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二)_第1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二)_第2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二)_第3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二)_第4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复习资料(2)学生学生的特点简答题(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1.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2.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二、现代学生观(学生的本质属性)简答题(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五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5 把学生培养成全

2、面发展的人。(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四)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在机智和内因。这表现在:.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这是他作为主体的基本条件。.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在于构建学生主体(五)学生是权责主体。把学生作为权责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 重要标志。在教育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学校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 权利;另一方面,学校负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必然要对

3、学生权力有所制约。第三节师生关系一、概念: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互相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名词解释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凯洛夫)和儿童中心论(代表:杜威 &卢梭)。 二、内容简答题(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从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者;.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

4、等的;.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四)社会关系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强大的人格力量是,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 量的重要条件。具体: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课堂的组织环境(二)、我国新

5、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论述题.尊师爱生。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也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 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师生平等的要义在于理解学生).教学相长。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 学生可以超越教师。.心理相容。指的是师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 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Ps新型师生关系具备以下属性:平等性、互动性、教育学。(三)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题.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群体关系、学习生活环境.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热爱

6、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的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律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概念: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二、课程类型简答题(一)学科课程 VS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论述题:比较两种课程的不同.概念;学科课程(又称单一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 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活动课程(又称综合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 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杜威。.编排方式

7、:学科课程强调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强调各种有意义活动的多 元性。.教学方式:学科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种族经验;活动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去获取 直接经验。.评价方式: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结果;活动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侧重过程。(二)分科 vs综合课程(三)必须课程 VS选修课程(从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四)显性 VS隐性(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五)国家VS地方、校本(六)基础型 vs拓展型 &研究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简答题 (注意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比较)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

8、文化及科技发展水平。Ps课程内容是人类历代积累的丰富知识中精选出来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四、课程理论流派 简答题(一)活动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张课程内容要 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吗,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没有固定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主 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填空题(二)要素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传统主义教育或保守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巴格莱。主要观点: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国家 &民族利益;学科课程是向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重视系统知识的

9、传授,以学科课程为中心。(三)结构课程论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其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 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和独立 思考能力。结构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本质差别。前者是在学科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学科结构的重要性,主张课程分科设置,每门学科的课程要根据科学的联系性、连贯 性进行编制。Ps 1.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唐宋期间)2.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泰勒于194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

10、问题。第二节课程目标一、内涵、概念: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 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他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 中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据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一)学习者的需要(基本依据)(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三)学科体系三、三维课程目标(基础教育课改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三个 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填空题第三节课程

11、内容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填空题一、课程计划(课程设置是课程设计的中心和首要问题)(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 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名词解释(二)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填空题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 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填空题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技术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二、课程标准概念: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名词解释作用、意义:.规定了学科

12、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及有关教学方法 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 应该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三、教材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最主要载体,是对课标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四、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论述题(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二)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三)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要求的统一;(四)理论与实践统一;(五)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六)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五、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主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分类:a

13、.按空间分布的不同分为:校内课程资源&校外;b.按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条件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审查学生活动、开发实施条件、研 究学生情况、鉴别利用校外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特别关注几种课程资源: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六、课程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纵向简答:选择课程内容时应遵循的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特点相适应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一、课程设计(一)概念: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的活动。Ps课程计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二)主要模式 填空题、简答

14、题 1.目标模式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学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可以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 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填空题二、课程实施(一)概念: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他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有效实施课程的条件.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合理性、和谐性、明确性、简约性、操作性。.教师的特征。教师的参与、态度、能力、交流和合作。.学校的特点。领导的态度、学校的支持、系统的保障和学校的环境。.校外环境。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第五

15、节课程评价与管理一、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本身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一)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二)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和CIPP评价模式。(三)课程评价对象:课程方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课程资源 评价、课程与教学管理评价。Ps泰勒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四)课程评价的类型.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11)诊断性评价:概念:是在学期开始或者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摸底考试)功能: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

