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法概论》电子教案课件_第1页
《文化产业法概论》电子教案课件_第2页
《文化产业法概论》电子教案课件_第3页
《文化产业法概论》电子教案课件_第4页
《文化产业法概论》电子教案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文化产业法概论第一章 文化产业法概述第一节 文化产业法的概念与特征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法1.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的主体: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等)的活动; 文化产业的补充: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它们构成。 第一节 文化产业法的概念与特征一、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法2.文化产业法 文化产

2、业法是指以实现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和保障社会文化产业有序、健康发展为目的,调整从事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提供文化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文化产业法的立法目的和宗旨第一节 文化产业法的概念与特征二、文化产业法的基本特征社会性政策性分散性经济性第二节 文化产业法的性质和调整对象一、文化产业法的性质(一)产业法 产业法是指调整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产业法的性质1产业法是社会本位法2. 产业法处于社会法域第二节 文化产业法的性质和调整对象(三)产业法的特征1.产业法具有综合性2.产业法具有平衡、协调性3.产业法具有资源

3、属性第二节 文化产业法的性质和调整对象第二节 文化产业法的性质和调整对象二、文化产业法的调整对象1. 法律调整和法律调整对象2. 法律调整方法3.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4. 产业法的调整对象5. 文化产业法的调整对象一、文化产业法的渊源1. 宪法2. 法律3.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4. 地方性法规5. 其他规范性文件6. 国际条约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的渊源、内容、体系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的渊源、内容、体系二、文化产业法的内容(一)国外政府或组织对文化产业内容的分类 明确文化产业法的内容需要先明确文化产业的内容及其 分类。 根据文化产业内容的分类,文化产业法的内容也被划分为核心层法律、外围层法律和延伸层法

4、律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包含了更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的渊源、内容、体系(二)文化产业核心层法律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的渊源、内容、体系(三)文化产业外围层法律1.网络文化服务2.文化休闲娱乐服务3.其他文化服务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的渊源、内容、体系(四)文化产业延伸层法律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销售主要依据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和合同法进行规范。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的渊源、内容、体系三、文化产业法的体系(一)基本法律:“文化产业促进法”(二)特别法 文化产业特别法是指由全国人大常

5、委会针对文化产业某一行业或某一部门所制定的专项法律。第三节 文化产业法的渊源、内容、体系(三)行政法规 1.新闻出版发行与知识产权保护;2.广播、电视、电影; 3.文化艺术服务;4.计算机产业与互联网;5.旅游业; 6.广告会展、印刷、复制。(四)地方法规(五)部门规章(六)其他规范性文件第四节 文化产业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一、文化产业法与民法(一)文化产业法与民法的联系从调整对象上来看,两者具有交叉性,都调整一定的经济关系。民法主要调整的对象为人身和财产关系,其中的财产关系本质上是经济关系;而产业法调整的也是经济关系,文化产业法作为产业法中的一部分(分支),实际上也是调整有关文化方面的经济关

6、系。从法律作用上来看,两者都是在保护公民的合法经济权益、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两者互相补充,民法以人为本,产业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宗旨,共同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第四节 文化产业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二)文化产业法与民法的区别1.两者的法律属性不同。2.法的效力范围不同。3.两者法律关系的主体不同。4.两者的调整目的不同。5.两者调整的主要内容不同。6.两者的调整方法不同。7.两者的责任形式不同。第四节 文化产业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二、文化产业法与知识产权法 文化产业具有知识产权经济特征。 知识产权法与文化产业法共同规范文化产业行为,共同推动和保护文化产业有序发展。当然,二者在调整对象、调整方式、

7、调整内容、调整目的、调整效果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形成不同的法律部门。第四节 文化产业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三、文化产业法与行政法文化产业法与行政法的调整目的都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文化产业法中很多调整的方法都要借助于行政手段和行政力量,所以二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二者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调整对象不同;其次,法律属性和利益本位不同;此外,文化产业法与行政法在调整方法、救济手段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别。第四节 文化产业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四、文化产业法与经济法文化产业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文化产业法与经济法是本质一致的法律体系。第二章 文化产业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文

