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椎管内解剖_第1页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解剖_第2页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解剖_第3页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解剖_第4页
椎管内麻醉椎管内解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椎管内麻醉椎管内解剖概 念椎管:蛛网膜下隙、硬脊膜外间隙椎管内麻醉分类: 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 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 简称脊麻 硬膜外间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间隙,使 脊神经根阻滞的麻醉方法, 简称硬膜外阻滞或硬膜外麻醉 椎管内解剖四个生理弯曲脊椎的结构脊椎的结构韧带韧带韧带韧带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与脊神经 脊髓节段与棘突尖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棘突尖 C7 C6 T6 T4 L1 T10 L3 T11 S1 T12 脊髓被膜及 椎管内腔隙 第一节蛛网膜下隙阻滞subarachnoid space block (一)局麻药液:脑脊液比重为1、轻比重:

2、用较大量(616 ml)注射用水稀释局麻药 阻滞特点接近等比重,但无其缺点,仍用2、等比重:配制麻烦、麻醉平面的不确定很少采用3、重比重:加适当量葡萄糖(5%10%) 效果确切,范围易于调整,最为常用一、概 述(二)分类1、高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超过T4者2、中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在T5T9者3、低位脊麻:感觉阻滞平面在T10以下者4、鞍麻:阻滞范围局限于会阴及臀部者5、单侧腰麻:阻滞作用只限于(主要限于)一侧下肢一、概 述(一)脑脊液的生理 1、脑脊液量:成人120150 ml 6070 ml - 脑室 3540 ml - 颅蛛网膜下隙 2535 ml - 脊蛛网膜下隙2、脑脊液性质:(1)

3、透明澄清,比重(2)似淋巴液,但淋巴细胞少,无红细胞(3)葡萄糖2.54.5 mmol/L、蛋白质0.100.25 g/L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一)脑脊液的生理 3、脑脊液压力(1)体位:平卧 100 mmH2O 侧卧 - 70170 mmH2O 坐位 - 200300 mmH2O(2)随静脉压上升而增高(3)老年人及脱水病人则降低(4)血液渗透压改变、PaCO2升高、脑脊膜感染 或化学物质刺激时升高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作用 1、直接作用(1)作用部位:脊神经前根、后根、脊髓 脊神经:局麻药浓度 - 后根前根后根神经节 交感、感觉N f 无髓鞘,敏感、低浓

4、度即可阻滞 运动N f 有髓鞘,敏感性较差、高浓度才能阻滞 脊髓:后柱、侧柱前柱、灰质后角灰质前角 途径:脑脊液-软膜-脊髓浓度梯度,透过软膜直达脊髓 沿Virchow-Robin间隙穿过软膜达脊髓深部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2)阻滞顺序:自主N f 感觉N f运动N f、本体感觉 f 消退顺序与阻滞顺序则相反 阻滞N f顺序:血管舒缩寒冷刺激温感对不 同温度的辨别慢痛快痛触觉 运动麻痹压力感本体感(3)阻滞平面:交感N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高24N节段 运动N阻滞平面比感觉消失平面低14N节段(4)局麻药临界浓度:阻滞不同的神经纤维需不同的浓度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2间接作用(全

5、身影响):自主神经麻痹所产生的生理影响(1)循环系统BP:脊麻交感N节前 f 阻滞小A、V扩张回心血量 COBP 感觉阻滞平面愈高,发生率、幅度愈高周围循环变化:交感N阻滞小A扩张周围血管阻力HR:中、低位脊麻V压右房压V心脏反射 HR 高位脊麻心加速神经麻痹心动过缓CO:脊麻HR缓慢、SVCO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心脏功能:脊麻周围血管扩张左室后负荷心脏作功冠状动脉血流量:脊麻MAP冠状动脉血灌流量(2)对呼吸的影响阻滞平面上移肋间肌麻痹广泛通气量不足高位脊麻CO肺A压、肺血容量肺泡无效腔 PaO2、PaCO2脊麻平面过高支配支气管平滑肌的交感N f 阻滞 诱发支气管痉挛二、阻滞机制及

