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概论知识考点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CBBAB 6-10. BAABB 11-15.CDDBB 16-20. DBBDD 21-25.ACDAD 26-29.CCBC二、多项选择题1AB 2BCE 3ADE 4ACD 三、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2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3意识流: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意识是一种整体的经验,具有连续性,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像水流一样,他称之为“意识流”。4现场实验法也叫自然实验,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

2、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四、简答题1简述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和不足。优点:能收集到被观察者客观、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不足:(1)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 (2)观察结果难于重复。 (3)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列举出心理学的流派。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主要有:(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斯金纳(4)格式塔心理学:魏太默

3、、考夫卡、苛勒(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7)认知心理学:皮亚杰等3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什么?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的三类变量是:(1)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2)因变量:即反应变量。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知识考点 P21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BACBB 6-10BACCC 11-15CADDC 16-21DDAABB二、多项选择题1ABC2 AB 3 ABC4 BC

4、D 5 CD6 AB 7 ACD 8 ABCDE 9 ADE 三、名词解释1意识:意识是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2日节律:在人和动物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和醒周期性循环。还有一些生理方面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3情境性失眠:是指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失眠。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4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00310)1.随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

5、种特殊形式。四、简答题1注意具有哪些功能?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具有:(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2简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1)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2)联系: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五、论述题1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引起失眠的可能原因。答案要点:失眠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1)情境性失眠:由于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

6、抉择等等。(2)假性失眠:认为睡眠时间短就是失眠而造成的,没有认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3)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习惯性的生物钟无法在短时间作出调整。(4)药物性失眠:睡觉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等导致精神兴奋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际展开说明)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ADCBD 5-10 BCCCA 11-15 CBCBC 16-20 BCABA21-25 CDACD 26-30 DCDAC 31-35 CDBBC 36-40 ACCAC41-45 ABBBC 46-50 BDCAD二、多项选择题1 AB 2 BCD 3 ADE 4 ACE 5

7、 BCD 6 ABCE 7 CDE 8 BCD 9 AD 10 AC 11BCE 12AB三、名词解释1超感知觉:简称ESP,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2感觉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它是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4双眼视差:由于两个眼睛位置油,同一物体投射到两眼的图像明差异的,距离越远,差异越小,是大脑把两个不同的信息结合起来使人们知觉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立体。5韦伯定律

8、: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K=I/I(I是原来的刺激量;I指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K是一个常数),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6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8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9社会刻板效应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四、简答题1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不同感觉虽然

9、收集的信息不同,产生它的机构不同,但作为一个加工系统,它的活动基本上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收集信息(2)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其机构称为感受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 1 * GB3 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反映。 = 2 * GB3 分析器数量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

10、觉则比感觉要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 3 * GB3 知识、经验参与程度的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它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2)联系: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 = 1 * GB3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进一步发展 = 2 * GB3 感觉和知觉都具有直接性,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3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哪些?距离知觉也称深度知觉。深度知觉中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主要有两个方面:

11、(1)是以刺激物的特性作为线索:常使用的深度线索有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等(2)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眼肌的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等4简述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及其关系。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说明的。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5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基本特征有:(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

12、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6简述社会认知过程。社会认知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如何根据对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搜集、选择信息过程(2)整合信息过程: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7社会知觉具有哪些独特性?社会知觉具有以下一些

13、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8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有哪些?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常见效应主要有:(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晕轮效应(3)社会刻板效应9晕轮效应在教育过程中有何不良影响?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10简要说明社会刻板效应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影响社会刻板印象指人

14、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它对教育的不良影响体现在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的交往。五、论述题1请你论述一下什么是知觉以及它具有哪些特性。答案要点: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2)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

15、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它包括大小恒常、形状恒常、颜色恒常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说明)第四章:记忆与学习知识考点 P79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ACBD5感觉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是( )A视像和声像 B.声音代码 C.语音代码D.语义代码6-10 ADBBC11-15 DACCB16-20 AADDC21-25 BCADB26-30 ADABA31-35 DDBDC36-40 CBBDD 二、多项选择题1 ABD 2 ACD 3 BE 4 ABCD 5 ADE 6AD

16、E三、名词解释1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3接受学习:是指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4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术,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既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间

17、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5有意遗忘:有意识地不使某些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6学习:是指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四、简答题1简述记忆的涵义与基本过程。(1)记忆的涵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 1 * GB3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

18、,需要注意的参与。 = 2 * GB3 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 3 * GB3 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2试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 1 * GB3 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

19、 = 2 * GB3 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 3 * GB3 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3简述长时记忆的储存模型。记忆并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与保存,它的储存是一个对信息的建构过程。(1)语义网络:包含了表征各种概念的节点和彼此相联系的连线,连线的长短代表着联系的密切程度。(2)扩散激活:依据语义网络,当你想到一个单词的时候,很容易地想起与之有联系的其他各词的过程。通过上述几种组织方式,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就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图式。它表示各种知识要