8、化产业法发展概述(一)文化产业法萌芽期(18世纪20世纪“二战”结束) 首先是行业自律组织出现其次是法律规制第一节 世界文化产业法发展概述(二)文化产业法发展时期(“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1.原有文化产业法律规制得到修改、补充、发展2.通过新的产业方面的法律3.文化产业原则性、宣示性法律开始立法4.出现新的行业自律组织5.制定文化产业基金法律 第一节 世界文化产业法发展概述(三)文化产业法成熟时期(21世纪以来)1.新的行业自律、他律组织不断出现,呈现行业全覆盖趋势2.新媒体视听产业立法加速并系统化、全面化第二节 国外文化产业法的发展一、欧美主要国家文化产业法的历史发展(一)版权产业法律

9、(二)出版业法律(三)视听产业法律(四)广告产业法律(五)旅游产业法律(六)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七)网络内容产业法律第二节 国外文化产业法的发展二、亚洲、大洋洲主要国家文化产业法的历史发展(一)文化产业基本法(二)旅游产业法规(三)版权产业法规(四)视听产业法律(五)文物产业法律(六)广告产业法律(七)体育产业法律(八)网络内容产业法律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业法的发展一、我国文化产业法律的发展历程 19781993年,文化产业处于萌芽阶段19932001年,文化产业初步觉醒并迈开了建构其合法性的步伐。2001年至今,以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标志,表明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

10、提高,成为助推社会转型、促进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动力。第三节 中国文化产业法的发展二、专门法(一)广告产业法律(二)广播电影电视产业法律(三)版权产业法律(四)动漫产业法律(五)旅游产业法律(六)演艺业法律(七)文物产业法律第三章 文化产业促进法 第一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理论基础一、法律的激励功能法律的激励功能对社会调控的重要性是法律的惩戒功能无法比拟的。法律之治的最高境界在于,通过具有“强制力”的法律规则或规范,实现“非强制性”的法律激励,调整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或者说,通过规定“强制地”让人们不做什么的具体规则,产生“非强制地”让人们做什么的普遍激励,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

11、利益的一致性。第一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理论基础二、文化产业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优化市场环境(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三)提供各类服务(四)促进文化产品内容多样化(五)维护国家利益和文化安全的法律屏障第一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理论基础三、文化产业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一)国外成功经验为文化产业立法提供借鉴(二)地方立法经验为文化产业立法提供现实依据第一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理论基础四、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定位与属性1. 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立法是促进类立法,而不是管理类立法。2. 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法作为促进类立法属于产业法范畴,具备宏观调控法的固有属性。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

12、则一、立法宗旨 1.应当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为主要目的。 2.应当以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根本目的。 3.应当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机制,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直接目的。 4.应当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为最终目标。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基本原则(一)文化产业促进法应遵循的立法原则1.科学、民主、合理立法原则2.市场化与政府规制相协调原则3.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4.促进为主、管理为辅原则第二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立法宗旨与基本原则(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基本规则导向1.在符合宪法精神的前提下,

13、保持立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前瞻性,维护法律的稳定性。2.在内容上与其他文化产业相关法律保持高度的互补性、兼容性,避免抵触性。3.在具体条款设定上做到宜宽不宜窄,保持基本法与部门法之间的抽象性和具体性,使基本法的统领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4.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法律是为社会服务的,法律规范必须来源于现实并为现实服务,必须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5.要符合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6.要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接轨,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有效发挥文化产业促进法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导向性作用,避免出现滞后性、封闭性、抵触性等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削弱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不良后果。一、普通的经济政策工具(

14、一)资源调控(二)文化产业的价格调控(三)文化产业的规划与计划调控(四)规划与计划制度(五)文化产业的财税调控(六)文化产业的金融调控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经济政策工具分析二、特殊政策手段分析(一)文化产业促进的目录指引(二)文化产业指导制度(三)项目支持(四)反垄断适用除外(五)对外促进制度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经济政策工具分析一、产业宣示性规范 表明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某一产业发展予以支持,以便提升被促进主体产业发展信心的规范。二、产业提倡性规范 旨在引导被促进者进行市场选择的规范。 提倡或鼓励性规范同样能够起到使被促进者预期产业投资效益的经济功效,比宣示性规范更为具体。三、产业激励性规范