6、对生理的影响 (3)对胃肠道影响脊麻交感N f 阻滞迷走N占优胃蠕动增强、胃液分泌 幽门及奥狄括约肌均松弛胆汁返流 肠曲收缩力增强肠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胃肠蠕动增强、胆汁返流入胃、低血压、脑缺氧、 手术牵拉内脏 奋乃静2.55 mg或甲氧氯普胺1020 mg注射对肝脏无直接损害,但持续性低血压有病肝脏功能恶化 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4)对生殖泌尿系统影响脊麻BP至80 mmHg肾血流量、GFR 35 mmHg肾小球滤过停止脊麻副交感N阻滞膀胱平滑肌松弛尿潴留二、阻滞机制及对生理的影响 (一)适应证1、下腹及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 膀胱手术、子宫及附件手术等2、肛门及会阴部手术

7、:痔切除术、肛瘘切除术等3、下肢手术:骨折或脱臼复位术、截肢术等(二)禁忌证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或脊N根病变为绝对禁忌2、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致病菌入蛛网膜下隙 急性脑脊膜炎三、临床应用 3、高血压并存冠状动脉病变应慎用或不用4、休克病人绝对禁用脊麻5、慢性贫血病人血容量无显著减少,可考虑低位脊麻, 中位以上脊麻禁用6、脊柱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痛病史者,应禁用脊麻7、老年并存心血管疾病、循环储备差、不耐受BP波动 仅选低位脊麻8、腹腔巨大肿瘤、大量腹水或中期以上妊娠9、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小儿等不合作病人三、临床应用 (三)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1、术前访视病人(1)是否适宜、有无禁忌

8、(2)确定:何种脊麻,局麻药种类、剂量、浓度、配制 病人体位和穿刺点(3)麻醉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防治2、麻醉前用药:用量不宜过大,病人应清醒 调节阻滞平面三、临床应用 (四)常用局部麻醉药1、普鲁卡因(1)剂量:成人100150 mg,鞍麻50100 mg 小儿可按年龄和脊柱长度酌减(2)浓度:5%,最低2.5%,最高浓度为6%(3)作用:15 min起效,持续4590 min 短小手术 5 min内调平面,否则平面固定,无法调(4)配制:5%重比重液三、临床应用 2、丁卡因(1)剂量:1015 mg,最高20 mg(2)浓度:0.33%,最低0.1%(3)作用:起效慢510 min,持

9、续23 h 20 min平面固定不易调控(4)配制:1-1-1重比重液三、临床应用 3、利多卡因(1)剂量:100 mg,最高120 mg(2)浓度:2%3%(3)作用:13 min起效,维持75150 min 易弥散,平面不易有效控制(4)配制:重比重液三、临床应用 4、布比卡因(1)剂量:812 mg,最多不超过20 mg(2)浓度:0.5%0.75%(3)作用:510 min起效,维持22.5 h 平面调节不可过急,以免过高(4)配制:重比重液三、临床应用 麻醉 常用量 鞍麻 比重 配制方法 常用 起效 维持药 (mg) 浓度 时间 时间 (%) (min) (min)普鲁 100150

10、 50100 重 150mg晶粉 56 15 4590卡因 + 0.1%肾0.25ml 丁 510 46 重 1%丁卡因1ml 0.33 510 120180卡因 + 10%G1ml + 3%麻黄1ml布比 612 36 重 0.50.75%布2ml 0.330.5 1015 180240卡因 + 10% G0.8ml + 0.1%肾常用局部麻醉药(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2、穿刺部位:L34或L23 3、穿刺方法(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

11、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2、穿刺部位:L34或L23 3、穿刺方法(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三、临床应用 (五)蛛网膜下隙穿刺术1、体位:重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下 轻比重液侧卧、术侧向上 鞍区麻醉坐位2、穿刺部位:L34或L23 3、穿刺方法(1)直入法:穿刺针与病人背部垂直,“落空”感(2)侧入法:中点旁开1.5 cm、与皮肤成75角 韧带钙化老年人、脊椎畸形、 间

12、隙不清楚的肥胖病人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1、判断:针刺皮肤测痛2、影响因素:间隙、体位、身长、剂量、浓度、比重 速度、针尖斜口方向(1)穿刺部位脊柱生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6最低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 麻醉平面偏低三、临床应用 体表解剖标志及脊神经支配 体表部位 脊N支配 甲状软骨 C2 胸骨柄上缘 T2 两乳头两线 T4 剑突下 T6 肋弓下缘 T8 平脐 T10 耻骨联合 T12(六)阻滞平面的调节1、判断:针刺皮肤测痛2、影响因素:间隙、体位、身长、剂量、浓度、比重 速度、针尖斜口方向(1)穿刺部位脊柱生

