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四纪生物-课件_第1页
第九章第四纪生物-课件_第2页
第九章第四纪生物-课件_第3页
第九章第四纪生物-课件_第4页
第九章第四纪生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九章第四纪生物界一、第四纪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脊推动物门中最高等的一纲。新生代是它发展的全盛时期。在新生代之初它使排斥了地球上原有的统治者爬行类,成为地球上最占优势的动物群,分布于全球各地。对于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研究,一方面具有生物演化的重要意义,另方面是研究第四纪地层、古气候及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第四纪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以及新属、新种的出现,是哺乳动物群生活和演变的重要特征。哺乳动物的迁徒和绝灭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第四纪时期,主要受气候波动即冰期和间冰期多次更替的影响。有些哺乳动物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而发生迁徒,并为了适应新的气候环境而发生变异。有些则不能适应气候条件

2、的变化以及由于自身的演化而灭绝。同时在新环境中,也有许多新属、新种出现。世界上现代动物的地理分布划分八个大区(一) 哺乳动物化石的鉴定鉴定化石,要采集比较完整的标本,特别是牙齿、骨骸和角,都是反映分类和进化特征比较明显的部分。1 骨骼鉴定骨骼最重要的是头骨。哺乳动物的脊椎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五部分。除尾椎外,各部分脊椎数目都少有变化。一般有颈椎7个,胸椎1214个,腰椎57个,荐椎25个,尾椎则为236个。脊椎骨的数目可作为初步鉴定动物化石的一个标准。通常用C代表颈椎,D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荐椎,Ca代表尾椎。把各脊椎的骨数记在各字母后面,列成脊椎式。马:C 7,D18

3、,L6,S 56, Cal7-18猪:C 7,D 14,L 6,S 4, Ca 20-302. 牙齿哺乳动物的牙齿是鉴定化石最重要的依据,特别是臼齿更重要。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牙齿嵌在颌骨(即牙床)的齿槽中。一个牙齿可分为齿冠和齿根,齿冠是露在牙床外面的部分,齿根是埋在齿槽内的部分。各种哺乳动物牙齿的数目用齿式来表示,哺乳动物的牙齿多为较宽的牙冠附以若干锥和棱,排列成异常复杂的形状,不同种类的牙齿形状变化很大,这对于鉴定化石非常重要。鉴定化石主要靠臼齿。哺乳动物的臼齿构造都是由简单向复杂的方向发展。3. 角有角动物的角也是鉴定动物种类的重要标志。对鉴定动物化石有意义的角

4、,可分为洞角和鹿角。洞角分为角心和角鞘两部分。角心是骨质的,从头骨生出:角鞘是表皮性的,包在角心外面,可以和角心分离。洞角左右成对,不脱换,不分叉。牛、羊和羚羊等的角都属于这种洞角类鹿角为骨质构造角节下有角柄,嵌入头骨中,角上分叉。角的分叉形状常作为鹿化石分类的根据。(二)我国常见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啮齿目原鼢鼠(Pramyospalax)齿形呈正“W”或斜“W”鼢鼠(Myospalax)豪猪(Hystrix)2. 奇蹄目包括马科、犀科和貘科。(1)马科马科的进化历史是从四趾到单一趾的演变过程,也是从森林到草原生活的过程。真马属是马科中高度发展的一属,它具有特化的四肢,第三趾发育,侧趾退化,

5、掌骨长,趾骨比较短。门齿变宽,颊齿高冠,原尖呈椭圆形或三角形,并且不封闭。 真马在更新世和全新世都很繁盛种类很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并成为人类畜养的重要家畜之一。(2)犀牛科最早发现于始新世地层中,更新世最为繁盛,几乎分布在各大陆。犀牛多数生活于热带, 只有个别种生活于寒 冷地区。臼齿为脊形齿,上臼 齿为“”型,下臼齿 为新月型。3. 偶蹄目偶蹄目包括猪、河马、骆驼、鹿、牛和羊等。其主要特征是:四肢的脚趾对称排列,每脚有四个或两个脚趾。此外,偶蹄目的多数头上生有骨质角。(1)鹿科其特点是雄性额角上长有不同大小和不同形状的鹿角。鹿角的形状和分枝是鉴定化石的重要标志。常见种属布氏大角鹿肿骨大角鹿河