15、 激励被促进者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和法律的指引,积极参与到国家和地方政府所鼓励的企业及其行业的发展之中。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规范的类别分析四、文化产业促进法激励模式的类型化(一)权利、义务、责任分配方面的激励(1)赋予权利型激励。(2)增加收益型激励。(3)减少成本型激励。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规范的类别分析(二)资格、待遇、荣誉方面的激励(1)特殊资格型激励。(2)特殊待遇型激励。(3)特殊荣誉型激励。第四节 文化产业促进法规范的类别分析第四章 文化产业规制法 第一节 文化产业规制法的产生依据一、产业规制的一般理论 规制(regulation)又称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

16、gulation),宽泛地讲,是政府对经济行为的干预和控制。 政府规制是政府或规制机构利用国家强制力对被规制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经济、社会控制或干预,从而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政府产业规制旨在为市场运行及企业行为建立规则,弥补市场失灵,确保微观经济的有序运转。第一节 文化产业规制法的产生依据二、我国文化产业规制的依据(一)文化产业具有强外部性(二)文化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三)文化产业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四)文化产业的信息不对称性三、文化产业规制法的概念第一节 文化产业规制法的产生依据三、文化产业规制法的概念 这种产业规制是以不破坏市场作为资源配置

17、主要方式为基础的,因此,它是法律对市场主体行为一般规制基础上的再规制或第二次规制,是政府从保护社会整体利益角度出发,依法对市场配置行为的主动干预。 其遵循的市场运行的基本模式是“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产业运行模式。在此模式运行中政府关注的不仅仅是微观领域个别企业甚至个别行业或地区的发展,而是产业定位下的产业整体利益或效益的实现。第二节 文化产业规制法中的规则形态产业规制法中的法律规则形态包括四大类:1. 定义与范畴规范2. 职权与职责性规范3. 禁止性规范4. 限制性规范第三节 文化产业规制法的分类与工具一、经济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进入壁垒以及融资、定价、信息发布等政策

18、调整主体行为,避免竞争过度、竞争不足等现象的发生,以免造成资源配置低效、资源浪费及服务的不稳定、不公平,阻碍社会生产效率。1. 价格规制2. 进入规制3. 产权规制第三节 文化产业规制法的分类与工具二、社会性规制 社会性规制是以保障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环境保护、防止灾害为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伴随它们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制定一定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规制。1. 质量规制 质量规制是指国家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实施规制,以保证文化消费者的文化内容及其他合法权益。2. 内容规制 内容规制就是政府基于文化产品的外部性,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实施规制,通过许可或者审查制度禁止不良内容的生成与传

19、播。第三节 文化产业规制法的分类与工具三、政府规制体系 文化产业政府规制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有关主管部门职权与职责的界定。第二层次是相关管理部门职权与职责的界定,而相关管理部门在某一专项产业规制法的实施过程中,相对于主管部门而言,处于协助或辅助性的管理地位,其与产业规制主管部门的关系属于一种职务性管理关系。第三层次被授权的社会组织的职权、职责或职能,体现了政府管理的社会化倾向。第五章 出版法 第一节 出版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法制建设一、出版法与出版法规(一)出版法的概念出版法是规定出版制度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出版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

20、保证其实施的、用于调整出版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中包括宪法的相关规定、相关法律规定、相关行政法规与规章等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狭义的出版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专门用于调整与规范出版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 第一节 出版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法制建设(二)出版法规的概念广义的出版法规是出版法律规范的简称,与广义的出版法是同一概念。狭义的出版法规是有关出版活动的法律规范文件中的一种具体形式,包括由国务院制定与颁布的行政法规,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与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21、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以及国家出版行政主管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有关出版管理的条例、章程、决定、命令、通知这三种,其效力低于法律。我们所讲的“出版法规”,是指广义的出版法规,即所有出版法律规范的简称。 第一节 出版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法制建设二、出版政策与出版法规(一)出版政策的概念(二)出版政策和出版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1.两者制定的机关和程序不同 2.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3.两者调整的对象和方式不同 4.两者的稳定性不同(三)正确处理出版政策与出版法规的关系 第一节 出版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法制建设三、我国社会主义出版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一)