16、备程度;b.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c.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形成性评价: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填空题功能:a.改进学生的学习;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c.强化学生的学习;d.给教师提供反馈。(3)总结性评价概念:亦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 习结果的评价。此方式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 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功能: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 学目标的程度;c.确定学生在后继

17、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d.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内部评价、外部评价&个体差异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 比较。 此种评价利于自我发现差距,但由于评价对象不与他人相比较,这就难以找出自己在群 体中的真正差距。.按照评价基准(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1)相对性评价概念: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 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此法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

18、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2)绝对性评价概念: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 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 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此法可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适宜于升级考试、 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4.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分类: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课程评价的功能(一) 促进发展的功能这是当代课程评价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导向功能、 诊断、调节、激励、反思、记录。(二)鉴定水平的功能。(三)选拔淘

19、汰的功能。(五)现代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5.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实现评价 主体的多元化。6.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六)新课程理念下的发展性评价.概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特点(1)过程取

20、向a.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都应受到评价者的重视;b.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c.方法论特征是量化与质性相结合,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2)主体取向a.评价目的是要让被评价者认同,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建评价的意义;b.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目,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平等交往; c.反对量的评价,主张质的评价; d.强调被评价者的自我评价。.基本内涵1)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 力,促进其不断进步

21、,实现自身价值。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关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及评价 对个体发展的建卞作用。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

22、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 性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 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 之中。 二、课程管理 (一)课程管理的管理政策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

23、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 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三)课程管理目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自我管理、投入到学习中去。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述题(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作用:.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民主化既要求教育管理部门适当地简政放权,也要求 学校真正将教师、学生当做主人”,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和主观能

24、动作用。(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校本开发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重视学生个体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 社会的需要。.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民参与”的合作精神.个性化是校本开发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至少在三个方面体现了教育追求个性化思想:满足了各地区经济发展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在编制、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体现,从而能更好地发挥教师教学 &教师作为研究者主体的作用;校本课程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等的个性差异,力求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全面发展的 同时,个性优势得到展示与发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社会的的需求。(三)校本课程开发的

25、条件.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智。(四)校本开发的开发程序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五)校本开发的途径.合作开发;.课题研究与实验;.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五)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知识结构的完善; 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 &合作能力;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Ps :.新课改关于课程结构的要求是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

26、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概念: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创造者和主题, 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仅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二、教学的本质和特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交往和实践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特点如下:.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目的;.由教与学组成,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学生

27、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具有多种姿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学的作用和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四、基本任务(主要目的)简答题.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填空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8、。.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Ps : 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包括: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试分析两者关系:a.概念不同,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并不同。知识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的发 展起来。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的和促进的: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一个教学活动之 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9、;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 重要条件。五、基本环节: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验与评定。简答题(一)备课.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利于教 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求(1)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填空题(2)写好三种计划:学年(学期)计划、课题(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意义: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 量的关键。.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是:简答题(1)使学生注意力集中;(2)使学生思维活跃;(3)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

30、)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并且能够发展学生个性。.教师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题(1)教学目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方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规范;(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根本要求,离开这一点,所有要求失去意义)。(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意义: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勤 学苦练、克服困难的品质和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都有重要意义。.形式: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3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a.内容符合课标要求;b.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c.分量适宜、难易适度;d.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31、e.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f.作业反馈清晰、及时。(四)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意义(1)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2)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3)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4)利于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5)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和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方式:平时考查&考试.学业成绩的检查的基本要求:(1)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可靠性(2) 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3)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4.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

32、向,此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 主要目的(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 性。Ps考试的改革.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 法;.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求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名;.关于升学考试和招生制度,倡导改变将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应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建议参考其他评价结果。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

33、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二、本质论述题(一)为什么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a.认识对象的间接性 &概括Ti; b.认识方式的简洁性 &高效性;c.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 &传授Td.认识的交往性&实践性;e.认识的交往性&发展性。.