13、理曲度:仰卧时,L3最高,T6最低L23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胸段移动麻醉平面偏高L34或L45穿刺注药仰卧药液向骶段方向移动 麻醉平面偏低三、临床应用 (六)阻滞平面的调节腹部手术易选L23;下肢及会阴肛门手术L34以下(2)体位和比重:是调节麻醉平面的两个重要因素 注药后应在510 min之内调节体位 重比重向低处流,轻比重液向高处流 (3)注药速度:速度愈快,范围愈广 速度愈慢,药物愈集中,麻醉范围愈小 注射速度l ml /5秒(4)穿刺针斜口方向:向头侧,麻醉平面易升高 反之,麻醉平面不易上升 三、临床应用 (七)麻醉中管理1、血压下降和心率缓慢(1)补充血容量:快速输液200300 ml

14、(2)缩血管药物:麻黄碱510 mg iv 可重复 或间羟胺(3)心率缓慢阿托品0.250.3 mg iv2、呼吸抑制:迅速吸氧,行扶助呼吸3、恶心、呕吐:控制麻醉平面过高及血压下降三、临床应用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 低血压 平面过高 恶心呕吐 尿潴留 穿刺损伤:脊麻后头痛、 背痛、颅神经受累 神经并发症:穿刺损伤、 化学或细菌性污染、 马尾综合征、蛛网膜下腔出血、 脊髓缺血、脊髓炎(一)低血压:脊麻最常见并发症1、原因:脊麻交感N广泛(-)静脉回流COBP 静脉回流的程度同交感N(-)的范围及体位相关2、危险:BP心肌、脑缺血(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3、处理:(1)麻醉前扩容,输注5

15、001000ml晶体或胶体液;(2)如BP仍不能维持,可头低位510的以改善静脉回流;(3)BP仍不升血管加压药,麻黄碱510mg;4、注意:(1)MAP不低于基础值的20%(2)胎盘供血依赖于母体血压,孕妇收缩压不能100 mmHg(二)平面过高1、表现:恶心呕吐、低BP、心动过缓、 呼吸困难或暂停、意识不清2、原因:注药过快平面升至上胸段或颈段1ml/5s3、处置:(1)给氧、辅助呼吸,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 如果局麻药用量不大,此情况较短暂,呼吸功能 很快可恢复 (2)恢复血压:输液、调节体位、升压药、阿托品(三)恶心呕吐:发生率高达13%42%1、原因:(1)脊麻BP过低脑缺氧呕吐

16、中枢(+)恶心呕吐 低BP?(2)术中牵拉迷走-迷走反射(+)恶心呕吐2、处置:纠正低BP,静注氟哌啶、恩丹西酮,静注阿托品(四)尿潴留1、原因:脊麻S24 (-)膀胱张力丧失膀胱过度充盈2、影响:膀胱过度充盈刺激腹膜BP、HR3、处置:导尿,可自行恢复(五)穿刺损伤引起的并发症: 背痛:发生率25%1、原因:(1)穿刺韧带及骨膜损伤、肌肉血肿、反射性肌痉挛 背痛(2)脊麻肌肉松弛 + 长时间平卧腰背部肌肉、韧带 劳损腰背痛(3)注意:慢性腰背疼痛综合征病人更易引起疼痛,应尽量避免脊麻 脊柱手术史,再行腰穿,更易反射性肌紧张,亦应避免2.预防:穿刺轻柔,避免粗暴 体位:头、腰背、蝈窝垫薄枕正常

17、生理弯曲 肌肉松弛避免牵拉引起软组织损伤3.处置:休息、局部理疗及口服止痛药 肌肉痉挛所致,可行痛点局麻药注射封闭 通常保守治疗后48 h可缓解 须排除神经损伤的可能性 脊麻后头痛:最常见脊麻并发症,发生率330% 1、表现:搏动性疼痛(1)部位:多枕部、顶部或额部(2)特点:受体位影响,直立位(抬头、坐起)加重, 平卧则好转(3)常于第一次抬头、直立、离床活动时突然出现(4)伴有:眼痛、畏光、昏眩、耳鸣(5)穿刺后612 h内发生,多持续4天,也有1周, 个别15个月2、影响因素:(1)性别:女性14%,男性7%(2)年龄:2040岁多见 50岁(痛阈、脑血管弹性)(3)精神因素:过分紧张发