22、社会主义出版法制的创建(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法制的日趋完善第二节 报刊图书出版一、报刊、图书出版单位的准入、退出规制(一)出版单位准入规制 1.出版单位的设立方式 (1)登记制 (2)自由制 (3)保证金制 (4)审批制第二节 报刊图书出版2.出版单位的设立条件(1)有出版单位的名称、章程。(2)有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3)有确定的业务范围。(4)有3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和固定的工作场所。(5)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符合国家规定的资格条件的 编辑出版专业人员。(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二节 报刊图书出版(二)出版单位的变更与退出规制1.出

23、版单位的变更2.出版单位的退出规制 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出版单位终止出版活动; 第二种是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物出版社 自登记之日起满180日未从事出版活动。第二节 报刊图书出版二、出版单位的管理 政府不设管理机构:如美国(一)出版管理机构 政府设立管理机构:如法国 (二)我国对出版单位的管理形式 我国对出版单位的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主办主管单位负责制。 第二节 报刊图书出版 (三)管理内容1.出版单位总量控制和年检登记2.出版计划和重大选题备案制3.书号、刊号、版号管理4.质量管理5.样本管理6.人员管理第二节 报刊图书出版三、出版物内容的管理(一)出版物内容的管理方式 预审制又称事

24、先检查 出版物内容的管理 追惩制又称事后检查 我国对出版物内容的管理采用追惩制的方式,既通过颁布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违禁出版物的责任,也通过制定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课题备案办法加强对出版物重大选题的管理。第二节 报刊图书出版(二)我国对出版物内容的管理(1)对于涉及国家、政府安全、社会秩序稳定等内容的出版物的管理。(2)对民族、宗教出版物的管理。(3)对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的管理。(4)对淫秽、色情出版物的管理。(5)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第三节 印刷行业经营一、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准入及退出规制(一)我国出版物印刷企业准入制度我国对印刷企业的设立实行经营许可制度。印刷管理

25、条例第7条规定:“国家实行印刷经营许可制度。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取得印刷经营许可证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第三节 印刷行业经营(二)出版物印刷企业设立的基本条件(1)有企业的名称、章程;(2)有确定的业务范围;(3)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资金、设备等生 产经营条件;(4)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人员;(5)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三节 印刷行业经营(三)出版物印刷企业设立的程序 三个步骤: 1. 申请印刷经营许可证, 2. 申请特种行业许可证, 3. 申请营业执照。第三节 印刷行业经营(四)出版物印刷企业的变更 依照印刷业管理条例,印刷企业发生

26、变更必须重新办理审批登记手续。(五)出版物印刷企业的退出规制 出版物印刷企业终止印刷经营活动应当向原先办理登记的公安部门、工商登记管理部门办理注销登记,并报原批准其设立的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三节 印刷行业经营二、出版物印刷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一)合同制度(二)承印验证制度(三)承印登记制度(四)出版物印刷品保管制度(五)印刷品交付制度(六)印刷活动残次品销毁制度第三节 印刷行业经营三、出版物印刷内容规制(一)印刷业经营者不得印刷含有反动、淫秽、迷信内容的出版物(二)印刷业经营者不得印刷国家明令禁止的其他内容的出版物第四节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一、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法律界定 音像制品

27、是指录有内容的录音带、录像带、唱片、激光唱盘和激光视盘等,包括音像软件、学习软件(包含CD、VCD、DVD、DVCD、EVCD、蓝光碟等)。 电子出版物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贮存在光、磁疗、硅片等非纸张载体上,并通过电脑或网络通信来播放以供人们阅读的出版物。第四节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二、音像制品单位的准入与退出规制1.音像制品单位的准入制度2.音像制品单位的变更与退出规制第四节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三、电子出版物单位的准入与退出规制1.电子出版物单位的设立2.电子出版物单位的变更与退出管理第四节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四、音像、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的

28、管理(一)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管理 1.音像制品出版管理 2.音像制品制作管理 3.音像制品进口管理 4.音像制品复制管理第四节 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二)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的管理(1)国家对电子出版经营单位实行许可制度。(2)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的质量管理。(3)非卖品的管理。 (4)委托复制的管理。(5)进口管理。(6)年度核验管理。第五节 出版物市场管理一、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概述1.违法行为的定义及种类2.法律责任的种类及承担方式第五节 出版物市场管理二、出版、印刷、发行环节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1.出版环节涉及的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1)擅自设立、变更出版单位或擅自从事出版物出版。(2