6、套大角鹿四不象鹿(2)牛科包括牛、羊及羚羊等反刍动物。头部有洞角,牙齿高冠,磨蚀后齿冠上有复杂花纹。我国常见的牛科化石有水牛、野牛、原始牛及羚羊等。长鼻目现代的长鼻目只有非洲象和印度象,分别栖居在非洲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但在中新世到更新世时期,除了澳洲以外,象类广泛分布在各大陆上,种类非常繁多。 在我国晚新生代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象类化石。中新世和上新世主要是乳齿象类。第四纪是真象类。真象 包括剑齿象、古菱齿象、原齿象及猛犸象。 猛犸象,是第四纪冰期时的特有动物。猛犸象化石几乎遍布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在我国分布在北纬38以北的地区,主要在东北和内蒙东部。生存的时代从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甚

7、至延续到全新世初,但以 晚更新世最为繁盛。猛犸象居住在冻土 地带和草原地区,它们的分布范围与 冰川的扩张和消退 有密切关系。食肉目牙齿特征,门齿小,犬齿特别发达,呈锥形,臼齿的嚼面有尖锐的突起。第四纪地层中常见的食肉类化石有:(1)犬科(2)熊科(3)浣熊科 以大熊猫为代表。(4)鬣狗科(5)猫科 晚新生代地层中以剑齿虎化石最为重要,是划分地层的标志之一。灵长目是哺乳动物中最高等的一类,种类繁多,包括猴和猿。人类也属于灵长目。其特征是:脑高度发达,颅骨接近球形,听觉、嗅觉及视觉都很发达,眼睛向前。四肢灵活,高等猿类可以直立行走。在晚新生代地层中猿类化石极为珍贵,是划分地层和研究人类进化的重要依

8、据。第四纪哺乳动物由于迁移和扩散,可以分布到广大地区。它们的演化,一个种的绝灭,或者从比较原始的种发展到进步的种,是逐渐发展的,并且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种类的这种变化不是同时进行的,延续时间的长短也有差别。用于地层分析时,必须考虑地层中所含各类哺乳动物化石的组合情况,即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发展。(三)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标准一方面是从动物群的组成中,新种的出现,古老成分的残留,和绝灭种出现与现生种所占的比例,以及各种哺乳类演化的进步性质等来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同时可以从组合中按其适应的生态环境,来分析当时的古环境。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标准哺乳动物群里出现三个新的现代属之一时便标志着第四纪的开始

9、,它们是真象属(Elephas),真马属(Equus)和真牛属(Bos)。这个标准被称为豪格线(Haugs line)。更新世早期,少量(23个)新近纪残留种属,大量更新世特有种属,部分现生种属。更新世中期,大量更新世特有种属,个别残留种属,较多的现生种属。更新世晚期,大量现生种属,部分更新世特有种属,没有残留种属。全新世,几乎全是现生种属。按照“豪格线”,曾将欧洲(标准地层在意大利北部)的维拉弗朗动物群定为早更新世的标准哺乳动物群。维拉弗朗动物群的地层年代,据在法国南部含相当动物群的地层中火山岩的同位素K-Ar测年,年龄为3.4Ma B.P。(四)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十

10、分丰富,俗称“龙骨”,二千年前已作为中药使用。上世纪二十年代起,我国古生物学家杨锺健等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五十年代后有专门的研究所,对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演化,动物群的地理分布,性质以及对动物群的对比等,均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基本面貌与第三纪相比,差别比较明显。分为南方型动物群和北方型动物群。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又称为长鼻三趾马一真马动物群。地点:河北省阳原县桑干河谷的泥河湾村。地层:厚层河湖相沉积层。动物群特点:保留了少量新近纪末期的残余种属;演化出一些特别种属,如长鼻三趾马、板齿犀等。出现了更新世特有的种属,如三门马、梅氏犀等

11、。分布:西至青海,北达阴山,南到淮河流域。2. 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又称北京猿人一肿骨鹿动物群。北京周口店化石第一地点。洞穴堆积。动物群特点: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南北分异已非常明显。该动物群更具有北方动物群的特点。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一些种属部分保留下来。出现了较多的中更新世特有种属,如肿骨鹿、纳玛象、梅氏犀、洞熊等。有大量的进步种属出现,如狼、狐、獾和小型啮齿类。含有重要意义的北京猿人化石及其文化遗迹。周口店动物群的组成相当复杂,既有北方种类,也有南方种类,推测当时的气候环境较为湿润温暖。根据动物群中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分析,发现有栖息于森林中的种类,也有生活在草原、疏林、山地或河湖沼泽地带的种

