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板块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_第1页
第二板块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_第2页
第二板块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_第3页
第二板块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_第4页
第二板块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语 文2022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GAO KAO ZONG FU XI YOU HUA SHE JI内容索引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学案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学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学案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 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学案四掌握文言文断句 的方法学案五了解并掌握常见的 古代文化知识学案六文言文的概括分析学案七理解并翻译文中的 句子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基于文化传承与文意理解的文言文阅读 近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所用文本的体裁大多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以写人为中心,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行和才能,赞扬人物的精神品质,弘扬正气

2、,贬斥邪恶。这类文言文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断句题、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题和文言文翻译题是常考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在翻译题中考查。为强化文言文基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本专题除“文类特征与阅读策略”外,内容分为“文言基础篇”和“文言考点篇”两部分。了解文类特征多年来,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所用文本一直是人物传记。因而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对古代浅易的人物传记的阅读。从分析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入手,是掌握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一、初读紧扣文体特点,把握内容大意1.文体特点古代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传主多为忠臣良将、清官廉吏,一般先介绍传主的名字、

3、籍贯、家境身世、科举为官,然后叙述传主生平包括主要事迹,这些事迹大多由典型片段组成,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以品行为纲决定取舍,以官职变动作为行文标志。最后交代传主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等。文字量在600字左右。从2020年高考传记选文来看,大都与中学教材关联,所选人物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历史名人,突显“立德树人”的核心,旨在引导中学生关注历史名人,特别是那些对当代青少年有榜样作用、能映射当代社会潮流的名人,从而起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功能和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2.行文思路传记的一般结构形如纺锤,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主基本情况的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

4、举荐或科举功名、早期入仕经历等内容,有的还简要介绍其家庭背景,如祖父、父亲等的学识,及其为人、为官等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如谏言献策、抗击敌寇、整顿吏治、审处冤狱、抚恤百姓、廉洁奉公等,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二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各方面的评价。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这些词句有助于我们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理解全文内容。结尾部分一般交代传主的朝野声望、人生结局及卒年、谥号。这些文字有助于我们把握人物的品质,看出作者所持的观点态度。二、再读梳理人物关系,把握传主事迹1.梳理人

5、物关系传记文中的人物大多为朝廷官员,故与其相关的人物还有皇帝、上司、同僚、下属及百姓等。弄清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读懂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阅读人物传记,一定要有梳理人物关系的意识,一定要明白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件事情是谁做的,这样才能明确文意,为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内容做准备。2.梳理事件头绪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一个人,但不一定只写一件事,也可能是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在梳理事件头绪时,一定要注意时间词、地点词和官职词的变更。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和信息的筛选,一般要关注何时、何地、何事;而官职的变更往往与事件结果

6、的好坏密切相关。另外,梳理人物关系和梳理事件头绪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几件事都和某一人有关,有时一件事和多人有关,因此还要注意不同人对某件事的态度。三、三读结合具体题目,揣摩文中词句题目本身往往也是理解文意的线索或钥匙,因此,文言文阅读的第三步,就是将文章和题目联系起来读。这遍阅读,又可以分成两步。1.读题目,以“题”解文文言文阅读的第三题通常是选择题,这道题往往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分析。这四个选项,涉及文章中的许多内容,对理解文章有不可忽视的提示作用。2.看题眼,以“境”解题所谓“题眼”,即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点。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知识与能力,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对实词含义的理解、对文化

7、知识的理解、断句还是概括分析、翻译题,都有一定的考查点(赋分点),这些考查点大多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或难点。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前后文有密切的联系,可以通过对前后文相关语意的分析、对相邻词语语法功能的定位来解答,即以“境”解题。四、一知知道古代人物传记的常用词语因为古代人物传记的传主大多为能吏名臣,所以表官职名称以及官职授予、变动的词语很多;与官员履责行事有关的词语,如觐见、劝诫、弹劾、济民、赈灾等重复率极高。了解这些常用词语的含义,也是读懂古代人物传记所必需的。读文示范 【真题文本】 (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读文策略】1.梳理人物关系欧阳修:主司欧

8、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王安石: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当轴者: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母程氏、父苏洵: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轼师父洵为文。2.梳理事件头绪嘉祐二年:试礼部中乙科。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四年,积以论事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

9、国元年:卒于常州。典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

10、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答案:A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士坐庭中”“轼宽其禁约”,均为主谓句,且符合文意,排除B、C两项;“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巡铺内侍”作“每摧辱举子”的主语,据此排除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答案:B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11、的能力。B项,“由丞相主持”有误。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