20、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们利用现有的知识组织新的信息,并将新的信息和原有的图式结合起来,不断地建构和发展着庞大而有序的记忆系统。4简述遗忘的原因。对遗忘的原因一般有两种解释: (1)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5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也称口诀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

21、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3)记笔记: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五、论述题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答案要点: 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信储存的时间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印象。感觉记忆的信息尚未经任何加工,是以感觉痕迹的形式被登记下来的,它具有以下基本以特点: = 1

22、* GB3 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印鲜明的形象性。 = 2 * GB3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几十到几百毫秒 = 3 * GB3 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只有当被登记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才能转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是指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编码的记忆。它与感觉记忆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无意识的,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

23、就会遗忘。可见,短时记忆是信息在感觉记忆之后的高一级加工水平阶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 1 * GB3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 2 * GB3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 = 3 * GB3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主要是采用了言语听觉形式编码。(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1 * GB3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贮存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 2 * GB3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能够按时、日、月、年及至终身计算,

24、在理论上被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 3 * GB3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2试述遗忘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一、遗忘的原因的两种解释: (1)消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它刺激的干扰。 二、影响因素:不能回忆主要是缺少提取信息的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因素(条件): (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3)情绪的作用。3结合实际谈谈复习的策略。答题要点: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

25、根据遗忘的规律,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使信息得以保持。(1)复习的时间: = 1 * GB3 及时复习 = 2 * GB3 系统的复习 = 3 * GB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3)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 1 * GB3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 2 * GB3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 3 * GB3 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 以上各点可以通过

26、例子展开论述。)4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谈谈怎样复习才能有效避免遗忘。答题要点:(1)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2)复习策略: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使信息得以保持。复习的时间: = 1 * GB3 及时复习 = 2 * GB3 系统的复习 = 3 * GB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 1 * GB3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 2 * GB3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 3 * GB3 充分理解材料

27、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3)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 1 * GB3 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

28、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 2 * GB3 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5请你结合实际来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答题要点: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他自已做被试又做主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

29、用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以上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说明)6试述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及如何防止遗忘?答题要点:(1)艾宾浩斯首先系统地对

30、长时记忆和遗忘进行了研究。他自已做被试又做主试。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用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的曲线。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到,节省量随着初学与再学时间间隔的加长而减少,即遗忘的数量逐渐增多。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2)复习策略:复习策略的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 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复习的时间: = 1 * GB3 及时复习 =

31、2 * GB3 系统的复习 = 3 * GB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 1 * GB3 阅读与背诵相结合 = 2 * GB3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 = 3 * GB3 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3)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

32、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 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 1 * GB3 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 2 * GB3 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

33、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7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答题要点: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

34、理解与记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 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以上各点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说明)。8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进行有效学习?答题要点:(1)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复习策略、组织策略(2)为了更好的有效

35、学习,应该恰当运用学习策略。 = 1 * GB3 复习策略: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 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系统的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 2 * GB3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

36、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

37、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 ( 以上各点结合实际展开论述)六、案例题1学生小王总是在快要考试时才会花很多时间看书,平时几乎从不花时间来复习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在复习时,小王常常是课本上有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前就先看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在后就后看什么内容,以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请你结合有关心理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方面的内容来给小王提出一些有效的学习建议。答题要点: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

38、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在本案例中,小王需要改变考前突击复习的不良习惯,为了更好的有效学习,应该恰当运用学习策略与方法: = 1 * GB3 复习策略:主要目的在于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根据遗忘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遗忘,即在遗忘尚未产生之前, 通过复习来避免遗忘。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系统的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一般而言,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最好。复习的方法:注意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动员多种感官参与记忆充分理解材料的内在意义: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理解的信息更易于记忆并长久保持。因此,复习时应

39、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该与其他的学习策略协同作用,这样才更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 2 * GB3 组织策略:即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应用组织策略可以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的加工,进而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它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几种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群集:即归类,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2)摘录、划线、写标题、做笔记、列提纲等等学习策略

40、的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部分进行划线、用自己的语言以写小标题的形式、将所学材料列个提纲(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所列出的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逻辑清晰概括重点,都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与记忆。(注意结合案例进行阐述)2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一般觉得记忆手机号码要比记忆固定电话号码更难,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效记忆手机号码的建议。答题要点:(1)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

41、忆系统编码,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3)遗忘的原因: = 1 * GB3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 2 * GB3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消退、干扰。(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 1 * GB3 地点法:又称位置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地点法的原理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 2 * GB3 韵律法:也称口诀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是靠韵律去记忆内容。有意识地利用口诀和押韵