12、类。年代学的研究表明,周口店动物群生活的时代很长,在距今70万年一23万年之间。3.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地点:内蒙萨拉乌苏河一带沉积:河湖相沉积特点:中更新世前的一些种类已经绝灭,如中国鬣狗、剑齿虎等。中更新世出现的某些种类得到发展,成为晚更新世的主要种属,其数量和体形都已增大,如洞穴鬣狗、披毛犀、鄂尔多斯大角鹿、转角羚羊、王氏水牛等。出现了现代还生活的种属,如野驴等。在该地区还发现了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迹。 萨拉乌苏动物群属草原型群体,可能是温湿性草原或疏林草原,代表晚更新世早期的个偏暖阶段。4.晚更新世东北寒冷动物群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在冰期气候影响下,该动物群在晚更新世广泛分布在欧亚

13、大陆及北美大陆的北部。在西伯利亚北部冻土层中和北美的阿拉斯加都发现过带有完整软体组织的猛犸象尸体,体外披有棕褐色的长毛,长20一30厘米,背部长毛达半米,皮下脂肪层厚达9厘米。我国的猛犸象化石经14C测定,其年龄在28,000年到12,000年之间。中国南方的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早更新世元谋动物群 标准地点:云南省北部的元谋盆地。沉积:河湖相沉积。元谋动物群包括40个种类,定为种的24种,22个为绝灭种,占93%。含元谋人化石。元谋动物群包含第三纪的残余种,如爪蹄兽、枝角鹿等。属于早更新世的典型代表有元谋狼、鸡骨山狐、昭通剑齿象、云南马、中国犀等。这个动物群兼有北方上新世与更新世初期动物群的特点,

14、又与华南动物群有一定关系,但缺少华南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典型种类,如大熊猫、貘、猩猩等。2. 中更新世盐井沟动物群标准地点在四川万县盐井沟的石灰岩裂隙式洞穴中。也称为大熊猫- 剑齿象动物群。其特点是现生种比较多,约占57.7%。 动物群的特点是,主要成员为典型的南方种类,如大猩猩、大熊猫、巨貘、中国犀等。也有少数北方的种属,如纳玛象。这一动物群在南方分布广泛,北至秦岭南坡,向南与泰国、缅甸等地的动物群相接连。全新世动物群我国全新世动物群的面貌与现代基本一致。全新世气候转暖,我国由于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带从寒温带到热带均有分布。动物群因自然条件的影响可分为南北两大动物区系,并以秦岭为界,

15、北部称为古北区,南部称东洋区。这个时期更新世特有种多数已经绝灭,只保留了个别种类。古北区动物的化石以麋鹿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以及北京、河南等地。与其共生的有牛、野马、野驴等。东洋区的动物化石种类丰富,有鹿、猪、大熊猫、斑鹿,象、牛等。总之,第四纪是哺乳动物高度发展的时期。我国哺乳动物群的划分表明,陆生哺乳动物演化阶段显示出第四纪发展的主要阶段。第四纪虽然时间短暂,但由于哺乳动物演比较为迅速,因此,生物地层学原则在划分陆相第四纪地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第四纪无脊椎动物群第四纪无脊椎动物包括微体动物及软体动物。微体动物化石极小,必须在显微镜下鉴定。其中最主要的有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

16、等。微体动物群对于环境的反映很灵敏,是研究沉积岩相和第四纪古气候的重要标志。有孔虫有孔虫是第四纪海相地层中最重要的化石之一。它属于原生动物,是一种海生的单细胞动物。体外被外壳包围,壳体大小只有几分之一毫米至几毫米。按照生活方式,分为浮游有孔虫和底栖有孔虫两大类。一部分有孔虫可生活在海陆过渡相的水域中。有孔虫的外壳分为钙质壳及胶结质壳两类。滨岸浅水区,以轮虫类、粟米虫类、九字虫类以及胶结壳类为主。深度50米以外的陆架区,瓶虫类和列式壳类含量增多。深度200米以外的大陆坡,以浮游有孔虫占优势。因此,根据有孔虫化石群的性质可以推测当时所代表的古海水深度。不同属种的有孔虫的分布还受海水温度控制,可用来