12、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答案:C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文言阅读能力。C项曲解文意,“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表述不当。据原文“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明年春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与“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并非同时发生,故C项理解有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饣亶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参考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

13、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应考思路: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 “粜”,出售;“活”,活用为动词“救活”,“活者”可译为“救活的人”。(2)“体”,文章;“浑涵光芒”,意即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盖”,表推测,大概;“鲜”,少。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苏轼听到古今人物成败的事例,就能指出它的关键所在。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科举考试。主管官员欧阳修对苏轼的才华感到很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

14、)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后,被追赠光禄丞一职。苏轼服丧期满后,回到朝廷,被任命做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正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利。新的法令陆续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苏轼改任密州知州。司农推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施就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惊讶地说:“你暂且慢慢实施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延和殿,被赏赐银绯,升任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掌管礼部贡举。恰逢大雪苦寒,士

15、子坐在庭中,颤抖着说不出话来。苏轼放松对他们的禁令,使他们能够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积累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者嫉恨。苏轼担心自己不被他们容忍,就要求到外地任职,朝廷授予苏轼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苏轼)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

16、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登基,苏轼经过三次大赦,就掌管了玉局观,恢复了朝奉郎的职务。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来没有因为年度考核要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向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他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目前文言文阅读的高考题型,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对文言文阅读素养的综合考查,而作为文言文的三个支撑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在全国卷中

17、没有直接对应的题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不重要。恰恰相反,不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能把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不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就无法准确地理解文言文。因此,我们从强化文言基础的角度出发,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特编写如下三个学案。学案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类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虽然全国卷自2015年起不单独设题考查实词,但对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对语句翻译的考查,都是基于对实词含义的理解;没有对实词含义的正确理解,就无法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一

18、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题点必备知识题点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它的分类如下:类别释义举例通假字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19、“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义是跳蚤,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类别释义举例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备考关键能力辨识方法特点举例字音分析法音同通假:两个字读音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要”通“邀”。音近通假:两个字读音部分相同而写法不同。“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共”通“供”。难辨读音通假

20、:两个字就现在的读音来看差别太大,但在古代读音相同或者相近,需借助双声、叠韵、旁转等音韵学知识推断。“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而”通“耐”。辨识方法特点举例字形分析法添加偏旁:指通假字与本字比较,多了偏旁,可以通过减少偏旁找出本字,疏通文意。“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指”通“旨”。辨识方法特点举例字形分析法减少偏旁:指通假字与本字比较,少了偏旁,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偏旁找出本字。“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不”通“否”。字形完全不同: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完全不同,只有读音相同,可以运用语意方法记忆掌握。“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

21、”通“弼”。“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辨识方法特点举例字义分析法文献中某个字,以这个字解释完全不能解释清楚或仅有部分清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需要找出本字,这样文意豁然贯通。“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通“影”。景,如果解释为“景物”“景色”等都不通。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选自汉书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B解析: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俸禄,后被用来代指官职;“禽制”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按本义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通“擒”,意为“捉拿、

22、擒获”。B项,“召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C项,由成语“名副其实”可推知“副”应译为“相称”。D项,根据语境可知,“甚说”应是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心里愉悦,“说”通“悦”,意为“高兴”。参考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附近郡县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捉拿制服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治理渤海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了龚遂,认为他可以胜任,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被召见时,由于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他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有才,心里有点看不起他,就问他说:“渤海郡法纪废弛,饥民作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来使

23、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偏远,圣上的恩德教化不能惠及,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而地方官吏却不加体恤,所以才逼得皇上的子民盗了皇上的兵器在水塘中戏耍罢了,并不是存心叛乱啊!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用贤良,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反”通“返”,返回 “坐”通“座”,座位 “女”通“汝”,你 “振”通“赈”,救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

24、(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吊唁死去的人,与百姓共同劳作。题点二一词多义题点必备知识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等。一词多义类型释义举例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斤”,篆文作 ,像一把斧子,本义为砍伐树木的工具。引申义就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兵”的本义为武器,这里引

25、申为战争。比喻义就是由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意义。“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驽钝”本义: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比喻义:喻才能平庸。假借义指一个汉字被借为别的字而出现的与原义无关的意义。“悟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中的“悟”通“晤”,其假借意义为“面对”。备考关键能力推断技法释义举例语境分析推断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石钟山记)意为:渔工水师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以理解为“