42、,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 3 * GB3 记笔记:记笔记是学生最为常用的记忆术。记笔记的最好方法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注意结合案例进行阐述)第五章:思维与创造性知识考点 P105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DABCA 6-10BDBBD 11-15CBDCC 16-20BAACB 21-25AADBB二、多项选择题1 AB 2 ACE 3 BCDE 4 ABCD 5 BCD6 ACE 7 BDE 8 BE 9 AE 10 AE三、名词解释1思维: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

43、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3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4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5功能固着:是指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6想像: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7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

44、的形式来表现。8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四、简答题1思维的过程是什么?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4)具体化2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 (1) 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 (2) 人格因素:高创造力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等(3)环境因素: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4)动机因素:当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才表现得归具

45、创造性3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等,其中心理因素有:(1)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2)心向:也称心理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1)问题表征的方式(2)对无关信息的注意(3)功能固着性(4)心向5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

46、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再举例说明)五、论述题1如何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创造能力.)答题要点: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1)建立目标与意向。创造性思维训练之初,就要使参与者了解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其最终表现出更多的创造性行为。 (2)训练基本的技巧。创造性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技巧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模型倾向于不同的技巧。创造性,思维训练中要注意对基本技巧的训练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某领域的具体知识并不一定导致创造性行为的出现,但它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

47、心。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会扼杀自己创造性活动的可能,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创造性行为的种子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缺乏强烈的动机,个体的创造性潜能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建立动机主要是要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在这个环节中要掌握一个度的问题。自信和傲慢之间往往一线之隔。培养儿童的冒险精神更要慎重。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向参与者展示他们前后的进步,会使得个体更愿意参与训练,在遇到困难时也更能坚持。在训练任务中,应更多地进行纵向的而不是横向的对比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要使儿童相信创造性思维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和努力的影响,还要知道杰出的创

48、造性表现需要多年的艰辛努力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要给儿童多个活动供其选择,在活动过程中给其探索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创造性活动需要调动多种认知资源和外部资源,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这些策略和技术包括上面提到的爬山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等。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可以使儿童掌握这类方法中的一些,达到提高其创造性思维水平的目的 (12)运用例子。运用例子更容易向儿童传送创造性的信仰和价值观2结合实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答题要点: 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在新的情况下,个

49、体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 启发式方法是指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法有:(1)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2)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3)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

50、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3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答题要点:问题解决是指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在新的情况下,个体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有:(1)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2)启发式:是指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式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法有: = 1 * GB3 手段目的分析法:先有一

51、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 2 * GB3 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 = 3 * GB3 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 (以上各点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说明)4论创造性的影响因素答题要点: 创造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智力因素。表现在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2)人格

52、因素。通过比较高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是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行为会使内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以上各点需要展开说明)第六章:智力知识考点 P128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 3-5 AC

53、D 6-10DCCBB 11-15CBBCD 16-20BCDAA21-25ABBAB 26-30ACCAA 31-35DBABC 36-38CBB二、多项选择题1 ABC 2 BCD 3 ABE 4 ABCDE 5 AB6 ACE 7 ABD 8 ABCDE 9 AD 10 BDE三、名词解释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2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3智商:即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简称智商。斯坦福-比内量表首次采用智商来说明智力,其计算公式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所得商数再乘以100,也被称为比率智商,后来,智

54、力测验中更新了智商概念,采用离差智商。4个别智力测验:是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5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6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7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8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四、简答题1什么是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有什么区别?(1)智商,即智力商数,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简称智商。斯坦福-比内量表首次采用智商来说明智力,其计算公式是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所得商数再乘以100,也被称为比率智

55、商,后来,智力测验中更新了智商概念,采用离差智商。 (2)比率智商是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的商数乘以100而求得的,如果二者相待,比值为1,只适用于儿童。其优点是可使不同年龄者的智力水平相互比较。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者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韦克斯勒指出,可以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和标准差为15的正态分布形式,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离差智商(IQ)=100+15Z,其中Z=(X-MX)/S(MX代

56、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2简述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极其不同。 (2)智力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3简述智力发展的特征。(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人的一生中,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分三个阶段: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2)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人的智力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4学校教育对智力有何影响?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施加

57、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同时丰富校内校外生活内容,吸引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5什么是斯腾伯格智力理论中的元成分和操作成分?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的作用怎样?(1)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它负责行为

58、的计划、策略与监控。操作成分是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判断反应的过程。(2)在认知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6简要说明智力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在智力的三元理论中,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1)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2)操作成分: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

59、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3)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7简述三元智力理论的观点。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80年代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他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他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1)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监控,如确定问题的性质,选择解题步骤。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操作成分: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提取信息,以及做出反应的过程

60、,负责执行元成分的决策。知识获得成分: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码与存贮。(2)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即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经验性智力。(3)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这方面特点又称情境智力(实践智力)。五、论述题1试述智力测验的性质。( 试述心理测验具有哪些基本性质?)答题要点: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心理测验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智力测验都具有,其基本性质有: (1)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属性,称心理特质,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智力也是一种心理特质。心理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