17、作为恢复古海水温度的指标。浮游有孔虫中的圆球虫、圆辐虫等属暖水类型,而厚壁抱球虫是冷水种。有孔虫的盐度反映。大多数有孔虫是窄盐性生物,生活在正常盐度的海水中。少部分有孔虫具有广盐性,生活在海陆过渡相环境中,如河口、泻湖等水域。2. 介形虫介形虫是一种微体节肢动物,生活领域十分广泛,在一切天然水域中都能生存。分为淡水、半咸水及咸水介形虫,而以浅海和湖沼中最多。介形虫也分为底栖及浮游两大类,对沉积环境有一定的反映。介形虫群的特性,对划分地层具有重要意义。介形虫化石群可以作为古盐度、古深度、古温度和古水文等多方面的标志,从而恢复古气候及古环境。软体动物化石第四纪软体动物有的生活于海滨,有的生活于河湖

18、沼泽。常见的第四纪软体动物化石有斧足纲和腹足纲。软体动物群的组合,可以反映水盆地的发展历史及古地理环境。海相软体动物化石不仅可以鉴定海相层,而且还可确定当时的海岸带及潮间带的位置。陆生软体动物化石可分为静水型,流动水型,池沼型等。根据各种类型所占的百分比,可以判断生态环境变化的情况。三、第四纪植物群(一)第四纪植物群的特点第四纪植物群总特点是植物的组成以现生种为主。植物的区域性轮廓与现代区划基本相似,但因气候与构造变动,使植物群发生过反复进退和迁移。植物成分的变化第三纪植物成分的减少草本植物成分和比重的增加落叶阔叶与喜冷针叶成分相对变多植物群落的迁移第四纪植物群与第三纪植物群不同之点,还在于群

19、落的多次迁移,其迁移的结果,总是北方植物南移,使南方植物更南退。植被带的迁移有三个方向:一是受纬度方向控制,沿着南北方向迁移,这是全球性的移动。受经度方向的控制,沿东西方向迁移。受地形高度控制,在山岳地区植物群作垂直方向的移动。在北半球第四纪冰川鼎盛时期,大陆冰盖和永久冻土区的范围扩大,植物带发生显著移动,北方耐干寒的植物向南迁移,喜湿热的植物带向低纬方向压缩。间冰期气候转暖,植被带又向高纬方向移动。全球各地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植物迁移的距离和方向并非完全一致,迁移过程中也并非所有的属种都能回到原来的分布区。(二)影响第四纪植物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变迁与第四纪植物群演替气候冷暖变化,对植物

20、群发展的影响响极为深远,首先表现为植物群的大迁移。经迁移,有些植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削减成为孑遗种。有些植物在特殊地形等条件下,成为适应新环境的变种。(1)冰期间冰期气候对植物群发展的影响第四纪冰期气候,使新老冰期中的植物群在成分或百分含量上都有很大差异。例如早更新世冰期植物群,是以温带针叶与阔叶落叶混交林为主。欧洲晚更新世冰期植被,在冰川附近是以著名的仙女木植物群为代表,在冰流外围些地区,常分布着极区草原或草丛以及低矮灌木丛组成的植被。我国冰期植物群主要是以寒冷针叶林为代表,但组成和含量都有很大差别。(2)冰期气候旋回中的植物演替第四纪植物群不论从冰期向间冰期发展,还是从间冰期向冰期演替

21、,都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演替过程。扎克林斯卡娅研究苏联境内第四纪地层中孢粉组合之后得出,盛冰阶段冰碛物中没有孢粉粒;冰川退去后,首先出现是苔原,然后逐渐发展为森林苔原或松林进而发展为混交林或暗针叶林、阔叶混交林或松林,进入到气候温暖的间冰期高峰;而后又向冰期气候过渡,出现干旱草原或森林草原,进而再次到达新冰期,成为无林地。我国第四纪植物的发展,严格受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所控制;从一个冰期到间冰期,或从一个间冰期到冰期,植被更替至少要经过610 个发展阶段。(3)气候波动与全新世植被演替全新世以来,气候波动幅度虽然不太剧烈,但对植被更替的影响还是相当显著的。华北和东北,根据植被变化大体可划分三个阶