18、生率高,故事先避免提及或暗示 有头痛、偏头痛史者更易出现,应尽量避免(4)穿刺针口径:针越粗发生率越高,应选细针,2526 G(5)操作:斜面与硬膜纤维平行,损伤少,脑脊液漏出最少 垂直则切断纤维多,穿刺孔大,漏出增多 背过度弯曲,硬膜绷紧,穿刺孔大,应自然弯曲(6)局麻药中加入辅助剂:加葡萄糖发生率,加芬太尼3、原因:(1)低压性头痛:硬膜血管少,血供差,针孔不易愈合(约需2W) 脑脊液不断流出丢失生成 颅内压 颅内血管扩张血管性头痛 血管扩张在小脑幕以上第5对颅神经传递头前部痛 小脑幕以下第9、10对颅神经头后部痛 颈13脊神经颈部痛(2)高压性头痛:穿刺时致热源 、消毒液、滑石粉、穿刺出

19、血 蛛网膜下腔化学刺激假性脑脊膜炎 脑脊液生成增快颅内压 头痛,伴喷射状呕吐、颈项强直4、预防:(1)病人准备:麻醉前解释时避免暗示有头痛的可能性 麻醉后仰卧位,减少脑脊液漏出 补液:麻醉前口服,必要时静脉补液 术中及时纠正低BP 术日进液2500ml 术后数天口服或静点25004000ml/d(2)操作注意:自然侧卧位,脊背略弯曲,不过度屈背 消毒后应擦净,避免消毒液与麻药相混 穿刺、注药时严格无菌操作 选用2526G穿刺针,斜面与硬膜纤维平行5、治疗:(1)轻度头痛:静卧23天可自愈,针灸(2)中度头痛:平卧,补液(25004000 ml/d) 镇静药(安定、咪唑安定) 镇痛药(度冷丁)

20、静脉/口服咖啡因收缩脑血管 (口服300 mg或 静滴500mg/1000ml林格液)(3)重度头痛:上述措施 硬膜外输注生理盐水:1015 ml/次, 1525 ml/h、滴注24h 硬膜外充填血:硬膜外充填血封住穿刺孔 注入无菌自体血1020ml, 24h后未减轻头痛可重复使用 90%95%有效,可引起背痛等不适 颅神经受累:外展神经、听神经多见1.原因:脊麻脑脊液外漏脑脊液量减弱脑脊液对脑组织的 衬垫作用直立或坐起时,脑组织因重力下垂颅神经受 牵拉、缺血神经功能损害2.外展神经麻痹(1)最长,易受累斜视、模糊、复视及不易聚焦(2)常单侧(右),68d出现,持续13m,少数1y恢复3.听神

21、经障碍:脊麻后8d出现听力减退甚耳聋,持续6m或更久4.其他颅神经受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面神经及失明,少见(六)神经并发症:是脊麻后严重的并发症 1、穿刺损伤:少见,同一部位多次腰穿容易损伤 尤其当进针方向偏外侧时,可刺伤脊N根 表现为一或两根脊神经根炎的症状2、化学或细菌性污染(1)原因:细菌、清洁剂或其它化学物质污染局麻药神经损伤清洁剂或消毒液清洗脊麻针头无菌性脑膜炎(2)预防:使用一次性脊麻用具可避免无菌性/细菌性脑膜炎3、马尾综合征(1)原因:局麻药防腐剂二硫化钠误入蛛网膜下腔N损伤 高浓度(5%)利多卡因神经损害(2)表现:脊麻后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长时间不恢复 N系统 - 鞍骶N

22、受累、大便失禁及尿道括约肌麻痹 恢复异常缓慢(3)预防:二硫化钠禁用于防腐剂 脊麻时利多卡因浓度不应 2% 总量不应 60100 mg4、粘连性蛛网膜炎:(1)急性脑脊膜炎刺激严重,续发性出现增生性改变 及纤维化粘连性蛛网膜炎(2)脊麻后数周或数月出现症状(3)症状:逐渐出现 感觉 - 疼痛感觉异常渐重感觉丧失 运动 - 无力最后完全性松弛性瘫痪 尸检 - 脑脊膜慢性增生性反应 脊髓纤维束及脊N前根退化性改变 硬膜外间隙及蛛网膜下隙粘连闭锁(4)不一定由麻醉药引起,穿刺带入的具有刺激性异 物及化学品、高渗G、蛛网膜下隙出血均可引起5、蛛网膜下腔出血:(1)服抗凝剂可出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