26、记载”,而不能理解为“说”。推断技法释义举例成语联想推断不少成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成语中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始速祸焉。”(六国论)“速”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之意。推断技法释义举例语法成分推断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是一致的。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可以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推断技法释义举例句式结构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

27、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推断技法释义举例字形分析推断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并且形声字占80%以上,因此,通过分析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推知字的意义。“金就砺则利。”(劝学)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得知“砺”为“磨刀石”之意。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节选自元史虞集传,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知道 通“智”,聪明

28、,明智 知道,懂得 了解知识 等到 比较 等到 看成同一样 紧挨,靠近 道歉,谢罪 辞谢 谢绝 称谢 惩治 审理 治理 整顿、训练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杨氏为妻。虞集三岁时就已经知道读书,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中大义了。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29、。任博士,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题点三古今异义题点必备知识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同形)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及词语色彩的变化几种。类型解读典例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

30、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的统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一般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类型解读典例词义轻重的变化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难为情,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

31、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类型解读典例词语色彩的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赋)中的“钩心斗角”,古义是“形容阿房宫的形制”,中性义;今义是“各用心机,互相排挤”,贬义。备考关键能力辨析技巧释义举例根据语音辨析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谏太宗十思疏)“长”在现代汉语里有两种读音“zhng”和“chng

32、”,“长者”不读“zhng zh”,应读“chng zh”,“长”意为“长远”,“者”是语气词,不译。辨析技巧释义举例根据停顿辨析我们在朗读或说话时,除了会根据标点符号采取不同的停顿外(语法停顿),为了使内容的语意层次分明或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还会在语句中间稍作停顿(逻辑停顿)。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把词跟词的界限划分开来,以此来判断词与词之间的意义的差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以”字和它前面的“无”构成古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拿来”;“至”是动词,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读时,我们可以在“以”字后面有一个简单的停顿“无以/至千里”,来区别它们的古今词义的差

33、异。辨析技巧释义举例比较互证法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孔雀东南飞)与杜甫的“行人弓箭各在腰”(兵车行)互相印证,可知“行人”指出行在外经商的人或者从军戍边的战士。辨析技巧释义举例结合上下文语境辨析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应该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可怜”是一个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

34、文,用现代汉语的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因此,“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义。 古义: 。今义:指作家或艺术家在创作成果中所表现出的格调特色,泛指事物的特色。古义: 。今义:特别着重或着重提出。风度,品格 勉强调任 古义: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古义: 。今义:风度、神采,多指美好的举止态度。古义: 。今义: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旧例,旧日的典章制度 声威名望 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35、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被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

36、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选自明史周经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 C解析:C项,“左右”在文言文中有“在旁侍候的人,近侍”“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相帮,相助”“支配,影响”等多个义项,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是说人们争相贿赂李广,目的是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为自己多说好话,可推知其义应为“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

37、(他)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检讨的职务。成化年间,先后做过侍读、中允,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方正,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物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各位大臣暗中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廷大臣争着投靠李广,列入了臣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被审问,臣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臣没有。况且交结李广赠送他物品的账

38、簿都在,请求检查有没有臣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臣只要有寸金、尺帛(财物进献给李广),就惩治臣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惩戒。如果臣没有牵涉,也请皇上替臣澄清冤枉,或许能让臣施展才能,终生侍奉圣明的皇上。如果让臣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死了埋在沟壑,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周经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他可以驾乘驿马疾行,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让佀钟代替他。题点必备知识题点四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为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随着词性的改变,这

39、个词便具有了新的含义(临时的)。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言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1.名词的活用 类型用法例句活用为动词名词+名词。族秦者秦也。(族:灭族)(阿房宫赋)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劝学)所+名词。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鱼)(陈涉世家)名词+补语。浴乎沂,风乎舞雩。(风:吹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位名词作谓语。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军)(赤壁赋)名词与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用“而”“则”“以”连接。扣舷而歌之。(歌:唱歌)(赤壁赋)类型用法例句使动用法名词用作使动,指名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意义是使令性的,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40、事物成为谓语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或者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施行和谓语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阙秦以利晋。(利:使得利)(烛之武退秦师)类型用法例句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即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侣。友:以为友)(赤壁赋)类型用法例句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像影子一样)(过秦论)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岁:每年。月:每月)(庖丁解

41、牛)方位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2.动词的活用 类型用法例句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的人)(游褒禅山记)使动用法动词不支配宾语,而是含有“致使”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担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动用法表示动词“为宾语怎么样”。等死,死国可乎?(死:为而死)(陈涉世家)3.形容词的活用 类型用法例句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使动。会盟而谋弱秦。