34、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三、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论述题(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 径。.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正确处理此关系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应该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35、;.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捉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贯彻此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即只传授知识或只训练思维。Ps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1)概念不同,知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不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3)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统一和促进的+ “1.、2、3”。(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

36、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贯彻此规律时,须防止两种倾向,即或者脱离知识进行思品教育,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或忽视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四、教学过程的结构(课的结构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简答题.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减少遗忘、奠定基础。.运用。.检查。论述题:教学的规律性与艺术性并存.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条)+教必有法.教学的艺术性:(1)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艺术化的手法通过优化 的语言、情境环节等设计,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思考问题,在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审美 的愉悦

37、,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艺术性是一种达到较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能 力,是教学水平高的综合体现。(2)达到教学艺术性的前提是教学的规律性,然后才是艺术性。如果连最基本的教学规律还没掌握,那么多好的艺术性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的艺术性包括:教学语言设计的艺术性;教学情境 ;教学环节 .教学的艺术性应该是教师一生的追求。简答题: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生成体现 教学的动态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

38、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 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 的一种动态平衡。如何处理 预设”与 生成”之间的关系? 1.少一些预设”,这并不是说不要预设。课前教师应钻 研教材,了解学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积累实践经验,精心设计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多一些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 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为 ”生成 营造氛围。Ps: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据教学任务&学习的客

39、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 泼的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第三节教学原则与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他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名词解释ps: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性、调节性作用。(二)内容(简答题全重点)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

40、教学规律的体现)。(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b.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逐步形成血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 第三次学习”;d.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的关系;e.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直观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2)直观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象 (图片、图表、模型)和语言直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 &教学手段;b.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41、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启发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苏格拉底的 产婆术”,孔子提出的 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填空题)(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b.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 &关键;c.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e.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1)基本涵义:也叫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

42、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发展。(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b.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c.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进行教学。.巩固性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准确无误的呈现出来。(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的 复习是学习之母”都体现这一观点)(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b.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c.组织好学生的复习工作。.因材施教原则(1)基本涵义:指教师在教

43、学过程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此规律既为学生身 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也受我国的教育目的制约)。(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要坚持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b.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c.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得以发挥。.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1)基本涵义:教学要以马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教育。(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44、;b.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c.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1)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接受,但又要 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a. 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b.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二、教学方法(一)概念: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 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师在教

45、学活动中应根据哪些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方 法)简答题.教学目的&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特点;3.学生的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手段、环境等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进行权衡取舍。(三)常用的教学方法 简答题.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1)讲授法 简答题(讲授法教学应注意什么? )概念: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 法。优点: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的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并 能结合知识传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不

46、易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基本要求:a.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 &思想性;b.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符合知识的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c.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2)谈话法概念: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 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优点:a.能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教师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并作出调整。基本要求:a.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b.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中、有启发性、形式多样;c.谈

47、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小结。(3)讨论法概念:是全班或者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此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 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年级运用较多。优点:通过对所学内容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认 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要求:a.讨论前,教师应提出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并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 生收集有关资料;b.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自由发表意见,并让 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c.

48、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4)读书指导法概念: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培养学 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基本要求:a.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b.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c.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d.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此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参观法。(1)演示法概念: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基本要求:a.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b.演示必须精确可靠、操作规范;c.演示

49、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d.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对比、归纳、得出正确结 论。(2)参观法概念: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 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a.能够使教学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b.更够使学生接触社会,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 习惯。基本要求:a.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b.参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必要记录,也

50、可以请有关人员进行讲解或指导;c.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Ps:参观教学法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1)练习法概念: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和技巧的基本教学方法。此法是 中小学各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优点:可以有效的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作用。基本要求:a.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b.练习的题目要能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c.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检查和反馈;d.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e.练习方式要多样化。(2)实验法概念: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独立进行操作,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 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