23、)反复腰穿损伤血管也可导致持续性出血(3)服用抗凝药物禁忌脊麻6、脊髓缺血:非常罕见,脊髓前动脉损伤或严重低血压 脊髓供血不足7、脊髓炎:局麻药对含髓磷脂组织的影响注意:一旦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应对神经系统全面检查 并请专科医师进行会诊 最好的预防是操作谨慎,一旦腰穿困难,最好放弃1、蛛网膜下隙阻滞起效快、效果确切, 但作用时间受限,常不能满足较长 时间手术要求2、以往针内导管脑脊液自针孔大量漏出 腰麻后头疼、马尾综合征发生率 没能在临床广泛应用五、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3、导管技术改进:新型CSA导管 - 管内针芯(1)确认导针

24、进入硬膜外腔,便将该导管通 过导针穿刺进入蛛网膜下隙(2)导管与硬脊膜间不存在间隙脑脊液外漏 PDPH发生率 (3)导管相对较粗局麻药迅速通过并与脑脊 液充分混合局部局麻药浓度过高所致马 尾综合征的发生五、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4、根据药代动力学特点,在首次给药后6090 min追 加一次(首次剂量的1/21/3),术中根据需要追加 维持量,直至手术结束5、优点:病人平卧位后通过蛛网膜下隙导管分次给 予小剂量局麻药准确调节阻滞平面 体位变动和麻醉平面过高对循环的影响 局麻药用量不足平面过低五、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Continuou

25、s Spinal Anesthesia,CSA)6、适于:老年病人和循环状况不稳定的病人7、虽然CSA具有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 稳、副作用少等优点,但对操作技术和无菌 条件要求相对较高,否则容易出现蛛网膜下 隙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五、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CSA)第二节硬脊膜外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 (一)概念: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N 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 简称硬膜外阻滞1、单次法:穿刺后将预定的局麻药全部注入硬膜外间隙 缺乏可控性,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已罕用2、连续法:硬膜外间

26、隙置入塑料导管,根据病情、手术范围 和时间,分次给药麻醉时间、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分次给药一、概 述 (二)分类1、高位硬膜外阻滞:C5T6甲状腺、上肢或胸壁手术2、中位硬膜外阻滞:T612腹部手术3、低位硬膜外阻滞:腰部各间隙下肢及盆腔手术4、骶管阻滞:骶裂孔穿刺阻滞骶N肛门、会阴部一、概 述 (一)局麻药作用的部位 EA时,局麻药作用途径: 椎旁阻滞、 根蛛网膜绒毛阻滞脊N根 弥散过硬膜入蛛网膜下隙“延迟”的脊麻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的散布途径 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隙 沿硬膜外隙上下散布 经毛细血管入V 渗出椎间孔 在根硬膜墨汁套囊处 透过硬脊膜及蛛网膜

27、 (透过蛛网膜绒毛) 椎旁神经阻滞 根蛛网膜下隙 神经束膜下散布 神经根阻滞 软膜下散布 进入脑脊液 周围神经阻滞 (二)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的扩散 1、局麻药的容量和浓度(1)容量:EA“量”因素,大容量阻滞范围广(2)浓度:EA“质”因素,高浓度阻滞更完全 高浓度范围较广(3)阻滞质量 = (浓度 容量) 既要有足够范围,又要阻滞完全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2、局麻药注射的速度(1)快速推注利于药扩散较宽广的阻滞平面(2)注射过快增加血管对局麻药吸收量 阻滞的神经节段增加有限(3)注射过快眩晕不适,故不可取(4)注射速度:0.30.75 ml/s3、体位:很少采用体位来控制阻滞平面 侧卧时体

28、位低的一侧麻醉范围较宽广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4、身高(1)膜外间隙容积与硬膜囊长度(身高)成正比 高身材的病人应相应增加局麻药量(2)身高与局麻药量相关系数很小() 除非过高或过矮,一般用药量无多大差异5、年龄:用量与年龄相关(1) 4岁椎管增长,1820岁停止,此后年龄药量(2)原因:硬膜外间隙基质成分改变 胶原纤维、粘多糖比例,N元减少、分散 硬膜外组织对局麻药扩散的障碍作用也 利于扩散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6、妊娠:足月孕妇用量仅为1/3(1)足月子宫压迫下腔V部分下肢盆腔器官V血分流到椎管 内V丛V怒张硬膜外间隙有效容积 扩散平面(2)内分泌改变的影响局麻药在硬膜外间隙基质内扩散