22、段。地壳变动与第四纪植物群演替(1)第四纪地壳变动影响植物地带性变化喜马拉雅运动引起古地中海消失和喜马拉雅山抬升,干扰了气候带的水平分异。原为亚热带植物分布的地点,由于地表上升成为高山或高原,使原有植物带受破坏,由水平分带转为垂直分带;原来生长着喜温暖的植被的地方,在地面升高之后发展为喜冷的植被类型。(2)第四纪地壳运动影响同类植物的分布高度我国地面起伏变化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向北、东北、东和东南呈放射状逐级递降。这既导致同类植物的垂直分布高度呈放射状递降。例如云杉、冷杉林及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高程,严格受此规律影响,作不同高度分布.(三) 第四纪植物群第四纪期间,我国各地气候发生了显著变化,迫使

23、植物群的组合与分布随之发生巨大改变。第四纪植物群是从古近纪、新近纪(第三纪)植物群发展而来的。我国古近纪(老第三纪)植物群以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特征。自新近纪(新第三纪)开始,我国东部受季风影响,形成了以阔叶林为主的植物区系,并出现了植物群的南北分异。北部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含亚热带常绿树成分。南部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新近纪以枥、桦-灌丛植物为特征。西北地区属内陆森林草原及草原植物群。第四纪期间,我国植被带的纬度方向的迁移只有在东部及东南部才明显地反映出来。第四纪期间,我国植被带的经度方向迁移也十分明显。东西向迁移,属于干湿气候条件下的植被更替。

24、早更新世植物群早更新世植物群可以明显区分为两大体系:即冰期与间冰期植物群。冰期植物群,这个植物群总特点;是以温带针叶林,混生少量落叶阔叶树。主要是由木本植物组成的森林植被。这种植物群在我国北部的中纬地区较普遍。东北地区主要以松、云杉为主,属于温带针阔混交林。华北平原,主要是森林草原。间冰期植物群早更新世湿暖的间冰期植物群,表现为亚热带植物广泛分布,孑遗成分普遍存在。水平分带比现今明显,由南向北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或针阔混交林。中更新世植物群(1)冰期植物群:我国中更新世冰期植物群,在东部地区可以见到三种类型,即寒温带或温带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或草原;高山冻原型植被。其中以针叶

25、林分布最广,也最主要。(2)间冰期植物群;亚热带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广布于东北大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汾渭谷地、云贵高原西北部及藏南部分地区。晚更新世植物群(1)冰期植物群以暗针叶林为主,另有森林草原或草原。(2)间冰期植物群晚更新世间冰期植物群,主要是阔叶林,另有少数草原、荒漠及暗针叶林分布区。植物是地质时代的温度计。利用植物群中植被类型的分带及迁移,作为判断第四纪古气候的重要标志是目前研究第四纪古气候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研究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多次更替的重要依据。也是根据气候地层学的原则划分第四纪地层的基础。四、古人类(一)人类起源劳动创造了人类人从猿演化而来,这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

26、学方面以致用现代生物化学方法分析都能得到说明。生物学分类中,人、猿及猴都属于灵长目。古猿朝人的方向发展可能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大约17106 a前。当时生活在热带森林中的一种体型比较大的古猿,居于森休下层,在树上活动时用前肢摘果,筑巢,并用臂行法移动身体,因而前后肢有所分异,整个身体结构都发生了改变。他们经常下到地面上来,在前肢帮助下半直立行走,这种结构为后来因环境变化而完全的地面生活创造了条件。由于地壳远动或气候变迁影响下,如非洲和亚洲某些地区逐渐趋向干早,森林大面积减少或大片消失,使部分猿类便从林中生活转为地面生活。在新环境下,它们使用木棒或石块采集果实,挖掘植物根块,扑捉小动物为食,并进行

27、自卫。由于频繁使用前肢,经长年累月地功能分化,使前后肢机能的差别加大,前肢逐步地从支持作用中解放出来,只用后肢来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经过漫长岁月,人类的祖先开始模仿自然力,用一块石头打碎另一块石头,选择适合某种目的带尖棱的石块来使用。这虽然是一种简单动作, 但是已经成为人工制造工具的标志。因此它是人类所持有的“劳动”标志,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猿类的标志。人类在劳动中使手的大拇指变得长而有力,其它四指相对缩短。所以,“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在劳动中也创造了语言。通过劳动,劳动的器官与思维的器官相互促进便创造出自然界最复杂最完善的有机体人类。人类由古