29、)出版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出版的内容。(3)出版单位违反书号、刊号、版号、版面规定。(4)出版单位违反选题备案制度和样本送交制度。(5)出版质量不合格。第五节 出版物市场管理依据出版管理条例和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出版环节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种,即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1)民事法律责任。(2)行政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第五节 出版物市场管理2.印刷环节的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1)擅自设立出版物的印刷或者复制单位,或者擅自从事出版物的 复制或者印刷业务。(2)擅自兼营或者变更印刷品印刷的经营活动。(3)印刷或复制含有法律、法规禁止内容的行为。(4)印刷企业违

30、反印刷管理条例的行为。第五节 出版物市场管理根据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法规,印刷环节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1)民事法律责任。(2)行政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第六章 广播电视、电影法 第一节 广播电视、电影法概述一、广播电视法概述(一)广播电视的概念 采编、制作并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向公众传输的大众传媒方式。(二)我国广播电视相关立法 1.行政法规。 2.部门规章。 3.地方性法规。 4.地方政府规章。 第一节 广播电视、电影法概述二、电影法概述(一)电影的概念(二)我国电影业发展现状(三)我国电影业相关立法 1.法律 2.行政法规 3.部门规章 第一节 广播电视、

31、电影法概述(四)电影产业促进法规、政策1.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 第一节 广播电视、电影法概述三、电影市场准入制度(一)电影制作主体市场准入制度 1.电影制片公司准入制度 2.电影技术公司准入制度(二)电影发行主体市场准入制度(三)电影放映主体市场准入制度 第二节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与经营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一)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主体 在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主体是县以上人民政府广播 电视行政管理部门。 禁止设立外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的广播电台、 电视台。(二)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条件(三)广播电视站设立

32、的条件 第二节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与经营(四)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程序 1.一般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程序 2.教育电视台的设立程序(五)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合并与变更 1.一般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合并与变更 2.教育电视台的合并与变更 第二节 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与经营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经营(一)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组织形式 1.事业单位 2.企业单位(二)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经营形式 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审查、传送一、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业务的监管主体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制定全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产业的发展规划、布局和结构,管理、指导、监督全国广播电视节目

33、制作经营活动。县级以上地方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的管理工作。(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主体我国境内社会组织、企事业机构(不含在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可以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或从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活动,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或省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申报。境内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与境外机构合作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按中外合作制作电视剧管理规定向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申报。 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审查、传送(三)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业务许可 1.“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取得条件

34、 2.申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程序(四)电视剧制作许可 1.制作主体 2.电视剧许可证 3.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申领(五)动画片制作与发行许可 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审查、传送(六)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禁止性规定 (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3)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的;(5)宣扬邪教、迷信的;(6)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7)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9)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

35、秀文化传统的;(10)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播放未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的机构制作的和未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动画片。 第三节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审查、传送二、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查 我国对广播电视节目有两种审查制度: 1. 播出机构审查, 2.事后监测评议制度。三、广播电视节目的传送与视频点播 1.广播电视节目的传送 2.广播电视视频点播第四节 电影制片、审查、进出口和发行一、电影制片(一)电影制片单位的设立、变更和终止1.电影制片单位的设立(1)有电影制片单位的名称、章程;(2)有符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主管机关;(3)有确

36、定的业务范围;(4)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5)有适应业务范围需要的资金、场所和设备;(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2.电影制片单位的变更和终止 应当报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依法到原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第四节 电影制片、审查、进出口和发行(二)电影制片单位的权限范围 1.摄制电影片;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作本单位摄制的电影片的复制品;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全国范围发行本单位摄制并被许可公映的电影片及其复制品;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出口本单位摄制并被许可公映的电影片及其复制品。电影制片单位对其摄制的电影片,依法享有著作权。(