29、,有赖于基质中的自由液体 及胶体的比例含量,也赖于基质中蛋白质与粘多糖间的比例孕激素、雌激素基质中的胶原纤维,粘多糖的比值, 在基质中成网状结构,其间自由液体 利于局麻药扩散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7、动脉硬化(1)硬膜外阻滞所需的局麻药量比正常人少(2)等量局麻药,被阻滞的N节段增加40%50%(3)起效时间却延缓35%(4)原因:N元、基质吸收局麻药N组织较分散 局麻药扩散缓慢(5)相对大剂量扩散广累及颅N脑N阻滞或昏迷8其他:脱水、休克、恶液质N阻滞需要量 (三)硬膜外间隙的压力:1、硬膜外间隙呈现负压(1)出现率:颈部、胸部最高,腰部次之,骶管无(2)负压大小:

30、C -2-6 cmH2O T -2-9 cmH2O L +2-6 cmH2O(3)颈胸部负压是由胸膜腔负压通过椎间孔传递而来(4)腰部负压可能是穿刺过程硬膜被推开的结果(5)影响因素咳嗽、屏气、妊娠负压变小、消失,甚至正压侧卧硬膜外间隙压力升高12 cmH2O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四)硬膜外阻滞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 (1)注药后有一过性的脑脊液压,快注短时间头晕(2)局麻药过量或注入V丛大量局麻药进入循环惊厥(3)连续EA:较长时间内累积性吸收比超量药物骤然进 入循环易耐受,无惊厥、低BP(4)间接影响:阻滞后低血压引起的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2、心血管系统(1)神经性因素节段性阻滞交

31、感N传出纤维阻力血管、容量血管扩张平面T4心交感N纤维麻痹HR、射血力量(2)药理性因素硬膜外局麻药吸收平滑肌抑制 + -受体(-)CO (酸血症时此抑制作用更严重)肾上腺素吸收-受体(+)CO、周围阻力(3)局部因素:注药过快脑脊液压 反射性短暂血管张力、CO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3、呼吸系统:取决于阻滞平面的高度(运动N阻滞范围)(1)阻滞平面的影响:愈高影响愈大感觉阻滞平面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浓度:2%通气功能 ,1.5%影响小 0.8%1%对运动N影响最小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3、呼吸系统:(3)老年、体弱、久病、过度肥胖 + 阻滞平面过高 原通气储备不足进一步低落,甚至呼吸困难(4)

32、其他因素:术前用药、辅助用药呼吸中枢(-)手术操作:开腹、脏器牵引、填塞、手术体位 干扰肺通气加重EA对呼吸功能影响二、阻滞机制及生理影响 4、内脏(1)对肝、肾无直接影响,低BP功能暂时减退(2)BP 10ml致死2.表现:(1)空气椎静脉丛静脉系右心房心脏收缩搅拌空气成泡沫 舒张期入右室气栓量大气团阻塞肺动脉出口右室 排空受阻、肺动脉气栓气体交换障碍,缺氧、紫绀 继而喘息性呼吸,迅速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随后血压剧降,心跳停止(2)并存房缺、室缺、肺静脉异常交通气栓入动脉系阻塞左心室心脏无输出心跳骤停;阻塞冠状动脉心绞痛,继而血压下降、意识丧失、心跳停止;阻塞脑动脉全身强直,阵挛性惊厥,视网

33、膜血管内气珠。3.处理:(1)静脉气栓:头低左侧卧位气栓停留在右心房被心搏击碎避免 防气栓上行入脑 形成气团阻塞(2)房、室缺:左侧半俯卧位左右冠脉开口处最低位防冠脉气栓(3)心脏骤停:胸外心脏按压23min,无效开胸按压、心室穿刺抽气 同时进行复苏(五)导管折断:发生率0.057%0.2% 1.原因:(1)穿刺针割断:导管尖端越过穿刺针斜面后不能继续进入错误地 拔出导管已进入的部分被锐利的穿刺针斜面切断 正确方法:穿刺针连同导管一并拔出,然后再穿刺(2)导管质地不良:多次使用后易变硬变脆使用一次性导管 需留置导管,不宜72h 需继续保留更换导管/3d,导管穿出皮肤部位, 应用棉纤维衬垫,避免

34、呈锐角弯曲(3)拔出困难:骨关节炎病人椎板或韧带夹住导管拔管困难 强力拔出会拉断导管 措施:使病人再处于原穿刺时相同的体位,慢慢拔出; 椎肌群强直者:热敷或在导管周围注射局麻药; 再插入钢丝管芯至皮下,在钢丝衬托下慢慢拔出。(4)置管过深:在硬膜外腔置管过长,易于围绕成结,强拔拉断 措施:切开各层组织直至圈结部位,取出导管; 留置导管3天导管周围形成管道利于拔出导管; 硬膜外腔留置23cm为宜,避免打结2.处理:原则是尽可能取出。 无需手术:但导管残端不易定位; X线很难与骨质分辨; 残留导管多不引起并发症;取管时创伤较大。 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清楚,同时继续观察。 如术毕时断管且断端在皮下,可