42、(弱:使削弱)(过秦论)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即“认为怎么样”,则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作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认为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数词的活用数词在古代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有时可活用为形容词。类型用法例句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贰:使两样,有二心)(氓)活用为形容词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形容词,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予观夫

43、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岳阳楼记)备考关键能力位置定性法判断词类活用“三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故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在判断词语的词性是否发生变化(活用)时,我们要重点关注语句中的三种句子成分。类型释义举例关注主语和宾语主语(宾语)一般都由名词、代词充当。当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时,就有可能是活用。“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高”是形容词,意为“高的”,在句子中作动词“登”的宾语,活用为名词,意为“高处”。类型释义举例关注谓语谓语常用动词和形容词来充当。如果名词处在该位置上,就要

44、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作谓语是不能带宾语的,如果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一般也要活用为动词。“非能水也。”“水”为名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必然要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游泳”。“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敝”是形容词,作谓语本来不能带宾语,但这里带了宾语“之”,“敝”就要活用为动词“损害”。类型释义举例关注状语状语一般在主语后,谓语前。动词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动作的发出者(主语),那就是动作的修饰限制者,也就起到了状语所起的作用,此时的名词作状语。“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廷”位于动词“叱”之前,不作主语,那就只能作状语,表地点。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

45、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郭氏之墟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有改动)指出画线句子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翻译句子。(1)善善而恶恶焉(2)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3)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答案(1)善善:爱护尊重好人。前一个“善”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爱护。后一个“善”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好人。译文:爱护好人,憎恶坏人罢了(2)贵: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译文:那些好

46、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任用(自己)(3)贱:形容词用作动词,瞧不起。译文: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态度不友好参考译文 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废墟,就询问这个废墟(是怎么回事)。有人告诉他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怎么会成为废墟呢?”(那人)回答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罢了。”齐桓公说:“爱护好人,憎恶坏人是立身的原则,反而成了废墟,是什么原因呢?”(那人)回答道:“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憎恶坏人却不能铲除。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任用(自己),就会怨恨;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态度不友好,就会仇视他。与好人结怨,与恶人结仇,想要不灭亡行吗?”2.阅读下面的

47、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有改动)指出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答案(1)宝:名词用作动词,珍藏(2)锦、玉:名词作状语,用锦缎,用玉石(3)然:意动用法,认为正确(4)耕、织:动词用作名词,耕种的事,织布的事参考译文 蜀中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有几百。他有一幅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48、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太荒谬了!”杜处士笑笑,认为他说得正确。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婢女。”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学案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我们要掌握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全国卷近年对此考点没有单独设题,而是主要在翻译中考查。鉴于虚词对理解文意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高度重视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题点必备知识

49、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虚词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从意义上看,虚词表示实词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能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的不能;二从语法功能上看,有的虚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词短语,能充当状语、补语,有的起连接词语或句子的作用(如连词、结构助词),有的起标志性作用(如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而”的意义和用法二、“何”的意义和用法 三、“乎”的意义和用法 四、“乃”的意义和用法 五、“其”的意义和用法 六、“且”的意义和用法 七、“若”的意义和用法 八、“所

50、”的意义和用法 九、“为”的意义和用法 十、“焉”的意义和用法 十一、“也”的意义和用法 十二、“以”的意义和用法 十三、“因”的意义和用法 十四、“于”的意义和用法 十五、“与”的意义和用法 十六、“则”的意义和用法 十七、“者”的意义和用法 十八、“之”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关键能力准确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须“五看”(1)看语境。文言虚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语境包括语意和关系两个方面:语意方面。理解虚词,不能只看这个虚词本身,还应看它所在的句子甚至段落,将词与词、句与句的意思联系在一起来思考。如2018全国卷:两句中“以”都是介词,但因语境不同,意义也不同。句中“以”表凭借,可译

51、为“凭借、依靠”,句中“以”表原因,可译作“因为”。关系方面。有些虚词在连接词、短语、句子时会标示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支配关系、比较关系等,揣摩清楚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则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而”“以”“于”等。如:第句“以”后面连接的是代词“之”,第句“以”后面连接的是动词短语“相属”。第句中的“以”是介词,因;第句中的“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例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

52、“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答案: (1)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2)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