28、猿的一支演化而来人在生物分类上属于人科,也叫人的系统。 人有许多重要的特征,如能两足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有社会、意识、语言、自觉能动性等等。从古以来,人就有着各种定义。 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特点是有特别发达的脑子,有高度的智慧,因而长时期来都把大的脑子作为人的特点。有人提出以脑量大小来作为人和猿区别的标志。脑量在750毫升以上才算是人,以此作为人和猿的分界的界河(rubicon)。后来发现早期人类的脑量比它为小,而现生的大猩猩最大的脑量也有超过这个界限。现今人类学上通行的观点是以能否直立行走作为区别人和猿的标志;能两足直立行走的高等灵长类便归入人科。判断一种动物能否两足直立行走,最好的

29、证据是肢骨。可是最常见的化石是牙齿,肢骨化石是很少的;因而在古人类学上,常以伴随着直立行走而来的齿列的变化作为判定是否属于人科的根据。概括来说,他们认为工具的使用、直立行走、犬齿的减小以及智力和社会行为等四种特征的相互作用是人类起源的因素。人类的发祥地类人猿向人类方向发展,主导在其内因,但也受一定条件的制约。这个条件主要是自然环境的变化。森林大面积消失,或因生长期变化,常绿林变成落叶林。促使古猿下到地面,向人的方向发展。人类起源地点在亚洲南部和非洲的可能性较大。南方古猿纳玛古猿现代猿类早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人类的演化(二)人类发展阶段 根据近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国际上一般认为人是从古猿进

30、化来的。人类的发展大体上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即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表41)。南方古猿纳玛古猿现代猿类早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人类的演化在腊玛古猿阶段与南方古猿阶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其他各个阶段的年代,都有一个时期互相重叠,同时并存。腊玛古猿腊玛古猿化石最早于1932年发现于印度。迄今为止,化石发现地点集中在亚洲西南部、欧洲西南部和非洲肯尼亚一带,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希腊、匈牙利、肯尼亚等国。大多数腊玛古猿类都生活在一种相似的草地和林地混杂的环境。自腊玛古猿被发现以来,其系统地位问题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目前,这种争论仍在继续。2. 南

31、方古猿南方古猿是已肯定的早期的人科成员,其年代从距今400万年前到大约l00万年前。其化石材料已有大量发现,代表的个体数在三百五十个以上。主要发现于南非和东非两大区域的许多地区。1924年在非洲南部汤恩地区发现化石,经过鉴定,被命名为南方古猿非洲种或非洲南方古猿。1959年,在东非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峡谷早更新世地层中发现了东非人化石,用钾氩法测定其年代为180万年。1960年以后,在附近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许多化石。1964年被定名为“能人”(Homo hubilis)1974年,在坦桑尼亚菜托里发现了12个人的化石,年代为350375万年。1976年,坦桑尼亚菜托里,在400万年万年前沉积下来的

32、火山灰中,发现了人科成员的足迹。1974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Afar)地区的哈达地点,发现了人的骨架化石,髋骨的形态显示其为女性,被命名为“露西”(“Lucy)。 露西大约二十岁,死团不明,身高只有l07122厘米。属于南方古猿非洲种。1975年在哈达地点又有了一个重要发现,即一个“古墓地” ( “Paleograveyard”)。 某种自然灾害,可能是一阵突发的洪水,夺去了至少十三个人的性命, 把他们埋葬在一个自然的坟墓里。十三个人中有男有女至少四个是小孩,其余是成人。被命名为“第一个家庭” (“First Family”)。南方古猿的头骨比大多数黑猩猩的要长和高,但比现代人的为短和低。南

33、方古猿的脑子很小,平均脑量接近500毫升,变异范围400770毫升。其结构更与人相近。南方古猿已能两足直立行走。南方古猿成熟期的延长,表示南方古猿已有比猿、猴远为复杂的行为,需要有较长的学习时期。现在人类学界已一致把南方古猿放在人的进化系统上。南方古猿生存的区域基本上是非森林的各种生态环境。3. 直立人直立人的祖先能人能人的主要标本来在150200万万前的沉积。 能人的特征是有扩大的脑子,雄性的脑量为700800毫升,雌性的脑量500600毫升,比南方古猿大。直立人化石最早于1890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以后直立人化石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以及欧洲西部。直

34、立人生活于距今约20200万年以前,地质时代属于更新世早期至中期,考古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元谋猿人及其文化元谋直立人(Yuanmou Homo erectus)化石是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树附近发现的。材料有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个。属于同一位成年人个体。 1973年,在产猿人化石的同一套地层中,又发现了人工打制的刮削器,中等大小,原料是石英岩。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用古地磁法测定,其绝对年代为距今l 70万年前。1967年以后,在同一地点又陆续发现了石制品和大量的炭屑,以及各种哺乳动物的化石。石制品共出土17件,均采用打制方式加工而成。其中7件是于元谋猿人牙齿化石所在地层中发现的,主要是用