35、在局麻下作小切口取出。二、广泛硬膜外阻滞及全脊麻:(一)全脊麻:发生率平均为0.24% 1.原因:穿刺针斜面部分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不易流出 误注入硬膜外阻滞量的局麻药全脊麻2.表现:(1)主要特征是注药后迅速发展的广泛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2)低血压:最常见,因交感神经被阻滞所致(3)呼吸衰竭:C3、C4、C5受累膈肌麻痹,甚至呼吸停止 肋间肌也麻痹(4)低血压 + 缺氧很快意识不清、昏迷(5)用药量较少却出现异常高平面阻滞,常提示误入蛛网膜下腔3.处理:原则是维持循环及呼吸功能稳定(1)神志消失、呼吸停止气管插管人工通气(2)低血压加速输液、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3) 循环稳定,30min后可

36、清醒(4)全脊麻持续时间与使用的局麻药有关:(5)尽管来势凶猛,但只要诊断、处理及时,多能恢复4.预防:(1)预防穿破硬膜:(2)强调试验剂量:给全量前先注入试验剂量35ml ,观察510min 改变体位后如再次注药也应再次注入试验剂量, 有报道开始时为正常的节段性阻滞,术中病人躁 动使导管移位,刺入蛛网膜下腔,再次注药时出 现全脊麻,经导管抽出脑脊液(二)异常广泛阻滞:注入常规剂量局麻药后,出现异常广泛阻滞 但不是全脊麻;阻滞范围虽广,但仍为节段性,骶神经支配区域、甚至低腰部仍正常。1.临床特点:(1)高平面阻滞延缓发生,多在注完首量后2030min出现(2)前驱症状: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无

37、声及烦躁不安(3)继而通气严重不足,甚至呼吸停止,血压大幅度下降或变化不大(4)脊神经阻滞常达1215节段,但仍为节段性2.异常的硬膜外间隙广泛阻滞(1)常见因素:足月妊娠、腹部巨大肿物下腔V回流不畅硬膜外腔V丛怒张 硬膜外有效容积常用量阻滞平面扩大(扩大约30%)老年动脉硬化、退行性变、椎间孔闭锁硬膜外有效容积 常用量局麻药阻滞平面扩大(扩大约25%42%) (2)预防:此类病人应相应减少用药量,有时减至正常的1/31/2。 3.硬膜下间隙阻滞:发生率较低0.17%(1)局麻药误入硬膜和蛛网膜之间的间隙硬膜下间隙阻滞(2) 为一潜在间隙,小量局麻药可广泛弥散,引起异常高平面阻滞(3)硬膜下间

38、隙阻滞出现比脊麻慢,颈部硬膜外阻滞时误入机会多(4)与颅内蛛网膜下腔不通,除非严重缺氧,一般不引起意识消失(5)临床特点:出现延迟的广泛阻滞,但阻滞范围是节段性的; 局麻药在硬膜下间隙背部扩散,动脉压变化较小; 无引起硬膜外广泛阻滞的诱因(如足月妊娠、老年、 糖尿病及严重动脉硬化症)。(6)处理原则:同全脊麻,采取各种措施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稳三、误注药液入硬膜外腔:1.原因:粗心大意、工作忙乱、药品标记不清、用药时不查对2.损害:神经纤维脱髓鞘、硬膜外腔阻闭、小动脉炎、静脉栓塞、 增生或粘连性蛛网膜炎四、硬膜外阻滞后神经并发症:(一)损伤:由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所致 1.神经根损伤:主要在后根(

39、1)表现:根痛-受损神经根分布区疼痛,有感觉减退、消失 胸根-束带样疼痛;四肢-条形分布 典型伴发脑脊液冲击征:咳嗽、喷嚏、用力憋气时 疼痛、麻木加重(2)预后:损伤后3d内疼痛最剧,之后渐轻,2W内多缓解、消失, 遗留片状麻木区数月以上(3)处理:采用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2.脊髓损伤:(1)表现:截瘫、剧痛、循环不稳定,胸、颈段脊髓损伤后果最严重 (2)预后:脊髓损伤后果严重,早期积极治疗,可不出现截瘫; 即使有截瘫,恰当治疗也可以使大部分功能恢复 (3)治疗:脱水治疗 减轻水肿对脊髓内血管的压迫、减少神经元的损害尽早用皮质类固醇防止溶酶体破坏,减轻脊髓损伤后自体溶解(4)预防:后果严重,