53、不对,这是什么意思?(3)我私下认为陛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在宴会上交谈,当时有个美人在旁边侍候。她本是庐江王李瑗的爱姬,李瑗事败后,她被籍没入宫。 太宗指着她对王珪说:“庐江王荒淫无道,杀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占为己有。暴虐到极点,怎会不灭亡呢?” 王珪离座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夺取她是对了呢,还是不对?” 太宗说:“哪有杀人而夺取其妻的道理?你却问我对不对,这是什么意思?” 王珪回答说:“我听到管子这本书里说:齐桓公到了郭国,问那里的父老:郭国为什么会灭亡?父老说:因为郭君喜欢好人而厌恶坏人。齐桓公说:照

54、你所说,他是个贤君啊,怎会灭亡呢?父老说:不是这样。郭君喜欢好人却不能任用,厌恶坏人却不能摒弃,这就是他灭亡的原因。如今这个妇人还在陛下左右,我私下认为陛下觉得这样做是对的,陛下如果认为不对,那就是所谓知道邪恶而不能摒弃了。” 太宗听罢非常高兴,夸他讲得好极了,马上命令把这个美人送还给她的亲族。(2)看位置。同一虚词,放在不同的位置,其意义、用法也就不同。这类虚词主要有“为”“也”“焉”“乎”“矣”“于”等。如:第句中“焉”用在及物动词“问”之后,作宾语,是代词,代“他”;第句“焉”用在动词之前,且句子是疑问句,作疑问代词,意为“哪里”;第句“焉”用在形容词之后,是助词,相当于“然”,意为“的

55、样子”。(3)看标点。同一个虚词(主要是语气助词)放在句末,由于标点符号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气,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类虚词主要有“也”“矣”“乎”“焉”等。如:第句末尾用了句号,“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第句末尾用了问号,“也”表疑问;第句末尾用了叹号,“也”表感叹。(4)看呼应。有些文言虚词同前面或后面的词相呼应,将两者结合起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好理解了。这类虚词主要有“为”“者”“乎”等。如:第句,“为”在句末,表疑问语气时,常同前面的疑问代词“何”相呼应,是疑问语气词。第句,“者”在句末,常同“孰”“谁”等词相呼应,“者”是助词,表疑问语气。“为”则是介词,替、给。【例2】 阅读

56、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周公之时,天下号为至治,四夷已臣服,卿大夫士已称职。当是时,虽有奇杰无所复用,而其礼法风俗尤复细密,举朝廷与四海之人无不遵蹈,而其八议之中犹有曰“议能者”。况当今天下未甚至治,四夷未尽臣服,卿大夫士未皆称职,礼法风俗又非细密如周之盛时,而奇杰之士复有困于簿书米盐间者,则反可不议其能而恕之乎?所宜哀其才而贳其过,无使为刀笔吏所困,则庶乎尽其才矣。(节选自苏洵养才,有删改)注八议:指朝议。贳(sh):赦免。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答案: (1)而那些奇特、杰出的人才仍有被官府文书和米盐生活之类所困的情况,这时反而可以不讨论他们的

57、才能而宽恕他们吗?(2)不让他们被办理文书的小吏所困,那么或许可以使他们发挥才能。参考译文 周公时,天下号称非常太平,四方异族已经臣服,上卿、大夫、士人也都称职。处在这时,即使有奇特杰出的人才也没有地方可用,然而那时的礼法风俗尤其细密,整个朝廷及其四海的人没有不遵循实行的,而那时朝议的大臣中还有人主张“由有才能的人来商议事情”。更何况现在还不完全安定太平,四方异族未完全臣服,上卿、大夫、士人不是都很称职,礼法风俗又不像周朝强盛时期那样细密,而那些奇特、杰出的人才仍有被官府文书和米盐生活之类所困的情况,这时反而可以不讨论他们的才能而宽恕他们吗?应该怜惜他们的才能而赦免他们的过失,不让他们被办理文

58、书的小吏所困,那么或许可以使他们发挥才能。(5)看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这种特殊句式配上特殊的虚词形成一种固定的格式来表达意思,记住特殊句式的种类和格式,有助于我们理解文言虚词。如判断句常用的“者”“也”,被动句常用的“为”“所”“于”,宾语前置句常用的“之”,定语后置句常用的“者”,介词结构后置句常用的“于”“以”,疑问句常用的“乎”“矣”“与”“为”等,都能为我们判断虚词的用法提供参考。【例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

59、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翻译) 答案: (1)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2)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时,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病重,快要死了,告诫他的儿子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

60、。现在孔子年纪小却喜欢礼仪,是要显达的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等到他长大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养的牲畜肥壮繁多。因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对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1.解释文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和 介词,给连词,就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没有实在意义介词,用代词,它的连词,表转折关系,却代词,指史起语气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介词,表对象副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