37、三)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 1.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形式 2.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原则 3.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许可制度第四节 电影制片、审查、进出口和发行二、电影审查 我国实行电影审查制度。未经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管理部门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查通过的电影片,不得发行、放映、进口、出口。 1.电影制片单位自审及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制度 2.电影审查机构审查 3.电影片公映许可 4.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的审查第四节 电影制片、审查、进出口和发行三、电影的进出口(一)电影的进口 1.进口电影 2.中国引进外国电影的历史 3.电影进口业务 4.电影进口审批(二)电影的出口第五节 广播影视监管四、电影的发行和放

38、映电影片依法取得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方可发行、放映。放映电影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国产电影片与进口电影片放映的时间比例。放映单位年放映国产电影片的时间不得低于年放映电影片时间总和的2/3。已经取得“电影片公映许可证”的电影片,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作出停止发行、放映或者经修改后方可发行、放映的决定;对决定经修改后方可发行、放映的电影片,著作权人拒绝修改的,由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决定停止发行、放映。利用电影片制作音像制品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音像制品管理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电影资料片从事或者变相从事经营性的发行、放

39、映活动。第五节 广播影视监管一、我国广播影视监管机构在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职责是负责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和信息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的法律、法规草案,宣传创作的方针政策、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的把握,事业产业发展规划、节目的进口和收录管理,活动宣传交流监管等一系列与影视娱乐相关的业务。第五节 广播影视监管二、我国广播影视监管的内容(1)监督管理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实施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并承担相应责任,指导对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组织查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指导、监管广播电视广告播放。对全国新闻记者证监制管理。(2)对网络视听节目、公共视听载体播放的广播影视节目进行监管,审查其内容和质量

40、。(3)推进广播影视与科技融合,依法拟订广播影视科技发展规划、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4)对广播电视节目传输覆盖、监测和安全播出进行监管,推进广电网与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进应急广播建设。负责指导、协调广播影视系统安全保卫工作。(5)对广播影视节目的进口、收录进行管理,协调推动广播影视领域“走出去”工作。第五节 广播影视监管三、我国广播影视监管的方式 直接干预、事前引导等方式广播影视监管方式 间接调控、事后监督等方式事前监督以审批引导为主要方式。事后监督主要有以下方式:(1)受理受众和用户的投诉、申诉 (2)查处违法行为。第七章 广告法 第一节 广告法概述一、广告法的概

41、念和调整对象(一)广告法的概念广告法是指国家为了规范广告活动、促进广告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广告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的,有关调整广告活动主体、广告审查者、广告监督管理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上的广告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义上的广告法,是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为基本法,以其他广告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法律规范体系。本书所指的广告法,是从广义角度理解的。第一节 广告法概述(二)广告法的调整对象 广告法的调整对象是广告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方面:1.广告监督管理关系3.广告民事法律关系

42、2.广告行政管理关系第一节 广告法概述二、广告法的特征(一)兼有公法和私法的属性(二)兼具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功能 1.广告法是实体法 2.广告法是程序法第一节 广告法概述三、我国的广告法立法现状(一)广告法的产生和发展(二)广告法的法律规范组成 1. 宪法 2. 广告法律 3. 其他法律中有关广告内容的规定 4. 广告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5. 广告地方性法规 6.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广告内容的司法解释 7. 我国加入的有关广告内容的国际公约第一节 广告法概述四、广告法的基本原则(一)公平原则(二)真实性、合法性原则(三)诚实信用原则(四)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原则(五)政府适度干预原则第二节

43、广告主体法律制度一、广告主体的概念 广告主体,也叫广告活动主体,是指广告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送者,也即广告活动的提议者、策划者、创意者和实施者。二、广告主体的种类 广告主 广告经营者 广告发布者 广告代言人广告主体 第三节 广告活动准则法律制度一、广告活动准则概述(一)广告活动准则的概念 广告活动准则又叫广告发布标准,关于广告法规定的,关于发布广告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原则和限制性的法律规范。 广告活动准则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所确定的对广告的发布要求,是衡量广告内容与形式是否合法的准绳。(二)广告活动准则的分类1.从适用范围上分,广告活动准则可以分为一般准则和特殊准则。2.从规范对象上分,广告活动准则