40、重在预防 L2以上穿刺应小心,遇异感或疼痛应退针观察,切忌给药、置管及时鉴别神经根与脊髓损伤,难区分则按脊髓损伤处理3.脊髓损伤早期与神经根损伤鉴别:损伤时,神经根-触电感或痛感;脊髓-剧痛,偶一过性意识障碍神经根损伤以感觉障碍为主,有典型根痛症状,少有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神经根-限于12根脊N支配皮区,与穿刺点平面一致 脊髓-与穿刺点不在同一平面,颈部低一节段 上胸部低二节段 下胸部低三节段 (二)硬膜外血肿:罕见,但在硬膜外并发截瘫的原因中占首位1.原因:硬膜外间隙有丰富的静脉丛 直接原因:穿刺针、尤其是置入导管的损伤 促因:病人凝血机制障碍、抗凝血治疗2.表现:先背痛,随后肌无力、括约肌功

41、能障碍,最后完全性截瘫3.诊断:脊髓受压迫症状及体征、椎管造影、CT或磁共振4.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手术,手术延迟者常致永久残废 争取时机尽快手术减压为治疗的关键5.处理:椎板切开减压6.预防:凝血障碍、正使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应避免椎管内麻醉 穿刺、置管时应轻柔,切忌反复穿刺 万一硬膜外腔出血生理盐水多次冲洗,待回血变淡后, 改用其他麻醉方法(三)感染:1.硬膜外脓肿:(1)原因:麻醉用具、局麻药被污染 穿刺针经过感染组织 其他部位有感染灶,细菌经血行播散至硬膜外间隙(2)表现:潜伏期13天或更长全身征象:头痛、畏寒及白细胞增多局部症状:背痛,其部位常与脓肿发生的部位一致,疼痛剧烈, 咳嗽

42、、弯颈、屈腿时加剧,并有叩击痛神经症状:47天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放射状疼痛, 继而肌无力,最终截瘫(3)诊断:典型表现、椎管内造影、诊断性穿刺有脓液溢出 应重视早期出现运动无力、感觉减退、括约肌障碍(4)预后:取决于手术的早晚,凡手术延迟者可致终身瘫痪 有感染或有全身性感染 (败血症),应禁行硬膜外阻滞(5)处理:切开减压,脓肿清除(6)预防:因治疗效果较差,应强调预防为主 麻醉用具、药品应严格无菌,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局部2.蛛网膜下腔脓肿:(1)多在硬膜外阻滞后4h出现(2)表现:脑脊膜炎症状-寒战、头疼、发热、颈项强直 脑脊液混浊、白细胞增多、涂片常难发现细菌(3)处理:青、链霉素治疗可

43、迅速恢复(四)脊髓前动脉综合征:1.原因:脊髓前动脉是一根终末动脉、吻合支少,供应脊髓截面前 2/3的区域血供范围大而血流相对较少易遭缺血性损害 脊髓前侧角区域缺血性坏死、空洞形成迅速引起以运 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症状(永久性、无痛性截瘫) 2.诱发因素:血管原有病变(如糖尿病)脊髓前动脉管腔狭窄血流不畅局麻药中肾上腺素浓度过高脊髓前动脉持久痉挛麻醉前休克、麻醉中较长时间低血压内源性儿茶酚胺脊髓前动脉血栓手术钳夹主动脉时间过长(一)解剖生理特点1、骶管终止于骶裂孔2、骶裂孔:以S4棘突为顶、两侧骶骨角连线为底边 构成的三角形开口,上覆盖骶尾韧带3、骶管内含由腰骶神经丛和尾丛组成的马尾神经, 以及硬膜囊的终端 - 终丝4、小儿出生时硬膜盲端终止于骶3水平5、小儿骶骨弯度不明显,组织较柔韧,阻力较小五、小儿硬脊膜外阻滞 (一)解剖生理特点6、小儿硬膜外间隙由疏松无纤维小粱的脂肪填充 这有利于局麻药弥散7、10岁以内小儿不论交感N阻滞平面多高,即使 不预先扩充血容量,血流动力学仍稳定 小儿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