)。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敬:尊敬、恭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严肃不苟的样子),心形俱肃(肃:恭敬、庄重)。遂留共语,弥日(弥日:整天)累夜。济虽俊爽(俊爽:学识造诣很深),自视缺然(缺然:不足),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翻译】汝南内史王湛守孝3年期满,脱下孝服后,

6、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答对起来音调悦耳,言辞华美,出乎王济的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转而进入到了精深微妙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叔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与叔叔谈论后,)从外表到内心都变得庄重恭敬了。于是留下来和叔叔谈论,整天连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这时却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于是感慨地叹息道:“家中有名士,三十年来我却一直不知道!”【注读】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聊:姑且、随意)问叔:“好(好:喜欢)骑乘不(不:同“否”

7、)?”曰:“亦好尔(尔:同“耳”)。”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策:马鞭)如萦(萦:围绕盘旋),名骑无以过之。济益(益:更加)叹其难测,非复一事。【翻译】王济离开的时候,叔叔送到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烈马,非常难以驾驭,很少有能骑的人。王济随意地问他叔叔:“喜欢骑马吗?”他叔叔说:“还喜欢吧。”王济又让叔叔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 他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叔的才能难以测度,不只一种。【注读】【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德:品行和才能),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异:另眼相看)焉。

8、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用此:拿这个)何为?颇(颇:略微)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佳时,脱(脱:偶尔)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妙言奇趣,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测:测度)。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骏驶:高大而迅捷),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小驶:短距离跑得快),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但:只是)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谷食:喂谷物)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卒然:猝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不相胜:不分高下)。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别:区分)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蚁封:即蚁垤(di),蚂蚁洞口

9、的小土堆)耳!”于是就蚁封盘马(盘马:让马盘旋奔跑),果倒踣(踣:跌倒、摔倒),其俊识天才乃尔(乃尔:就像这样)。】【翻译】邓粲晋纪记载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隐藏着自己的品行和才能,没有人知道他,即使是兄弟宗族,也认为他是个傻子,只有父亲王昶对他另眼相看。王昶死后,他住在墓边。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前往探望叔叔王湛,看见床头有周易一书,对王湛说:“叔父拿这个干什么呢?略微看过一点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好的时候,偶尔再看看罢了。今天天应该和你说说了。”于是共同谈论周易。剖析得十分深微,巧妙的言辞奇特的理趣,是王济所没有听说过的,王济感叹其深刻而难以测度。王济天性喜欢骏马,而他所乘的马高大而迅

10、捷,心中很是喜欢。王湛说:“这匹马虽然短距离跑得快,然而力量单薄不能承受困苦。近日我看见督邮的马,应该胜过这匹马,只是督邮的马喂养得不到位啊。”王济得到督邮的马喂谷物十多天,再和王湛比试。湛不曾骑过马,突然就奔驰起来,步伐与王济没有什么不同,而两匹马不分高下。王湛就说:“现在在车道上直行,怎么能区分马的胜负呢?只有在靠近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比试才行)啊!”于是来到蚂蚁洞口的小土堆旁让马盘旋奔跑,果然王济的马倒地摔倒。王湛的卓越的见识和天赋的才能就像这样。】【注读】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叹述:便感叹便讲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

11、。”武帝每见济,辄(辄:总是)以湛调(调:调笑)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实:实际)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翻译】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得到了一个叔叔。”王浑问他缘故,王济就详细地边赞叹边述说以上情况。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调笑他说:“你家的傻子叔叔死了没有?”王 济常常没话回答。既而发现了这个叔叔,后来晋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叔不傻。”并且称赞叔叔实际的美好素质。武帝

12、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 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注读】【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德宇:气度器量)。时人谓湛上方(方:比)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翻译】【晋阳秋记载说:王济拥有对人的鉴别的才能。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气度器量。当时人认为王湛向上比山涛差一点,但向下比魏舒有富余的。】14【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4分)“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

13、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解析】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在山林深居,衣衫单薄简朴。就住在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寓意说他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欲指人,没有贪污腐败,人为清廉)是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话是引自一个古典“嘉靖宁

14、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就跟我们说成语一样,应该并不是说他真的穷的连剑都卖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仅有学赋诗书满车。也只有学赋诗书满车!(不知道算不算说他胸怀大志,不过有点牵强。)边雪就可以让你找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他所处的地方比较偏僻,徐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他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天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说明他还是住在灵州的,不可能是深山老林里面),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向往宁静以致远,不理凡尘俗世,清远脱俗!15【答

15、案】(1)君子好逑(2)空山凝云颓不流(3)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4)休说鲈鱼堪脍(5)则其负大翼也无力(6)外无期功强近之亲(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此后汉所以倾颓也(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16【答案】B C【解析】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与原文不符;C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作者是为了突出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17【答案】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

16、作铺垫。【解析】对于材料的组织,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意在丰富文章内容,为下文的议论服务。18【答案】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析】“杜鹃啼”是四个中得重要意象,是文题中的关键词,文章虽然“形”散但“神”不散,所有材料都与杜鹃啼有关,“杜鹃啼”在结构上发挥着线索作用,有统率全文的作用。.19【答案】答案示例一: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凡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

17、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人诗句“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外形和高尚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答案示例二: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杜鹃鸟的文学形象总是或隐或显地与“不如归去”的啼鸣声联系在一起。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经常用杜鹃鸟啼来表达思归之情。比如本文引用的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就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即使在作者看来,杜鹃鸟

18、的叫声也表达了思归之情。可见,杜鹃鸟作为文学形象,已经成为中国人表达思归之情的文学符号。答案示例三: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杜鹃鸟这一文学形象蕴含丰富:杜宇望帝的传说表达了爱国思想;“姑嫂鸟”故事表现了求真求美的理想;唐人诗句“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表达了思乡之情。这些丰富意蕴,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如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20【答案】答案示例一:著离骚屈子行吟泽畔,书香荆楚传华章;读楚辞楚人再诵乡音,文化湖北续辉煌!答案示例二:史家绝唱,无韵离骚;读史明志,鉴古通今。史学经典,请读史记!【解析】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