44、可以分为内容准则和形式准则。3.从制定主体上分,广告活动准则可以分为法定准则和非法定准则。第三节 广告活动准则法律制度(三)广告活动准则的作用1.为广告活动主体进行广告设计、制作和发布提供了基本行为准则2.为广告审查机关行使职责提供了审查标准3.为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进行广告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4.为处理各类广告纠纷提供了法律准绳第三节 广告活动准则法律制度二、广告的一般准则(一)禁止性广告准则1.广告不得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歌、军徽2.广告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名义和形象3.广告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4.广告不得损害国家的尊严或者利益、泄

45、露国家秘密、妨碍社会安定、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广告不得危害人身、财产安全,泄露个人隐私6.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和违背社会良好风尚7.广告不得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8.广告不得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9.广告不得妨碍环境和自然资源或者文化遗产的保护10.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情形第三节 广告活动准则法律制度(二)命令性广告准则1.广告要保护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2.广告内容应当清楚、明白、正确,不得有误导倾向3.广告不得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者服务4.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第三节 广告活动准则法律制度三、特殊商品广告准则(一)特殊商品广告准则和

46、制定特殊商品广告准则的目的(二)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准则(三)农药广告准则(四)烟草广告准则(五)食品、酒类、化妆品广告准则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一、广告活动审查制度(一)广告活动审查制度的概念 广告审查制度是指广告审查机关在广告交付设计、制作、代理和发布前,对广告主的主体资格、广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关证明文件或材料的审查,并出具与审查结果和审查意见相应的证明文件的一种广告管理制度。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二)广告审查的内容和程序1.广告审查的内容(1)广告主体资格的审查。(2)广告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审查。2.广告审查的程序3.对广告行政审查的相关法律规定(三)广告的自律审查承接

47、登记 初审 复审建立档案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二、广告活动管理制度(一)广告活动管理的概念广告活动管理是指国家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依据广告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广告活动主体和广告活动进行调控和监督的活动。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二)广告活动的管理机构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广告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广告管理相关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广告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广告管理相关工作。广告行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

48、引导会员依法从事广告活动,推动广告行业诚信建设。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三)广告活动行为规范1.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从事广告发布业务的,应当设有专门从事广告业务的机构,配备必要的人员,具有与发布广告相适应的场所、设备,并向县级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广告发布登记。2.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之间在广告活动中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合同。3.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得在广告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4.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广告业务的承接登记、审核、档案管理制度。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

49、容。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代理服务,广告发布者不得发布。5.不得利用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6.对于在虚假广告中作推荐、证明受到行政处罚未满3年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得利用其作为广告代言人。7.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和幼儿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但公益广告除外。8.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不得发布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化妆品、酒类、美容广告,以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广告。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三、广告合同法律制度(一

50、)广告合同的概念广告合同是指广告客户与经营者之间、广告经营者与广告经营者之间确立、变更、终止广告承办或代理关系的协议。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二)广告合同的种类1.广告发布业务合同由广告发布者与广告主或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签订的书面合同。2.广告制作合同由广告经营者与广告主就广告作品的设计、制作所签订的合同。3.广告市场调查合同由广告经营者与广告主就某一具体市场调查活动所签订的合同,对某一具体商品广告市场或某一具体市场商品广告的信息、效果进行调查,提供数据、资料等。4.广告代理协议由广告经营者与广告主或广告发布者就某一具体商品、服务广告活动、广告发布业务所签订的代理协议。一般情况下,

51、全面代理协议包括广告制作合同、广告市场调查合同和广告发布业务合同。第四节 广告活动的监督管理制度(三)广告合同的主要条款根据广告业务活动的内容,广告合同应当具备下列主要条款:1.标的和数量、质量。2.广告内容及交验、查验广告证明文件。3.广告费用。广告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4.广告原材料的提供以及规格、数量、质量、交付期限。5.技术资料、图纸或广告作品提供的期限、质量、数量及保密要求。6.广告项目验收标准、办法、期限和违约责任及解决合同纠纷的方式。第五节 广告法律责任一、广告法律责任的概念广告法律责任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对于其在广告活动中实施的违法行为及其造成的危害应承担的