35、石英岩打制的刮削器。炭屑中夹杂有哺乳动物化石,主要包括剑齿虎、爪蹄兽、云南马、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哺乳动物。元谋猿人的牙齿元谋猿人复原像蓝田猿人及其文化1963年在陕西蓝田县泄湖公社陈家窝村红色土地层中发现一个直立人类型的下颌骨,1964年在蓝田县城东约15公里的公王岭红色土堆积中又发现猿人的头盖骨和部分面骨。合称蓝田猿人或蓝田直立人(Lantian Homo erectus) 。蓝田猿人的脑量约为780毫升。蓝田猿人遗址蓝田猿人复原像北京猿人及其文化1928年至1935年负责周口店发掘工作的裴文中,在1929年12月2日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从而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在第一地

36、点也发现了大量旧石器、用火的遗迹和多种哺乳动物化石。 北京猿人的脑量平均为1088毫升。北京猿人头盖骨周口店已经出土属于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上百种鸟类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层。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1991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北京猿人头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大约只及现代人的23;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头部前倾。北京人从居住地附近的河滩、山坡上挑选石英、燧石、砂岩石块,采取以石击石的方法打制出刮削器、钻

37、具、尖状器、雕刻器和砍斫器等工具。根据出土的动物和植物化石,得知昔日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气候一度比今日华北温暖。随着全球性的气候波动,这里在几十万年间也曾发生冷暖、干湿的频繁交替。北京人会用火则大大提高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北京猿人早期智人(Early Homo sapiens)过去曾叫古人距今205 104 a前,属于更新世中期至晚期。考古期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至今已发现的重要早期智人化石产地有70余处,分布在欧洲 、亚洲和非洲各地 。早期智人早期 智 人的主要特征是脑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眉嵴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宽扁,颌部前突。一般认为是由直立人进化来的,其间有

38、些过渡类型。著名的早期智人化石有尼安德特人、西亚的塔篷人、中国的许家窑人和马坝人等。世界上己发现的古人化石个体有100多个。早期智人中最早发现的是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1856年发现于德国。尼人的脑量已达到至毫升;与直立人相比,头骨比较平滑和圆隆颅骨厚度减小;面部(从眉脊向下到下齿列部分)向前突出的程度与直立人相似。欧洲尼人的鼻骨异常前突,显示他们的鼻子一定很高;但是,由于他们有大的牙齿和上颚,因此推测他们的鼻子不可能象现代欧洲人那样有狭窄的鼻腔,而是有一个向前大大地扩展的鼻腔。也就是说,他们拥有一个象现代欧洲人那么高同时又象现代非洲人那么宽的大鼻子;而且,鼻孔可能更朝向前方。尼人创造了被称

39、为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以细小的尖状器和刮削器为代表。当时的欧洲气候寒冷,尼人能够用火并且已经能够造火。尼人还开始有了埋葬死者的习俗。中国的早期智人化石都是在年以后发现的,材料主要包括北部地区的大荔人(发现于陕西省大荔县)金牛山人(发现于辽宁省营口县)许家窑人(发现于山西省阳高县)丁村人(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南部地区的马坝人(发现于广东省曲江县)、银山人(发现于安徽省巢湖市)、长阳人(发现于湖北省长阳县)、桐梓人(发现于贵州省桐梓县)。1976年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东发现了许家窑人。包括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长阳人化石是1956年在湖北长阳县发现的。 伴生的动物中有中国

40、鬣狗等。其地质时代可能为更新世中期之末或晚期之初。晚期智人(Late Homo sapiens)过去曾叫新人,是 解 剖 结 构上的现代人。距今5104 a前。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发现大量化石,还进一步分布到澳洲和美洲。晚期智人与早期智人形态上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其前部牙齿和面部减小,眉脊减弱,颅高则增大,到现代人则愈为明显。由于各大地区的早期智人已有明显的地区性的形态分化,加上各地区不闹的自然选择作用,因而造成各地区现生人类形态的明显差异。在这个时期内,人种分化和形成。有名的晚 期智人化石,有欧洲的克罗马农人、格里马第人,中国的柳江人、山顶洞人等。基本上和现代人相似,制造的石器较精细,并有骨器、雕刻和绘画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