52、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种形式。第五节 广告法律责任二、广告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1. 广告主的民事责任2.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先行赔付责任3. 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广告代言人应承担的连带责任第五节 广告法律责任三、广告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1.广告主应承担的行政责任2.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承担的行政责任3.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应共同承担的行政责任4.广告代言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第五节 广告法律责任四、广告活动中的犯罪行为及处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发布者违反广告法,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广告法规定了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广告监督管理机关和广告审查机关的工作人

53、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也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法 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概述一、计算机软件概述(一)计算机软件的定义和特征1.计算机软件的定义2.计算机软件的特点(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1.系统软件2.应用软件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概述(三)我国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1.财税政策2.投融资政策 3.研究开发政策4.进出口政策5.人才政策6.知识产权政策7.市场政策8.政策落实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概述(四)我国计算机软件相关法律规定1.法律2.行政法规3.规章第一节 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概述二、互联网概述(一)互联网的概念(二

54、)互联网的特征(三)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四)互联网相关法律规定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一、计算机软件管理法(一)计算机软件管理主体根据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全国软件产品的管理。(二)软件产品的登记和备案符合软件产品生产规定的软件产品在省级及计划单列市软件产业主管部门登记和备案。软件产业主管部门委托所在地的软件产品登记机构,负责软件产品登记申请的受理和审查。审查申请材料齐全的,软件产业主管部门核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三)软件产品的生产 1.软件产品生产规范 2.软件产品包装要求(四)软件产品的销售 1.销售方式 2.费用规定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

55、管理与保护二、计算机软件保护(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及其著作权1.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人2.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共同开发软件著作权4.委托开发软件著作权5.职务开发软件著作权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二)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限及继承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自然人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为50年,截止于软件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但软件自开发完成之日起50年内未发表的,不再保护。软件著作权属于自然人的,该自然人死亡后,在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期内,软件著作权的继承人可以继承除署名权以外的其他权利。软件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其

56、他组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更、终止后,其著作权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的保护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国家享有。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三)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权利及软件的合法使用1.软件的合法复制品所有人权利有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使用的需要把该软件装入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内。(2)为了防止复制品损坏而制作备份复制品。这些备份复制品不得通过任何方式提供给他人使用,并且所有人在丧失该合法复制品的所有权时,负责将备份复制品销毁。(3)为了把该软件用于实际的计算机应用环境或者改进其功能、性能而进行必要的修改;但除

57、合同另有约定外,未经该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提供修改后的软件。2.软件的合法使用。为了学习和研究软件内含的设计思想和原理,通过安装、显示、传输或者存储软件等方式使用软件的,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四)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和转让1.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软件著作权的许可使用分为一般许可使用和专有许可使用。许可他人行使软件著作权时,应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合同中软件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的权利,被许可人不得行使。许可他人专有行使软件著作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没有订立书面合同或者合同中未明确约定为专有许可的,被许可行使的权利应当视为非

58、专有权利。2.软件著作权的转让转让软件著作权时,当事人应订立书面合同。订立许可他人专有行使软件著作权的许可合同,或者订立转让软件著作权合同,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登记。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外国人许可或者转让软件著作权的,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一)软件著作权登记申请1.软件著作权及软件著作权合同登记申请人2.软件著作权登记管理主体3.申请材料4.申请材料的交存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二)审查和批准1.受理2.审查3.撤销登记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三)登记公告软件登记

59、实行公告制,公告的内容包括:(1)软件著作权的登记;(2)软件著作权合同登记;(3)软件登记的撤销;(4)其他事项。除另有规定,任何人均可查阅软件登记公告以及可公开的有关登记文件。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四)登记费用申请软件登记或者办理其他事项,应当交纳的费用包括:(1)软件著作权登记费;(2)软件著作权合同登记费;(3)变更或补充登记费;(4)登记证书费;(5)封存保管费;(6)例外交存费;(7)查询费;(8)撤销登记申请费;(9)其他需交纳的费用。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安全保护的基本概念1.计算机信息系统2.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

60、护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主管机关公安部主管全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有关工作。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三)基本保护规定1.安全等级保护制。2.机房保护。3.国际联网备案制。4.海关申报制。5.使用单位安全管理制度。6.公安机关管理范围。第二节 计算机软件管理与保护(四)安全监督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保护工作公安机关行使以下监督职权:(1)监督、检查、指导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2)查处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违法犯罪案件;(3)履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